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教育之思/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辩集粹书系
分类
作者 朱永新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

内容推荐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问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所截取的文字有章节、有片段、有三五语句,重新编排,再成系列。其长者如随笔,短者如小札,如散文诗、箴言录。读者随意翻读,必有启示心智、陶冶性情之益。

这是本书系的第五辑。

目录

第一辑 寻觅先贤的踪迹

古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质

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内求与外铄

中国古代的人才观念

古代培养道德意志的方法

自省自讼与省察自监

禁于未发

考校

愤启悱发

自求自得

教师的基本素质

板桥读书法

科举的变迁

书院的发展与沿革

重视人格陶冶的书院精神

讲会制度

古代的识字教学

古代的作文教学

洋务教育思想的人才观

梁启超的义务教育观

革命派的新教育宗旨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

乡村教育的精神陶炼

教学做合一

六大解放

第二辑 追求教育的理想

理想的德育

理想的智育

理想的体育

理想的美育

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理想的学校.

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校长

理想的学生

理想的父母

理想的课堂

态度决定一切

说你行你就行

体罚近乎无能

读书改变人生

课堂属于学生

性格主宰命运

特色就是卓越

理想创造辉煌

爱心产生奇迹

于“关键期”下功夫

非智力因素也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早期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才成长的自我心理训练

知情意不可偏废

第三辑 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实验”的历史背景

“新教育实验”的根本出发点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新教育实验的五大观点

“新教育实验”的“四重教育境界”

“新教育实验”的“四大改变”

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写随笔

聆听窗外声音

培养卓越口才

构筑理想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

打造特色学校

与孩子一起成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努力打造中国的新教育学派

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

新教育实验与新课程改革的“合奏”

教育最缺少的是人文精神

新教育实验应当进入幼儿园

让孩子喜欢学校

戴着镣铐跳舞

新教育实验呼唤学者型校长

成功六字诀

第四辑 呼唤教育的和谐

多维评价与素质教育

重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谁来保障教师的权利

拖欠教师工资顽疾为何久治不愈

择校之我见

假民办是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

给经费与给政策

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

把网吧建成学习化社区

中国教育缺什么

金科玉律:追求和谐

义务教育谁来埋单

均衡发展:几家欢乐几家愁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是均衡发展的法律基础

高考改革建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观

校长应当如何从事教育科研?

呼唤“教育特区”

大学与市场

关于大学转制的问题

对改革教师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继续教育的几点政策建议

教育与贫困

和谐社会与教育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后记

试读章节

相对而言,中国古文化的和谐境界是追求真(自然之和谐)、善(人际之和谐)和美(天人之和谐)相统一的总体目标,尤以人际和谐为主。孔子较早提出了“和为贵”的命题(《论语·学而》)。在和谐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也非常注重塑造和谐的品质。如孔子就要求学生言行合乎中庸。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倡虚心谦逊,刚柔相济,不走极端,鼓励不为人先,知足常乐,和平共处。

重和谐而轻竞争的价值取向,也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中注重自我教育和道德反省的传统。如孔子就把能否自觉反省求诸己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培养出了像颜渊能“退而省其私”和曾参“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克己内省的典范。孟子则把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称为“求放心”。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种自我教育和道德反省的方法,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体系化、程序化的教条,如“主敬”、“存养”、“省察”、“慎独”等,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内向化特点。

(五)重整体而轻个体

中国古代重人伦道德、重和谐中庸、重世俗政务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整体倾向,而西方教育思想则具有悠久的个人主义传统,所以,重整体而轻个体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五个特质。

早在古希腊的伯利克里黄金时代,普罗塔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表明了个人不再把城邦的利益或法律当做外在必然性来服从,希望以自身的欲望和利益来决定人的行为。普罗塔戈拉这个命题在伦理学上的意义,意味着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当以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来源,作为道德行为的标准。17世纪初,荷兰国际法专家格老修斯明确把自由和财产规定为个人的权利,并把这一人权上升到自然法的高度。这种思想逐渐成为西方的社会公理:一个人首先关心自身的利益是自然和合理的,谋求增进个人的利益是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佳途径。这一公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且推及到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国家的其他伦理关系和法律关系上。这些个人至上的原则被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中,如人有权自行其是,除非违法,否则不受干预;父母不得干涉成年子女的利益;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有抉择权;隐私权是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人身不可侵犯;只有在国家危急时,为国牺牲才是合理的;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人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乃至于西方教育思想家大多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

相对而言,中国古代把维护群体的协调、社会的安定作为最高命令的伦理政治原则,是把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个体利益的惟一参照系,认为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或代表了个体利益。个体对于整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个体的价值只有在整体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个体的完善归根结蒂也不是为了自身,而是隶属于群体协调、治国安邦这一至上目标。《大学》教人们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而具体要求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完全是家庭本位、社会本位的表述。这种注重整体的特征也反映在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上,如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官师合一”、“政教一体”、“家国一体”、“物我两忘”,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把握,而缺乏对这一整体的各个细节的认识能力,缺乏微观的分析性思维和具体的观察与实验。在教育活动中,也就注重“大体”的认识与觉悟,而忽视“支离破碎”的解剖与分析。  当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还不止以上五个特质,其他如重积累而轻发现、重趋善而轻求真等也不可忽视。而且,所谓“重”与“轻”是相对于西方教育思想而言,并且是就整体特征而言,并不意味着绝对地偏向一方或忽视一方。如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中提倡功利、提倡务实、注重个性的也有不少,只不过被整体特征所淹没了而已,这是应该注意的。(P6-8)

