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女鸭头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嘉禄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包子馅得拌进肉皮冻,在发面里成型,搁旺火上一蒸,迅速支撑起整个审美框架,肉皮冻舒展成腴美无比的鲜汤,入口咬破,肉汁四溅,包子的生命在这瞬间达到辉煌,这个将悬念引申为审美过程的高难度动作,只会做表面文章的批萨能完成吗?这完全是一本私人化的美食日记,妙趣有你来体味。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文坛美食家沈嘉禄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他以超乎寻常的独特的幽默和犀利的笔调,给读者以中国和国外饮食文化的浩瀚知识。阅读本书是一种文学艺术和食欲的双重享受。

本书内容分三大块:一,对老上海美食情怀进行抒发;二,对当前流行的时尚美食进行点评;三,通过放大身边人的种种“吃相”,解读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批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陈腐观念。

本书插图丰富,装帧优美,设计新颖,全部彩印。

目录

第一辑 时尚滋味

8——谁让可爱的橄榄走油

11——美女鹏头颈

13——当虫子在餐盘中跳舞

16——……火烤天下

19——抒情的白煮蛋

22——像拉兹那样横竖横

26——马拉盏飞天而降

28——面条,像美女入浴

32——给三文鱼一点温度

36——夜宴上尔库城堡

40——撑死不如冻死

42——像足球那样美妙

46——一顿野心勃勃的午餐

48——酸男辣女

53——景观吃

56——以侦探的名义大吃大喝

59——在星光下幽会松露

64——吃在声色之间

70——贴心贴肺的私房菜

78——把性命押在灶台上

78——家厨的三重境界

第二辑 家常滋味

第三辑 别样滋味

试读章节

鸭头颈与美女,似乎井水不犯河水,但到了今天的美食年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在卡通形象中,鸭是媚态十足的,比如电影《米老鼠与唐老鸭》,只要有雌性的鸭子出镜,她的典型形象便是:大眼睛加长长的睫毛,戴有蕾丝的帽子,更酷的是细长的脖颈系一根飘飘然的小围巾。而在本土的卡通中,鸭子小姐则系蝴蝶结。异曲同工的是,那根勺柄似的脖颈得到了巧妙的点缀。

春暖花开的时候,靓妹昂首行进在街上,白皙而细长的脖子上也系一根真丝小围巾,不知是小姐学鸭子的样,还是卡通画家从小姐的包装上得到了灵感。

按照世界流行的观点,脖颈细,并且达到足够的长度,再后仰五至七度,由一对滑溜溜的丰肩相衬,正是美女的一大标志。

但是,亚洲人生来脖颈粗短,胖妞如果不解风情,偏要系一根丝巾招摇,那情景可够惨的了,远看就像一只煨灶猫。

于是,嫌自己脖颈不够纤细的小姐从中国一句老古话里得到了启发:吃什么补什么。这样一来,一种时尚的小食就应运而生,它就是鸭头颈。

从饮食市场获得的情报,鸭头颈是这样“炼”成的:鸭头颈剥皮洗净,加红米、桂皮、茴香、干辣椒等调味品用大铁锅煮透后,掀盖子喷香,老远闻着,哈拉子就挂在胸前了。最先是谁发现的,我不知道,但写字楼里白领视鸭头颈为恩物,买起来像是不要钱似的。一眨眼,锅底只见一点点老汤了,要吃,明儿赶早。这玩意儿,剁成一节节,寸把长,塞进嘴里盘得过来。要说那味儿,我尝过一个,办公室里的小姐赏我的。剥皮,煮透,那肉一丝丝的还真有韧劲嚼劲,咸甜适中,轻辣开胃,重辣通气。肉啃光了,还可以吮…吮骨节中问的骨髓,滋溜一声,很有满足感。照老一辈人说,鸭头颈是活肉,鸭予整天找食吃,头颈不停伸缩,那肌肉纤维怎么着也锻炼得有韧劲了,所以好吃。

据说在上海滩卖鸭头颈的,要数来自武汉的一家店最有名,店名像一家卖拳头的武馆,经过一番拳打脚踢,在上海已经开了好几家连锁店,一个电话,还能送货上门。在与南京西路咫尺之遥的吴江路休闲街上也有一家,在路边摆一个炉子,支一口锅,排队的人买了就走,没堂吃,生意照样好极。也有些卖鸭头颈的不知是嫌剁成小节麻烦还是为了吃起来有江湖气,干脆论根卖。写字楼里的小姐也就将计就计,一手拿着鸭头颈,管它五根玉指已经浓油赤酱,一手将电脑键盘敲得辟啪响,领导的发言稿居然也整得毫无差池,这当口,无意问成了上海写字楼里一景。还常常有几个小男生围着女老饕开玩笑:鸭头颈,长长的、弯弯的,像一样东西,猜! 像什么啊,像阳伞柄吧? 不是,再猜,再猜,像—— 小姐本来就不笨,一下子猜到了什么,于是嗔怒着将手中的东西扔过去——不是鸭头颈,是鼠标。

