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0年坚持打造中国“航天文学”的军旅作家,一部惊现“东方红2号”卫星发射秘史的纪实力作。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航天发展史,记录了西昌发身基地的建设及建设大军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火箭卫星发射官兵几十年的奋斗,付出,牺牲精神,火箭卫星发射幕后种种显为人知惊心动魄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征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解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鸣生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位20年坚持打造中国“航天文学”的军旅作家,一部惊现“东方红2号”卫星发射秘史的纪实力作。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航天发展史,记录了西昌发身基地的建设及建设大军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火箭卫星发射官兵几十年的奋斗,付出,牺牲精神,火箭卫星发射幕后种种显为人知惊心动魄的故事…… 内容推荐 100年前,美国总统林肯遇刺时,消息12天后才传到伦敦;100年后的今天,卫星1秒钟便能将信息传遍地球!因为在离地球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有一条同步轨道,只需往往上发射3颗卫星,便可实现全球通信。但这条轨道只能容纳120颗卫星!为此国际组织规定,一旦满额,任何国家不得再往上发射卫星!截至1983年,全世界已发射卫星逾100颗,中国却没有1颗!于是为抢占赤道上空,力保中国的太空通信权,35年前,一支航天大军从戈壁秘密开拔西昌,在当年的长征路上向赤道上空发起了一次长达14年的大远征! 本书记述的正是这次远征的悲壮故事和航天人的心路历程。书中既有中央的秘密决策,又有底层的艰辛跋涉;既有西昌基地的曲折历史,又有航天专家的坎坷命运;既有登天路上的血火碰撞,又有现实人间的儿女情长;既有发射失败的一波三折,又有成功起飞的感人细节。 目录 序章 我们先聊天 话题一:人类为何患有孤独病? 话题二:一个英国军官的预言 话题三:飞出“地球村”的第一只“信鸽” 话题四:谁能控制空间谁就控制地球 话题五:西昌发射场和一个士兵的故事 第一章 7亿人民要通信 1.能通电话该多好 2.中国有个白拜尔 3.好人为何不平安? 第二章 将军的遗憾 4.他是林彪的人吗? 5.“毛先生”与红缨枪 6.听怀仁堂的,还是克里姆林宫的? 7.历史究竟是什么? 8.沉默,也是一种武器 第三章 秘密代号“331” 9.尼克松的“黑匣子” 10.邮电学院“三剑客” 11.写信写到中南海 12.周恩来最后一个批示 13.毛泽东与通信卫星 第四章 张爱萍出征 14.三十功名尘与土 15.陈毅夫人与黄藤手杖 16.捷报送到批斗会场 17.山河破碎又问谁? 18.落叶悲风总是情 第五章 长征路与月亮城 19.邓小平说,另外找个新靶场 20.寻找飞船发射场 21.天军秘密大转移 22.抢建“长征桥” 23:飞船计划与林彪出逃 第六章 生命·血液·燃料 24.一座大山与一个女人 25.同步卫星与百岁奶奶 26.昨天的苦恋与明天的回忆 27.软件专家与跛脚儿子 28.死去的与活着的 第七章 沉重的起飞 29.氧气、心脏和卫星 30.司令官侯福 31.远离发射场的女人 32.“长征3号”首次发射失败 33.地上抢救天上卫星 34.老将张镰斧 35.“少帅”李联林 36.“长征3号”再次发射 第八章 发射一波三折 37.太平洋上的“白天鹅” 38.空中二次发射 39.卫星突然“发烧” 尾声 太空,中国不再缺席 附录 西昌基地历次发射任务情况统计表 试读章节 其实,40年前英国科学家克拉克在36000公里高的赤道上空发现的那条轨道,中国的科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只是因为迟迟没有搞出自己的远程火箭,所以只能望天兴叹。 1970年4月,当中国的第一颗“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上天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们很快对中国“东方红2号”卫星,即同步通信卫星开始了酝酿策划,其心情十分迫切。 中国当时之所以急于要搞“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有着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现在回过头去看,主要是因为国内现实的需要。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应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穷国。穷国当然就落后,而且是方方面面的落后。这种落后表现在中国的通信问题上,就再常见、再典型不过了。从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民用陆上通信,主要靠明线和短波。