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者见证/历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薛继军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你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当你遨游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你一定会从心灵的深处感受到历史的震撼和自然的魅力,不要让江水淹没我们的记忆,有些历史让人想不明白。

久远的历史和诡异的发现结合在一起,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心中的困惑:神秘。于是,就有那么一些好奇的人,想去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想亲历历史的过程。这些想法真的让人着迷。

翻开本书,我们不妨就跟随行者的脚步,看看史前喇家村遗址上恐怖的一幕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九连墩中的无头将军是不是真的和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有相同的经历?锡伯族悲壮地举族西迁究竟为哪般?……

内容推荐

有些历史让人想不明白。

久远的历史和诡异的发现结合在一起,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心事的困惑:神秘。

翻开《历程·行者见证》,跟随行者的脚步,看看史前喇家村遗址人恐怖的一幕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九连墩中的无头将军是不是真的和古老而神秘的传说有相同的经历?锡伯族悲壮地举族西迁究竟为哪般?

目录

解密样式雷

曹雪芹故居疑案

郑和宝船之谜

行者的见证

一剑刺破阴阳界

王陵发现者

迷雾重重九连墩——无头将军

迷雾重重九连墩——无字天书

哥窟之谜

活字之谜

都江堰修建者之谜

灭顶之灾

一个民族的长征

来自大槐树

有孔的头骨

消失的沙漠古堡

茶马古道寻踪

试读章节

嘉宾王其亨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古代建筑史专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清朝陵寝进行研究,由此接触样式雷作品。此后20多年系统收集整理清代皇家建筑资料,成为目前国内研究样式雷图档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之一。

导语:一个神秘的家族,占据皇家建筑师席位达260年之久。他们为什么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是什么技术让他们制造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空前绝后的建筑传奇?

北京,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从元朝开始这里就是中华帝国最繁华的所在。北京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建造高峰出现在清代。清朝皇家建筑蔚为壮观,它是几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其中有多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它们的建造者居然出自一家人。那么,这个家族究竟有着怎样的规模和运作方式呢?这是许多工匠和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长久以来,这个秘密一直深藏在高墙深院之中。

这个秘密坚守了许多年,直到上世纪30年代,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些以“样式雷”署名的图档,精美的建筑图画引起了一些外国人的疯狂抢购,这种现象引起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警觉。他们团结在一起,募集了几十万银元,把这些旧图档买断了。而且,为了收回那些已经被买走的旧图档,他们还在报纸上登广告来寻找线索。这时,一个叫做朱启钤的中国学者发现:这些图档真实地记录了清代皇家建筑的全部秘密。在他的倡议下,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建筑学研究机构—中国营造社,通过第一代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一个辉煌的建筑世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王其亨:提到“样式雷”这个名词,可能许多人没听过,确实这个词语比较生僻。“样式雷”应该说是一个合成词,这个词在清朝是非常出名的。晚清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建筑世家,他们专给皇帝和各种高层人士建造房子,这个世家姓雷。北京的京官,甚至慈禧太后、光绪、同治等,都和雷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雷家在清朝的地位很高,有点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院,但那时候不叫设计院,叫做样式房。雷家也因此被尊称为“样式雷”。

所谓样式房,是清朝皇家建筑的最高设计建造机构,几乎所有的皇家建筑和大型建筑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核设计,它在清朝皇家建筑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雷氏家族长期主管样式房工作,所以,样式雷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

这个并不庞大的皇家设计院,凭借十几个一流的建筑师,承担建造从康熙时代以来的各类宫廷建筑。

王其亨:样式雷家族完成的作品让人感到非常惊讶。按目前来讲,我们国家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五分之一的作品是这个家族完成的。承德避暑山庄是第一批,故宫第二批。颐和园、天坛、清东陵、清西陵,还有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圆明园、北海,甚至我们现在国务院的办公地点中南海,毛泽东住过的菊香书屋,周恩来住过的西花厅,还有北京的恭王府、香山的静明园,包括南苑都是这个家族完成的。  样式雷家族,从康熙朝开始到宣统,延续了有八代,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个家族来自江西,是一个很古老的家族。明末清初动乱的时候,他们家族在南京住着,后来三藩基本平定以后,这个家族就有人到北京。其中就包括雷发达和雷发宣,他们带着自己的子女,就住在海淀。当时就是通过自己的手艺干活儿,因为要谋生啊,这也是他们唯一的谋生手段,他们在南方的时候就用楠木盖楼、装修、做家具。

