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能使人聪明。恩格斯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通过学习哲学来锻炼人的理论思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用通俗的形式来讲解深奥哲学道理。本书的内容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撰写追求的目标有三: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学哲学,用哲学,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经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五堂哲学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周桂钿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习哲学,能使人聪明。恩格斯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通过学习哲学来锻炼人的理论思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用通俗的形式来讲解深奥哲学道理。本书的内容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撰写追求的目标有三: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学哲学,用哲学,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经验。 内容推荐 哲学理论,共性是深刻。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深奥难懂,一是通俗易懂(思想深刻又通俗易懂,所以又说是“深入浅出”)。通过严密的逻辑,从概念到概念,推导出一套抽象理论,当然就显得很深奥。本书用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深奥的道理,当然就通俗了。语言通俗了,道理还是深刻的。本书的内容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撰写追求的目标有三: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 目录 前言 第一课 天与人 1.天人之际 2.天人合一 3.人定胜天 第二课 古与今 1.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2.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3.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4.重史传统 第三课 阴与阳 1.阴阳论 2.人体的阴阳 3.追求平衡 4.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 第四课 生与克 1.最初的五行 2. 五行相胜 3.五行模式 4.五行相生 5.五行与医学 6.对今天的启示 7.中医与西医 第五课 是与非 1.墨家的三表说 2.庄子的是非观 3.韩非的参验论 4.《淮南鸿烈》是非无定论 5.王充的效验论 第六课 真与假 1.真理问题 2.实践检验问题 3.实事求是 4.真话难讲 5.实事难办 6.贤才难得 第七课 知与行 1.知行先后之争 2.知行难易之争 3.知行轻重之争 4.欲速则不达 5.小利不能贪 6,起点要低 7.怀大义,识大体 8.志当存高远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八课 善与恶 1.孔子论人性与仁德 2.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 3.荀子的性恶论与隆礼重法 4.董仲舒的人性未善论与德主刑辅 5.人性论的融合与批判 6.性三品说 7.性二元论 第九课 义与利 1.义利的本义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功贤于耕织 4.义者宜也 第十课 德与才 1.为政以德 2.德才兼备 第十一课 和与同 1.“和”与“同” 2.人际关系 3.国际关系 4.人与自然 5.和谐与竞争 6.审议“优胜劣汰” 第十二课 治与乱 1.治国之道,唯力不足 2.乱世无义,争于气力 3.齐顷公转危为安 4.秦亡教训,历史总结 5.正义必胜与“胜者为王” 第十三课 民本与任贤 1.以民为本 2.任贤之力 第十四课 礼与法 1.礼与礼治 2.法与法治 3.法与礼的关系 第十五课 小康与大同 1.礼义为纪的小康社会 2.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3.聚和堂试验 4.康有为的《大同书》 后记 天地正气 试读章节 2.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数都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但不一定都在进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礼,就是古代的制度;因,就是继承;损益,就是减少和增加,就是修改。殷朝继承夏朝的制度,作了修改,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殷朝的制度,也作了修改,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如果有继承周朝的,即使过了百世,要修改制度,也是可以知道的。这就肯定了社会制度必须不断改革。孔子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朝因为借鉴了前两代的制度,所以更加文明。他认为周朝的制度最好。说周朝制度最好,是肯定夏殷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是发展进步的。周以后的制度应该比周朝更进步。但是,他还经常讲到尧舜,表示非常赞赏。难道那时候还会比春秋时代更文明?那不是倒退了吗?尧舜是远古时代,他已经很不清楚了,这只是他虚拟的理想社会。是为了批判现实而虚拟的。他也讲应该恢复周朝的制度,是否周初以后的几百年中倒退了呢?春秋时代天下大乱,一是礼崩乐坏,制度乱了;另外各诸侯国经常战争,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不是每天都在前进,经常有后退的情况。不了解这种情况,以为每天都在前进,那是极幼稚的想法。孔子赞扬古代,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示,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方式。如果认为他批评现实就是复古倒退的观点,这是严重的误解。 韩非在《五蠹》中详细叙述了人类发展史:上古之世,人类少,禽兽多,人民斗不过禽兽虫蛇。这时有圣人出来,创造了在树上搭巢的办法,来躲避禽兽虫蛇。