这种极其落后的通信手段给中国老百姓在生活上造成的方方面面的障碍和各种各样的痛苦,只要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中国人,谁都有目共睹,深有体会。由于经济贫困,技术落后,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这种落后的通信线路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地区,不少偏远山区和人15稀少的地方,要想享受这种落后的待遇,连资格都没有! 在通信落后的日子里,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想必都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会。比如说,要打长途电话,你若生活在农村或偏远小镇,就必须到县一级的邮局去打,因为区和公社一级的邮局根本不能打长途电话。而且,等你辛辛苦苦跑到县邮局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后,未必就一定打得通;而要给偏远的亲戚朋友写上一封信,至少要一两个月甚至有的要半年才能收到;若遇有急事要发电报,最快也得十天半月。有时明明发电报让对方去车站接你,可人到了,电报却没到;若是要给海外的亲人越洋通话,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即使你专程跑到城里打通了电话,价格也相当吓人! 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由于当时中国的通信太落后,至关重要的通信问题也只能依靠明线来保障。即是说,从戈壁滩到北京城,沿线2000多公里的路途上,每间隔50米就得支上一根电线杆。而且,为保证沿途的电线和电线杆不被风暴刮倒,不遭“阶级敌人”破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还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民兵,在每根电线杆下站上两人,在黑暗与冷风中专门对电线和电线杆进行昼夜守护。这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的、土得不能再土的通信办法,居然保证了中国第一颗“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这无疑称得上是人类通信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在昔日西方人的眼里,在今天中国人的眼中,这该是一件多么荒唐可笑、令人费解的事情啊! 再举一个例子,1984年4月之前,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远地区,如果要看中央电视台当天的电视新闻报道,只能用飞机把当天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录像带,先从北京运到乌鲁木齐或者拉萨,再用汽车把录像带从乌鲁木齐或者拉萨运到下属的某个地区,接着再用人力或毛驴车把录像带运至下属的某个地点。等这些偏远地点的人们看到这个所谓的当天的“中央新闻”时,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了,新闻自然也就成了“旧闻”! 特别是生活在南疆地区的人民,不仅一般的老百姓从来打不上电话,就是各个县的邮电局的局长们,半年、一年甚至好几年也打不上一个电话!因为从北京到新疆,总共还不到60个电话话路!若是发电报,也同样面临重重困难。比奶维吾尔族或哈萨克族要发一封电报,首先得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跑到县里的邮局,把发报的内容先用维吾尔族语或者哈萨克语写上,邮递员再把维吾尔族语或者哈萨克语翻译成汉语,然后才能发往北京。看报的事儿,就更艰难了,当地机关的人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看过日报,极少数人能看到“周报”,一般都是看“月报”或者“季报”,甚至有的地委书记看的都是“月报”。所谓“周报”、“月报”和“季报”,就是说北京当天出的报纸,南疆一些地区一般都要等上一周或者一月才能看到。这种看报法,被当地人戏称为“看捆报”。即是说,报纸不是一张一张地看,而是等着一捆一捆地看。因为报纸从北京运到乌鲁木齐后,要用邮车经过长途跋涉再运到各个地区,然后靠人背马拉,逐一将报纸往下分发。有时遇上邮车坏了或路途不能行走,报纸就只有扔在那儿堆积成灾了。 祖祖辈辈生活在如此残酷现实中的人民,当然是渴望落后的通信能尽快得到改变。但真要改变,谈何容易!中国家底薄弱,国力不济,条件有限。如果发展无线电通信,泄密又太厉害;要是进一步发展明线通信,同样面临泄密问题。比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南疆扔下的不少窃听器,就是通过明线,搞走了中国核试验基地不少秘密;苏联为了获取中国大量的各种情报,也在南疆的好多电线杆上安装了窃听器。 况且,搞明线成本也高。有人做过计算,若从乌鲁木齐到哈什架一对电线杆的铜线,所需铜为300多吨!