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990年代以来的经济大萧条,其时间之长,均创下了二战后日本之最。在旷日持久的萧条中,日本经历了种种磨难,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挣扎。经过艰苦的努力,2002年以来,日本经济终于逐渐挣脱了长期萧条。目前,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已基本消除,整个经济步入不依赖外需和公共投资的自律性复苏轨道。日本缘何陷入长期萧条,又如何挣脱萧条并步入复苏轨道?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本书试图从不同层面对上述问题加以回答。本书是中国国内日本经济研究专家张季风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值得海内外关注日本发展尤其是日本经济的读者仔细研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是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本书勾勒出了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线条与轮廓,使读者清晰、客观、全面地了解日本和日本经济。同时系统总结了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为中国提供借鉴与参考。日本经济的实际状况到底如何,究竟应当怎样认识日本“失去的十年”,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对日本经济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对中国制定对日政策很有裨益。过去日本曾经发生的失误,也很可能在中国出现,甚至已经出现。总结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 绪 论 l
第一节 战后日本经济简短回溯 l
一 从战争废墟实现自立 1
二 高速增长与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 3
三 稳定增长与“鼎盛时期”的到来 6
四 泡沫经济的发生与破灭 9
五 萧条期的四个阶段 14
第二节 走出漫长的萧条隧道 18
一 非凯恩斯主义的持续复苏 18
二 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亮点 19
第三节 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因 24
一 景气循环的作用 24
二 设备投资扩大的驱动 27
三 中国经济的强劲拉动 32
第四节 对日本经济的基本判断 35
一 景气的脆弱性与诸多难题 35
二 虽经十年萧条,但实力依旧 38
第二章 克服长期萧条的重大举措 44
第一节 战后最严重的大萧条 44
一 四个主要特征与“企业的三过剩 44
二 “制度疲劳”与政府责任 49
第二节 反萧条对策与效果 57
一 稳定金融对策 58
二 防止中小企业倒闭对策 60
三 刺激需求对策 63
四 扩大就业对策 67
五 从经济恢复优先向改革方向过渡 70
六 反通缩对策 72
七 稳定股市对策 75
八 抑制日元升值对策 78
九 强化公司治理结构 80
第三章 模式转换与体制改革 82
第一节 “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模式”的转换 83
一 世界主要经济模式简述 83
二 关于“日本模式”与“东亚模式”的讨论 84
三 “日本模式”的利与弊 87
第二节 经济体制大改革 89
一 “成熟阶段”的迷惘与“制度疲劳” 89
二 第三次大改革的轨迹 92
三 “小泉改革”的主要内容 94
四 “小泉改革”的理论基础与误区 97
五 改革的进展与前景 100
第四章 严峻的财政状况与“三位一体”改革 104
第一节 日本的基本财政制度 105
一 中央财政 105
二 地方财政 108
第二节 严峻的财政现状与对策 llO
一 政府债务负担的扩大及其原因 llO
二 偿还政府债务的艰巨性 114
三 解决财政赤字的对策 116
第三节 “三位一体”财政改革 121
一 “三位一体”财政改革的内容 121
二 “三位一体”财政改革的意义 123
第五章 金融体制的演变与金融大改革 126
第一节 追赶时期的日本金融体制及其特点 127
一 日本金融体制的变迁 127
二 追赶时期日本金融体制的特点 132
三 金融环境的变化与日本金融体制的局限 139
第二节 大爆炸式金融改革及其意义 141
一 金融大改革的主要内容 142
二 金融大改革实际进程分析 145
三 金融大改革存在的问题 153
第三节 日本金融业的现状与课题 161
一 金融管理理念的变化 161
二 金融组织的变化 162
三 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 166
四 金融政策的变化 168
五 今后的课题与展望 173
第六章 不良贷款基本处理完毕 176
第一节 巨额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危害 177
一 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 177
二 不良贷款的含义与危害 178
第二节 不良贷款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原因 181
一 不停处理,‘但却越滚越多 181
二 迟迟不能得到解决的原因 182
第三节 不良贷款基本处理完毕以及存在的问题 186
一 不良贷款基本得到处理 186
二 不良贷款得到处理的主要原因 189
三 存在的课题 193
第七章 失业状况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197
第一节 长期低失业率的奥秘 198
一 长期失业结构与就业机制特点 198
二 劳动市场的“三重结构” 207
第二节 就业体制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214
一 对终身雇佣制评价的变化 214
二 年功序列工资体系的变化 217
三 劳动市场雇用形态多样化 218
四 就业结构的变化 222
五 日本式雇用体制变革的方向 225
第八章 产业结构变迁与未来主导产业 228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特色 229
一 产业结构的服务化 229
二 产业结构的知识密集化 231
三 技术革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233
第二节 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展望 236
一 未来主导产业选择 236
二 日本的IT产业 238
三 建设与环境和谐的循环经济 241
四 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新成长产业 244
第九章 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结构的调整 246
第一节 开放市场体制的确立 247
一 贸易立国战略 247
二 加入关贸总协定 248
三 贸易自由化与资本自由化 250
四 确立开放市场体制的特点 252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特点 255
一 贸易结构的变化 255
二 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变化 262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展与特点 265
一 对外直接投资 265
二 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275
第十章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289
第一节 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 289
一 不断增加的FTA与区域经济合作 289
二 从消极观望到积极参与 292
第二节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297
一 区域内的经济互补性 298
二 区域内的经济依存关系 299
三 其他有利因素 307
四 中日FTA与东亚区域经济统合的艰巨性 308
第十一章 日本经济中长期走势 313
第一节 近期经济预测 314
— 2005年经济回顾 314
二 2006年经济展望 314
第二节 中期经济走向 318
一 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难题将趋于缓解 318