人民很高兴,就拥护他当王,这就是“有巢氏”。人民吃了鲜鱼与蚌蛤之类的水产品,腥臊气味伤害肠胃,引起多种疾病。这时有圣人出来,创造了钻燧取火,用火除去腥臊气味。人民很高兴,就拥护他当王,这就是“燧人氏”。以后又有许多圣人不断地克服困难,创造各种文明,使人类的生产更加先进,生活不断提高,精神更加文明,社会也因此逐渐进步。西汉政治思想家陆贾在《新语》中也讲了历代圣人不断发明创造,使社会不断进步、完善。东汉哲学家王充有更为详细、具体的论述。他将汉代与过去最文明的周朝进行比较。周朝的地方才五千里,而汉朝的地方有几万里;周朝时还是戎狄的地区,汉朝将这些地区的人民变成文明的良民,同时从宾客变成同胞,有了美丽的服装,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政治方面,周武王诛杀殷纣王时还相当残忍,殷纣王自杀后,周武王还把他的头割下来挂在旌旗上示众,而罪行比殷纣王更严重的秦二世和王莽,汉朝统治者对待他们都没有这一类残忍的做法。汉朝统治者对于有谋反嫌疑的人也没有采取严厉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受灾的人民采取从丰收地区调拨粮食进行赈济办法,雪中送炭,使灾民顺利度过难关。王充认为这些政绩是三皇五帝都难做到的,从综合情况进行全面比较,周朝也不如汉朝。这也是明确的社会进步论。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秦代的郡县制比周代的封建制有了很大的进步。儒家赞扬周朝,批评秦朝,都是非常强烈的。柳宗元能够从理论与历史事实上论证秦制好于周制,也是有相当的勇气。 P36-37 序言 学习哲学,能使人聪明。恩格斯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65页)通过学习哲学来锻炼人的理论思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上书第467页)中国战国时代大儒孟子说,人本来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他所说的“智”这个固有的善端,就相当于思格斯说的理论思维这个“天赋的能力”。恩格斯说“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孟子也认为“善端”需要不断地“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将丢失的本心找回来。明代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象山文集序》见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45页)所谓心学,就是认真读圣贤书,结合自己的思想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与文化素养。这也就是孔子所谓“为己之学”。因此,哲学是深刻的,有大用的。要有高素质,不能没有哲学,要做大事业,也不能没有哲学。学哲学,用哲学,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经验。 哲学的内容是什么?冯友兰先生说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人类精神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真、善、美。因此,哲学按研究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与求美的哲学。 求真的哲学,根据科学成果,通过逻辑分析,探讨宇宙本原。西方哲学以这种求真的科学哲学为主流,因此,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哲学家要与科学家结成联盟。中国传统哲学以求善的政治哲学为主流,研究讨论的主题主要是社会治理的问题,讨论人性也是与治理社会相联系的。政治哲学以历史上政治兴衰成败作为借鉴,以当代人的性情作为根据,进行研究的。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是与政治家结成联盟。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是密切相关的。按韩愈的说法,周公以前,政治家与哲学家合于一身,所以古代圣王既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家。周公以后,政治家与哲学家分离,政治家是君,哲学家是臣,研究理论比较深入,实行需要政治家的配合。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寻找合作的政治家。管仲与齐桓公,商鞅与秦孝公,李斯、韩非与秦始皇,陆贾、叔孙通与刘邦,贾谊与汉文帝,董仲舒、公孙弘与汉武帝,魏徵与唐太宗,王安石与宋神宗等,都是哲学家与政治家配合的例子。二者合则双赢,离则共悲。 哲学理论,共性是深刻。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深奥难懂,一是通俗易懂(思想深刻又通俗易懂,所以又说是“深入浅出”)。通过严密的逻辑,从概念到概念,推导出一套抽象理论,当然就显得很深奥。如果用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深奥的道理,当然就通俗了。语言通俗了,道理还是深刻的。关于这一点,孔子、董仲舒与司马迁都有共同的看法。司马迁撰写《史记》,就是从董仲舒那里听到孔子关于撰写《春秋》的宗旨是:“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本,第3297页)我想撰写抽象的政治哲学理论,不如将理论体现在史事叙述中那样深刻形象。司马迁也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融入史事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辨,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本,第2735页)。这“一家之言”,就是司马迁的政治哲学。 有的人认为哲学是没有用的。为什么没有用?这是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病。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现代教育培养的是从事一种职业的专门人材。例如会计专业就是培养当会计的人材,当会计所需要的知识都列入课程,与此无关的知识就不在课程中。又如机械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与这个专业有关系。如伦理、文学、传统文化、历史,都与本专业无关,因此都不设课。人培养成一种专门用处的材料,所以叫人材。中国传统培养的是人才,是素质比较高的,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广泛适应能力的通才。孔子讲:“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说所要培养的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种用处。