若从北京架一对铜线到乌鲁木齐,所需铜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也做过一个估算,若用电缆技术解决西藏与成都、新疆与兰州的电话通信(请注意,仅仅是电话通信),国家就需要投资人民币10亿元!而且。用架电线杆的办法进行明线通信,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很大,像戈壁滩上的电线杆一旦遇到风沙的袭击,就会刮倒或折断。 再从华北、东北以及西北等地区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通信的落后和交通的不便,使开发受到严重影响。据邮电部门统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每天打往江、浙两省的电话,有25%都不能当天接通!甚至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沿海地区,通信的容量也相差甚远。至于其他一些远离大城市的小地方,其通信的需求量,就更是远远无法满足了。P25-27 序言 话题一:人类为何患有孤独病? 从什么时候起,人类开始使用“孤独”这个字眼的? 要说清这个问题可能很困难。但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孤独的心态老人有之,小孩有之,男人有之,女人有之,圣人有之,凡夫有之,帝王有之,庶民有之,古人有之,今人有之,中国有之,外国有之。一句话,只要是地球人,多多少少都有之。 难怪有人说,人类天生患有孤独病。 此话咋一听来,好像有点玄乎,但稍加琢磨,似乎也有道理。我们清晨出门,头上有阳光照耀,身旁有鸟儿歌唱,碰见熟人,双方打个招呼,彼此道声“您好!”晚上回家,与妻子开句玩笑,和儿女一阵打闹,而后翻开当天的报纸看上一则新闻,启动音响听上一段乐曲,再打开电视选择一个频道。这时,桌上的电话响了,或是女友向你倾诉一段衷情,或是哥们儿紧急告知股票可能上涨。接着,门上的电铃又叫了,不是楼下的王大妈来收电费,就是有客人专程登门造访…… 由此可见,声音是信息,颜色是信息,气味是信息,语言是信息,文字是信息,图像是信息,自然景物是信息,内心想像是信息,一切消息、情报、甜言、梦语、密码、指令等,都是信息。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信息在不断变化产生,信息遍布于我们四周,信息充满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汹涌的大海里,无时无刻不与他人和外界发生交往,互通信息。 因此,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可以说是人类的第二生命。渴望交流、害怕孤独的心情,除不正常者之外,人人有之。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彼此谁离得开谁?一个民族,封闭的结果,就是落后,就是灭亡;一个人,封闭的结果,就是神经错乱,就是慢性自杀。假若一个旅行者,有一天不幸飘泊到一个孤岛上,或者误入一片荒漠中,那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向四周发出信号:或大声疾呼;或点燃篝火;或掏出镜子反射阳光;或扒下衣服高高挥舞。其目的只有一个,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以摆脱自身的困境与孤独。总之,无论是一个伟大的圣者,还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一旦将他或她关上10年20年,断绝与外界的任何联系,那么他或她唯一的想法一定是:活着不如死了好! 然而,当我们从更久远的历史和更宽阔的空间来看待这一问题时,便不得不为孤独的人类多少感到有些悲哀了。想想看,偌大一个宇宙,没边没际,无始无终,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光银河系就多达10亿颗!早在45年前,天文学家斯托尔派就曾指出: “银河系中适合生物居住的星球诞生的生命,并不一定全部进化得很完善,但可以粗略估计,其中100万至1000万个行星上居住着像地球人一样的生物。在这些太空人中,文明程度超过地球人者大有人在。”而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其历史虽然已有几千年乃至几百万年,可迄今为止,依然还是独立苍茫,一意孤行,与宇宙中任何一个星球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联系与交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和交流。虽说美国在1969年便登上了月球,但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纪念,也不过是几行浅浅的脚印而已。 面对茫茫宇宙,如此封闭渺小的地球人,能不落下孤独的毛病吗? 当然,人类这个长久孤零零地漂泊在宇宙边沿的流浪儿,也是从不甘于寂寞,从不拒绝交流的。人类自站立起来并开始在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行走时,害怕孤独、渴望交流的心情就潜伏在心了。这种心情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后天生长的一种愿望,也可以看做是上帝造就的一种本能。远的且不说,从近150年的历史来看,这种心情就表现得尤为充分。