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步入新世纪的读者大约还记得20世纪的最后一年世界文坛的一桩文化盛事。那一年初夏,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古典诗人从那并不遥远的诗歌王国再次引人注目地走上了世界文学追忆的前台,唤起了读者心中与生俱来的诗意。这位诗人就是我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1999年,普希金诞辰整整200年了,世界各国的文学的爱好者给他献上了隆重的纪念。在众多的外国诗人中,普希金对于我们中国读者,不仅仅是熟悉,而且,还像一位知心的友人。他充满激情的积极浪漫主义诗篇曾经也感动了中国无数的进步青年。他同情劳苦大众,用人民的语言创作,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与我们所倡导的文艺创作方向具有相似的历史语境和艺术语境,所以,中国读者特别喜爱普希金的作品。普希金在其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中所留下的不朽作品,赢得了从少年到成年各个年龄段读者的普遍喜爱。回首千百年的世界文学史,具有如此广阔创作领域和艺术成就,拥有这样广泛读者群的文学家其实并不多见。
本书以简练的笔法从不同侧面记述了这位大师的生平。
亚力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日渐走向衰落的没落贵族家庭。其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把他们交给家庭教师去照料。普希金从小就接触到拉伯雷,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布瓦洛,伏尔泰,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他也熟读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卡拉姆辛,德米特里耶夫等人的著作。1811--1818年普希金就读于彼得堡皇村学校。在他15岁时,即1814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致诗友》。1812年的抵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唤起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诗人创作了一组抨击暴政,歌颂自由,讽刺权贵,同情农民和揭露农奴主残酷不忍的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因此得罪了最大的权贵沙皇,1820年诗人被流放到南方。在南方流放期间创作了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茨冈》,《致大海》,《致西伯利亚囚徒》,《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努林伯爵》,《青铜骑士》等。1825年他创作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31年他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1834年完成了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由于与官方的矛盾加剧,引起沙皇和当局的不满,于是当局唆使法国流亡人士丹特士不断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彼得堡上留社会中流言纷起。诗人常常收到来自彼得堡的侮辱诗人名誉的匿名信,诗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丹特士提出决斗。遂于1837年1月27日与丹特士决斗,1月29日含恨长逝,享年39岁。
古老显赫的家族
普希金拥有古老而显赫的先祖。从他的自传体诗歌得知,他父系的先祖拉恰曾经在13世纪上半叶跟随俄罗斯的民族英雄神圣的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一涅夫斯基大公出征,且战功赫赫。16世纪,第一个建立统一俄罗斯帝国的沙皇伊万雷帝关照过普希金家族。在17世纪,普希金家族的许多成员跟随俄罗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米宁一苏霍鲁克参加了与波兰入侵者的斗争,并赢得声誉。在近代,普希金的先辈又成为俄罗斯宗法政权的缙绅大会的成员,后来他家族成员中有的官至罗曼诺夫王朝的御前大臣。17世纪末,普希金家族中的费多尔参与了摄政王索菲雅的射击军团反对彼得大帝的叛乱活动,并在1697年被处决。尔后,其祖父列夫·亚历山大罗维奇在1762年也卷入了皇室纠纷,拒绝效忠叶卡捷琳娜二世,且参与了在芬兰湾彼得宫的暴动,拥戴彼得三世,失败后相继受到惩罚,被女皇关进了要塞。