现在所谓“专家”,就是专门从事某一方面技能有突出成绩的专门家。他可能在其他方面,例如管理能力、政治眼光、经济头脑和文化素养等方面,未必达到普通人的水平。 关于用,是很复杂的问题。有直接的用,也有间接的用。面包可以吃,这是直接的用。麦子可以磨成面粉,再做成面包吃,这是间接的用。把麦子撒在地里,有没有用呢?那是为了收获更多的麦子。如果有人不理解农民为什么撒麦子,那是要被农民笑话的。可以用于吃的、穿的,都是有用的。可以用于衣食住行的,都是有用的。满足物质需要是用,满足精神需要也是用。听音乐不能充饥,下围棋也不能御寒,观察天文,考古发掘,都不是直接服务于吃和穿,但是,这些也都是有用的,是社会所需要的。 哲学有什么用呢?它能锻炼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会使人更聪明一些。这不是很有用吗?千金难买聪明!打篮球有什么用?为了锻炼身体,使人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也是千金难买的呀!学哲学与打篮球相似,都是为了提高能力。差别在于一个是体力,一个是智力。一切思想理论的作用在于启迪智慧,使人更加聪明。不重视智慧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只想生搬硬套,再好的思想理论也会被糟蹋了。理论没有直接的用,也不会产生直接的物质成果,都不解决衣食的问题,虽然如此,却都是有大用的。正如庄子所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无用之用,是谓大用。同样道理,世界上各种正当职业,都是对人类有用的。科学研究,大家都知道有用。但是,开始研究具体科学问题时,往往还不知道研究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具体的用处。例如,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质,当时根本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研究出来后,既可以制造原子弹杀人,也可以用于治病救人。以后还会发现它的其他用处。而这些却是居里夫人所不知道的。发明电的人也一样不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如何用电的,更不知道有电灯、电话、电视、电脑。总之,科学研究不可能都先知道它的用处。开始往往对有什么用处并不很清楚。明确用处以后,才去研究,创新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急功近利,不利于科学研究,还容易导致弄虚作假。 总之,哲学道理是深刻的,形式可以是通俗的,形象生动的。本书的内容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撰写追求的目标有三:一是通俗,二是有趣,三是有用。不知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以及达到什么程度,只好由读者评说。 后记 天地正气 在中国哲学史上,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广泛使用的概念。它的内涵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探讨宇宙本原的求真哲学,把它作为物质性的概念来使用,相当于西方的原子概念。一是在探讨人际关系、社会治理的求善哲学中,用来描述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的精神性的概念。所谓“浩然之气”、“正气”、“神气”、“勇气”等都是这一类概念。 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北宋二程认为就是“天地之正气”。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什么是“正气”?因为它是精神性的概念,所以,提出“浩然之气”的孟子也认为是很难说清楚的。但是,还是要说的。 孟子讲“浩然之气”,“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至大至刚”。用现代语言来讲,“浩然之气”即“正气”,其本质内容是“义”与“道”,其表现形态是“至大”又“至刚”。义者,宜也,是合理、恰当的意思。简单地说,义,就是指利国利民的原则。道,指客观规律。道与义结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天理良心”、“合情合理”。用现代话说,就是利国利民和实事求是。所谓“至大”,就是最大,“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人的精神怎么会无所不在呢?这是说,人在任何场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合情合理,不做不合情理的事,不说不合情理的话。这个所谓的“任何情况”,孟子分为两种:得志与不得志。他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与富贵,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至刚”,就是最坚硬,任何压力都不能使它弯曲、屈服。孟子讲:“威武不能屈。”(同上)威武,是指一种强大的武力威胁。 一个人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坚持为国利民和实事求是,就算是有了正气。 富贵不能淫 自然界有客观规律,社会生活也有规矩和法则,在古代,中国人称这些规律、规矩和法则为“道”,并且认为应该学道、知道、循道,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和法则办事。官大家富的人讲究生活、追求享受,往往超出一定的度,背离规律和法则,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例如,出入都坐车,车就成了损害两腿的机械;肥肉美酒、美味佳肴,满足了口舌的欲望,却是腐蚀肠胃的药;美色淫声,可以满足耳目的视听享受,却是损害健康的东西。因此,古人说:“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吕氏春秋·本生》)富贵人家不能遵循道,钱财成了损害健康的东西,还不如贫贱,因为贫贱者没有财力,无法追求过份的享受。贪图享受,背离规律与法则,就是“淫”。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富贵不能淫”。 淫,也表现在观念上。有一些人富贵以后,脾气见长,就产生骄傲情绪,目空一切,不能平等待人。也不与穷朋友来往了,只跟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人交往。贫贱时的妻子也不中看了,需要换一个年轻漂亮的伴侣。古代叫做“贵易交,富易妻”。有的人不是这样,虽然升了官发了财,还是能平等待人,谦虚谨慎。