1820年,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第一个提出了一种与宇宙联络的方案。他认为,如果承认太空人是高度智慧生物,那么他们一定对数学中的几何相当敏感,于是高斯决定用数学语言宣布人类的存在:他建议在西伯利亚大面积种植针叶林带,组成一个巨大的直角三角形轮廓,中间的空地播种小麦。待小麦成熟后,金色的三角被长青的绿边勾勒出来,便会显得十分的醒目。即使在冬天,青青的麦地被皑皑白雪覆盖后,轮廓也会仍旧鲜明无比。敏感的太空人一旦发现了这个新鲜而又醒目的三角形,便有可能与地球人联系。20年后的1840年,维也纳天文台的范利特诺又冒出一个更为积极更为热烈的想法——他倡议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挖掘一个直径为30公里的人工圆湖,先在湖里注满水,再在水面点燃煤油,而后形成一支冲天的火炬,这样便可引起太空人对地球的注意。 然而,这些设想实现起来无疑都有一定的困难。从人类掌握的科学手段来看,最实际最可靠也最简便的,还是无线电。因为电波和光波一样,每秒钟可以前进30万公里.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而且它比光优越,不会被空间的宇宙云所遮挡。 于是,1960年春,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德雷克教授使用射电望远镜,开始了第一次与太空人联系的尝试。10年后,他又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向太空人射去了一支友谊之箭。这是人类第一次有意向外星智慧生物发去的信息,也是人类第一封简明的自我介绍信。 1972年至1973年,美国两艘“先驱者”无人宇宙飞船又飞往太空,主要任务是接近木星进行摄影,并带有一张金属问候卡。这张问候卡上刻有一对地球男女裸体像,裸体男人高高举起右手,以此向太空人表示亲切的问候。接着,1977年8月,美国“旅行者”1号和2号宇宙飞船,又相继向离太阳更加遥远的地方飞去,预计10年之后越出太阳系。在这两艘飞船的侧面,科学家们专门安装了一张镀金的铜唱片,包装上刻有用科学语言注明的唱片使用方法。这张唱片被称之为“地球之音”,即使过去10亿年之后,也会同样嘹亮如新。唱片的开始部分,是116幅代表地球景色和事物的图画,其中有人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地球和地球的大气成分,以及海洋、河川、沙漠、山脉、大陆、花卉、树木、昆虫、飞鸟、海洋生物和冰霜雪花。而地球上的重要建筑,则选择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美国的金门桥等。更有意思的是,这张唱片上的古典音乐响过之后,便是美国总统和联合国秘书长的问候信及60多种地球语言的问候词…… 上述事例,不难看出,渴望交流、害怕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类之所以孤独,病因固然很多,但病根却只有一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之外的世界,始终缺乏联系和交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联系和交流。而要想实现这种联系和交流,依靠的只有两个字:通信! 可见,通信问题,方是人类孤独的病症所在;只有解决好了通信问题,孤独的人类才不再孤独。 后记 1984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当“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一路风险终于漂移到了最佳定点区域时,西安渭南测控中心一声令下,当即向天上飞旋的卫星发去了“刹车”指令。一瞬间,太空仿佛突然伸出一只无形的大手,轻轻一提,便将卫星从准同步轨道拽到了同步轨道,最后定点在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 卫星定点成功,最高兴、最兴奋的,是通信地面站。通信地面站是卫星通信工程中的五大系统之一,卫星的通信,就是靠地面站和卫星构成一个通信网来完成通信信息传递的。为完成卫星定点后的在轨测试和通信试验,从1975年起,中国先后建成了一批通信地面站。这批通信地面站有石家庄和乌鲁木齐的15米天线地面站、北京的13米天线中央站、南京和昆明的10米天线地面站。此外,为了能让西藏各族人民看上国庆35周年天安门前盛大的阅兵仪式实况,在通信卫星发射前夕,还抢建了拉萨10米天线地面站。但近10年来,由于中国没有发射上去自己的通信卫星,这些通信地面站就只能租用外国的通信卫星进行试验。所以,用自己国家的卫星进行通信试验,是他们早就盼望已久的事情。 卫星定点后第二天下午6点,卫星通信的试验正式开始,首先,由石家庄地面站对卫星上的转发器件进行在轨试验,然后进行通信信息试验。通信信息试验包括通信、广播和电视等传输试验。电视传输试验是由北京通信中央站发送的中央电视台当天的电视节目,其过程是这样:先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通过地面微波中继线路传送到北京通信中央站,北京通信中央站再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发送给天上的卫星,然后由卫星进行转播。