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渊源流长,从诗三百到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近代白话自由诗,无不饱含着诗人浓烈的情感,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轨迹。《诗说中国五千年》以史为经,以诗为纬,将诗、史结合起来,以求能够以诗证史,辨伪存真,补史书之缺撼,还历史以真实,赏诗歌之优美,品历史之厚重。本书为隋唐五代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说中国五千年(隋唐五代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国安//王前进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诗歌渊源流长,从诗三百到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近代白话自由诗,无不饱含着诗人浓烈的情感,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轨迹。《诗说中国五千年》以史为经,以诗为纬,将诗、史结合起来,以求能够以诗证史,辨伪存真,补史书之缺撼,还历史以真实,赏诗歌之优美,品历史之厚重。本书为隋唐五代卷。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各种题材的纪事诗,采取“因事系诗”体例,编著了这部书,试图从文史的切合点上寻找真实历史,欣赏诗歌艺术,传播知识,使广大文学爱好者通过系统阅读史诗认识一部中华五千年兴亡史,使广大史学爱好者从中领受诗歌艺术的社会感染力,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目录 一 隋代的历史概况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 政治 2 边事 3 平陈 (二)炀帝的暴政与隋末农民大起义 1 炀帝暴政 2 农民起义 二 唐前期的历史概况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二)唐初的政治与贞观之治 (三)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政治军事 1 政治 2 军事 (四)开元时期国家的强盛 1 时政 2 繁荣 3 武功 三 唐中期的历史概况 (一)天宝年间的社会危机 1 政治 2 骄奢 3 民困 4 黩武 (二)安史之乱 1 战乱进程 2 战乱后果 (三)财政和赋税的改革 1 改革背景 2 税法败坏 3 商业及其他 (四)德宗时期的变乱 (五)永贞革新与失败 (六)宪宗时的削藩战争 1 强藩 2 削藩 (七)唐中期的社会生活 1 赋敛与民困 2 科举 四 晚唐五代时期的历史概况 (一)宦官专权与甘露之变 1 宦官专权 2 甘露事变 3 时政 (二)牛李党争与会昌政治 1 治绩 2 党争 3 边事 (三)唐末农民大起义 1 苛政 2 起义 (四)唐朝的灭亡 1 败政 2 衰亡 (五)五代时期的战乱与政权更迭 五 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隋唐时期的哲学和思想 (二)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 1 文学 2 艺术 试读章节 一 隋代的历史概况 隋的缔造者是隋文帝杨坚。其父杨忠,曾辅佐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后升柱国,晋爵隋国公。杨坚小名那罗延,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历任大司马、大后丞等政府要职。其妻独孤氏,是鲜卑贵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另一女儿是周明帝的皇后,所以杨坚和周明帝是连襟。而且,杨坚的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他本人是宣帝的岳父。可见,杨坚不仅是手握兵权的关陇军事贵族,而且是皇亲国戚,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北周末年,政治腐败,上下离心。一些汉族官僚和汉化的鲜卑贵族如刘防、郑译、李德林、高颖、元谐、元胄、宇文忻等,都围绕在杨坚周围,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政治集团。大象二年(580),静帝宇文阐年仅八岁,不能主持朝政,以杨坚为首的政治集团乘机推出他“入宫辅政”,总理军政事务。 杨坚执政后,一方面改革弊政,笼络人心;一方面采取措施,逐渐削弱北周皇室,排除敌对势力。眼看杨坚就要夺取帝位,北周的一些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人物便举兵反抗。大象二年六月,宇文泰的外甥、相州总管尉迟迥,其弟青州总管尉迟勤,拥兵数十万,率先发难。接着,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相继起兵响应,一时间形势颇为严峻。杨坚采取了果断措施,命韦孝宽、王谊、梁睿分领三路兵马进讨,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三处的反抗势力全部被击败。 接着,杨坚又尽杀周室诸王,年幼的周静帝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定都长安。次年于长安东南龙首原修筑大兴城,三年迁入新城。 杨坚(隋文帝)登基后,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隋初重臣李德林的《从驾还京》虽带有明显的歌功颂德的意味,但隋代开国的气象却仍可略见一斑。 在职官方面,开皇元年(581),文帝按照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去北周模仿《周礼》所置的六官,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门下、内史二省典掌机要。尚书省总掌政务,事务最为繁杂,故分设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总管部务。这种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统治经验,避免了个别大臣或外戚操纵政权的情形,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地方职官方面,开皇三年(583),采纳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而且并省了不少州县。这样不仅裁减了冗员,节省了开支,也提高了效率,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隋文帝还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辟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收归吏部,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进一步强化了中央的权威。 开皇初年,隋文帝还派人两次修改齐、周以来的法律,修订成的新律就是《开皇律》。《开皇律》废除了前代鞭刑及枭首辍裂之法,并允许有冤者上诉。第二次修订时,又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余条,定留唯五百条。相对于前代苛滥的刑法,隋法是较为宽缓的。 在兵制方面,隋沿袭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并加以发展。开皇十年(590),文帝下诏,要求府兵军士的“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即与农民同隶属于州县,变过去的兵民分治为兵民合治,从而完成了“兵农合一”的进程,巩固了府兵制。