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佛理、智慧做人、淡泊明心、宽容博大、除妄去执、知恩重义……本书以谈佛说禅的形式告诉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谈佛说禅悟人生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释然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参悟佛理、智慧做人、淡泊明心、宽容博大、除妄去执、知恩重义……本书以谈佛说禅的形式告诉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内容推荐 佛教推崇助人为乐,提倡与人分享幸福。学会与人分享相幸福,自己也就会得到双重甚至更多的幸福!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与人为善,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禅,可以使人保持昭昭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一点荫翳,只有这样才能够享受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南怀瑾 目录 序言 禅意人生 1 第—章 看着脚下的人生路 满院香到香满村 3 看树插秧 6 草籽中的禅机 10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 13 灯笼为谁而明 16 求人不如求己 19 磨砖不能成镜23 第二章 快乐在远处等你 放下就会快乐 29 十七个金罗汉 34 从欲望中解脱出来 40 人生的锁链 45 畸形的贪欲50 心无外物一身轻松 53 禅理来自生活 56 第三章 往来干名利之间 持之以恒方可登峰造极 61 超越名利实现内心和谐 64 浪子回头金不换 67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70 谦虚有礼,谦让有度 74 放松心情,坦然面对 80 第四章 拨亮生命的烛光 参透生死之道85 心中无“色” 88 善恶有无之间 91 追寻内心之美 95 篱笆上的钉子 101 搬柴运水皆是禅 105 寻找真正的禅心 108 第五章 心态改变命运 敢于肯定自己 113 认识你自己 118 身怀宝藏不自知 122 让心灵保持清净 125 换个角度看问题 128 茄子与蛤蟆 133 不同用途的钱财 136 第六章 进退之间的智慧 花钱买来的智慧 141 留下一点空间 144 有因必有果 148 牛粪中的禅机 151 大象什么样 154 十个和一个 157 有无相向 160 第七章 让内心获得圆满 敬钟如敬佛 165 “贪吃”的小和尚 169 与佛祖的交易 172 佛祖买佛像 174 一丈钱填满整个房间 177 用心品尝的蜜糖 180 无须言说的智慧 183 第八章 驶向幸福的彼岸 良马与驽马 189 幸福在哪里 192 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 195 怀中与心中的美女 195 脱离苦海的蜘蛛丝 201 捡拾内心的落叶 203 第九章 挣脱固有的形式 育人如育苗 207 言传身教的魅力 210 被教坏的童子 212 无悔启智 215 遵守自己的诺言 219 “忙碌”的老禅师 223 追寻流失的菜叶 226 第十章 禅机中的智慧 打破常规显禅机 231 不被接受的菜肴 233 狐狸与兔子 236 无风起浪 239 一杯茶水见乾坤 242 红尘与水车 245 试读章节 智德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转眼过了三年,这年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味随风飘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到禅院来的信徒都对菊花赞不绝口:“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有人开口,想向智德禅师要几棵菊花种在自家的院子里,智德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那人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踵而至,络绎不绝。而在智德禅师眼里,他们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都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可是这样一来,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飘香的啊!” 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之后就会是满村菊香四溢了啊!” “满村菊香!”弟子们听师父这么一说,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样灿烂起来。 智德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啊,因为这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关心爱护周围的人,多为别人着想的人,心中就会充盈着幸福的感觉,因为看到别人的幸福微笑,我们的心中自然也就会感到幸福快乐。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眠。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很伤心,但是却并不颓丧,反而更加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衣服破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样子很是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后来,佛陀教导大家时说:“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弟子们知道了这件事情,都十分感动,大家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众生服务。 助人为乐是给别人带来方便,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快乐,因为在很多时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体现了生活的意义。 有一天黎明,佛陀进城。 在路上,佛陀看见一名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顶礼膜拜。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啊?” 那名男子说:“我这是在做善生,每天向各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就会得到幸福的。” 佛陀说:“我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 接着,佛陀慈祥地告诉他获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父母高兴、欣慰;第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之问要互相敬爱;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友好的对待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容,不要让他过分疲倦。这六种方法是我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按照这六种方式来与人相处才会达到和谐,才会有美满的家庭,快乐的人生。否则,只是礼拜六方,又有什么用呢?” 善生听了佛陀的教诲十分高兴,从此,按照佛陀的教诲参禅悟道,心中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P3-5 序言 我们学佛法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由于被过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时、前一秒钟)所造的业因障碍住了。业障的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在这里不详细讲。 那么,被自己的业力所障碍,不能证得道果,怎么办呢?“当勤忏悔”。忏悔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面前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去之后,又是我行我素。这样是不是忏悔呢?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所谓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犯的错误,永远不再犯,以后的行为只起善、不起恶。 佛在《圆觉经》里告诉我们忏悔的办法广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与爱心。憎是讨厌,爱是喜欢,这是正反两面。憎是由嗔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们仔细观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脸红一下,过几秒钟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错,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问题,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请不要忘了社会也是人组成的,g3咎于社会问题,这是推托之辞,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爱,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还包括了广义的贪爱。爱就是执着、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属于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种,发生在感情方面的情况比较多,比较明显。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嗔恨,见不得别人比你好,也因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结解不开,佛学称为结使,共有九十八个。修行就是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一个一个解开来,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经过修行,变得非常慈悲;或是一个愚笨的人,经过修行,变得聪明豁达。但是,很多人学佛的结果,变得越来越笨,脾气越来越大:信了教以后,越学越脱离现实生活,变得精神兮兮,古里古怪,几乎每个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说,宗教徒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也是一种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美,他会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就会吵架;有些人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其实,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为什么要有所差别?能平等对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检查自己,不是说我去学了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念咒,又会结手印,这就可以修成佛了。 还有谄曲。谄曲就是圆滑,转个弯。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都是谄曲。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你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就是直心吗?不是,这是嗔心。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祥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被啊!其实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圆觉经》里说:“求胜上心,三种净观。”但是,我们一般人却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修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心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国人讲“为善最乐”,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轻妄,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 书评(媒体评论)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 ——著名美学家 朱光潜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明灯,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著名佛学大师 赵朴初 唯有禅的精神和求证的方法,才能真正使人们摆脱物质欲欲望诱惑。 ——著名禅宗大师 南怀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