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段长时间的艰苦跋涉中,爱情,也在进行着艰苦考验。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过战争洗礼的革命爱情,色彩格外亮丽而富底蕴。
这里记录下的是在长征路上,转战岁月里,万水千山中,爱的艰难,爱的含蓄,爱的不朽,甚或爱的无奈;我们试图通过在长征中相知相爱的一对对革命伴侣不平凡的经历,来感受他们的革命爱情所拥有的共同底色——长征。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把《爱在长征中》奉献给广大读者。
这里记录下的是在长征路上,转战岁月里,万水千山中,爱的艰难,爱的含蓄,爱的不朽,甚或爱的无奈;我们试图通过在长征中相知相爱的一对对革命伴侣不平凡的经历,来感受他们的革命爱情所拥有的共同底色——长征。本书真实地纪录了曾经在长征中发生过的爱情、亲情、友情。
如歌岁月紧相随
——任弼时与陈琮英
1.再续前缘的“娃娃亲”终成革命连理
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以它独有的灵山秀水,养育了众多叱咤风云的优秀儿女。任弼时就诞生在湖南省湘阴县唐家桥。任家是湘阴县远近百里的望族,虽说仕途未曾显达,但却是地道的书香门第。任弼时有几位堂叔办教育,成立于1926年的湖南大学首任校长就是任弼时的堂叔任凯南。任弼时的父亲任思度因学养皆碑,被族人共聘为任氏宗祠序贤学校的先生。父亲的言传身教,使任弼时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国学根基,遗憾的是家境渐弱,他不得不因学费难继而多次转学。1915年,任弼时考入当时中国新思想激荡最烈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可是拮据的生活使他颇为踌躇。比他年长一岁的童养媳陈琮英坚定地向自己的公公坦陈看法:再苦也要让任弼时继续求学。一对两小无猜的少年,在思想沸腾的中国,走出了山乡,走向了省城,走向了世界。
任陈两家的姻缘,要追溯到风雨飘摇的光绪年间。1898年,任家27岁的穷教书先生任思度不幸丧偶,刚过门一年余的妻子陈氏病逝。悲恸欲绝的任思度无法排解失去这段和美婚姻的忧思,毅然与陈家誓约,下一代再续秦晋之好。任思度后来续娶,生得男儿得续香火,取乳名“二南”,实为“二男”的谐音,又按照族谱起名“培国”,意为“培养成为辅国之才”的意思。这个男孩一降生,便依照出生前的婚约,成为父亲前妻陈氏侄女陈琮英的夫婿。
陈琮英生于长沙县新桥镇,父亲陈芝轩是位老实的教书先生,他为女儿取了非常静雅的名字“仪芳”。可仪芳苦命,自小丧母。每念及任家再续前缘的婚约,陈老先生便心生感慨:任家品学两望,自己苦命的女娃儿总算有了好着落。
在长沙,任弼时在城里读书,陈琮英在北门外的西园袜厂当织袜女工,工钱常常留些给任弼时零用。
在长沙,任弼时结识了毛泽东,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0年,16岁的任弼时离开长沙,去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文,准备赴苏联继续学习。这一年陈琮英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她明知任弼时归期难料,却坚定地支持任弼时的选择。临行,任弼时深情而诚恳地对陈琮英说:“你从小没有机会上学,今后要在社会自立,一定要学习文化,不然,连我给你的信都看不懂。”陈琮英点头答应,两人依依惜别。临行,任弼时给父亲写信还特意叮嘱“仪芳读书事,乃儿为终身之谋”,满怀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陈琮英终身负责的精神。
一别6年,任弼时和陈琮英两人都守候着彼此心灵的约定和承诺。直到1926年,任弼时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经中共中央批准,才从湖南接来未婚妻得以相聚。他们在上海一个简陋的亭子间结成夫妻。
P61-62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经过战争洗礼的革命爱情,色彩格外亮丽而富底蕴。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把《爱在长征中》奉献给广大读者。
这里记录下的是在长征路上,转战岁月里,万水千山中,爱的艰难,爱的含蓄,爱的不朽,甚或爱的无奈;我们试图通过在长征中相知相爱的一对对革命伴侣不平凡的经历,来感受他们的革命爱情所拥有的共同底色——长征。
长征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中的爱情故事将随着这不朽而成为传世佳话。
真实地反映历史,是我们的写作初衷和目的。书中如有舛漏,实属力有不逮。
本书写作中参照了大量的参考书目,恕不能一一列出,对书作者深致谢忱!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共中央党校的潘鹏、曹蓓蓓、钟雪生等人给予了大力支持,参与了资料整理和部分内容的写作。在此表示感谢!
中央文献出版社的王春明主任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对本书的选题最先给予首肯,并积极地推动本书的出版,在本书作为文献社的重大选题的报批及编辑全过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红军长征史专家徐占权先生曾鼎力推荐本书的出版,本书付梓之际,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