他们也有一种说法:“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在国际关系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国家一直处于比较贫穷落后的地位,甚至在不久以前还是外国的殖民地,才富起来,就想称霸世界,自认为什么都比别人好,地理风水是最好的,社会制度也是最优越的,似乎什么都比别人强,还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动不动就要对别国实行经济制裁,用武力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的主权,为谋取本国的私利,提出一些针对别国的理论,搞实用主义。这也是“淫”的表现。过去欧洲稍微富一点,就在世界各地开辟殖民地,哥伦布航海以后,欧洲人就在美洲开辟。了许多殖民地。他们通过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而富起来。这是掠夺崛起。在四五百年前,中国比欧洲各国都要强大,至少在造船业与航海业方面远远超过当时的欧洲。郑和下西洋于公元1405年,比哥伦布航海早八十七年。凭当时的实力,中国人可以把沿途各国都占为殖民地。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么做,因为中国人认为那是不义的。这是“富贵不能淫”的表现。中国人民有爱好和平的传统,这是充满正气的国家。中国现代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永远不称霸。浩然正气,公正态度,为世人瞩目。 贫贱不能移 移,就是转移、改变的意思。本来不敢做的事,羞于做的事,因为贫贱而去做。例如小偷小摸,卖淫图财。这些都是贫贱而移的表现。有的人从小受到诚实的教育,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为了脱贫,却宣传迷信,骗取钱财。这也是贫贱而移。有正气的人不是甘于贫贱,而是通过正当的办法,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去脱贫致富。许多著名的企业家都有一部充满正气的艰苦奋斗史、创业史。 花无百日红,人无干日好,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长盛的国家。从世界历史上可以看到任何强国也有衰败的时候。古希腊、古罗马,再早有古埃及、古巴比伦,都已经成为过去。中国汉唐盛世的时候,英国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11世纪,诺曼底人才开始侵入,到17世纪以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后才逐渐强盛起来,到19世纪末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侵占了比本土大一百五十倍的殖民地,成了号称“日不落”的国家。当今称霸世界的美国和人口众多的印度也都曾经是它的殖民地,它还曾经用武力发动鸦片战争,从中国夺去香港的主权。一百年后的今天,英国把香港主权奉还给中国。世界变化真大。物极必反,盛衰兴亡,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过去,中国人也有许多值得自豪的东西,例如万里长城,汉唐盛世,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还有郑和下西洋。近一二百年,中国经济和科学都落后于欧洲,如何看待这种现实? 我们不能闭眼不看现实,总以过去的强盛,否认如今的现实,还把已经过时的天朝大国挂在口上,对东洋西洋都贬为夷狄,予以蔑视。经过几番血与火的较量以后,中国落后挨打,有些人的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以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自卑思想十分严重,由于今天的落后,觉得事事不如人,探讨落后的原因时,把中国所有的传统都看作是落后的原因。甚至说黄土高原只能产生黄色文化,而黄色文化代表着落后、保守、封闭。万里长城只是封闭的象征。但是,据我研究,中国从秦汉以后,在造船业和航海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秦有徐福航海的记载。汉时能造大楼船。到了明代,郑和航海,更是轰动世界的航海壮举,其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一百年以后,欧洲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如果说有蓝色文化,那么从秦汉到明代,中国一直是蓝色文化的首领,怎么会是落后的代表呢?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与欧洲中心主义者的偏见相结合的结果。这也是“贫贱而移”的表现。中国的现实是一穷二白,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话充满“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它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都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威武不能屈”,似乎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在明知有杀头危险的时候,敢不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说一句合情合理的公道话?路见不平,能不能拔刀相助?在强大的压力下,能不能坚持自己的为国利民的宗旨?敢不敢讲真话?这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来源于心中的正气。 充满正气的文天祥有一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还写了《正气歌》,开头就说:“天地有正气”,后面列举了中国历史上有正气的一大批典型人物。第一个就是“在齐太史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崔杼谋杀齐国君。齐太史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了太史,让太史的,弟弟继任此职,新太史坚持写下这一史实。崔杼又杀了他,再让老三继任太史职。在两个哥哥被杀的情况下,还敢不敢坚持写这一史实?在这生死关头,老三仍然这么写。为了留下一部信史,中国古代史学家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这就是“齐太史简”的浩然正气! 中国古今有一大批“威武不能屈”的英雄人物,他们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任何威胁面前,毫不气馁,绝不屈服,从不低头。荆轲刺秦王,浩气撼山岳。就是称霸世界的美国,主政“一穷二白”中国的革命领袖敢于提出美帝国主义也不过是“纸老虎”,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这是大无畏精神!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底蕴,虽然历经磨难,仍然是: 天地有正气,直贯斗牛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