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宁著《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以下简称《人生历程》)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编的(《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纪念文集》),《人生历程》为我们20世纪祖国的动荡、苦难和跌跌撞撞的外语教学做了历史的总结。告诉读者的都是人生的真谛,指导青年人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治学,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本书与《人生历程》和《纪念文集》一起珍藏在我的案头,以便随时翻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声(李赋宁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述华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赋宁著《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以下简称《人生历程》)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编的(《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纪念文集》),《人生历程》为我们20世纪祖国的动荡、苦难和跌跌撞撞的外语教学做了历史的总结。告诉读者的都是人生的真谛,指导青年人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治学,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本书与《人生历程》和《纪念文集》一起珍藏在我的案头,以便随时翻阅。 内容推荐 赋宁著《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以下简称《人生历程》)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编的(《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纪念文集》)。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动荡、战争、屈辱和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大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赋宁的学习和工作是在这样不平凡、变化多端的崎岖路上走过来的。有同志认为:“《人生历程》为我们20世纪祖国的动荡、苦难和跌跌撞撞的外语教学做了历史的总结。”“《人生历程》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史料。”有同志认为:“《人生历程》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与作者有关的一些中外著名高等学校(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学情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几位同志对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感慨万端。有同志写道:“《人生历程》还可以当作一面镜子,来照一照今天我们大学某些不良现象乃至令人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使我们受到启发、警示而深自猛省。” 有同志在读后感中写了这样的感受:“《人生历程》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仅对老读者来说感到十分亲切,引起强烈共鸣,同时值得许多青年读者深思……本书告诉读者的都是人生的真谛,指导青年人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治学,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有同志认为:“《人生历程》不仅是回忆录,而且是一本教科书,是一本有关人生的教科书。” 在读后感中,有同志对赋宁的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评论。有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在本书中,多篇文章的作者满怀深情,用生动的文辞描述以往与赋宁接触时的情境和内心感受。有同志在写读后感时,回忆往事,写至动情处,是流着泪下笔的;有同志虽然年事已高,又很忙,却告诉我,她所知道的赋宁做出的贡献是鲜为人知的,她有责任写出来。本书的文章中还有不少内容是鲜为人知的。本书的文章中记叙的许多事情,在《人生历程》中未曾留下只言片语。这本书对《人生历程》作了很好的补充,丰富了它的内容。 我把本书与《人生历程》和《纪念文集》一起珍藏在我的案头,以便随时翻阅。 目录 序言 徐述华 倾听吾师的心声 胡壮麟 从《人生历程》看李赋宁先生 贺祥麟 要把李先生真诚质补的人文精神付诸实现! 严宝瑜 虚怀若谷学无止境——读李赋宁先生的《人生历程》 刘意青 朴实无华感人至深——李赋宁著《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读后感 梁文杰杨秋水 我所敬仰的人——忆李赋宁先生 王逢鑫 读李赋宁先生《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 辜正坤 海外来鸿谈读后感 【美】李博高 人格的魅力——读我师李赋宁先生《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有感 袁宪军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读《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与英语结缘的一生——学人剪影 治学楷模长者风范——纪念李赋宁先生逝世两周年 人生教科书 郑远扬文联奎 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结合——读赋宁姻兄遗著《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所想到的 王滋源 学海灯塔 王滋润 学楷师模真君子——深切怀念李赋宁先生 李觉先 怀念李赋宁先生 刘自强 缅怀先哲李赋宁先生 陈怡萱 两书读后有感 李赋汴 点滴往事感人至深 李家骊 我的叔叔李赋宁 李景英 “文革”中四叔父李赋宁先生遭遇到的迫害——阅读《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及《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两书的感触 【美】李 昌 永恒的怀念 李晟童肇新 回忆四叔 李旭李婉如 忆四伯 李昭 疾风知劲草——《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读后 张履芳郑林庆 赋宁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李象镕齐玉龙 赋宁先生懿德永垂 徐可华 著名的学者辛勤的教师——纪念李赋宁先生逝世两周年 殷慧玲 赵永丰 怀念李赋宁先生——读李赋宁先生的《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有感 董松琦 怀念李赋宁先生 王理 赋宁回忆录读后感 岗林同珠 一本好书——《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 孙玲 人格的魅力永久的怀念 朱仁 难忘的回忆——《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读后感 汪琳仙 学习三代清华人 卓韵裳 激人奋进的好书 刘智强王淑琴 怀念李赋宁先生 陈鲁生 李赋宁先生是我学习的榜样 张秀琼 忆李赋宁先生 何毓明 李赋宁老师《人生历程》读后感 彭宪生 教师的楷模——读《人生历程》、《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有感 吴芳云 如聆言教 李广成 难忘的一课 李林青 怀念李赋宁先生 王毓荣 我眼中的李伯伯 姚忆蓉 怀念李赋宁先生 吴庆宝 永远思念亲爱的四叔——宁叔 李昆 附录:李赋宁先生手稿 试读章节 倾听吾师的心声 李赋宁先生晚年诸病缠身,不堪折磨,思念亡友,悲情切切,神情抑郁,不得解脱,从此寡言谈,有时闭门谢客。