府兵可以一面从事农业生产,一面轮番宿卫,府兵的家属可与民户一样安居一方,不再因府兵的调动而成为没有乡里的“流寓之人”了。府兵制在全国的实行,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军费负担。 文帝称帝不久,就颁布新令,继续实行均田制,以后,朝廷又几次下令均田。隋朝均田令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限制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但这种限制是有一定范围的。按照隋的均田令,大官僚可以拥有永业田、职分田,而其拥有的大量奴婢也可以像普通农民一样受田,这样他们便成为最大的土地拥有者。农民受田的数量与北齐时相同,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另有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共一百四十亩,但实际上农民受田的数量常常不足,在一些“狭乡”,丁男只能受田二十亩。尽管如此,均田令毕竟使一些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稍稍抑制了地方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从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 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又接受宰相苏威的建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法令将成丁的年岁由十八岁改为二十一岁,这样男子服役的时间就往后推迟了三年。丁男服役的日期由每年的一个月缩短为二十天。调绢一匹(四丈)改为两丈,比从前少了一半。开皇十年(590),又补充规定:“民年五十,免役输庸”,即五十岁以上的丁男可以以庸代役。新的赋役法令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使国家在与地方豪强地主争夺劳动力的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P1-3 序言 在中国绵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文学艺术的主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寓意含蓄、便于吟诵,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如《诗经》三百篇,语言质朴优美,无论是抒情言志,还是状物纪事,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自从孔子编定之后,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儒家学派把它看成是经典,反复进行研读,得其一奥,即足成名家。《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楚辞汉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到近代白话自由诗,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优秀的作品极为丰富。古典诗歌创作由最初的抒情言志和状物纪事逐渐发展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个流向,其中纪事诗以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备受社会重视。如汉魏乐屙中的《陌上桑》、《羽林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情韵悠长,脍炙人口;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元稹的《连昌宫词》更是千古绝唱;明清以来李东阳的《花将军歌》,李梦阳的《玄明宫行》,魏源的《江南吟》和《都中吟》,黄遵宪的《聂将军歌》和《哀旅顺》等,诗歌艺术直追前人,均为不朽之作。 编辑纪事诗集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南宋计有功广罗唐代诗歌资料,勒成巨帙,最先编成《唐诗纪事》,继有厉鹗的《宋诗纪事》,陈衍的《辽金元诗纪事》,陈田的《明诗纪事》,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等。这些纪事作品的时间前后衔接,体例相近,而目的却不尽一致:有的旨在钩沉发微,“以诗证史”;有的意在品藻得失,“以史证诗”;有的只是为了保存一代诗人逸闻趣事和作品。《唐诗纪事》是计有功有感于一代作者事迹泯灭而作,共搜罗了1150位诗人的主要作品和本事,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缺点在于不注资料出处,且选录标准不够严格,无本事的诗篇占有很大数量;《宋诗纪事》是厉鹗有见于后人忽视宋词的艺术价值,为扭转文风而作,他所谓的“事”仍然不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事件,而是专指作者创作诗歌的佚事,兼及诗家评论,近似于一代诗歌总集;陈衍的《辽金元诗纪事》体例师承厉氏,惟辑录标准掌握得比较严格,非纪事诗不入选;陈田的《明诗纪事》亦宗法厉氏,重点仍是搜罗一代诗人故事,间也收录部分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长诗,而“无事可纪”的作品仍占有较大篇幅;邓之诚以史家治诗,对于收入《清史纪事初编》的六百家诗人生平经历均有精确考订,采录两千余首诗,取舍标准颇为谨严,无事可纪的作品概不收录。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所选录的作品不限于名家,“但取其事”,可惜只收录了顺治、康熙两朝纪事诗;钱仲联教授主编《清诗纪事》,于体例则兼取各家之长,引用各种书籍一千余种,收录作者五千余人,编成巨著,一代诗人逸事与重要纪事作品网罗殆尽。以上这些诗集在体例上均系因人系诗,吟诵同一事件的作品散编在各卷之中,由于卷帙浩繁,检索起来很不便利。 “以史证诗”是我国的优良学术传统。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则提倡以诗补史,尝谓:“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补史之阙,虽日诗史,史固无籍乎诗也。”(黄宗羲:《万履安先生诗序》,载《南雷文定》前集卷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鉴于此,从事“以诗证史”研究,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学术价值很大,深受学界推崇。历代正史大都经过统治者的周密涂改和粉饰,以假乱真,故布疑阵,通过辨伪存真的“以诗证史”,可补史书之缺,使人能够接近历史的真实。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精选了各种题材的纪事诗,采取“因事系诗”体例,编著了这部书,试图从文史的切合点上寻找真实历史,欣赏诗歌艺术,传播知识,使广大文学爱好者通过系统阅读史诗认识一部中华五千年兴亡史,使广大史学爱好者从中领受诗歌艺术的社会感染力,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 是书编撰,发凡起例,力求各卷统一,而由于多人分工负责进行,在细节上很难完全划一,敬请读者原谅。另外,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高明指正。 作 者 2006.5.2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