康熙二十二年,雷发达来到了北京。也许是托了名字的福,从他开始,雷家真的发达起来了。在民间流传着一些传说,试图告诉人们: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工匠能够一步登天,成为皇家建筑的首席建筑师。

相传故事发生在清朝皇宫的一次改造工程中,木匠出身的雷发达第一次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

王其亨:说是康熙中叶时期,要重修太和殿。在工程基本接近竣工的时候,要举行一个上梁的活动,上梁是很隆重的一个典礼,相当于我们现在奠基礼、剪彩那种感觉。

“上梁”仪式那天,康熙皇帝亲临太和殿,大家都非常紧张,到了上梁的关键时刻,可能是上梁的官员木工技术不好,把脊檩往上安了半天,榫铆总是合对不上。当时主持的工部官员都急坏了,因为这要是不成功,可能就要有人被杀头的。最后,雷发达自告奋勇可以上去装梁,但是他只是小小一个工匠,上去干这个活儿起码也要有七品官职,于是,他就换上七品官的衣服,袖子里装着小斧头,爬上去啪啪几斧头,技艺非凡,很轻松就装上了。康熙看了之后,非常欣赏,当场就封七品官,当了样式房的掌案。

太和殿里的惊险一幕实在太具有传奇色彩,历史学家为了考证这个故事,开始查找历史资料:历史记录中,太和殿确曾经有过两次重建,但第一次发生于康熙八年,此时雷家尚未来北京,第二次发生于康熙三十四年,此时距雷发达去世已有两年。也就是说,雷发达不可能参与太和殿的重建工作。但是,这样的故事可以流传至今,也足以体现样式雷掌门人的高超技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后来,王其亨对这个典故认真加以研究,经过考证,他发现这个传说是移花接木的结果,事件的主角不是雷发达,而是他的儿子雷金玉。

王其亨:康熙二十几年,当康熙掌管了一定权力以后,修建了第一个园子—畅春园,就在今天海淀区北京大学附近,现在还能看到当年的湖水深坑。修这个园子的时候,雷发达的儿子雷金玉参与其间,作为一个木匠的头。当时在上梁的时候,康熙发现他很年轻,技艺也非凡,召见他谈话,谈话当中发现他才思敏捷,正好两个人年龄也相当,康熙非常欣赏他,马上封他为七品官,食七品俸,而且让他掌管皇家的建筑设计,就是样式房。

至今,在雷金玉的碑文中还如实地记录着这个故事。而且康熙的御制诗里,写到畅春园记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一段话,意思是说工匠里面,有一位技艺非凡,我今天还非常挂念他。从这以后,关于雷金玉的记载就非常完整了。康熙四十八年修圆明园,赐给当时一位亲王,当时主持修建的就是雷金玉,而这位亲王,就是后来继承王位的雍正帝。

清雍正帝胤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此时年逾六旬的雷金玉,应召充任圆明园样式房掌案,负责带领样式房的工匠,设计和制作殿台楼阁和园庭的画样、烫样,指导施工,对圆明园的设计和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施工过程中,欣逢雷金玉七旬正寿,雍正皇帝给予特殊的褒奖:命皇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古稀”二字匾额,赐予雷金玉。雷金玉将此匾运回故乡南京,悬挂于祖居大堂。

雷金玉在七十多岁去世后,雍正皇帝特地降旨由国家拨银通过驿站送其遗体回南京归葬。这在当时对建筑师而言,是一种极高的待遇。

自从雷金玉成为样式房掌案,也就是皇家建筑总设计师,雷家的传奇才真正翻开了第一页。不过,在这期间,雷家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

王其亨:雷金玉是71岁去世的,他把所有子女都带回南京了。只有第六房太太张氏,抱着一个刚生下三个月的孩子,留在北京。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过日子可不容易啊,后来孩子长大了,要找事情谋生,她就带着这个孩子,去工部据理力争让他继承父业,几经周折才最后成功。因为这个掌案工作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必须是一流的建筑师才能当国家的总建筑师。雷金玉的儿子雷声澄在北京长大,尽管也很早进入样式房,但一直是打下手的普通建筑师,但是这个起承转合非常重要。当然,雷声澄对待工作也非常敬业,后来竟然是活活累死的。

