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鲁克文集(第1卷个人的管理)/常青藤汉译学术经典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美)彼得·F.德鲁克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何使管理井然有序,并使管理人员富有成效,这两项开发任务是60年来作者一直为之努力的两大工作重点。实际上,作者之所以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管理的实践方法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作者希望这套丛书对中国的管理人员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并能为他们在今后的10年里履行各项重大任务助上一臂之力。

内容推荐

本文集由三本书组成:《个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和《社会的管理》、由日本长期担任德鲁克著作日文翻译的笃男植田先生选编,选编的内容均为德鲁克所有著作中,特别是近10年来的新著中的精华。本文集论述内容全面,它系统地浓缩了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可谓“三叶乃尽知秋”,因此得到了德鲁克先生本人的首肯及褒扬。本文集在日本推出后,立即成为该国当时的管理学畅销书之一。

目录

中译本序

导言

第一篇 社会巨变

第一篇 社会巨变

第一章 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

变革

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新内涵

工业革命

生产率革命

管理革命

何为管理

从一般知识到专门知识

第二章 知识劳动者——最重要的资产

打破稳定的组织

组织的社会责任

组织业绩

作为最重要资产的知识劳动者

前所未有的组织社会

第二篇 知识劳动者的生产率

第三章 知识劳动生产率

资本与技术无法替代知识

任务是什么

“一心一用”

知识劳动的种类

合作

学习与传授

第四章 学会发挥效能

为什么需要效能

谁是决策者

决策者面对的现实

效能的保证

效能能否后天学到

第五章 注重贡献

自我承诺

知识的贡献

正确的人际关系

第三篇 自我管理

第六章 彼得·德鲁克的七次经.历

目标与愿景——威尔第的话

“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菲迪亚斯如是说

继续学习——一名新闻记者的决心

回顾总结——主编的倡导

“在新的职位上应该做些什么”——资深合伙人的告诫

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耶稣会会士与加尔文会会士的发明

“凭什么不被世人忘记”——熊彼特如是说

学而知之

个人对自己的责任

第七章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价值现

自己的长处在哪方面

自己是怎样取得绩效的

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自己的职业归宿在哪里

第八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时间需求

时间问题的诊断

时间管理

消除浪费时间的因素

整合“可酌情支配”的时间

第九章 专心致志

舍弃过去

轻重缓急

胆识

第四篇 专业人士的若干基本准则

第十章 有效决策

决策过程的组成要素

四种事件

关于决策的具体要求

什么是正确的妥协

实施决策

反馈

从征求意见,而不是从查明事实开始

考虑不同的意见

决策是否确实必不可少

第十一章 卓有成效的沟通

沟通与信息传递

下向沟通与上向沟通

目标管理

第十二章 信息与组织

平扁型组织

灵活性与多样性

自律与职责

第十三章 领导工作

不需要“感召力”

使命、责任与赢得信任

第十四章 变长处为成效

根据各人的长处来安置成员

组织目标

如何“管理”上司

第十五章 创新原则

创新实践

五“要”

三“不要”

成功创新的三个条件

保守的创新者

第五篇 个人成长

第五篇 个人成长

第十六章 你的后半生

关于后半生问题的三种回答

个人革命

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

第十七章 受过教育的人

知识社会的核心

知识社会与组织社会

技能与受过教育的人

构筑通向一般知识的专业知识之路

第十八章 专业人士的个人成长

责任是关键

是否该辞职

做好正确的事

自我更新

凭什么不被世人忘记

附录超越信息革命

铁路

常规化

电子商务的意义

路德、马基雅弗利和鲑鱼

绅士与技术专家

善待知识劳动者

编后记

德鲁克生平简介

德鲁克作品一览表

试读章节

我讲述这个冗长的故事只是为了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我所认识的、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能够保持效能的所有人,几乎都和我一样在不断地学习。无论是企业主管还是学者,无论是军队的高级将领还是一流的医生,无论是教师还是艺术家,无一不是如此。作为咨询顾问,我当然有机会与企业界、政府机构、大学、医院、歌剧院、交响乐团、博物馆等的许多人士打交道。我每次与某人打交道,总要设法弄明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我总能听他们讲述一些与我的故事非常相像的故事。

因此,只要做一些相当简单的事,就能够回答“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从事知识工作的人如何保持自己的效能”这个问题。

首先,就是必须树立像威尔第的歌剧《福斯塔夫》帮助我确立的那种目标或愿景;继续奋斗就意味着人老心不衰。

其次,我发现保持效能的人都持有菲迪亚斯对自己的作品所采取的那种态度:上帝能够看见。他们不愿一般地应付工作,而是非常敬业地把工作做好。事实上,敬业,就是尊重自己。

最后,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把继续学习植根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他们也许没有做迄今我已经坚持了60年的事,也就是说,每隔三四年自修一门新学科。他们在不断探索,并不满足于自己以往所做的事。他们对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做得更好。无论做什么事,他们都要求自己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去完成。