序言

最近写了一组感动了我与许多新教育人的人物,如义工营伟华、上海的王先生、嘉兴的钱老师、聊城的朱春华等。

当我用不同的词汇形容他们的时候,我一直没有办法用更简单的语言概括。恰巧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我终于找到了“社会企业家”这个概念,我发现,我描写的这些人物,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我们新教育人,都是可以归到这个概念下的。

什么是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rs)?该书作者戴维·伯恩斯坦认为,他们就是那些为理想驱动、有创造力的个体,他们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最后要重建一个更好的世界。“社会企业家”首先一定是务实的人。其次,他们不投机,不放弃,他们的目标是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人受到“社会良心”(social conscientiousness)的驱使,就像商人受到利润驱使一样。该书的译者吴士宏也写道,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自己的事业,执著地经营所认定的“社会企业”。

其实,这些社会企业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些伟大的高不可攀的人物,相反,他们更多的是非常普通的人。在这本书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数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他们是普通的教师,是普通的医生,是普通的律师,是普通的记者,有些甚至是普通的母亲。在美国,一个叫J.B.施莱姆的男人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低收人家庭的中学生进人大学;在南非,一个叫维洛尼卡·霍萨的女人发展出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人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在巴西,因为法维奧·罗萨的努力,数以十万计的边远农村居民用上了电,并使巴西无树大草原的环境得到保护;在印度,杰鲁。比利莫利亚创建了儿童热线,为千万流浪儿童提供24小时救援;还有美国人詹姆斯·格兰特领导和“行销”了一场全球儿童免疫运动,挽救了2500万个生命。更有美国人彼尔。德雷顿,创建了一个自愿者基地“阿育王”——资助和支持了这些社会企业家,以及千余个像他们那样的人,将它们的思想威力撤播到了世界各地。这些社会企业家做的往往是政府和企业相对忽视或者相对失败的领域,他们往往没有权力,没有金钱,但是他们靠自己的理想、热情和坚韧,凭着他们的决心和创造精神,最后往往会感动那些拥有权力和金钱的人,从而创造出非凡的成就。正如爱迪生所说:“如果所有人都能真正做到其能力所及的事情,结果会使我们自己震惊。”

在过去的几年,我们新教育人提出了“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的目标,我们努力地去做,结果,我们的确改变了许多教师、学生、学校,也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方式。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新教育人没有放弃。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还会继续改变。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有找到“同志”的感觉。

在字里行间,我看到社会企业家最显著的品质——理想主义!在该书的开头,戴维·伯恩斯坦形容这些人的时候说:“他们拥有改善人民生活的强大理想,并致力于在许多城市、国家乃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实施他们的理想。”

在第8章讲述社会企业家的角色时,作者引用了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话:“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在分析社会变革的动力时,作者对“理想占据了中心,而人始终是观众”的理论不完全同意,但是他对理想还是充满了敬意。他说,最成功的社会企业家“是那些矢志不渝地要实现一种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的目标的人们”。尤其是作为社会企业家们的核心团队,理想就显得更加重要。

戴维·伯恩斯坦写道:如果理想要扎根并且蔓延的话,就需要有领袖。他告诉我们,他曾经追寻许多变革的源头,结果经常会发现一个在幕后工作的执著的人——“一个有远见、有动力、有完整的目标、有强大的说服力,并有不同寻常的韧性的人。”“他们是一心追求理想的人,拥有技能、动机、精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愿为实现理想做一切事情:说服、激励、劝导、启发、感化、消除恐惧、转变看法、说明意义,并巧妙地把握操纵,使其理想得以在体制内通行。”

当然,这些理想主义的人们,同时是行动着的人们,是坚持着的人们。戴维·伯恩斯坦说,一个理想就像一出戏剧,即使是一个杰作,它也需要一个好的制片人和一个好的推广人。否则就要么无法开演要么开演以后没有观众。因此,“一种理想,不会仅仅因为它是好的,就会从边缘变为主流”,同样需要进行巧妙的市场推广,才有可能真正改变人们的看法与行为。

其实,与理想相伴随的应该是行动,是智慧的行动,是坚韧的行动。所以,新教育人在提出了“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的目标时,同时强调“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改变”,能够前行,与我们的行动精神是分不开的。

其实,默默无闻地工作,也是我要对新教育人说的。新教育实验一直是在媒体的关注与呵护下成长的,我们许多人可能习惯了轰轰烈烈,不习惯默默无闻;习惯了在别人的注意下工作,而不习惯独立地耕耘。默默无闻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坚韧。我也真诚地希望,对于新教育人来说,有一天,“任何想找到他们的人,都不得不抛弃聚光灯下的显赫”。

六是“强大的道德推动力”。戴维·伯恩斯坦指出,道德准则是社会企业家的“基岩”,道德境界是他们的根源。他说,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其实是非常相似的动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思考问题,他们问一些类似的问题。“区别之处不在于性格或能力,而在于他们的远见的本质。问题是:这个人是梦想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跑鞋公司,还是给世上所有的孩子接种牛痘疫苗?”