当时正值乾隆盛世,据后人统计,当时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占到世界1/3以上,在国库充盈的情况下,乾隆担心银子积存在国库里,国家的金融难以运转,于是他大兴土木,开始为自己修建皇宫别苑、皇家园林和远在承德的避暑山庄。

此时雷家也赶上了好时候,在失去样式房掌案头衔多年之后,被活活累死的雷声澄的儿子雷家玺又重新夺回样式房掌案。

王其亨:雷声澄的三个儿子非常辉煌,赶上了好时机。在乾隆朝,老大、老二、老三就办皇差,包括修五台山、杭州大量的行宫园林,都是由他们来设计的。而雷家玺,他家的老二,当上了样式房掌案,也就是说,在雷金玉死后,样式房掌案几乎要换别人了,雷家孙子辈儿又争回来了,继续着样式雷的神话。

深得皇上宠信的雷家玺可谓风光一时,他甚至亲自主持了乾隆帝八旬万寿庆典的设计工作。遗憾的是,在他死后雷家再次失去了样式房掌案头衔,而这一次,雷家却不是在竞争中失势,而是主动让出了掌案的职位。

王其亨:那是道光五年的时候,雷家玺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遗嘱,说虽然我的儿子雷景修十几岁就开始学建筑学,功力也相当非凡,但觉得承担掌案还不成熟,决定把掌案交出去,交给一个叫郭九的建筑师。

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二十多年后,这个原来被父亲认为不成熟的雷景修又把掌案争了回来,这次,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功力。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雷家对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没有能力胜任的时候,就别当掌案,我把掌案这个权力交出去,还是很客观、很谦虚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子孙还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追赶,再凭借实力把掌案夺回来,这就更不容易了。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传承手艺,从第五代雷景修起,雷家开始吸取经验,把祖上有关的建筑图纸都保存起来。自此,样式雷家族历代工程设计文案,以及所有建筑的神秘手艺都得以保留。也许雷家没有想到,这个原本为了延续家族的辉煌历史的本意,却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历史印记。也正是通过这些图档,后人惊奇地发现,在样式雷的名下,是一个极其庞杂的建筑体系。大到皇帝的宫殿、京城的城门,小到房间里的一扇屏风、堂前的一块石碑,都符合样式雷的种种规矩,这是一个非常正规而系统化的祖传技术。其中的种种奥秘,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历史学家,也成为建筑学家值得借鉴的珍贵资料。

20世纪80年代,王其亨开始了对样式雷的研究。在此期间,雷氏家族作品—承德避暑山庄、故宫、天坛、颐和园陆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雷氏家族另一个更重要的作品—清朝皇家陵寝在申报过程中却出现了波折。于是,已经从事样式雷研究多年的王其亨接到一个任务—说服来自联合国的专家们,让他们为清代皇家陵寝加入世界文化遗产投上赞成的一票。

王其亨:在一开始申报过程中,地方文物管理部门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总是站在他们理解的角度上,说东陵、西陵历史多么悠久、艺术多么辉煌,甚至多么伟大,这些话给一般的游客说说可以,但是对于联合国的专家,他们想听的是你申报世界遗产的原因,或者说你的特点。而我们的导游员讲的是什么呢?历史长,而且建筑多么雄伟,这样就不能抓住别人了。说实话,二百年算什么?人家欧洲随便一个教堂,可能上千年,甚至还能上百米高,你这个也不过九丈九尺九寸,折合下来三十二米不到。所以,我们的优势不在这儿。我就研究了一下,要找到我们的优势。后来,我就跟他们说:我们的东陵、西陵是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建造的,这是人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统一。建筑是人和自然的一个中介,这些设计理念是欧洲人缺乏的。再加上这个陵寝、陵制与山水相称,或者用道光的话来说就是:物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持观瞻。我就给他们解释说:这里的精神含义是青山埋忠骨,有个好的山水环境,能够产生一种天然的永恒的纪念气氛,建筑是配合它的。这个设计理念,在明清的陵寝里比比皆是。而且从样式雷的档案图上也反映出了这一点,这是中国人一贯崇尚的天人合一。联合国的专家们听了都觉得很对,后来他们登上方城明楼,一看那个环境,都赞不绝口,都说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就冲着这一条,全世界就应该向中国人学习。

2000年,清西陵、东陵和明显陵成功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后,明十三陵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明清皇家陵寝正式成为中国第28处世界遗产。通过申遗过程,人们认识到,在样式雷作品的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建筑理念和哲学思想。

王其亨:关于这一点,我也是一点点发现的。因为我刚开始研究清代陵寝的时候,跑到东陵、西陵,我就觉得那个气魄很大,作为一个直观的体验,其余的还真是没有感到别的深层的东西。

后来在开阔和敞亮的建筑中。我找到了那种轴线感,与周围山水的完美结合。这其中就有一些更为有价值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了,洋人过来可以总结一番,把它称为景观建筑学,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但是,对于中国人,这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入吧!

