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青城山道茶这一将老庄“无为”、“避世”思想与中国茶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以及对人的养生作用方面,道家作出了很多贡献。从本书里,你可以体会到茶不同一般的道家风情。
中国的茶文化接受老子庄子思想甚深,道家把老庄与自然为友的思想引入茶文化。因此在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以及对人的养生作用方面,道家作出了很多贡献。道家强调“无为”、“避世”恰是中国文化柔韧的一面。“无为”而“有为”,是为饮茶之真境界。
道家种茶制茶的兴起
史料记载,两晋南北朝饮茶之风的兴起,与道教的发展有关。唐时,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几乎达到国家宗教地位,道教宫观遍布全国,规模宏大,一些著名的道教学者被请入皇家,讲道说法。原因之一就是道家的养生方术——“长生”可以满足帝王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宋时,道教更为盛行,道家常在名山胜境建观修行,而这些地方,风景如画,松柏苍翠,石泉淙淙,气候宜人,也宜茶树生长。许多道观附近满山茶树葱葱,而道家又善种茶、制茶。道家向民众传授种茶制茶之技,对茶业的开发大有裨益。明初,道教发展门派繁多,太祖朱元璋因而建立了专门管理道教的机构和制度。而此时茶风的形成与道教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道教发展起来以后,道家饮茶之风的形成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赐茶之风的兴起。道教宗道观条目中记有:“唐元和八年七月,命中尉彭忠献率徒三百人兴修唐观。是日又命以内库绢千匹、茶千斤,为兴唐观复道夫役之赐。”可见赐茶也给予兴修道观的夫役。此外君主对于道士,也表示眷顾,亦常以茶为介。太祖北征召见时年已九十的镇阳道士澄隐,帝尤嘉之赐以茶帛。宋史卷载:“太祖征太原,还,驻驿镇阳,召见行宫,命中使掖升殿,谓之日:‘京师代建隆观,思得有道士居之,师累辞召命,岂怀士耶?’对日:‘大梁帝宅,浩攘繁念,非林泉之士所可奇迹也。’上察其意,亦不强之,赐茶百斤,绢二百匹。”由上所述,可知赐茶一事至为频繁。区区茶茗,意义殊大。这对道家茶风之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四川道家种茶、制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道家茶享誉很高,对我国饮茶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神农本草》中说:“茶生益州(四川古称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而作为道教圣地的青城山,产茶历史悠久,见于唐陆羽《茶经》:“青城丈人山有散茶、木茶。”唐末五代毛文锡《茶谱》:“青城茶有横芽、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茅似之也,又有片甲者,早春黄芽、茅叶拥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软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者。”用青城山道家传统工艺焙制的青城绿茶,历代都被朝廷列为向皇帝进献的贡品,号称“青城贡茶”。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山,所产“鸟嘴”、“雀舌”、“麦颗”等名茶,皆定为“贡茶”。贡,是我国古代一种由国家强制征收的实物税,是封建统治阶级无偿占有人民群众劳动果实的剥削行为和掠夺方式。我国历代贡物的制度,物品种类包罗甚广,延续时间很长。茶作为一宗重要的土特产,自然也逃脱不了被统治者巧取豪夺的命运。
P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