众弟子看在眼里,焦急万分,苦于无策。直到先生的遗著《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②(以下简称《人生历程》)出版,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几年先生在完成一桩震撼外语界的不朽大业。试想先生时已八十多岁高龄,以颤抖的双手沿用爬格子的旧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把那已经逝去的岁月硬是抢了回来,这需要支付多大的心力和体力?试想先生在写作时,吴宓、钱锺书等先师,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周珏良等同窗好友的形象在他脑海中时隐时现,欲言无语,这需要忍受多大的思念和悲痛?许、王、杨、周等先生走得早,没有来得及给我们留下系统的历史资料,现在是赋宁先生独挑重担,通过自传体的形式,让《人生历程》完成这些师友的未竟事业,宣告外语界一代英才的终结,也为20世纪祖国的动荡、苦难和跌跌撞撞的外语教学做了历史的总结。《人生历程》是先生呕心沥血之作,是先生撒手人寰之前点燃的最后一把火种。 一.爱国爱民 《人生历程》是赋宁先生一生爱国爱民的真实写照。先生是九三学社的成员,但先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亲人、师友和学生。 赋宁先生爱国爱民的立场集中表现在1950年初,当他在耶鲁大学已经获得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资格以后,获悉新中国已经诞生、全国解放在即,他在是否留在耶鲁继续攻读学位,还是回来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抉择上最为清楚。诚如赋宁先生在自传中所言:“全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我心里很高兴,……”在同学和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鼓励下,经过31天的海上颠簸,先生终于回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我有幸于1950年考入清华,受教于赋宁先生。 赋宁先生与党的关系还表现在他积极参加党的各项活动,如《人生历程》中谈到他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国际性会议——1952年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翻译文件的审稿工作;参加了1959年的国际学联会议的文件翻译审稿工作;完成了1976年的《毛泽东选集》五卷英译本的翻译任务等。需要补充的是赋宁先生还参加过1958年党的第八届代表大会的文件翻译工作,同样从事这项任务的还有钱锤书、王佐良、许国璋、范存忠、许孟雄等先生,以及他的爱徒、我的同学、战友和姻亲黄用仪先生。 赋宁先生能接受党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策,如1956年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他能结合自己的文艺观点自我批判,摆好文艺的艺术性和人民大众需要的关系。不管当时这种改造是否有过左的或不合理的方面,他确实是这么想的,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这么想的。何以见得?《人生历程》告诉我们,“四人帮”打倒后,随着党的开放政策,他有3次出国机会,如1978年去英国考察,1981年访问耶鲁大学,1985~1986年在美国Comell大学讲学。先生是真心实意地去学习、去考察、去从事研究的,任务完成后能及时回国。对比之下,教师队伍中个别知识分子因个人在运动中受到冲击,以至没有摆好个人与党和国家的关系,环境一变,对党和政府全盘否定,两者有多大的落差!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赋宁先生欣喜之余,赋《喜庆香港回归》诗一首:“南海明珠香港城,百年国耻自今清。九七欢庆回归日,勿忘自强致太平。”可见赋宁先生的心是和党、和国家、和人民同脉搏、共跳跃的。 爱的力量是神奇的。《人生历程》洋溢着赋宁先生对师长的尊敬和崇拜,对同事的友爱与谦让,对学生的关怀和期待。此外,先生对师母的眷恋和深情,对李星的父爱和教导,对申丹的敬重和信赖,也令人赞叹羡慕至极。正是在这全家个个都是研究生导师、祖孙三代都是清华人的家庭里,师母、李星和申丹对先生最为理解,给先生以爱情、力量和支持,使先生得以为自己、为他的亡友、为20世纪的外语界画上一个光彩夺目的句号。P1-3 序言 赋宁著《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以下简称《人生历程》)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编的(《李赋宁先生纪念文集》(以下简称(《纪念文集》)出版后,陆续收到不少至亲、友好、同事以及未曾谋面的朋友写的读后感和怀念文章,其中有年方19岁的一年级学生,也有89岁高龄的老先生;有外语界的,也有理、工、医、农出身的,还有其他行业的同志。虽然作者身份各异,但他们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赋宁诚挚的怀念和读完两本书后发自内心的感受,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至深,给人启迪。我衷心感谢各位作者,特将这些文章编印成书,并以此纪念赋宁逝世二周年。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动荡、战争、屈辱和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大学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赋宁的学习和工作是在这样不平凡、变化多端的崎岖路上走过来的。有同志认为:“《人生历程》为我们20世纪祖国的动荡、苦难和跌跌撞撞的外语教学做了历史的总结。”“《人生历程》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史料。”有同志认为:“《人生历程》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与作者有关的一些中外著名高等学校(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学情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几位同志对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感慨万端。有同志写道:“《人生历程》还可以当作一面镜子,来照一照今天我们大学某些不良现象乃至令人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使我们受到启发、警示而深自猛省。” 有同志在读后感中写了这样的感受:“《人生历程》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仅对老读者来说感到十分亲切,引起强烈共鸣,同时值得许多青年读者深思……本书告诉读者的都是人生的真谛,指导青年人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治学,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有同志认为:“《人生历程》不仅是回忆录,而且是一本教科书,是一本有关人生的教科书。” 在读后感中,有同志对赋宁的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评论。有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在本书中,多篇文章的作者满怀深情,用生动的文辞描述以往与赋宁接触时的情境和内心感受。有同志在写读后感时,回忆往事,写至动情处,是流着泪下笔的;有同志虽然年事已高,又很忙,却告诉我,她所知道的赋宁做出的贡献是鲜为人知的,她有责任写出来。本书的文章中还有不少内容是鲜为人知的。本书的文章中记叙的许多事情,在《人生历程》中未曾留下只言片语。这本书对《人生历程》作了很好的补充,丰富了它的内容。 我把本书与《人生历程》和《纪念文集》一起珍藏在我的案头,以便随时翻阅。它们将继续带给我安慰、鼓励和支持,使我得以更勇敢、坚强地生活。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按收到文稿的先后顺序排列。书后附有一些赋宁的手稿,以留作纪念。 徐述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