这些活力常在、不断进取的人同样对自己的工作绩效定期进行回顾总结。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做16世纪的耶稣会会士和加尔文会会士首先想到做的事。他们把自己的行动和决策结果记录下来,然后与预期的结果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很快就能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而且还能够知道哪些方面需要自己改进、改变和学习。最后,他们明白哪些方面自己并不擅长,应该让别人去完成。

当我请这些保持自己效能的人给我讲述他们的成功经验时,我一次又一次地听说,一位去世已久的老师或上司曾经向他们提出挑战,并且告诫他们,当一个人调动工作、职务和任务以后,就应该考虑新工作、新职务和新任务的要求。新工作、新职务和新任务的要求总有地方不同于原来的工作或任务的要求。

P93-94

序言

对中国而言,今后的10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在发展本国的国内市场和开拓世界市场两个方面都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力。中国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其今后10年的任务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宏伟的高楼大厦,并永久屹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的土壤上。因此,在中国,今后的10年是“管理之年”,管理在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大学、中国的医院以及中国的政府机构中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具有的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因为中国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由接受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很强的——也许是独特的——人员所组成的劳动大军。中国的市场潜力就在于此。而管理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很强的生产率,并将潜在市场转化为实际的市场需求。中国现在最需要的——至少从外部看——就是:大量的管理人员能够迅速成长,以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

如何使管理井然有序,并使管理人员富有成效,这两项开发任务是这60年来我一直为之努力的两大工作重点。实际上,我之所以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实践方法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所撰写的书著得到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广泛阅读,并成为各个层次的人们——从初学者、学生到企业的主管人员——所广泛使用的“教科书”。

但是,恰恰因为我60年来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管理和创业者的方方面面,所以人们经常问我:“我应该阅读你的哪一本书?”“我应该从何处着手自己的工作,并从何处开始研习管理理论?”而本套文集即能回答他们所提出的上述问题。它们既对管理和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以及管理的范畴作了全面介绍,又与本人其他书著中所涉及到管理领域各有关方面的含义深刻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使得本套文集对管理人员、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与各种组织机构巾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的各类专业人员起到特别帮助作用的原因,主要还得归于本套文集的使用者和实践者(也包括管理学专业的教师)。因此,这套文集中的内容并不是由我负责选编(当然,我也积极参与了这套文集的选编工作)的。之所以要选编这套文集,不是因为我——本套文集的作者——认为这三本书中的内容是从我所有著作中选出的精华,或是最为重要的论述,而是因为广大管理人员和主管人员都觉得,这三本书中的内容对他们的管理实践活动是最有用的。这三本书的实际选编工作是由笃男植田(Atsuo ueda)先生担当的。植田先生本人经历不凡,他与许多一直在使用本人著作的各方面的主管人员共过事,而他本人也曾多年任日本一家重要的经济组织的高层主管之职,虽然现已离职。植田先生创建了日本第一家专供技术人员深造的大学,并任该校管理学专业的教授。另一方面,30多年来,他也一直是本人著作的日文译者和日译本编辑。在这30多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他根据我著作中阐述的内容一直在为日本各类组织机构的主管人员举办相关的研讨会。因此,植田先生要比我本人更了解我著作中的内容。他知道,各级主管人员最需要的是哪些内容。他从我的各种著作中寻找出了那些对主管人员最为有用、最能解这些主管人员燃眉之急的内容,并编辑成这套文集。对此,我与阅读我著作的读者都要对他表示深深的谢意。

至今,这套文集已经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西班牙和使用西班牙语的所有美洲国家、巴西、葡萄牙、美国、英国出版,现在也正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各国陆续出版。这套文集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把它作为专门论述管理和论述由各种组织机构(在所有这些组织机构中,管理都是一种治理组织的要素)所组成的社会的必读之物;把它作为各类现代组织机构——无论是企业,还是大学、医院、或地方政府机构——的管理人员都需要拥有、需要阅读和需要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必需品”。我希望这套文集对中国的管理人员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并能为他们在今后的10年里将要履行各项重大任务助上一臂之力。  

                     2002年夏

                   彼得·F.德鲁克

                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尔蒙特市

后记

我担任彼得·F.德鲁克教授著作的日文翻译已有30来年,因此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读者总期待他下一部著作问世的心情。有那么多的管理者通过书信、面谈和电话的方式同我谈论德鲁克。有些企业家告诉我说,他们多亏读了德鲁克的著作才取得了成功。有的企业家与他们手下的知识劳动者讨论德鲁克的观点,并且要求他们的经理在阅读新出版的德鲁克著作以后写一些读后感。