后来,王其亨在研究中渐渐发现,样式雷在设计过程中,人为的建筑设计并不是主体,而一再强调以环境为主体,一定要选一个最好的环境。有的时候,选址可以选上几年,最重要的是配合山川之胜势,用一句明代工部尚书的话说,就是:陵制与山水相称,建筑是应该与环境配合的。有了这个理解以后,王其亨发现这一设计理念依据着传统建筑的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风水。

王其亨:在许多人眼中,风水代表着一个迷信的概念,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根据我掌握的明代十八个帝王的,清代包括关外的一共十二个皇帝、七个皇后的陵,选址过程档案是完整的,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方案,并不算是迷信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在清朝发展到极致。建筑渐渐走向标准化、定型化,建筑师们的创作重点转向建筑群体的空间布局。这个时期修建的皇家园林和帝王的陵寝,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王其亨:中国古代文化,可以说是世界各个古代文化体系中唯一传承几千年而没有中断过的。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文化仍然在传承,但是那只是经验的积累,不算是文化传承了,这种情况在西方很多。而中国是唯一的一个,比如中医就比较典型。同样在建筑设计当中,实际上包括了工程地质,包括了生态、景观,它是一个综合体系,也有一整套系统的思想哲学。你如果在书摊上看到那个迷信、照妖镜之类的东西,那只是风水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风水的一个分支。但你一旦接触这个领域以后,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风水。

王其亨发现,清陵的选址与构筑并无什么荒诞不经的迷信。古人所说的“风水”,原本是讲究建筑选址、设计的理论。在它的指导下,清代陵寝建筑科学地解决了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外部空间布局难题,实现了建筑人文美同山川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这一发现最终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同,专家们认为:明清皇陵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王其亨:我们到东陵看看那里的景物和建筑的对应关系,轴线感都非常强。但是行走的过程中,墓道又是弯弯曲曲、不停地拐,其实都是顺应地形的。同时,还能一直给人以戏剧性的空间效果,因为在前行过程中,每一步你都会发现,建筑和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块儿的,感到非常永恒伟大。但是人的尊严,个人作为祭祀者的尊严没有消失,这就应了中国一句古话:青山埋忠骨,不是陵墓埋忠骨。

如果人们去东陵走一遍,最好严格按照祭祀的时间和路线,上午走你看到光线都是亮的,阳光照到建筑,包括远景和近景之间的起承转合,互相的依存关系,非常漂亮,也非常神奇。这些都是洋人没有的东西。绕了一圈之后再回过来,按照步行的时间,下午道路上还是亮的,还是有阳光照耀的,不会出现阴面。我觉得就从建筑观念来讲:第一,它尊重环境,另外强调主群的关系;第二,它有很严谨的竖向设计过程。每一个建筑和下一个建筑对话,下一个建筑该出现的时候,后面建筑不应该干扰它。

精美的建筑令后人叹为观止。但是有谁知道,在辉煌与显赫的背后,样式雷家族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无奈和辛酸。

当年为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修建陵寝时,雷家第六代传人雷思起按照祖先的规制作出设计,两位太后各用一个地宫,共用一套祭殿。谁知两位太后不肯接受,不得已,雷思起改变方案,重新设计两个各自独立、配殿和祭殿齐全的定东陵。这才得到了两位太后的首肯。当时醇亲王、恭亲王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两个陵墓的细节修建得一模一样,因为无论得罪哪一位太后都是杀头之罪。最后,工程好不容易完工了,慈安太后已经去世,慈禧开始独揽大权。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于慈安,她竟然下令将已经修建好的陵墓内部全部重新修缮,让雷思起重新为自己的陵墓进行装修。因此外表看来两个一模一样的陵墓,内部却有着天壤之别。

