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本书首创“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理念。指出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应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快速的城市化和蓬勃的旅游业应成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基础。舍此理念者,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文化的灾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旅游管理 |
作者 | 魏小安//王洁平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本书首创“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理念。指出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应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快速的城市化和蓬勃的旅游业应成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基础。舍此理念者,经济的发展将成为文化的灾难。 内容推荐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曾经产生了无尽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遗存到今天,令后人惊叹和景仰。世界遗产体系的建立,系统地展示了文明的成果,提出了急切的保护要求,也对当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能不能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文明的传承不能在当代人手中断裂。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自然遗产是上天恩赐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何在?不能只保留文明的碎片,我们能够创造什么样的文明?我们应当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当代是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留下建筑垃圾,在满足当代人直接物质需求的同时,能不能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成未来的文化遗产,是本研究报告的出发点,也希望成为一个发展的方向,甚至是一个发展目标。 目录 导言 未来文化遗产的理念 第一篇 未来文化遗产的国际基础 第一章 人类的反思 第二章 世界遗产:一个开放的体系 第三章 世界遗产:泛概念化新发展 第四章 世界遗产:从历史到现代 第五章 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 第六章 对世界遗产的再认识 第二篇 城市化与未来文化遗产 第七章 城市化与工业化 第八章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阶段 第九章 中国的城市化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 第十章 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的文化认同和重构 第三篇 动力机制与框架建议 第十一章 我们的责任 第十二章 曲折的发展 第十三章 发展中的觉醒 第十四章 旅游的推动 第十五章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动力机制 第十六章 未来文化遗产的框架 第十七章 推动未来文化遗产发展的工作建议 第四篇 中国旅游景区的实践 第十八章 从胜景到圣境:灵山景区的创遗实践 第十九章 以创新精神发展主题公园:深圳世界之窗的实践 第二十章 创造新的文化遗产:南山观音苑的实践 第二十一章 用影视手法传承历史文化:无锡影视基地的实践 第二十二章 深挖地方文化加快景区发展:绵山风景区的实践 第二十三章 市场导向下的文化发展:中华恐龙园的实践 第二十四章 创造未来的世界文化景观:昆明世博园的实践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张钦楠在他的《阅读城市》一书中写道:“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而又最深刻的产物。”而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曾有一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界流传甚广的名言:“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文化追求是无足轻重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建设和城市景观的形成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和政策推动的。1.百废待兴:兴了什么?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急于改变旧中国极贫极弱的局面,尽快实现工业化是新政府的首要执政目标,当时的一些政治口号和流行语,如“赶英超美”、“大跃进”等都或多或少反映了这种执政理念和治国策略。大炼钢铁,大放“卫星”,连城市里也是到处小锅炉,随处冒黑烟。而“工业学大庆”,则使大庆不仅成为工业化的标本,“先生产后生活”也成为建设工业化新城市的榜样,“干打垒”式的建筑成为当时的革命“时尚”。特别是在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一边倒地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唯苏联专家马首是瞻。在城市建设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基本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之气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之下,开始了一个新的建设时代。 在北京的建设规划中,当尊重历史传统、提倡完整保护北京城的“梁陈方案”受到最高当局的否定,并将北京城墙的存废之争上升为“政治问题”时,被梁思成赞誉为“举世无匹、都市规划杰作”的北京城从此走上了一条伤筋动骨、改天换地的不归路,北京城的历史记忆和城市肌理也将无法完好保存。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和大型建筑大多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形成,有的甚至直接从苏联移植过来(如北京和上海的中苏友好大厦),以革命性纪念物为主。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除北京建设了十大标志性建筑外,全国的城市建筑景观基本没有太大的改观。 P93-94 序言 我们,所有出席2005年9月4日在无锡灵山举行的“创造新的文化遗产”论坛的代表—— 认识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曾经产生了无尽的文明,灿烂的文化遗存到今天,令后人惊叹和景仰; 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保护、展示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注意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在保护、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寻求适当而合理的平衡,希望在通过适当行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同时,使世界遗产得到保护; 鉴于世界遗产的终极价值在于集中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全面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多元的文化艺术形式,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 注意到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现代建筑或文化艺术作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鉴于世界遗产体系中不断增加文化景观、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遗产、遗产运河以及遗产线路等新类别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征; 注意到在城市化进程中全球化潮流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固有文化的冲击,以及因此而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特色缺失和主体迷茫; 意识到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文物,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留给现在的,还应该是现在留给未来的; 注意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尤其是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批先期行动者,产生了一批能够传世的好项目和文化精品。 为此,我们在认同未来遗产概念的基础上呼吁: 1.世界文化遗产及遴选标准不应该仅限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更应该用于未来的城镇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物的营建,充分发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潜在影响力; 2.