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商周甲骨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王宇信//徐义华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内容推荐 本书综述了20世纪商周甲骨文的重要发现和甲骨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新时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作出展望。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29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目录 前言 一 绪 论 (一)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学术 史上的意义 (二)甲骨文发现和甲骨学研究的几个阶段 1.甲骨文“盗掘时期”和甲骨学研究的“草创 阶段”(1899~1928年) 2.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与甲骨学研究的 “发展阶段”(1928~1937年) 3.甲骨文的继续科学发掘与甲骨学的“深入 研究阶段”(1949~1978年) 4.甲骨文出土时空的扩大与甲骨学研究的 “全面深入阶段”(1979~1999年) 5.多学科联合攻关与甲骨学研究的百年辉 煌(1999年至今) 二 甲骨文“盗掘时期”与甲骨学研究的 “草创阶段” (一)商王朝“失国埋卜”与甲骨文的埋藏 和破坏 (二)甲骨文的发现与“盗掘”出土的 甲骨文 1.有关甲骨文发现年代和发现者的争论 2.“盗掘”出土的甲骨文及收藏 (三)“古董”走向社会的飞跃——甲骨文的 著录 1.第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 2.“罗氏四书”在甲骨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襄《篮室殷契征文》反映了甲骨学研究 的新进展 (四)“筚路蓝缕”——甲骨学研究“草创 时期”取得的成果 1.关于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和殷墟都城的考索 2.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识文字、断句读” 阶段的完成 3.王国维等学者把甲骨学“草创阶段”的 研究推向了高峰 三 甲骨文“科学发掘时期”与甲骨学研究 的“发展阶段” (一)科学发掘殷墟甲骨文与殷墟的 科学发掘 1.1928年,科学发掘甲骨文实为“刻不 容缓之图” 2.科学发掘殷墟的意义 3.殷墟科学发掘的几个阶段及其在我国 考古学史上的地位 (二)殷墟科学发掘时期甲骨文的出土 1.殷墟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出土甲骨之一斑 2.“大龟四版”与“大龟七版”的出土情形 3.甲骨学史上空前的甲骨大发现——YHl27 坑甲骨窖藏 4.殷墟科学发掘暂停期间(1937~1949年) 甲骨文的零散出土 (三)殷墟“科学发掘时期”甲骨文的著录 1.《甲编》、《乙编》与著录科学发掘所得 甲骨的新体例 2.《卜辞通纂》开辟唯物史观整理甲骨文的新天地 3.殷墟科学发掘暂停期间出土甲骨的著录 (四)“凿破鸿蒙”——《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的构筑 1.学者们凿破甲骨文“一团浑沌”的探索 2.《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与甲骨学的发展 (五)甲骨学研究的发展 1.卜法文例与商代占卜的复原 2.甲骨文字的考释及理论化 3.商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 甲骨文的继续科学发掘与甲骨学的“深入 研究阶段” (一)科学发掘甲骨文的继续出土 1.殷墟甲骨文的陆续出土 2.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的成批出土 3.甲骨文出土时空的扩大 (二)甲骨文的著录与著录的科学化 1.科学发掘甲骨文的最科学著录——《小屯 南地甲骨》 2.“先分期,再分类”著录甲骨的新体例与传世 甲骨的结集 3.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甲骨文合集》 (三)甲骨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1.1971年小屯西地甲骨的出土与“习卜制” 的讨论 2.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入 3.殷商考古学研究的深入 4.文字起源的探索与文字考释的新途径 5.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甲骨文商史研究 五 甲骨学的“全面深入研究阶段” (一)甲骨文出土时空的继续扩大 1.1991年花园庄东地甲骨文的新收获 2.郑州与桓台甲骨的发现 3.西周甲骨在多处地点出土 4.殷以前文字资料的寻觅 (二)甲骨文集大成著录的推出 1.甲骨文材料的全面整理与《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2.《乙编补遗》和《合集补编》是甲骨文的世 纪总结 3.《合集释文》和《来源表》的推出 4.西周甲骨文的结集 (三)甲骨学研究的“全面深入” 1.关于甲骨文命辞是否问句的再讨论 2.“历组卜辞”时间前提的大辩论 3.甲骨文分期断代“两系说”体系的构筑 4.关于第四期卜辞的细区分 5.盘庚时期甲骨文和帝辛时期甲骨文的寻觅 6.钻凿形态的研究与甲骨分期 7.无字卜骨研究被提上日程 (四)甲骨学研究的新分支学科——西周 甲骨学的形成 1.西周甲骨研究的几个阶段 2.西周甲骨的特征及其族属的讨论 3.西周甲骨分期的探索 4.西周甲骨的学术价值 (五)甲骨学研究的世纪总结 1.甲骨文字考释成果的集大成著作——《诂林》 与《综览》 2.几代大师凝心力——《百年甲骨学论著目》 3.继往开来的《甲骨学一百年》 (六)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 1.