王其亨:慈禧墓的体制跟慈安的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包括建筑的规格尺寸都是一致的。具体在建造的时候,它使用的材料有很大区别。慈禧的大木结构都是用的黄花梨木,很名贵的木材。我们可以看到,它现在还保持木头的本色,纹理非常细腻、非常坚固。室内的许多装饰,大量使用贴金,像我们在配殿里看到的砖雕,在砖雕表面贴金的情况,就是非常罕见而珍贵的,在整个清帝陵中是仅见的这么一个例子,非常豪华。

为了让慈禧太后满意,雷思起几次更改设计,耗尽心血,最后劳累而死,成为第二位因工作劳累而去世的雷家人。

样式雷家族最后一代的作品,是没有完成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后来,在修复几经战火焚烧的圆明园时,大清帝国轰然倒塌。世代以皇家建筑设计为生的样式雷家族也从此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那么,样式雷的后人如今在哪里?他们现在在从事什么职业呢?

通过样式雷研究专家的帮助,我们找到了家住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样式雷第十代后人雷章宝,在这里,他完整地回忆起样式雷家族没落的经过:

到了民国,清朝灭亡了,庞大的样式雷家族就得不到原来皇上给的俸禄了,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换句话说,就是坐吃山空,所以家道就越来越没落。在这个期间就是偶尔做些私人的木器加工,或者其他工厂的一些设计,但由于当时一个是战乱的年代,国民经济很不景气,所以请我们来做这方面设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因为设计少了,收入也少了,最后维持生计已经很困难了。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们在圆明园里搜到当时由我们祖上呈上给皇上或者慈禧太后的图纸,非常精美的图纸,可能被他们掠夺走了。抢完了就上那个所谓的鬼市,什么古董啊,什么字画啊,就拿去卖,这时候在市面上就能看到我们家祖上设计的图纸了。火烧圆明园也殃及到当时我们祖上居住的海淀镇槐树街老宅。我太爷雷廷昌,他考虑到祖祖辈辈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自己亲手设计的皇家园林的建筑图纸,如果被烧了、被毁了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把这些图纸、烫样运到了城里,装了满满的三五间房。当时有些图纸已经流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亏得有梁思成和朱启钤先生的营造学社,他们就建议当时的民国政府把这些图纸收购起来,通过协商,最后可能是一千五六百元大洋就把所有图纸都买走了。

我父亲在世时给我讲,这图纸用当时的十轮大卡车连图纸带烫样整整拉了十车。后来按照文献记载,这些图纸都存到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烫样大部分现在都存在故宫博物院,所以现在得以留存于国内的大部分图纸和烫样,还真得感谢朱启钤和梁思成先生。是他们为咱们民族和国家,留住了一笔非常大的文化遗产。

雷章宝所提到的烫样,是一种可以直观欣赏的类似积木的、可灵活拆卸的建筑模型,谁也无法想到这些模型是用纸板、秸秆和木头黏接而成,就是这些普通的材料将建筑的整体与细部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其亨:烫样,简单讲就是用纸板做成的模型,但很多构件要黏合起来,要烫蜡,还要贴标签。有的烫样是实体的三维模型;也有的烫样是二维的,比如落地罩、隔断装修等。另外烫样有全分样,就是一个组群性的,比如说一个定东陵,从前头的下马碑,一直到最后的方城明楼,全部给你做出来,连地形一块儿,这叫全分样;还有个样,比如说很复杂的一个地宫,甚至比如说圆明园里的一些著名景点,那一个组群当中的一个主殿单独做一个,这叫个样。烫样都可以一个一个拆解开的,从表面的东西一直到地下,甚至打桩的部分都可以把它拿起来然后再组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皇帝、皇后讲解的时候,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关于烫样的拆解方法,还衍生出一个学问叫做揭看法,也有相关的文字描述。

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的缺乏,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究竟是怎么从设计到施工,一步步最后完成的。甚至很多国外专家一直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完全是靠工匠的经验修建起来的,不需要设计图,更不需要施工图。样式雷图档的留存于世,不仅彻底推翻了这种说法,而且也证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水平已远远超越了时代。

王其亨:比如我现在拿一张当年的样式雷的图纸给大家看,我说这是空间的地形图,我相信绝大部分国内学术界的人不会认同这是地形图,因为它太超前了,就相当于现在电脑的建模,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三维立体模型,而这些先进的技术,中国人已经用了几千年。要想看懂和深入研究样式雷的图纸,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可以不夸张地说,样式雷图档是我们学习挖掘的无尽的宝藏。如果把样式雷图纸研究透了,中国的古代制图学史、测绘史一定会有所更改。