创造未来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并通过未来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力量来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3. 要避免城市一般化、农村庸俗化、景区同质化、环境沙漠化和建筑恶俗化,避免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出现实证符号创作上的当代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4.不应该将对世界遗产的破坏归结为旅游的发展,尽管旅游开发可能对遗产保护存有潜在的威胁; 5.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营建不能只追求视觉效果,而应当从情景规划和体验设计出发追求给予消费者最大的享受; 6.在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所将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必须以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 7.在无锡灵山景区先期设立未来遗产论坛,在固定的时间召开年会和相关专题活动,未来遗产论坛会址本身就应该致力于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 8.成立未来遗产研究会,根据未来遗产的类型,采取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制定各类国家标准;在中国遗产保护的总框架下设计未来遗产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层面建立未来文化遗产名录; 9.拟定《创造未来遗产国际公约》,作为开放性的公约供各有关国家和组织签署并遵行; 10.推动未来文化遗产发展的全过程都需要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支持,争取条件成熟后将未来文化遗产纳入到世界遗产系列中。 最后,我们向全国各界倡议: 未来的中国,应当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也在于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古,而是对中国历史的传承,是文化的创新,是国民心态的健康,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必将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从根本上来说,在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中,应当追求项目做特,文化做深,市场做透,产品做精,服务做细,产业做强,品牌做响,发展做大。创造未来文化遗产,是新的事物,如果能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操作模式,创造新的经验,是我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更是我们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贡献。 后记 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经济的独立性。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业已成为经济大国,下一步的目标是要成为经济强国。“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强”主要体现在竞争力上。中国要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要有文化的独立性。如果说,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我们已经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那么,在未来的二十几年间,我们应当创造中国的“文化奇迹”。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中,我们必将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保持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历史的中国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当代的中国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应当创造新的文化;未来的中国更应当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也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还在于文化的复兴。这种复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古,而是在传承中国历史的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毕竟,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再辉煌的文化也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发光。” 现在,古人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模式在延续,我们有更多的人可以走出家门,通过旅游的方式愉悦心情、增进知识、了解我们历史文化的辉煌灿烂;更有走出国门者,在文化的比较中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已经在有文化的后辈传承中闪闪发光! 可是,在“行万里路”的游历中,逐渐清晰的印象却是,当代中国过于强调对原有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多地依赖于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利用,但却缺少自觉为子孙后代创造有文化遗产价值的精品意识。在这种当代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明的传承很可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裂!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还应该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另一方面,正如著名哲学家约瑟夫·皮珀(Josef Pieper)所说的,“在构成……文化的诸多基础中,闲暇无疑是其中之一……”,由此我们应该觉悟到,作为现代闲暇最主要的消费方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和拉动文化开掘上,更应该表现在创造新的灿烂文明上。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魏小安于2004年11月考察灵山景区后指出,作为文化利用与创造的前沿,在旅游开发中应该强化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感,为未来中国和世界创造出更多“新”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想法得到了灵山景区的大力支持,后遂于2005年7月专门成立由魏小安领衔,张凌云、厉新建、王洁平、吴国平、黄振林、魏正环、丁娜娜等人组成的《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课题组,其中魏小安负责总体框架设计并撰写第三篇,厉新建撰写导言及第一篇,张凌云撰写第二篇,魏正环、丁娜娜负责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并根据网上资料编写了有关案例,其他课题组成员参与了前期调研与咨询工作。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在第三届中国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论坛召开之际发布。会上全国30家著名景区负责人就此纷纷发言,一致认为,应该实实在在地把当代旅游发展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打造“金子般的旅游产品”,为后人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并在会后通过了《关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之灵山宣言》。各景区负责人的大会发言经修改后同意收录在本书中,作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实践总结,同时为了拓展读者对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与现状的了解,引用了诸多名家的精辟论述(上述引文作者可与xingjianl230@sina.com联系稿费事宜),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无锡市市委副书记张锦贤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无论是对于文化部门还是建设部门,无论是对于政府官员还是项目投资者,创造未来文化遗产都还是一个新的事物,而且在未来遗产的创造中,必须做到“项目做特、文化做深、市场做透、产品做精、服务做细、产业做强、品牌做响、发展做大”,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将是非常艰巨的,但如果能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操作模式,创造新的经验,这就是我们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贡献,更是我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让我们携起手,共同为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 魏小安 2005年9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