吃过鸭头颈,小姐们在对着镜子淡扫娥眉时,就盼着春天快点来,找一根真丝围巾系上,好让那一段活肉修长而美丽起来。

只是我担心,脖颈没细下去,倒学会了鸭子的聒噪。(P11-12)

序言

中国的美食文化,早在孔夫子那会就达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境界,连老子也叹日“五味令人口爽”,于是便有“鼓腹而歌,以乐其生”的人生态度。至于朱氏《治家格言》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以及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篇内将种种美食泡制法,如“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和盘托出,诚如他自己所言:“与崇尚古玩同一技也。”因此中国历来不乏有雅趣肚量的老饕。至于将美食文化赋诸笔墨,研究著述;或谈烹饪厨艺,或讲膳食品味,或叙掌故趣闻者,世人便冠誉为文坛美食家的雅尊了。

苏东坡就是一位文坛美食家,他的“东坡肉”“东坡羹”之传说,以及东坡自述“客皆云以羹超然,有高韵,非世俗庖人所能仿佛”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为美食美酒一挥而就的诗文,脍炙人口,古今传诵。

《随园食单》是清代·袁子才专述美食文化的清丽佳作,因其文才双绝,读之如太羹玄酒、精微奥博,令人味之不厌。再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周作人的《知堂谈吃》,皆为现代美食散文之精作。而如汪曾祺、唐鲁孙、陆文夫、黄宗江等都各以小说或散文形式,记写美食之旅的私人感怀,影响和增广世人对美食之阅知、趣味,了解美食文化之涵量和品味,起到信令传后的作用。

老友嘉禄弟博综于学,多才艺,勤于著述,二十年前即以小说散文立身文坛。嘉禄又是一个人缘极好的好吃分子,虽无烟酒之癖,却有荤腥之欲,吃了还能讲出个道道。有一年《周末画报》评选中国十位美食家,他代表上海出境,盖因为他术有专攻吧。去岁,他有两本关于中西古典老家具鉴赏方面的另类读物出版,远识至论,读之惬心不已,令我莫名钦折。顷又将其对美食文化之体验,分别以时尚、家常、别样等三种滋味娓娓道出,凡五十篇结为一册。既是休闲读物,又是珠玉美文;既有怀旧情怀,也有时尚点评。一饮一啄,均能体味,一讽一喻,皆成文章。谈论美食,最终还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雅致的文化品格。握卷有心驰神往之感,不亦足与随园成先后辉映欤?承不弃,嘱为一言,附墨弁端,乃浮文缘饰,序云何哉。

乙酉初夏陆康时客沪寓

后记

早几年写过两本有关美食的随笔集,一本是《饮啄闲话》,一本是《消灭美食家》。前者文绉绉的样子,想通过口腹之旅行抒发怀旧情感,追怀逝去的岁月,虽然它的背影在三十米开外还没有模糊,而且我也没有多少倚老卖老的资本。后者来一点愤世嫉俗的小夸张,借美食题材对活色生香的都会世象指东道西,却有刻意流露文化闲汉优越感的嫌疑。这一次,生活越来越精彩,也越来越纷乱繁杂。然吃喝两字,却在品位二字的定义中相形见绌——与传统文人的指望相比,距离是越来越远了。一味追求价值昂贵、物品珍稀的尖端享受,免不了一脚陷入饭店老板设置的圈套。偏偏,有人出于社交或显阔的需要,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将灯红酒绿的盛宴演绎成一场食客与厨师相互利用、又相互提防的鸿门宴,弄不好倒要落荒而走。

其实,好味道是需要在类似鉴别宝石的精神状态中去细细品尝的,美味往往隐藏在很原始、很粗粝、很寻常的食物中,有大致的路径可探,不必曲径通幽,更不必爬山涉水,又往往在不经意中撞见,然后大喜过望地亲近…番。人与美味的回眸一笑,是人生的乐趣,也是食物的幸运。

