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社外国文学简史丛书”是国内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了解文学的普及性读物。丛书作者都是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教授,从事国别文学研究多年,有较深的造诣。每册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简明扼要,浅显好读。
本丛书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册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一流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既可以使读者对各国文学发展有整体认识,又可以了解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为日后研读文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提供了西班牙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了西班牙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本书开篇为“绪论”,简述了西班牙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一流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既可以使读者对西班牙文学发展有整体认识,又可以了解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为日后研读文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西班牙文学而言,英雄史诗是其最初的丰碑。西班牙英雄除了拥有古希腊罗马英雄的基因,还流淌着日耳曼英雄的血液。之后,由于他们叱咤于如火如荼的“光复战争”,又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阿拉伯人的习气。
西班牙英雄史诗产生的确切年代难以查考。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西班牙英雄史诗大抵可以追溯到11世纪。多数文史学家认为西班牙英雄史诗发轫于卡斯蒂利亚王国摆脱莱昂王国控制的英雄业绩。但也有不少学者赞同达马索·阿隆索的看法,仍视《罗兰之歌》(或《罗兰之歌》的一些变体)为西班牙英雄史诗的最初表征。这是因为罗兰的传说与西班牙历史密切相关。公元8世纪,法兰西国王查理大帝为抗击摩尔人入侵南欧,曾亲率大军在西班牙地区转战多年。罗兰是他的外甥,也是他麾下的一名骑士,最后因叛徒出卖而战死沙场。
瓦尔布埃纳·普拉特在《卡斯蒂利亚语文学》中认为现存的西班牙英雄史诗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堂胡利安伯爵之女与西班牙的陷落》(11世纪);
二、《费尔南·贡萨莱斯伯爵之歌》(12世纪);
三、《桑丘·加西亚伯爵与叛徒夫人》(年代不详);
四、《加西亚王子的故事》(年代不详);
五、《大桑丘(拉米罗·加西亚)的儿子们》(年代不详);
六、《桑丘二世纪与萨莫拉围困记》(12世纪);
七、《拉腊王子之歌》(12世纪);
八、《熙德之歌》(12世纪);
九、《龙塞斯瓦列斯之歌》(13世纪);
十、《贝尔纳多·德尔·卡尔皮奥之歌》(13世纪);
十一、《罗德里戈之歌》(14世纪)。
以及有关法兰西国王、葡萄牙骑士和摩尔英雄(如《女摩尔人萨义德之歌》)史诗的一些片段。凡此种种,除《熙德之歌》等少数品种外,大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是在一些原始史诗基础上派生的若干谣曲。因此,《熙德之歌》可以说是硕果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西班牙长篇英雄史诗。达马索·阿隆索认为它形成于1140年左右(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它稍晚于这一时间),1307年由佩尔·阿瓦特抄录,现存三千七百余行十一音节诗句,开头部分散佚。
《熙德之歌》歌颂了卡斯蒂利亚国王阿尔丰索六世麾下骑士熙德的英雄业绩。且说熙德遭人诬陷,被判流放。为了个人名誉和光复大业,他忍辱负重,率领60名弟兄继续与摩尔人战斗。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熙德身先士卒,收复了不少领地。他的队伍不断壮大,敌人闻风丧胆。在收复了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后,熙德获准与妻子及两个爱女见面。这时,摩尔王趁机反扑,结果被熙德的队伍打得落花流水。国王终于赦免了熙德并亲自为熙德的两个女儿指婚。主动要求和熙德联姻的原是国王的宠臣卡里翁。后者早就垂涎于熙德的地位和财富,他的两位公子更是心怀叵测。大婚之后,在战场上毫无建树的两位女婿便借口回家省亲,带着各自的新娘和嫁妆离开了熙德。一路上,他们原形毕露,最终竞撇下受虐的妻子,带着她们的嫁妆远走高飞了。熙德对这些忘恩负义的家伙愤恨之极,他上书国王,要求与他们决斗。国王恩准了他的要求。决斗在熙德的三位爱将和卡里翁的三个公子间进行。最后,卡里翁家族败北,并从此名誉扫地。与此同时,纳瓦拉和阿拉贡的王子正式向熙德的两个女儿求婚。国王亲自为其主持了婚礼。
《熙德之歌》已经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罗马史诗。首先它排除了一切神话因素,完全由人事构成;其次是在史实基础上增加了戏剧效果;再次是融入了大量议论。熙德原名罗德里戈·迪亚斯·德·比瓦尔。“熙德”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日“主人”。它与其说是摩尔人对罗德里戈·迪亚斯的别称,毋宁说是西班牙行吟诗人赋予他的一个尊号。有关熙德的真实记录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艺术想像提供了可能。于是,西班牙人民抗击摩尔人的英雄业绩在熙德身上得以升华。而佞臣的诬陷、女婿的背叛则构成了史诗的重要情节。它们不仅增强了史诗的戏剧效果,而且为人物塑造奠定了基础。熙德的忠诚、智慧和勇敢正是在命运起落的一波三折中逐渐显示出来的。诗人在一些重要转折时期巧妙地安排了叙述角度的转换。比如,当熙德含冤一受屈时,一名年仅九岁的女孩成了对话的主体。英雄的痛苦和抱负通过她单纯的目光和思维展示出来。