二 设备投资将持续扩大 319
三 居民消费可望恢复 324
四 中期外需看好 326
第三节 长期经济展望 329
一 两种不足取的经济政策 329
二 人口减少、超老龄化问题 337
三 日本经济的长期走势 341
四 未来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349
主要参考文献 354
四 未来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如第一章所述,虽然经过“十年萧条”,但日本经济的实力犹在,元气尚存。从日本的经济实力来看,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GDP仍然相当于中国的2倍强,相当于亚洲主要国家GDP总和的1.5倍。实际上,由于统计上的原因,日本的一些宏观数据被低估了。就软件而言,捆绑式软件和公司内部生产的软件价值在日本不列入GDP,而在美国这些价值是被列入的。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和美国哈佛大学戴尔·杰格逊教授(Dell Jogeson)的研究表明,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投资被低估了1%,GDP增长被低估了0.7%。①另外,还有一点应当注意:目前人们大多关注日本国内的状况,事实上,日本在海外的企业近年来发展很快,而且盈利远远超过国内企业。据统计,近年来日本GDP与GNP之间约有10万亿日元的差距。若按GNP计算,日本经济的增长率将在现有基础
到2030年,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质量上发展,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经济实力绝对数会继续缓慢增长,实际GDP将达到10万亿美元,占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GDP总额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5.6%下降至9%。由于中国GDP总量可能在2016年前后超过日本(参见图11—8),所以届时日本经济总量位次将由目前的世界第二降为第三(参见表11—7)。(图略:编者按)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到2015年,中、日、韩三国GDP合计将超过EU,到2025年将超过美国,此后东亚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届时,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可望实现。当然,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体的亚洲区域货币也将应运而生。日本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会相对下降,但在区域内的地位会有所上升。
纵观过去的16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低,但却是改革和制度创新的16年。通过改革日本的经济体质得到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得到提高。过去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主银行制度、公司制度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许多束缚经济发展和制约创新的规制得到放松。财界、官僚和政治家的“铁三角”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各种利益集团正处于盛衰交替和重组之中。新制度的出现和新兴利益集团的诞生,必将推动经济在新的起点上产生更大的进发力。
100多年前的明治维新打碎了日本的封建桎梏,引导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60年前的战后改革铲除了日本的封建残余,使日本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进入了富裕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也必将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各种清规戒律,使日本创造新的辉煌。日本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和自主创新,当它感到或者已经落后于他人时,就会急起直追,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储备,多则20年,少则10年,完全有可能出现第三次崛起。P349-353
二战后,日本充分利用世界科技革命成果和“后发展优势”,创造了长期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此后,成功地克服第一次石油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鼎盛时期”。一时间,日本经济的成功经验、日本经营方式几乎成为全球学习和效仿的典范。但好景不长,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在一片赞誉声中,突然泡沫崩溃,陷入十几年的长期萧条。特别是在媒体的炒作下,人们眼中的日本经济更是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经过艰苦的努力,2002年以来日本终于挣脱了长期萧条。目前,泡沫经济的后遗症已基本消除,整个经济步人不依赖外需和公共投资的自律性复苏轨道。日本缘何陷入长期萧条,又如何挣脱萧条并步入复苏轨道?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的实际状况到底如何?本书试图从不同层面对上述问题加以回答。90年代的大萧条,其时间之长,损失之重,均创下了战后日本之最。在旷日持久的萧条中,日本经历了种种磨难,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挣扎,仅仅用“摆脱萧条”则难以体现其艰难程度,这也正是本书书名使用“挣脱萧条”一词的用意所在。
当前,日本正处于大转折和大变革时期,正在进行的大改革是继明治维新、战后经济民主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大改革,改革的成败将决定日本未来的命运。现在,虽然各项改革尚未完成,但改革的格局和雏形已经基本形成。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变“大政府”为“小政府”;经济模式变政府主导模式为市场主导模式;经济结构变出口主导结构为消费主导结构。日本经济早已成熟化并且进人“后追赶时期”,科技水平已与欧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因此依靠技术创新立国、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社会将成为未来日本的主要目标。从现状来看,日本虽经十年萧条,但元气未伤,实力犹存,特别是在萧条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大量技术储备,现有经济实力与今后的发展潜能均不可低估。
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对日本经济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日本以及我国国内,总结80年代中后期之前日本成功经验的著作很多,分析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原因的论文也不少。但因每个研究者选择的研究领域、侧重点、角度有所不同,其观点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和综合分析,往往难以对整个日本经济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其结果,使人们对日本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扑朔迷离,进而波及对日本的客观评价。日本国内最新的日本经济著作也有一些,但颇具影响的并不多见。而我国国内对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运行状况、经验和教训,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系统分析的专著则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分析日本克服长期萧条并从萧条中走出的著作可能尚未出现,为此,本书试图在这方面做一尝试。勾勒出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基本线条与轮廓,使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日本经济和日本社会,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之一。
