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说“人生是不均等的”,几乎没有人表示反对;如果有人说“人生是均等的”,反对的人会很多。但是你知道吗?在每一个“不均等的人生”背后都伴有一个“均等的人生”。本书就是这么一本别具一格但又十分严肃认真地探讨“人生均等”这一颇富哲学的话题的论著。该书打破常规的写作手法,把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论著写得生动活泼、辛辣幽默,集研究普及于一体的大众读物。它让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全书语言朴实简洁,清新流畅。随处可见的民间俗语和令人深思回味的犀利辞藻以及二十余首哲理性诗歌点缀于全书,大大增添了该书的可读性。它不仅适合有关的专门研究者参阅,亦适合所有关心人生问题的一般读者阅读。
谨以此书献给为了人类个体和种族的生存与长久生存而奉献的人们。
本书运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人生的均等问题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和平年代到战争年代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均等问题的理论——广义均等观,该理论认为:就普遍现象而言,人生确实是均等的。
本书揭示了人生的许多奧秘。它引导读者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道德建设和安邦治国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怎样为民;怎样看待财富,怎样看待权力;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存。
本书运用浅显易懂的随笔式散文风格写作,并配有二十余首哲理性诗歌作进一步注解。全书集研究、普及于一体,适合有兴趣探索人生奧秘的读者阅读,亦可供人类学、社会学、生物进化论研究者参阅。
收付相对均等:收付相对均等是指一个人在某种事物上的收获与他本人在某种行为上的付出是均等的。收付相对均等不仅是指付出少的收获少;付出多的收获多;同时也是指付出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例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收付相对均等这一概念在人生中十分重要,有许许多多表面上看去不均等的事物其实都是由当事人本人的付出不均等造成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论任何人,要想有收获必须有付出,并且收获的大小与付出的多少成正比,付出越少收获越少,付出越多收获越多。这里,两者之间虽然明摆着有“多”与“少”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不是不均等,恰恰表现的是均等,是收获与付出均等。
我们追求人生的均等,什么样的均等才是真正的均等?真正的均等就是起点的均等;就是起跑以后的客观环境均等。如果人生的起点相同,起跑以后的客观环境相同,这就是均等的人生。有了这样均等的前提,其结果无论怎样有差别,人生也是均等的。外表呈现出来的所谓差别只是各人付出的多少不同造成的。
在一场跑步比赛中,每个运动员的起跑点都一样,跑道环境都一样,枪声一响,各自奋勇向前。有的捧金杯,有的捧银杯,有的不捧杯,这里没有什么不均等。如果某裁判让他们都捧上冠军奖杯那才叫做不均等。
人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如同一局象棋比赛。棋盘、棋子、棋手都是明摆着的,双方的棋盘和棋子及其布局都是绝对均等的。但最后的棋局却总是有输有赢,和局的时候很少,这样的输与赢有什么不均等呢?其中的不均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刨其根,究其底,只能说是双方的付出不均等。在棋艺研究上付出少的就输了,付出多的就赢了,这种输与赢是收获与付出的均等。
一个能够被人称为人才的人一定是吃过苦的人,甚至是吃过大苦的人;一个没有吃过苦却成为了人才的人,只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绳锯木断,心坚石穿。不论困难再大只要有了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没有付出也就永远谈不上收获。
贫穷的人有很多原因造成贫穷,但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三个:一是受剥削,付出以后应得的收获被人拦路打劫从中剥削走了;二是受压迫,被人限制了行动自由,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付出;三是本人没有付出或付出太少。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环境里,造成贫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贫穷者本人没有付出艰辛的劳动。
同样,富有的人也有很多原因造成他的富有,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环境里,造成富有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其本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P22-P23
