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观念更新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用创新的观念引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本书将逻辑与形象交融、理性与感性结合,用一个全新的理念对新世纪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观念的聚变--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傅治平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观念更新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用创新的观念引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本书将逻辑与形象交融、理性与感性结合,用一个全新的理念对新世纪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内容推荐 伟人毛泽东曾以“精神原子弹”为喻,形容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的驱动作用。本书受到这一妙喻的启示,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观念产生的能量将更大——犹如原子核聚变发出的伟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一个理论创新的新时期,也是观念大聚变的新时期。创新的观念所产生的聚变,给新世纪持续进行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带来了一系列“新”气象。本书用十个“新”进行概括:新方位、新思维、新观念、新境界、新拓展、新思路、新变革、新角色、新趋向、新贡献。希望读过此书的人,会由此受到启迪,为这个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伟大时代归纳出更多更多的“新”来。 目录 序 观念聚变新时期 引言 从观念更新谈起 一、观念的力量 二、观念的新诠释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观念更新历程 四、观念更新要与时俱进 第一章 视野开阔:中国站在历史新方位 一、历史方位与角色定位 (一)判断历史方位的时代眼光、世界视野 (二)新的历史方位是新观念的温床 (三)准确判断历史方位是执政党角色准确定位的 前提 二、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回溯历史曾有的机遇 (二)新世纪送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四化”发展趋势 三、新变革、新观念、新实践 (一)新世纪的深刻新变化 (二)新变化产生新观念 (三)新观念指导新实践 (四)新方位上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第二章 科学发展:新世纪指导全局新观念 一、时代呼唤科学发展观 (一)新的发展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二)体制环境的变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四)新的发展观顺应世界潮流 二、“硬道理”的中国演化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观 (二)改革开放“三步走”的发展观 (三)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四、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南 (一)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思想跨越:科学发展催生新观念 一、科学发展呼唤新的改革观 (一)科学发展要从改革中寻动力 (二)新改革观的新内容 (三)科学改革观突出“以人为本”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正确政绩观 (一)政绩与政绩观 (二)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的重大意义 (三)科学谋发展,为民创实绩 三、科学发展观催生科学人才观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二)人人皆可成才 (三)人才为本 四、科学发展观凸显正确群众观 (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始终把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 (三)请人民做党和政府一切行为的评判员 (四)“两个务必”是沟通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 五、科学发展观催生新的环境资源观 (一)新型环境资源观的基本内涵 (二)新的环境资源观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三)树立新型资源环境观要辩证处理三对关系 第四章 追求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二、和谐社会: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美好愿景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二)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 (三)和谐社会:具有现代特征的全面小康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原则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互为体用 (三)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 四、和谐社会的文明共建 (一)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创建智力体系 (四)生态文明是影响人类文明的自然基础 第五章 模式更新:发展道路新拓展 一、从传统经济模式走向循环经济 (一)经济模式解读 (二)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超越 (三)循环经济在中国 (四)画好循环经济这个“圆”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从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抓手 (三)全力推进国家环保战略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指向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创新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新农村正当其时 (二)“两个趋向”明晰思路 (三)新型模式展示美好前景 (四)扎实举措开拓建设之路 第六章 战略选择:现代化建设新思路 一、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 (一)科教兴国,人才为本 (二)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必然落实到人才培养 (三)从求强、求富,到人的现代化 (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当务之急 二、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把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布局调整的历程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考虑 四、自主创新的新举措 (一)自主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形成的新的发展战略 (二)自主创新是走出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几大抓手 第七章 改革博弈:社会发展体制与机制新变革 一、新时期的改革攻坚战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展新貌 (二)改革未竞全功,新时期更需努力 (三)新时期改革攻坚的高难度 二、新时期改革攻坚的着力点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重头戏 (二)国有企业改革有待深化 (三)财税、金融、投资改革要着力促进 (四)涉及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体制改革要加快步伐 (五)涉外体制改革要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三、改革如何攻坚 (一)落实新世纪改革的总体要求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三)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八章 执政建设:扮演好执政兴国的新角色 一、新的历史方位下的角色转换 (一)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历史赋予的角色使命的重要前提 (二)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 (三)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挑战 二、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明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认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抓住重点,整体推进执政能力建设 三、解读“五个方面的能力” (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三)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科学执政 (二)民主执政 (三)依法执政 第九章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趋向 一、发展哲学的新篇章 (一)国际流行的几种发展观 (二)发展观在中国的演绎 (三)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三)和谐社会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释 三、用实践撰写穷人经济学 (一)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思想 (二)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该是更广泛意义的“穷人的经济学” (三)当代中国“穷人的经济学”的内涵 四、党建课题的世纪新解 (一)先进性建设丰富党建理论 (二)执政能力建设是对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三)党的作风建设是党建理论的重大现实课题 (四)“三种意识”强化领导干部精神素质 第十章 和谐世界:中国为世界作出新贡献 一、和平发展的崭新创意 (一)和谐世界,中国原创 (二)和谐世界,中国构想 (三)和谐世界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路径选择 (一)共建和谐世界,要形成多方共识 (二)共建和谐世界,要建设国际民主 (三)共建和谐世界,要高扬“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四)共建和谐世界,要弘扬一种开放包容精神 (五)共建和谐世界,要坚持合作共赢 三、文明共存:和谐世界的未来展望 (一)冲突与共存的话语对峙 (二)用和谐理念看文明的冲突与共存 (三)文明共存的现代新脚本 四、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魅力 (一)中华文明的底蕴集中在一个“和”字上 (二)中华文明是和谐世界的重要黏合剂 (三)在建设和谐世界进程中复兴华夏文明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