本书由11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是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崩溃和走出长期萧条的过程以及日本经济实力的总体分析;第二章分析日本长期萧条的特点以及克服长期萧条的重大举措;第三章分析日本经济模式转换和经济改革进程;第四章分析制约宏观经济发展的财政负担问题和正在进行当中的“三位一体”地方财政改革;第五章系统分析日本金融体制的发展沿革和“大爆炸式”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六章分析日本巨额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危害及其最终处理的经验教训;第七章分析日本失业结构、就业结构及其与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关系;第八章分析产业结构的变迁与未来的主导产业,并且对日本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经验进行重点阐述;第九章分析探讨日本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结构调整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引进外资对日本经济的意义;第十章分析日本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十一章根据最新数据和日本政府2005年4月发表的《日本21世纪远景设想》等资料对日本经济的近期、中长期走势进行预测分析。
国别经济研究,除理论意义和信息意义之外,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日本经济的发展已经走在中国的前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日本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过去日本曾经发生的失误,也可能在我国出现,有些甚至已经出现。基于这一点,本书的章节设计、主要内容和热点经济问题的选择,既考虑到日本经济论自身的体系需要,也考虑到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本书所涉及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整、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日本宏观经济运行中关系重大的问题,日本在这些领域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也有参考意义;而克服长期萧条的举措、经济结构改革、不良贷款处理等热点问题不仅与日本经济复苏、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且对我国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从巅峰陷入长期萧条,进而又走出低谷,经过了一个大起大落的动荡历程,恰好经历了一个经济中波(或称Juglar中期经济波长),而且又恰逢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近年来日本经济复苏势头较强,这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具备了可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条件,这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作者本人从1994年至1999年一直生活在日本,亲眼目睹和体验了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日本经济,回国后也主要是从事日本宏观经济研究工作,经常往来于中日之问,一直跟踪日本经济的最新动向和研究动态。特别是从2000年起至今连续六年撰写了《日本年度发展报告》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部分,这为本书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本书是作者对这一时期日本经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
2005年8月,本书初稿完成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进行了报告,作者根据各位学术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同年11月,又专门拜访请教了来华访问的瑞穗综合研究所专务执行董事、调查总部部长、首席经济学家中岛厚志先生和该研究所调查总部经济调查部长四宫隆文先生,作者与两位先生就本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两位先生不吝赐教,使本人受益匪浅,在此深表感谢。另外,日本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政策局调查课长松永明先生、内阁府政策协调官铃木恭人先生、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官土肥原洋先生、社团法人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分析部主任研究员河越正明先生也对本书提出了宝贵建议,并且提供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最新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从课题立项、资料搜集以及到写作、定稿等各个阶段都得到作者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领导和同事们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图书资料人员的热情指导、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这些指导和帮助我是难以完成此项重任的。书稿完成后,承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欣然同意出版本书,该社的祝得彬先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林肖女士在书稿编辑及校对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深表感谢。
日本经济涉及范围甚广,区区25万字难以涵盖其全貌,本书不过是对其概貌或一隅的素描,充其量仅仅是日本经济的入门书而已。由于资料所限以及作者自身知识结构欠缺等原因,本书对企业改革、公司治理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等与现实和未来日本经济发展都很重要的内容着墨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人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弥补。如前所述,日本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这也增加了把握日本经济现状和预测走势的难度,尽管如此,本书尽量采用最新的数据,而且以政府公布的原始经济文献、统计资料为主,同时兼顾学者的不同观点,博采众长,力求给读者展现一个全新的日本经济概貌。但是,由于作者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讹误之处,敬请各界读者批评指正。倘若书中存在谬误,与对本书提出过宝贵建议和帮助的各位先生及同仁无关,后果均由作者自负。当然,本书若能为读者加深对日本经济的了解做出微薄贡献,并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若干参考,将不胜荣幸。 张季风
2006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