德鲁克的作品是那样的超前,因此把他的著作在他撰写的时候同步翻译成一种东方语言,总是一种挑战。但是,几年或者10年、15年以后,人人都开始用自己的母语谈论他的作品。《突变时代》日语新版本于1999年秋季发行时正逢其首版30周年,有人在读了德鲁克的这本新版著作以后感慨地说:“现在正在发生的这些事情正是他在书中曾经说到过的。我读到它们的时候,这本书正极其畅销,但没想到这些事情会对我们如此重要。”

作为一名职业决策者、日本最有影响的代表工业利益的重要经济组织的主管,我本人在阐述工业观点和政策方面得益于德鲁克的见识匪浅。目前,在作为创立一所培养21世纪技术专家的新型学院的发起人之一的新职业生涯中,我又受到了他的著述和他写给我的书信的鼓励。

首先,德鲁克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这就是他能成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原因。

不过,我总觉得还缺些什么。

“我的上司嘱咐我读一点德鲁克的书。可是从哪一本开始呢?”“我想再多读一点德鲁克的书,可接下来应该读哪一本呢?我想自己挑选。”“我读过很多德鲁克的书。我想重温一遍。我需要了解德鲁克世界的全貌,可是德鲁克的思想太博大精深。”事实上,在我昨天参加的一次鸡尾酒会上,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建筑学教授、工程学讲师问我:“我已经读过《21世纪管理的挑战》。您建议我接下来读哪本书呢?”

关于德鲁克的著作,约翰·塔兰特、杰克·贝蒂和约翰·弗莱厄蒂等的书也许能帮助他们理解。关于德鲁克的论著、论文在世界上有很多,而且有许多语言的。但是,要回答上面这样一个问题,还真没有把握。我和德鲁克著作的日本出版商钻石公司的编辑们都这么认为。我通常建议去逛一家书店或图书馆浏览和挑选一本他们自己喜欢的书看。在任何国家的情况必然都是如此。

我曾向彼得建议,由某人,最好是他本人,应该根据他的31部著作的内容再出一本新书,如果必要的话,就出两本,而我作为他大部分著作的翻译随时恭候他的吩咐。我和德鲁克,我俩几乎随即都赞同出两本书。一本取名《德鲁克论管理集萃》(即中译本的《组织的管理》——译者注),另一本取名《德鲁克论社会集萃》(即中译本的《社会的管理》——译者注),主要旨在帮助那些想挑选德鲁克下一部著作阅读的读者。我选编了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预见、独创性以及他增删和修改的内容都很重要的章节。我俩确信,这项工作本身将非常有趣。

可是,我们很快就发现,有一个重要问题应该分开论述,那就是个人问题。德鲁克断言,人们需要一个履行职能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当自己拥有正统的决定权,并且给予其成员地位和职能时,才能够履行其社会的职能。这就是德鲁克的“一般社会理论”,是在60年前作为“工业社会的特殊社会理论”应用于当时的新兴社会时提出的。如今,他试图在新千年伊始之际阐述他的“知识社会的特殊社会理论”,请参见作为本卷附录收入的《超越信息革命》一章。

就像一个人生下来注定要睁开眼睛看,并且一定会睁开眼睛看一样(如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德鲁克在这60年里对管理和社会的论述有时难免交叉重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关键在于个人。德鲁克历来关心个人在自由、负责任的社会里的地位、作用和尊严,以及组织不仅作为社会机构而且作为个人完成任务、做出贡献和取得成就的手段的职能。

所以,我们一致同意增出一卷,书名就叫《德鲁克论个人及其效能集萃》(即中译本的《个人的管理》——译者注),并且把这一卷作为本套丛书的第一卷。因为今天个人常常在这个人类历史上动荡最激烈的时代感到困惑、迷茫。

本卷主要论述个人,但并不是一本介绍职业生涯的指南,更不是介绍生计的通俗读物。本卷旨在回答“我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回答“我应该做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本卷还会迫使读者自问“我希望凭什么而不被世人忘记”这样的问题。

本卷的编写素材取自于德鲁克的10本著作和近期在一家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我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本由德鲁克温馨而又鼓舞人心的教诲结成的集子。

本卷的第一篇主要论述当今个人赖以生活的社会的根本性巨变。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里,那么就不可能履行职责、有所作为和取得成就。第一章是《后资本主义社会》(1993年)一书的“引言:变迁”和“第一章:从资本主义到知识社会”的节录。哈佛商学院的罗萨贝斯·莫斯·坎特在评论这本最畅销书时说:“惊人的题材和见识,‘后资本主义社会’是对知识社会正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地缘政治学到工作场所——的最贴切描述。”

第二章取自《巨变时代的管理》(1995年)一书的“第七章:新组织社会”。《哈佛商业评论》在评论这本书时写道:“他(德鲁克)真是在为所有的管理者和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无价的精神食粮。”