现在我又写了这本美食随笔,借此表达我对上天所赐食物的感念,也是对厨师的敬礼。这是前提,然后是对饮食生活中诸多不文明的现象进行的批评。这一立场我是坚定不移的,在本书第三辑中,我有点固执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

当然,不少读者常给如此的我鼓励:你在美食文章中所抒发的怀旧情绪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我很高兴接受这样的鼓励,其实这也是读者对知音角色的认定。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意义首先在提供能量,维持机体正常运转,但形而上的意义常常在人生旅程中显现出来,超越生命之上。

美食维系了亲人,朋友,故乡,远方,旅途,家居,成功与失意,奋斗与享乐,人生的初始和谢幕……或者说,这一切往往以久别重逢的丰宴、风雪夜归的小酌,喜悲至极的开怀豪饮、艰难时世的一捧热粥为场景,通过气息和味道等最敏锐的感官体验凝固成闪亮的片断,让我们在偶尔想起时还能眼眶湿润。这类文字我写得比较多,精选后就归拢在第二辑里。

第一辑里的文字是我对时尚美食的体验。上海素来得风气之先,吃喝当然也不敢马虎,甚至更为敏感一它的繁华一直伴随着上海直指现代化的跨越,是大都会物质生活高速提升的味觉记录。若要学术地议论,则兼容了大江南北及西欧东亚饮食文化的精华,构成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块。读者也许会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用了一些讥诮的语言,有点酸,有点辣,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心态吧,但愿事实会纠正我的一些看法。

近年来,在书店里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美食随笔集,其中值得大声喝彩的有逯耀东的《大肚能吃》,沈宏非的《写食主义》、《食相报告》,车前子的《好吃》,张国立的《大龅牙吃遍意大利》等,老前辈唐鲁孙的几本更是此类随笔的“封箱老戏”,《知堂谈吃》、《雅舍谈吃》和汪曾祺的《知味集》,更让我们登上美食想象这条微微晃荡的扁舟领略大师的风采,体验冲淡飘逸的文学趣味和世事沧桑的感喟。通过美食表达个人的学识素养和生活理想,是舒伸懒腰时的一声长啸,是文化人的惯技,也是读书人得以管窥作文之道的门径。本人也是通过操练这样的文章成长起来的,并较为轻松地享受到驾驭文字的乐趣。

我还要说一句,美食享受,说到底是情境体验。在好的食物和烹饪手段之外,它还应该包括好的时节,好的环境,好的器具,好的心情,好的吃客——一拨懂得人生哲学的风雅之士夹杂一两个有情调的红粉佳丽。此时就该卸下俗务,回归自我,击樽当歌,浮一大白。然而……话是这么说了,自己却写了连篇累牍的美食随笔,又编成集子卖钱,引诱人家钻进文字堆里想象色香味形之美,最终还不能摆脱功利目的。为写文章而吃,算不得真正的美食家。也罢,继续修练吧,敲回车键。

乙酉五月入梅夜,  紫霭初升,万家灯火,

城南寄庐北窗下盆栽六月雪悄悄绽放

书评(媒体评论)

沈嘉禄写吃不同于其他各位。他曾真正钻进餐馆的肚皮坐禅多年,食客的道听途说,在他是职务行为,这号人写起吃来,让人馋死。

陈村(作家)

在我接触的所有“海派作家”的文字中,嘉禄有着超乎寻常的独特,他给了我、给了读者以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知识。在《青年报》的美食专栏上就可以看出他是那么会吃,在精湛中体现一种趣味盎然的学问。不过。与美食家嘉禄相比,我更有兴趣于作家嘉禄。一个有着鲜明的叙述风格的作家。

他写得机敏,写得诙谐,写得放松和从容。他时常在轻描淡写之际便勾勒出活色生香的世界,让我等读者为之捧腹和玩昧。嘉禄这种幽默中自有深意的写作,我和读者都感到很有趣味,很上海,也很后现代。

王唯铭(作家,时尚评论人)

文人谈吃,素有渊源。而且,自从文人们把美昧从餐桌上移至文字上以后,本来仅仅是生理上的口舌之愉悦,就转变为近乎艺术趣味上的精神之满足了。沈嘉禄就是这样一位具有艺术趣味的文人美食家,他笔下的各式美食妙文,既体现了领先的时尚艺术,又顾及到普通的家常趣味,所以——不论是沙场久经的“老克勒”,还是无邪天真的“小美眉”,其实都可以在他的书中,按着自己适合的口味,大嚼一场。

管继平(作家,书法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