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只是个人的修身箴言,更是一部“以人为本”的东方教育大纲,其中体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已成为东方文明独特的伦理模式,至今仍具有逾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的人生智慧(修身齐家治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赵雪章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只是个人的修身箴言,更是一部“以人为本”的东方教育大纲,其中体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已成为东方文明独特的伦理模式,至今仍具有逾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一本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其博大精深的“仁爱”儒家思想亦被称为“人文的智慧”。它对人类影响之广,对后世启迪教诲之深,几乎没有一本书可与它伦比。 《论语》记述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它不仅是个人的修身箴言,也是一部以人为本的东方教育大纲。书中体现孔子“爱的教育”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成为两千余年中华民族的血液、东方文明独特的伦理方式。 目录 总 序 《论语》及其对人生的指导价值/001 玩代人眼中孔子的人格魅力/004 第一章 仁爱之道/001 第二章 礼孝之教/023 第三章 诗乐之律/045 第四章 立身之则/063 第五章 治学之方/101 第六章 入道之门/125 第七章 人和之要/159 第八章 知人之术/191 第九章 论世之观/219 第十章 治国之法/237 试读章节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译文) 孔子说:“依据自己的私利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人生智慧 孔子义利观的本质,就是说一旦义与利出现了非此即彼的尖锐对峙时,君子与小人的抉择是截然相反的,并不是说义与利是永恒的对立双方。如同孔子的贫富观一样,孔:广更希望义与利能统一起来。如果有这样一个社会,或者有这样的“个人,行义必然能带来利,谋利又完全合乎义,那无疑是最理想的。可惜的是,放眼现实,循义者往往不得利,得利者又往往不讲义,致使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对私利的无尽追逐,在多半情况下会有害于他人,遭怨也就在所难免了。人的争利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以义为准则,不仅要满足自己适度的生存要求,还要顾及他人的存在。对大多数人来讲,完全抛弃私利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彻头彻尾地“放于利”也是不可取的。 狄仁杰是唐王朝有名的宰相之一。他不仅很有政治方略,也有宽以待人的胸襟,为人们所敬仰。当武则天任命他做宰相吋,曾对他说:“你当刺史吋,政治清明,百姓能安居乐业,是一个很难得的地方官,可是还有人在朝中弹劾你,说你的坏沾。我现在把这些人的名字告诉你,你今后对他们可要注意点。” 狄仁杰急忙答道:“不,不,清陛下千万不要说出他们的名字。一个人最怕挟私怨,一旦挟了私怨,好人也可能看成坏人,如果知道准弹劾过我,心中便免不了要生怨隙,若因此而不能公正地对人对事,就辜负了陛下的愿望了!” 武则天听后,觉得狄仁杰器量大,能容人,心地坦荡,对他更加信任。在此后的宰相生涯中,狄仁杰,贯奉守着对人对事不挟私怨的原则,从没有只图泄一时的私怨,而不顾国家利益的事发生,尽职尽责,成为人唐的一代名臣。 追逐个人利益本是人之本性中应有的内容,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主要基础之一。孔丫并不反对这一点,他的理想社会并不是由禁欲主义者组成。但是,孔子也敏锐地看出,如果个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行事,就会产生出灾难性的恶果。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断言:“依照私利而行的人,必定会多受埋怨和怨恨。”这里的“放”字,古来有追逐、放纵、依照之意。所谓“放于利”,就是说一个人完全以私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利而行的人之所以遭人怨恨,是因为个人利益不会永远畅行无阻。 义利之辨并不是孔子的发明,这一思想古已有之,但在孔学中却升至重要地位。而且,正是由于孔子的强调,这一思想才得到了普遍回应。P8-10 序言 《论语》及其对人生的指导价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其中的孔子及其《论语》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后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其价值之大。 《论语》者,乃为诸儒之讨论,圣人之智慧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著作,被誉为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的圣书,“犹如西洋耶教的隄经》一样”(林语堂语)。日本文学泰斗井上靖70岁时开始读《论语》,被其精辟的语言所吸引,为之倾倒,读得入迷,十多年来爱不释手。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它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编著的,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陆续整理、编辑而成,《论语》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弟子所:写,有些篇章则出于他再传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参、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书中收载了500多则有关孔子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片断记录,这些片断在后人的整理编辑过程中稍加分类,大体上分为20篇,形成了《论语》的基本框架。 《论语》流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版本:有《鲁论语》(20篇),为鲁人所传,我们今天所见《论语》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齐论语》(22篇),为齐人所传,比前者多出《问王》、《知道》两篇:《古文论语》(2l篇),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孔于故居墙壁中发现的,篇目基本与《鲁论语》相同,只将《鲁论语》最后一篇《尧曰》中“子张问”以下一段单独分篇。 西汉后期大臣张禹先后对两个版本择善而从,篇目以《鲁论语》为主,编成一个修订本。张禹曾为汉成帝担任师傅,后封安昌侯,官位尊显,所以他的修订本很快流行于世,时称“张侯论”。此后,到了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在“张侯论”基础上,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结合时政与自己的理解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失传了。如今,郑玄注也已经散佚,甘肃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残本。三国时人何晏汇集汉魏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是现在所见最早的完整注本。以后各朝各代均有对毗语》的注释版本,在总体上保持了该书的继承性和孔子儒家思想的延续性。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其治学方法与汉唐诸儒不同,轻名物训诂而重义理分析,为宋儒治《论语》的集大成著作,影响元、明数百年。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集中反映了清人对《论语》的校勘研究成果,学术价值较高。近代,随着白话文的普及,钱穆、杨伯峻等较早对《论语》的通俗化进行了尝试,注释简明扼要,附有白话文翻译和内容评述,做到了雅俗共赏,这可为一般读者阅读《论语》提供参考。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也充分体现了该书是由多人参与编撰,凝聚了集体智慧的特点。 通观全书,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系统,感想随事而发,显得比较零星、散乱。然而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魅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也正是由于《论语》编纂形式的灵活,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论语》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现代社会中,所流行的古语格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吾师”、“是可忍孰不可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皆出于此书。《论语》是儒家的宣言,也是儒家的“圣经”,它的影响,可以说是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对中国甚至是全世界人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根深蒂固的,这种影响,表现在潜移默化中对世人观念的左右。其基本观点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哲学,由此推广到修身、养性、交友、孝道、学习、思考、管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其中,无处不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耀眼光芒。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除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推崇论语为主的儒家思想,世界各国各民族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们也都由衷地欣赏这部历史巨著,被称为“世界最有影响100部著作”之一,其中孔子也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 现代人眼中孔子的人格魅力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