由于这一系列的变故,到了诗人普希金出世的18世纪末期整个普希金家族已经衰落,所以,普希金不无自嘲地说他生来就是一个“卑微的小市民”。他母亲的家族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巴尔的后裔。早在18世纪,俄国千古一帝彼得大帝远游西欧的时候买下了一个机灵的非洲黑孩子。彼得大帝有搜罗世界珍奇人物和宝物的嗜好,在他新首都圣彼得堡建有珍宝博物馆,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这位帝王游历西欧时搜集购买的许多奇异珍宝,其中包括彼得大帝两米多高的巨人贴身侍卫的骨骼标本。这个来自遥远的埃塞俄比亚的黑孩子汉尼巴尔被彼得大帝带回俄罗斯以后也留住沙皇身边做侍卫,后来他当上了将军,成为炮兵专家,又得到爵位和田产,从此这位俄国未来诗圣的母系先祖也有了贵族的地位。
父亲谢尔盖受过良好教育,早年在俄罗斯“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当近卫军军官。他的脾气比较暴躁,不过,他的怨气或怒气也容易消散。母亲纳捷日达容貌靓丽,但性格有点沉郁,对孩子特别是对普希金很苛求。谢尔盖和纳捷日达·奥西波夫娜在圣彼得堡结婚后不久就退役了,然后迁到莫斯科定居,住在雅乌扎河附近,那里不远处是工商业繁荣的小镇。1812年战争爆发,他又回到了军队里,一度驻扎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几年后又一次退役。普希金夫妇一共生养了三个孩子,诗人普希金是第二个孩子,也是长子。他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叫奥丽佳,弟弟叫列夫。普希金小的时候虽然很淘气,但却异常聪颖。他的记忆力尤其出众。大概,超群的记忆力是许多天才的显著标志。普希金家族拥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家庭图书馆,这给小普希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才环境。他如饥似渴地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几乎是不加选择地读遍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普希金一家每逢夏季就到莫斯科郊外外婆的领地扎哈罗沃庄园去避暑,优美的田园风光滋养了普希金童年的心灵。大自然的美丽和清新在未来诗人的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P7-9
普希金:生活的知音
与古典时代的阅读习惯比较起来,在时尚的“读图时代”,诗歌似乎离我们有些遥远。的确,同影视作品、多媒体出版物和流行音乐相比,诗歌现在较少受到传媒的青睐,因而也就不再是现代文化生活的宠儿。但是,只要细心审视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不难发现,无论是一句新闻导语,还是一句商业广告,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在向诗歌王国靠拢,借助诗歌语言的魅力装饰我们日薷繁荣的市场经济生活。其实,语言的交往目标达到之后,人们渴望话语完美的审美需求也就随之提出。无论在什么时代,语言的“诗化”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然要求。这样看来,诗歌和诗人又离我们并不遥远。
已经步入新世纪的读者大约还记得20世纪的最后一年世界文坛的一桩文化盛事。那一年初夏,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古典诗人从那并不遥远的诗歌王国再次引人注目地走上了世界文学追忆的前台,唤起了读者心中与生俱来的诗意。这位诗人就是我们十分熟悉和喜爱的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1999年,普希金诞辰整整200年了,世界各国的文学的爱好者给他献上了隆重的纪念。在众多的外国诗人中,普希金对于我们中国读者,不仅仅是熟悉,而且,还像一位知心的友人。他充满激情的积极浪漫主义诗篇曾经也感动了中国无数的进步青年。他同情劳苦大众,用人民的语言创作,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与我们所倡导的文艺创作方向具有相似的历史语境和艺术语境,所以,中国读者特别喜爱普希金的作品。普希金在其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中所留下的不朽作品(童话诗、抒情诗、叙事长诗、小说和戏剧),赢得了从少年到成年各个年龄段读者的普遍喜爱。回首千百年的世界文学史,具有如此广阔创作领域和艺术成就,拥有这样广泛读者群的文学家其实并不多见。