正如王教授所言,目前留存于世的样式雷图档已经达到两万多份,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的最为原始也最为丰富的宝贵资源。但目前后人对这些图档的研究仅仅打开了冰山一角,其中蕴涵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秘密还有待于人们去破解。专家们在苦心研究这些陈旧的图纸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另外一项工作,那就是争取让这些雷氏家族留下的图档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王其亨:我个人觉得是这样,你比如说简单讲,回到刚才申报世界遗产明清皇家陵寝这个设计理念,不是建筑能够直接表述的,建筑包含了这个理念。而理念是如何实现的呢?一定是因为有了图纸,才能由工匠把它付诸现实,所以说,中国的那种传统思想,那种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图纸作为载体传承到今天的。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它作为记忆遗产一点都没有问题。

尚未消失的图档让后人记住了样式雷。遗憾的是,在样式雷的后人中已经没有人能够继承祖上的手艺了。如今,样式雷的第十代后人雷章宝先生,在一所学校里担任体育课教师,现在最令他高兴的是,前几年他被评为羽毛球国家级裁判。在这位雷先生的家中,我们已经找不到任何与样式雷有关的物件,在家族的分散流徙之中,祖上的珍藏已散落四方,仅有那个遥远的家族故事深深地藏在他们的心里。P1-13

序言

2004年年初,受到全国知识界关注的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在《(历程》栏目中推出系列节目《过去的秘密》,一年多时问里这个节目已经成为很多观众增长知识、扩大信息涵盖面的重要渠道之一。众多历史与科学探索者通过这个节目为公众所认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用自己的一段生命历程解开了一个个难解的谜团。节目中,观众直接面对秘密的第一发现者或者破解者,直接进入曲折往复的秘密破解过程,与发现者一同体验层层推理、寻找答案的心路历程。

一如某英国作家所说,最好的历史著作常常就是一部最精彩的侦探小说,此言道出了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节目的最精彩部分编辑成书的真正原委。历史写作要抓人心,也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给予提示。那些伟大发现的背后不都有一段精彩的发现故事和一段鲜活的生命经历嘛!当然多见的是西方人讲述西方人的发现故事。

现在,我们借着《历程》栏目的系列节目《过去的秘密》,已经开始记录下中国人的发现故事。显然,这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是编撰这种图书的路已经走出,辽宁人民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历程”也才刚刚开始。如果你是现在读到此书的读者,也有很惊险刺激的故事要我们去见证,那就写信给我们吧! (linglou@263.net)

《历程》栏目是以发现历史本来面目的态度,逐一记录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的探索过程。

2006年伊始,这一最精彩的节目集结成两辑,这是由电视媒体向平面媒体转化的尝试。我们更希望通过这种平面介质,将发现的故事,亲历历史的过程,以图书的形式,留给华夏子孙。

这是一个系列丛书。我们将在2006年继续把最精彩的节目内容,以最精美的出版形式结集出版。

《历程》系列丛书为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对电视节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完善。因为内容涉及领域广泛,文中存在不当或者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寻找历史的过程,总会发现一些神秘却又情理之中的故事,跟随《历程》,亲历历史的过程,享受阅读的愉悦,感受历史的沧桑。

洛阳铲,它是盗墓贼的武器,也是考古学家的工具,它沟通着今生与前世,游离于正邪两道……

——《一剑刺破阴阳界》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的史料中,几乎找不出有关这支船队经历的任何记载。甚至在《郑和本纪》中,也只是惜墨如金地提及了“下西洋”一事,郑和花费一生的海上之旅,似乎有许多理由拥有比这更为详细的记录……

——《郑和下西洋》

在四川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滋养成都平原的传大利枢纽——都江堰,其实并不是李冰父子修筑的……

——《都江堰修筑者之谜》

据传,即使在马可·波罗死后,当时的威尼斯人仍然称他为吹牛皮的人,甚至有人因为扮演马可·波罗吹牛的小丑形象而走红。马可·波罗,这个游记中睿智而高贵的商人难道真的在说谎吗?这个来自威尼斯的传大旅行者难道真的从来就没有出发过吗?

——《行者的见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0 0: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