第二篇当然论述知识劳动者和知识劳动。一个人只有在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时,才可能不辱使命。第三章取自于《为未来——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的年代——而管理》(1992年)的“第十三章:知识劳动生产率”。当日本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应“经团联”的要求自己挑选日文书籍捐赠给中国大学的日本学院时,这本著作的日语版是这年被最广泛选中的书。

第四章和第五章选自《有效的管理者》(1966年)一书的“第一章:效能可学而有之”和“第三章:我能奉献什么”。《基督教科学导报》评论这本书时说:“一本富有想像力的书,譬如说,为相信直觉而不是事实辩解;一本关于如何避免落入组织陷阱的救命手册。”德鲁克写道:“凡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效管理者的人,只要这样去做,都能取得成功。效能可以学而有之,而且必须通过学习来发挥效能。”

第三篇是本卷的核心部分,能使个人有能力去完成任务。它介绍了应该学习的经验。第六章选自《德鲁克论亚洲》(1996年)一书的“第六章:重塑个人”。这本书是世界上两个重要人物——德鲁克和日本零售业大亨Isao Na—kauchi——书信频繁交往的结果。德文版《管理者》的一位评论家评论这本书是“理论反思与实践创新”。

第七章取自德鲁克最近的著作《21世纪管理的挑战》(1999年)的“第六章:自我管理”。纽约的天才工业心理学家、许多首席执行官的咨询顾问、以领导理论专家闻名的沃伦·贝尼斯把这本书描述为:“当代最重要的管理思想家”提出的关于未来主要管理问题的新的革命思想和观点。第八、第九章选自于《有效的管理者》的“第二章:了解自己时间的去处”和“第五章:要事先做”。

本卷的第四篇介绍了一些当今知识劳动者为了真正富有成效而必须掌握的知识。尤其是第十章介绍的知识对于知识劳动者最为有用、最有价值,正是因为知识劳动者必须天天进行决策。第十章选自《有效的管理者》的“第六章:决策要素”和“第七章:有效的决策”。

第十一章的篇幅相当短,摘自德鲁克篇幅最长的经典著作《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1974年)的“第三十八章:管理沟通”。这本许多大学和研究会多种管理课程的教科书,成了被证明使用最方便、富有成效的管理实践工具和方法。它是一个管理“宝库”。

第十二章取自《管理前沿——今天孕育未来决策的地方》(1986年)的“第二十四章:基于信息的组织”。此书收集了发表在《华尔街日报》社论版,以及《公共福利》、《公司》、《外交事务》、《财富》、《哈佛商业评论》、《绅士》和其他重要出版物上的35篇论文和随笔。这本书的第一章《变化了的世界经济》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时是当年阅读率最高的文章。

第十三章选自《为了未来——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后的年代——而管理》(1992年)一书的“第十五章:领导:再加把劲”。第十四章选自《有效的管理者》的“第四章:变长处为成效”。

第十五章取自《创新与创业精神》(1985年)的“第十一章:创新原则”。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把创新和创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目的明确的系统学科来论述的专著。《风险》把这本著作说成是“全书只论述了如何发扬创业精神”。不过,这本书肯定是第一本,而且仍是惟一一本论述如何发扬创业家精神的专著,也是每个知识劳动者必读的书。

对于每一个不再满足于做经济人的个人来说,第五篇提出了作为本卷结论部分的最根本的问题:你希望凭什么不被世人忘记?第十六章选自《21世纪管理的挑战》的“第六章:自我管理”,它给我们清晰地描绘了知识劳动者个人革命和社会基本变革的景象。第十七章选自《后资本主义社会》“第十二章:受过教育的人”。在这一章里,德鲁克把知识内涵的变化描绘成了个人和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动力。

第十八章选自《非营利性组织管理》(1990年)——当今非营利性组织不可或缺的管理手册——“第五篇:个人、管理者和领导人的自我发展”。

最后,附录《超越信息革命》取自《大西洋月刊》1999年10月号。信息革命几乎已经成了新千年伊始各类知识劳动者日常聊天的一个题材。

由于本卷集中论述个人的效能,因此本卷得以在包括两部小说在内的31部著作(书名全部列在《编后记》的末尾)中仅引用了10部专著和一篇论文。10部著作正好占德鲁克卷帙浩瀚的著述的三分之一。在本卷中,我们没有收录《工业人的未来》(1942年)、我最偏爱的《为成果而管理》(1964年)、经营战略的经典著作《突变时代》(1969年)。《突变时代》是一本再过数十年都仍有参考价值的划时代畅销书,因为正如索尼公司的Nobuyuki Idei所强调的那样,突变不但还会继续,而且还会加速。我们在这里仅点到为止。

现在,我希望读者至少能够在彼得·F.德鲁克三分之一的著作中挑选你要读的下一本书,并且能喜欢这本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