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金融深化的实质、内容、过程、机制和规律的重新探讨,澄清了目前金融深化理论中关于金融发展、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概念模糊和命题模糊现象,提出金融深化的核心内涵是信用深化,即信用工具的扩张和信用品质的提高,以此为实质资本的充分调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充足而高效的媒介。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当前我国金融深化的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并用金融深化的有关要求衡量和评判国内广泛存在的民间金融,提出了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制内的建议和方案。
本书通过对金融深化的本质、内涵、形式、过程、机制和规律的重新探讨,澄清目前流行金融深化理论存在的模糊概念和命题,提出金融深化的核心内涵是信用深化,即信用工具的扩张和信用品质的提高,以此为实质资本的充分调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充足高效的媒介。
本书通过对传统金融深化理论进行逻辑剖析,指出传统金融深化理论以促进货币储蓄投资为着眼点、以提高实际利率为指针、以消除政府干预为手段,并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另案处理的做法,是既缺乏逻辑依据又缺乏现实意义的。针对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不足,本书从认识“资本”入手,指出资本其实就是实质财货存量,而信用货币则不是资本;货币的本质是信用,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的融通,金融活动对实质经济的作用在于以信用工具媒介实质资本的充分调用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实质资本的产出效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深化的实质是信用深化,即信用创造的通畅和信用品质的保障,以此完成媒介实质资本调用配置的任务。本书以我国1952~2004年的有关数据对上述观点进行实证,否定了我国“金融深化无用论”和金融因素与实质资本平起平坐的“两个车轮论”。
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当前我国金融深化的状况进行判断,并用金融深化的有关要求衡量和评判国内广泛存在的民间金融,提出将民间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制内的建议和方案设计。
本书初步建立了一个不同于传统金融深化理论的新的分析框架,既不同于凯恩斯经济学将实质经济因素与货币因素、虚拟因素直接并列的框架,也不同于古典“两分法”仅仅将货币因素、信用因素作为无关实质的“面纱”对待的框架。本书以“金融深化新论”为名,理由即在于此。
创新是本书的最大特点。本书关于货币的本质、金融的本质、信用的本质以及实质资本与虚拟资本关系的论述很多前所未闻,对金融深化的阐述也是绕开传统的“货币储蓄—投资”的故径,独辟“信用品质保障—信用工具创造—媒介实质资本”的新思路;在对民间金融的政策主张上,民间借贷正规化、公共工程“白条”正规化、民间证券交易正规化、只贷不存与只存不贷机构分立等,也多有新意与实意。这些创新点是本书的主要价值所在。
1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难点、重点、创新点
1.4 本书的基本框架
2 传统金融深化理论述评
2.1 金融深化理论基础
2.2 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2.3 金融深化理论在我国的引介和评价
3 传统金融深化理论再探
3.1 金融深化理论中若干逻辑关系再探
3.2 金融深化的作用在于增加储蓄投资再探
3.3 金融深化即提高实际利率再探
3.4 金融深化即消除通货膨胀再探
3.5 以金融资产衡量金融发展再探
3.6 促进金融深化的措施手段初探
4 金融深化理论再造
4.1 简化模型里的实质资源配置
4.2 金融的本质:信用的运动
4.3 金融深化的实质:信用深化
4.4 信用深化的基本要求
5 我国的金融深化——并由此审视民间金融
5.1 我国金融深化的状况
5.2 我国当前民间金融的基本情况及判断
5.3 根据金融深化原理推进我国民间金融正规化
6 附录:凯恩斯其实只考察了生产的价值实现问题——从投资乘数说起
6.1凯恩斯“乘数原理”
6.2“乘数原理”所称的产出效应不能成立
6.3只有在货币流转的意义上“乘数效应”才成立
6.4“乘数效应”实质是价值实现空间问题而不是产出大小的决定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