世界各国收藏甲骨文的出版 2.海外学者研究著作为甲骨学发展做出了 贡献 3.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学术交流 (七)前辈学者的成功经验是新时期应 加以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1.甲骨学史上“四堂”与“四老” 2.前辈学者的成功道路对后世学人的启迪 六 新时期甲骨学研究的展望 (一)甲骨文新材料的继续发现与科学 整理 1.期待着甲骨文新材料的继续发现 2.甲骨文材料的进一步科学整理与公布 (二)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开拓 1.甲骨文字考释的攻关 2.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化 3.大型商史著作应提上日程 4.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甲骨学书目简称对照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2.“罗氏四书”在甲骨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罗振玉原以为《铁云藏龟》出版,甲骨文会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数年之后,仅有孙诒让《契文举例》一书面世,罗振玉颇感失望,于是慨然自任,潜心研究甲骨文。在研究过程中,罗振玉认识到搜集材料的意义重大,“则■求之视考释,不尤急欤”。于是,极力搜购,经过几年收集,罗振玉收藏甲骨达数万片。 购得大批甲骨后,罗振玉对所藏甲骨进行整理,拟先编印拓本,再为之考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罗振玉举家东渡日本,将所藏甲骨也尽数带去。在日本,罗振玉“乃以一岁之力”,编成《殷虚书契》八卷,这即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殷虚书契前编》。《前编》共著录甲骨2228片,除去伪片、重片,实收2221片,公布了大批重要资料。《前编》印刷清晰,装订考究,是早期著录书中的精品(图四)。 1914年,罗振玉从所藏甲骨中选出精美重要而尚未拓摹者,编成《殷虚书契菁华》。《菁华》共收甲骨64片,其中有四版大骨,十分精美。这四版大骨片大字多,内容重要,是罗振玉藏品中的“极品”,所以他名此书为《殷虚书契菁华》。 1915年,罗振玉从日本回国,专程到殷墟访察,“恍然如见殷太史藏书之故府”。回到日本后,他“出所藏甲骨数万,遴选《前编》中文字所未备者,复得千余品,手施毡墨,百日而竣”。居上海的犹太人哈同得知罗振玉有出书意向后,表示愿意资助,罗振玉“乃以十日之力,亟厘之为二卷付之”。1916年,《殷虚书契后编》出版,该书共收录甲骨1104片。 罗振玉在整理自己所藏甲骨的同时,还大力搜集其他各家所藏甲骨的拓本,“十余年问,得约三千余纸”。1933年,罗振玉“乃以一月之力,就此三千余纸,选三之二,成书六卷”,这即是《殷虚书契续编》。此书共收录甲骨2016片,其拓本多为刘鹗、王襄、北京大学等所藏甲骨。此书虽然内容较精,但与其他著录书重片较多,著录的新资料仅375片。 《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四书,共收甲骨5000余片,大都是罗振玉所藏甲骨和所集拓本中的精品。罗振玉在《殷虚书契续编》序中自信地说:“不敢谓殷虚菁华,悉萃于是,然亦略备矣。”“罗氏四书”是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公布了大量甲骨资料,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 P34-36 序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问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不少学者热衷于青铜铭文、碑刻、陶文、印章等古文字的考释,进而有了对器物的辨伪鉴定、时代判断、分类命名等,逐渐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金石学,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古器物鉴赏家和收藏家。只是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金石学家们无法了解所见文物的出土地点和情况,也难以涉及史前时代漫长的演进历程,因而长期以来始终脱离不了考证文字和证经补史的窠臼。即使如此,他们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还是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在事实上也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物学的起步铺设了最早的一段道路。 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人。中国学者继承金石学的研究成果,学习并运用西方考古学方法,开始从事田野考古,通过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探寻和认识古代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早在1926年,中国学者就自行主持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的调查和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随后,我国学者同美国研究机构合作,有计划地发掘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从1928年起至1937年,连续十五次发掘安阳殷墟遗址,取得了较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田野考古勘探、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有序地开展,许多重要的典型遗址和墓地被揭露出来,重大发现举世瞩目。