少年读者亲近普希金,是因为他们从这位俄罗斯诗人那里能够听到许许多多奇异的故事。普希金的童话诗是孩子们心灵的乐园。在那里,神奇的小金鱼在蔚蓝的大海里施展它的魔法;在那里,机智的长工巴尔达斗垮了刻薄而贪婪的神父;在那里,善良勇敢的格维顿王子终于找回了他美丽的白天鹅公主;在那里,勇士鲁斯兰历经艰险力擒黑海魔王……诗人运用他那色彩斑斓的生花梦笔为孩子们营造出一个趣味无穷的奇异童话王国,以愉快和神奇满足了孩童渴求欢乐的心灵。在欢乐和嬉戏中普希金培养了孩子们勤劳、勇敢和机智。口n格,教会他们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他的童话内涵丰富,奇趣盎然,绚丽多姿,如歌似画,乐感很强,易于理解,是启发培养孩子情感和智力的好教材。
普希金是孩子们的大朋友,更是青年人的知音。理想、进取、热恋和友谊是年轻人生活朝霞般的主题。而诗人普希金就是这些美好主题的最浪漫、最热情的表达者。传诵百余年的壮丽诗篇《致恰达耶夫》虽说是19世纪俄罗斯进步青年的“青春之歌”,但它积极的思想境界,感人的青春激情,富于创造的喻象,至今仍深深地打动着许许多多热爱祖国的年轻心灵。时代可能不同,民族可能不同,但只要读者内心还涌动着相同的青春热血,还跳动着同样炽烈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的情怀就可以超越时空,在每个正直青年的心中找到共鸣。几乎所有的青年都憧憬纯真甜蜜的恋情,心想事成者满怀喜悦,未能如愿者郁郁寡欢,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普通青年恋人所遭遇的这些或喜或悲的情愫,普希金也曾体验和咀嚼,他多姿多彩、情感丰富的爱情诗篇至今还能在现代青年的心中找到共鸣。“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普希金的《致凯恩》就为一见钟情的初恋情侣奉献了激情表达的艺术范式。普希金不仅歌唱青春激情的狂喜,而且也倡导情感生活中的理性精神。它鼓励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在情感的航程上让理性导航。存普希金的心中,真正值得赞颂的爱情,应该是真诚而又理智的,它应该像诗人眷恋的大海一样,宽广而又深沉。可以深信,在情感生活里遭遇冰山的青年人,在诵读俄罗斯诗神充溢内心痛楚却又饱含博爱精神的《我爱过你》这首诗歌后,一定能够获得宽慰和积极的启迪;读者仿佛感觉到,普希金正与自己在心灵深处同唱一首忧郁的歌谣。而除去诉说心痛之外,普希金诗歌里更跳动着一颗值得敬重的高尚灵魂。
谈及普希金对青年朋友的“挫折教育”,就不能不回想起他那首广为流传的生活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意在通过这首小诗劝谕初涉人世的青年朋友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与挫折。现实生活里并不总是和风细雨,鲜花盛开。生活复杂多变,它充满着希望和机遇,但也蕴含着风险,暗藏荆棘。处于顺境不要骄傲,遭遇挫折,也别灰心。诗人以他的生活感受和艺术理解向青年传达着一种积极健康的处世哲学。一首充溢生活哲理的小诗使普希金成为青年朋友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走过辉煌和坎坷的伟大诗人对人生有着深沉而独特的理解。他的传奇叙事长诗、历史小说和戏剧,特别是现实主义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对成熟的读者更具有吸引力。这些作品展现了俄罗斯社会的丰富层面,揭示了俄国历史文化的底蕴,探索人生命运的永恒主题。普希金晚期的诗歌创作从浪漫主义的激昂转向现实主义的深沉和冷峻。经历过相似沧桑波折的成年读者常常能够在普希金这些作品中体会出共鸣和安慰。
普希金让我们感到亲切,还因为他具有至今仍闪耀着光焰的创作意识。这就是:深入平民百姓的生活,向劳动大众学习艺术语言,用人民朴实的语言进行创作,为人民而创作。如同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样,普希金诗歌的第一听众和读者常常就是普通的劳动者。诗人厌恶创作上的矫揉造作和刻板生僻,他曾经夸张地宣称:那没有语法错误的话语,仿佛那缺少微笑的芳唇,他历来是不喜欢的。这充分表达了一个有创造力的作家对生动的民间生活语言的极度偏爱。他大量吸收民众的生活口语,只要具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谚语,都纳入文学宝库。为平民所理解和欣赏的朴实的美,这便是普希金的诗作得以永恒的最根本的原因。以现代人的美学观点来看,普希金最懂得什么是“读者心理”,什么叫做“接受美学”。普希金的永恒还充分表现在他对文艺事业的现代理解。“书稿可以出售,但良心不能出卖”。他就是这样理解文艺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感触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我们都深切的体会到,普希金这三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只意味是珍藏于图书馆或家庭书柜里的古典诗篇。准确地说,他更像读者的朋友,是我们的艺术知音,生活知音。这位不朽的俄罗斯诗魂真的离我们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