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心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杨国枢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人拥有怎样的普遍心理?是莽撞、是富于斗争性、还是进攻性?!中国人遇到问题,有自己解决的一套“哲学”,有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逻辑”。那么,中国人到底有怎样的心理?中国人的心理真如西方人所认为的那般神秘不可测吗?孝道、家庭观念、人情、缘的观念、面子、报恩、送礼、计策行为、信仰等皆是中国人特有而重要的现象。这些特殊的行为与观念不仅构成了他族眼中的中国人特色,更在中国人的心里俨然形成了一种深植的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本书将一揭神秘化的面纱,学科之间交锋、冲撞的结果汇集在这本书中,百家争鸣中带你走出一条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心理之路!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学者近年来以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人的心理进行探讨和分析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国人特有而重要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本书文章涉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孝道、人情、关系、缘分、面子、报恩、送礼行为、计策行为、民间信仰及对心理卫生的观念等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全面探讨了处于现代化转型期中的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变化。这是一本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本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著作。

目录

简体版序言

编序

李亦园:中国家族与其仪式:若干观念的检讨

黄坚厚:现代生活中孝的实践

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

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

乔健:关系刍议

杨国枢:中国人之缘的观念与功能

陈之昭: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

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

文崇一:报恩与复仇:交换行为的分析

杨中芳:价值变迁与送礼行为

乔健:中国文化中的计策问题初探

乔健:建立 中国人计策行为模式刍议

李亦园: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

黄坚厚:中国人对于心理卫生观念的初探

文崇一:中国传统价值的稳定与变迁

名词索引

试读章节

      (三)“面子”的相关概念:“人情”与“关系”

如果以“面子”作为描述中国人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则“人情”与“关系”可以进一步补充说明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中交换法则的运用。换言之,“讲人情”、“重关系”无非是面子作祟,“人情”或“关系”的有无是面子资源之一,或者说是指面子可以交换的成分;而“做人情”或“套关系”则点出这种交换的行为过程。

有关中国人对“人情”的看法,金耀基(1980)认为大略有三种意义。第一种是指人应有的七情六欲,即情绪反应。第二种是可以用以馈赠交换的社会资源,通常是在实质及经济性(如金钱、财货)的交换行为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及附加在上的情感性人际义务。收受资源的一方也同时欠下对方一份人情,对供给资源的一方而言,则“给人情”与“给面子”在此是同义词。第三种人情的说辞比较强调人际关系相处之道,所谓“懂人情”,是指必须了解社会规范与应采取的人际互动策略,也就是面子功夫。

黄光国(1985)曾分析中国社会中不同人际关系与其特殊的交易法则。他的看法是:人情法则最适用于混合性的人际关系范畴,这种关系的特色是兼具一定程度的情感性与工具性,互动双方都在预期未来继续交往的可能。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情分”在,不论亲疏深浅都存在着人情问题,人情法则不外乎遵循一个“报”的规范,是维持关系的必要条件。中国人讲究关系的特殊性,即是人从关系而非关系从人,因此固定的人情义务也就等于“做人”的义务。

至于讲到“关系”一词,它属于中国俗语,指称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状态(乔健,1982)。“有关系”或“关系好”表示有社会影响力,也就是有面子的一种;“拉或套攀关系”则是一种角色套系作用,个人希望通过某种人际关系的建立或加强,来获得他想要的资源。如恭维、送礼等等增加互动对方的面子,是拉关系、让对方欠下人情的策略。中国人重关系,是以家庭关系为出发点,其他的人际关系若向这个轴心靠拢,则可援用特殊关系的社会规范,享有特殊待遇。一个重视面子的社会,也意味着有相当活络的人情与关系的运用。

P205-206

序言

            简体版序言

《中国人的心理》一书,系由台北桂冠图书公司于1988年出版,迄今已历时18年。其间曾先后印刷多次,在台湾地区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1980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办“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学术会议,邀请来自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及新加坡之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精神医学及大众传播学的60余位学者,宣读论文21篇。为扩大此一研讨会的影响,特于1982年汇集会议论文,出版《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一书(杨国枢、文崇一,1982)。此书的问世正式揭开了台港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国化之学术运动的序幕。六年后出版的《中国人的心理》,可以视为“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之学术运动早期的一个重要脚注。书中诸文所提出的各方面的概念分析,对后来的相关实证研究产生过直接而明显的影响。此书出版后的17年,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已有长足进步,在各类心理与行为的系统性探讨中,所建构的理论、所分析的概念、所发展的工具及所获得的成果,皆见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2005)主编的《华人本土心理学》(上下两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人的心理》一书的影响主要是在台湾与香港两地,大陆学者与研究生则不易看到此书。江苏教育出版社是大陆著名的出版单位,该社决定印行本书的简体本,经其有力的推广,未来必可使社会及行为科学各学科的大陆学者与研究生易于看到书中的内容与论点,以有效发挥学术交流的功能。这对今后在大陆从事有关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入探讨,应该是颇为有利的。

《中国人的心理》一书的各篇论文,都是扬弃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西方化(Westernization)的观点,改采中国化(Sinicization)的角度。但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中国化”一词容易引起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疑虑,故自1988年以后,改采国际学术界较能接受的“本土化”(indigenization)一词(杨国枢,1993,1997,2005;Yang,1997)。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是从本土化的观点,探讨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及其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必须具备足够的“本土契合性”(indigenous compatibility)。本土契合性可以界定为:

不论采用何种研究典范、策略或方法,在从事心理学研

究的过程中,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课题选择、概念厘清、方法

设计、资料搜集、资料分析及理论建构)与研究成果(所获得

的研究结果与所建立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工具),如能有效

或高度显露、展示、符合、表现、反映、象征、诠释或建构被研

究者之心理与行为及其生态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文

化的或族群的脉络因素,此研究即可谓具有本土契合性。

不同的研究具有不同程度的本土契合性,只有具有足够本

土契合性的研究,才可称为本土化研究。以本土化研究所

产生的知识,才可称为本土化知识。(杨国枢,2005,31页)

最后,作为本书的主编,个人谨代表各章作者,向江苏教育出版社及负责编校工作的先生女士们敬致谢意。若非他(她)们的努力,本书的简体字版定难如此顺利问世。

                   杨国枢

                   2006年2月24日序于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