它们脉络清晰,层位分明,文化相连,不仅弥补了某些地域上的空白,而且衔接了年代上的缺环,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文化史、科学史以及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发展。这段时间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逐渐形成。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古史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扩展了中国文物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可以说,考古学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影响到文物学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到全社会对文化遗产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世界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新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物界就中国文物学的创立,逐渐取得共识,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不少学者发表了有关论文,出版了专著,就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发表意见。这些研究成果已获得学术界的赞同。 在这世纪之交和千年更替之际,对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物事业作一次世纪性的回顾和反思,给予科学的总结,是许多学者正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果能通过梳理20世纪以来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透视学科自身成长的历程,从而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激励后来者继续攀登科学高峰,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为此,经过酝酿、商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约请一批学者(其中有相当多的中青年学者)就自己的专长选择一个专题,独立成篇,由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并以此作为向新世纪的献礼。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此套丛书的内容面广,而且彼此关联。考虑到各选题在某些内容上难免会有重叠或复述,因此在编撰之初,我们要求各选题之间互有侧重,彼此补充,以期为读者了解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视角。 我国的文物与考古工作,虽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主持编辑这套丛书,除了强调材料真实,考释有据,写作态度严谨求实外,也不回避以往在工作或研究上曾经产生的纰漏差错和不足之处,以便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借鉴。虽然我们尽了很大努力,但限于水平,各篇仍很难整齐划一。由于组稿和作者方面的困难和变化,一些计划之中的题目也未能成书。这些不周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丛书编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文物、考古界的广泛支持。何东先生在出版经费上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2000年6月于北京 后记 蒙朱启新先生垂青,把我们这部《商周甲骨文》列入煌煌的《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系列中。在开始酝酿的时候,朱先生命我们写《甲骨金文的发现与研究》,显然命题较大而难以运作。我们曾向朱先生谈了我们的意见,但还是遵命拟出了一份提纲。编委会的先生们体谅了我们的困难,经编委们研究后,同意我们把甲骨和金文分开的意见,于是我们又重拟了一份提纲。王宇信与徐义华经充分讨论后,确定了《商周甲骨文》一书的提纲。完稿以后,就是本书的样子。 应该说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徐义华付出了很多劳动。特别是他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参加了历史研究所先秦室编辑《甲骨文献集成》的工作。两年多来,他每天都要从通州的宿舍到建国门的办公室上班,与宫长为、马季凡一起,进行四千多种甲骨论著的收集、复印、编目等繁杂的工作。虽然《甲骨文献集成》工作占去他白天的时间,但他在这一工作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资料。古语云“不舍昼夜”,可以说,本书不少章节的写作,都是他在晚上完成的。 至于我本人,则主要是在确定提纲、资料咨询和一些问题的提法方面进行了总体把握。而全书的修改和定稿,也是我主要负责的工作,一些章节进行了补写和改写。因此,如果本书有错误或观点武断,当由我承担主要责任。 我一向主张,对年轻人要强化训练和鼓励他们勇挑重担。看到这部即将出版的书稿和成长中的徐义华,心中感到无限欣慰。“为伊消得人憔悴”,义华又消瘦了一圈。但我认为这是青年人“独上高楼”和进入“灯火阑珊处”境界的必经阶段! 愿更多的年轻学者通过这三种境界而步人甲骨学研究的堂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王宇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