我经常对我的朋友说,不要问新教育人的动机,只要他去做,就足够了。现在看来,过去的想法不完全对。其实,“强大的道德推动力”同样应该是属于新教育实验的,只有这个力量才是永恒的力量。法维奥·罗萨说得好:“我是我的梦想、思想与理想的奴隶。”

不能不说起这本书的译者——吴士宏。

是那个曾经担任IBM、微软、TCL集团高层管理职务,人选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五十位最具影响力职业女性”的吴士宏吗?

是那个1957年生于北京,兼满蒙汉血统,初中毕业(后取得成人高考英语大专文凭),曾做过护士的吴士宏吗?

是那个写过自传《逆风飞颺》,翻译过尤努斯的自传《穷人的银行家》的“打工皇后”吴士宏吗?

是那个已经在公众面前消失三年多的吴士宏吗?

正是她。一个总能够找到自己方向的女人。2003年退出商界以后,她就在给自己寻找归属。现在我们惊喜地发现,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商业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的转变。她翻译这本书,是为了弘扬社会企业家的精神。在她的译序中,她虔诚地写道:“奉献、爱心,是人类公认的美德,也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根基所在。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将好事做成可以使人类持续受益的事业,从而使世界因此变得更好。”

是的,我们太缺少吴士宏了,我们太需要更多的“商业企业家”同时是“社会企业家”了!

吴士宏的转型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讲,它预示着中国民间力量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悄悄地成长,意味着服务、奉献、爱心、责任这样一些观念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

吴士宏是一种象征。新教育人也是一种象征。

在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新教育人中的一个团队正在贵州的农村。他们没有吴士宏那样出名,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激情与梦想,同样的爱心与责任,他们也在做着可以称之为“社会企业家”的工作。

在教育在线的网站上,我看到有许多怀疑的声音,更有许多期待的眼睛。他们为什么要去做?为什么是他们在做?他们在做什么?当我们看到他们不断地引用《阁楼上的光》中的那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时,似乎明白了。我也愿意把它再抄录一下:

总得有人去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是的,“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吴士宏来了,灵山来了,营总来了,王先生来了,新教育人来了,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和将要来。 星星会亮起来的,我相信。

我们,也可以改变世界,我相信。

2006年9月2日下午

后记

今年年初,复旦大学的栾梅健教授给我邮来一本他的大著《俗与雅的变奏》,是山东友谊出版社的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的一种。书的装帧很漂亮,印刷也很精致。更重要的是,在一本篇幅不大的书中,可以基本反映作者的学术思想的精华与发展脉络。羡慕之余,我对梅健说,什么时候我也来一本吧?

没有想到,一句玩笑,竟然很快成为现实。不久,出版社的老总丁建元先生就寄来了合同。我与丁先生并不相识,我知道一定是梅健兄的张罗。丁先生说,如果你实在忙,可以请年轻人帮助。而且年轻人的独特视野,可能会更加精彩。

有一天晚上,苏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袁卫星兄来寒舍讨论新教育的问题,无意中谈起这本书的事情,他主动请缨,要帮助我完成选编的工作。我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把有关的材料交给了袁兄。

袁兄也忙。快交稿的时间,他才完成了初步的选编工作。但是,他太强调了可读性,用了一些长篇的文章,没有体现这套书的短小精粹的特点。魏智渊兄根据我的想法再修改,如此反复了多次,才完成了现在的定稿。我不敢说完全反映了我的学术思想的精粹与发展脉络,但是这些文章是在300多万文字中间用心选编出来的,而且是经过我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是六只眼睛认真挑出来的。当然,如果读者有兴趣,还可以去读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朱永新教育文集》。

我为这本书定名为《新教育之思》,是因为其中相当的文章是关于新教育的,而其他文章,也可以说是新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准备。我说过,我这一生都是为新教育准备的,无论是我的学术研究,还是我的行政管理经历,都是为新教育准备的。我已经把我的全部生命,交付这个伟大的事业。

最后,我要感谢卫星与智渊兄的辛勤劳动,感谢他们作为年轻人的眼光,让这本书可能有了年轻的心。感谢梅健兄与建元兄的信赖,感谢他们作为伯乐的赏识,让这本书有可能与大家见面。

如果有朋友希望与我联系,可以到教育在线网站(www.eol.cn)找我。每天早晨6点左右,我会在那里见朋友谈教育。看不见,也可以在我的博客留言。我希望新教育人的队伍中,有您的身影。

朱永新

2006年11月8日于姑苏滴石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