荣誉和光复大业互为因果,构成了西班牙英雄史诗的主旋律;但在《熙德之歌》中,光复大业仅仅作为背景存在,荣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题。这无疑为后来愈来愈脱离现实基础,一味地追求个人荣誉、实现个人理想的西班牙骑士文学奠定了基础。几个世纪后,当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时候,高乃伊以熙德为题材(《熙德》)在法国开了风气之先。于是,熙德成了新英雄主义理想的典型。
P16-18
在物质还不怎么丰富,大多数人还安于清贫的日子,阅读文学曾经是一种主要的休闲方式。那时,读一本好的文学作品是莫大的享受,读的人不但自己兴奋不已,而且还急于同别人分享这种愉悦。所以一本好书往往会不胫而走,在邻近的识字群体中传来传去.从而使很多人都得益。那时,读书,尤其是读文学书,蔚为风尚。你可以在简陋的图书室,热闹的茶楼酒肆,僻静的路灯下,梧桐的浓荫里,看到人们在入神地看书。不是出于功利,也不是有谁在背后逼着,只不过自己喜欢罢了。那时候,阅读的动机很单纯,文学离普通老百姓很近。
不知始于何时,这种情况渐渐变了。物质开始丰富起来,生活有所改善,娱乐方式渐趋多元,读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文学也终于离大众远去了。当然,书,照样有人在读,但和以前是明显不一样了。现在,不少人读书很功利:少年读书是因为家长逼着;青年读书是出于升学考研;中年读书是为了升等升级,好像人人都是奔着某个看得见的目标才去读书的。结果,读书的队伍越来越小,因为“目标”不明朗,或者无“目标”者是不大会去读书的;与此同时,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窄,但凡与近期目标无关,或是关系不密切的书,便一律遭到无情摒弃,于是文学书被普遍冷落,也就势所难免了。
现代社会里,究竟还要不要读书,要不要读文学书呢?客观事实是最好的回答。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笔译)大奖赛中,捧走奖杯的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更让人吃惊的是,占压倒多数的七百来名中国参赛者,不是输在对原文的理解上,而是落后在中文的表达上。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中国人的中文不如人家外国人,还在于那么多中国人中文都不如一个外国人。无独有偶,据报道在一次大学汉语大奖赛上,中国学生也输给了外国学生。显而易见.这样的恶果是同轻视文学。不读文学书密切相关的。因为当下很多人读书只为了升学、出国、考研,与此无关的书就不读。结果中文表达能力下降;知识面变得很窄;文化修养也越来越差。让人感到忧虑的是,那些视野不开阔,缺乏文化底蕴的人,尽管可以实现短期目标,但将来不可能走得太远,更不可能成就大事业。那些我们所敬仰的大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无论是在国外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杨振宁、李政道,还是在国内成名成家的钱学森、苏步青,这一类大师级科学家,虽然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看似远离文学,但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而且都反复强调,文学对自己科学上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明白,读书,读文学书对于塑造人格,丰富学养,拓展思维,陶冶性情,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学书是无论怎样都应该读的。
我们认为,现代人只要识字,都应该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大学生,或是类似文化层次的人就更应如此。我们还要为此大声疾呼,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文学书,古今中外的文学书都应该读一点。为了提供方便,我们邀集了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外国文学专家教授,编撰了这套《外国文学简史》丛书。
这套《外国文学简史》与以往出的大部头《外国文学史》不同。它是属于普及性的,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基本框架是,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一流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章)均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以期点面结合。全书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
这套《外国文学简史》是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的,所以力求简明扼要,浅显好读,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
编写成套的《外国文学简史》,在国内还是初次尝试,难免经验不足,不尽如人意,欢迎方家指正。
黄源深
2005年9月于紫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