《均等人生》是一本值得人们认真一读的好书。之所以这样评价它,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它是一本别具一格但又十分严肃认真地探讨人生的哲学论著。它向人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引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话题。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有待商榷,但它确能启发思维,引起争鸣,有益于人们对自身、对社会的行为作出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这本书还对几乎所有人生中的重大问题给出了作者自己认可的解决方案。尽管我们同样不能对这些方案给出肯定与否的评价,但是,这些方案的提出既反映了作者将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一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同时,这些方案也不失为一种供人们参考借鉴的思路。特别是作者试图用全新的理论来论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人类的惟一出路的思想,对于有关的专门研究者不无启迪的作用。
第二,它是一本用严密的逻辑思维从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和司空见惯的生活常识中提取哲理精髓的人生教材。它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辩证法则及生物界所有生物求生存的本能这样两个基本事实作为全书论点的原始依据,推导出“是否有利于个体和种族的生存与长久生存”是一条衡量一切事物或有利或有弊的绝对标准;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权力利益、自然环境、道德教育、法制建设以及人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很值得每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以及每一个对人类社会进行管理的人去从中发现有益的东西。
第三,它是一本打破常规的写作手法,把可能晦涩难懂的学术论著写得生动活泼、辛辣幽默,集研究普及于一体的大众读物。全书语言朴实简洁,清新流畅。随处可见的民间俗语和令人深思回味的犀利辞藻以及二十余首哲理性诗歌点缀于全书,大大增添了该书的可读性。在通篇的字里行间还充满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丑恶现象的鞭挞;对为人民利益献身的英雄的讴歌;对人类社会美好前景的向往。它不仅适合有关的专门研究者参阅,亦适合所有关心人生问题的一般读者阅读。
第四,它是一本将人们头脑中各种朦胧零散的人生均等观念汇集成册并系统讨论的专著。它提出了独特的均等理论,在学术上有创新,在原则上能够成立,且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可称为此类问题的第一部学术研究专著。
正如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员在对该书的《审读意见》中所说:“《均等人生》是一部十分难得的有价值的人生哲学研究著作。……所思所论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平衡人们浮躁的心理、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够如作者所愿:在人类迈向和平的大道上增添一块平整的铺路石。
宋朝一位诗人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的意境很好,但将人区分为“卑”与“尊”作者又不愿苟同,于是作者更喜欢明朝一位贤士之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依作者愚鲁之见,目前天下兴亡的焦点在于世界上存在着三类竞争。第一类是在人与人之间以财力相威胁的竞争;第二类是在人与人之间以武力相威胁的竞争(这实际上是第一类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还有一类是在人与人之间以劳动后的欢笑和获奖后的激动相拥抱的竞争。前两类是盲目无序、相互杀戮的动物性竞争,第三类是智慧人独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和谐竞争。前两类竞争虽然常常令群情激奋且气壮山河,但其结果却腥风血雨,让人的竞争比动物的弱肉强食更为凶残:它不仅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生存危机,让原本洁净的大地变成罪恶丛生的土壤,它还破坏生态环境,挥霍地球资源,让子孙后代不得生存。只有第三类竞争才在真正意义上层现了人的智慧,实现了趋利避害,让人成为了真正的人。
作为“匹夫”的作者很希望天下人能够把竞争的重心移向第三类竞争,让天下成为和平的天下,让天下成为真正人的天下。不知这本专门探讨人生均等问题的小册子,能否表达作者这一心愿。
人生在世,一切都在利弊得失之间。利中有弊,一弊中有利,失而复得,得而又失。为了钱财,为了权力,为了过眼烟云,我们不停地折腾着自己脆弱的灵魂和躯体。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叱咤风云,如何翻天覆地,到头来终将发现:只有淡泊而宁静的生活、友善而温暖的人际关系、和谐而相依为命地与自然共存,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幸福人生。
花开花落,人来人走,只有大自然永垂不朽!
让和平护卫我们短暂的生命。
让美丽的鲜花不要只在我们死去以后才陪伴我们。
起稿:1998.2.26
完稿:2003.11.8
定稿:200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