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语言与世界/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王鸿生 |
出版社 | 山东友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 内容推荐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问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所截取的文字有章节、有片段、有三五语句,重新编排,再成系列。其长者如随笔,短者如小札,如散文诗、箴言录。读者随意翻读,必有启示心智、陶冶性情之益。 这是本书系的第五辑。 目录 第一辑·语言伦理 语言与思想 草图 真实 摇动这颗心 隐喻 感觉的传递 教诲·劝告·自我教导 论妥协 想念是个艺术家 声音与寂静 失听者 学会倾听 为什么写作 艺术与未来 何谓好小说 去形而上 如何书写革命史 “法”的游戏 艺术与谋杀 沉沦自语言始 语言:光还是水泥 “博尔赫斯”误区 时间 对话是困难的 对话的精神 误解 言说的方式 理解 语言学 差延与危机 能指/所指别解 人类中心主义 虚无与存在 虚无·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者 神话 语言·神话·存在 神话诗学 叙述与存在 语言料理 什么是话语 话语方式 西方“爱”的观念史 关于“我爱你” 爱的区分 “原罪”之火 何谓终极关怀 后现代文化论争的启发 形容词承诺 交往伦理 态度 后神话诗学式态度 语态 祈祷 信与诺 眼光·视点 沉思式叙事 个人 语象 何谓上帝之死 论不在之在 冷漠与煽情 土地·乡土·大地 往事与传说 观察与沉思 以体悟道 生态危机与叙事伦理 知识伦理 两次“文化”遭遇 “大辞条”与“小辞条” 从道德批评到伦理批评 把美好保存在文字里 第二辑·简明创作论 谁能当作家 唤醒创造力 痛苦也是福音 守候灵感 寻求语言的诗性 观察与体验 回忆:情绪与形式 想象与虚构 传达与词语的表现 艺术:爱与死 第三辑·生活世界 旅馆 墙 技术 名片 交往过剩 人坐在哪里 生活在城堡里死去 快节奏 大众腐败 偶像 物质崇拜 社交与表演 隐私 欺骗、面具与自欺 脾气 争吵是幸运的 劝错 你凭什么管我 论潇洒 豪猪恐惧 懒惰只是中止生活 猜忌的喜剧性 嫉妒的悲剧性 伸向你的手 谈情说爱 关于幸福家庭 论孤独 烦 论出走 论等待 论设想 怀疑 病 朋友 敲门与敲门者 追问“我” 生命的困境 过程·意义 爱人的焦虑 什么咬住了我们 论伪善 论差异 人,生而不足 残缺的启示 医院恐惧 交往与自由焦虑 论道德 关系形式 交往的价值尺度 也许 同情 让“心”活着 回忆 希望在界面上 人与物 我们 美在消逝中 皱纹 从午夜到黎明 试读章节 唉,人是多么脆弱,一个小小的诘问,一缕轻轻的叹息,一声低低的责备,都可能碰坏他那颗敏感的心。 然而,如果任何一种讨论都并不单纯地被当作讨论,如果任何一种“理”最终都可能被纳入“情”中,那么,交谈还要不要进行,思想是开口呢还是缄默? 由于直接表达不同意见是危险的,于是人们想到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比如:含蓄的提醒、拐着弯诱导、用补充的口气来修正、用婉转的提议来避免正面冲突等等,但这种方式(即技巧)的讲究无疑具有某种设计性及预先策划好的意味,一旦被察觉,情况更不妙,或者让人感到受了愚弄致使矛盾情绪化,或者迫使对手也转入迂回而使讨论游戏化。结果,问题呢?那使讨论有存在必要的问题呢?却不见了、忘了,它们消逝在满屋子的话语硝烟或各种套路的花拳绣腿里。 这时就有严谨者出来制定谈话的规矩。他要求大家:先澄清概念,再给出定义,然后按逻辑步骤一步步推演…… 谁敢不点头?!诚如康德、席勒早就意识到的,人不仅向自然立法,人也向自身立法。像国际惯例、友好条约、贸易协定、团体章程、交际守则……不都是保障交往之安全和有效的法的形式吗? 然而,每一次会谈都定好规矩才开始,这是可能的吗?即便能在游戏规则上达成某种默契,一切是否就稳妥了呢?例如,规范本身的可疑性,要不要先加以探讨?很显然,只要谈话一出现“犯规”现象,这后一个问题就自然会引起,国际足联不是也经常修改比赛的裁判规则吗? 事实上,从古到今,法的威严只吓唬了老百姓,却唬不住立法者,更何况“法”也是一种文本形式,对它的解释人言人殊,其中还大有语言空子可钻哩。 不,隐藏在一场出色会话里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太神秘了,它决不取决于策略技巧和游戏规则,虽然,它间或也需要这些。 在现实中,在具体的情境化了的时间中,对话者们为什么聚在一起?一场对话意味着什么?哪些分歧是关键的,哪些又可以忽略不论?谁是裁判的尺度?这一系列问题,显然已超出交谈的智慧和效用,而关涉到对话所追求的境界和对话者本身的德性。 在此,话语的重复、停顿、延迟或改口,似乎留下了太多有意味的空白,它们恳请着被唤起、填补或显影;在此,一次不经意的打断,一句没来由的插话,也许会出乎所料地推动或扭曲话题的整个进程;甚至,听者的坐姿、表情、小动作,说者的语调、语气、语态,都可能激起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从而对交谈格局乃至对说话者彼此的命运,产生难以估测的影响。 对话的技巧化和规则依赖,并不是一个论辩家或者一个留过洋的中国学院派教授的个人癖好;“这是来自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诱惑;是形而上的提台词人的一种命令;是一种永恒的社会需求;一种力量”。这力量不仅针对着谈话,它首先针对的是交谈者自身,它所需要的与我们所想的恰恰相反,仿佛交谈竟是为了让我们更不了解他人与自己。尤其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它一方面纵容和鼓励着某些合法化叙事的老生常谈,另一方面则力图把充满差异的个人经验纳入“共识”,纳入一种平均化的意识水平之中,以便成功地排除异端,消灭各种个人性表达和挑战!生思维发生的可能。 显然,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技巧和规则。问题在于,参预一场讨论是不是为了征服或说服他人?要不要在交谈中保留或在什么程度上保留同一性期待?承不承认或接不接受一种超技巧、超规则力量的存在?简而言之,这亦是在问:我们当以一种什么样的立场态度和话语方式来介入自己早已经置身于其中的这场对话? 交谈和阅读的经验告诉我,话语不仅有质地、容积、轻重,而且有驱力、有灵魂、有年龄。第一种言说方式,都镌刻着不同人在不同生命阶段和境遇中情感与精神的年轮。在那此不戴面具、不事夸饰的诗人那里,在那些以思为家、宁静澹泊的哲人那里,在一切贴着地皮倾听着生活的劳作者那里,也在历尽沧桑仍童口天籁的老人那里,我常常感应到一种德性,一种成熟而生动的智慧,一种令人着迷的语言的召魂力量。(P45-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