电视传输试验进行了约1个小时,画面稳定,图像清晰,色彩鲜艳,伴音纯正,传播效果比预想的还好。当地处偏远地区的乌鲁木齐和昆明等山区的各族人民看到由中国自己的能信卫星第一次从北京直接转播过去的电视节目时,个个潋动得热泪盈眶。 在进行电视传输试验的同时,也对多路数字电话进行了试验。通话双方的对话,尽管经过了七万多公里的传输距离,声音却依然如同近在咫尺。 4月18日上午10时,国防部长张爱萍专程来到国防科工委指挥所,利用刚定点的通信卫星与远在乌鲁木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通了电话。王恩茂第一次听到通过卫星从北京传来的张爱萍那清晰、真切的声音时,心情十分激动。他在电话里对张爱萍说:“乌鲁木齐市各族人民第一次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送的当天的新闻,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感谢你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爱萍也心情激动地对王恩茂说:“这是参加研制试验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国人民、包括新疆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 此外,还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卫星进行了15套广播节目的传输试验,向边疆地区的对外广播电台传送了中外音乐节目。并用广东话、闽南客家话、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缅甸语以及菲律宾语等播送了节目。节目广播时,音乐优美动听,语音清晰悦耳。 1984年5月14日,各种试验结束。通信卫星功能正常,正式交付使用。 从此,中国结束了长期租用外国卫星的日子! 从此,中国开始了用自己的卫星通信的历史! 为祝贺这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与研制和试验的全体同志发了贺电。聂荣臻元帅也写信表示祝贺! 4月19日,张爱萍接见了新华社记者。他在会上这样说道: “我国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通信卫星试验的。这些试验表明,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不亚于其他先进国家,卫星的通信技术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月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还举行了庆祝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的庆功大会。参加通信卫星研制和试验的专家代表同首都8000多名群众欢聚一堂,共庆这一来之不易的重大胜利。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赵紫阳、杨尚昆、余秋里等出席了大会。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还代表中央和国务院在会上讲了话。 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在世界各国也引起了热烈反响。国际舆论一致认为:中国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表明了中国“长征3号”火箭的崛起与强大! 4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局局长贝格斯还专门给中国航天部部长张钧发来一封贺电。贺电这样写道: 你们完全可以为中国航天发射中这一里程碑式的重要 成果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 是的,中国的航天人历尽15年的艰难岁月,终于用自己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研制的“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使电视、电话、电传等现代文明的天使迈耆r轻松的步子,走进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幢高楼大厦,每一间办公室,以及大江南北,千家万户,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祖国解决了长期通信不便的一大难题,让今天的我们即便躺在沙发上也能时刻享受到现代通信文明带来的阳光雨露,使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且,正因为“长征3号”火箭的首次亮相,使中国古文明的太阳再次放射出诱人的光芒,由此开辟了中国火箭走向世界商业发射市场的道路,从而让我们既看到了民族崛起的形象,又看到了中国明天的希望!这应该是一件值得骄傲,值得回望,同时也值得反思的大事情! 2005年10月 改定于“神舟6号”飞船上夭之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