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伯格曼,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样直接拍摄电影,并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剧导演地位的大导演,拍出了《野草莓》、《处女泉》、《呐喊与低语》等众多经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亚历山大》后告别影坛,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这位已经85岁的老人以他以他惊人而勃发的精神成为电影艺术最神秘而终极的“第七封印”。
杂耍者伯格曼注定要与电影结缘。这门神奇的艺术通过光影书写动态,使缺席之物再现,使幻想成为真实使梦境成为现实。他既说是也说非,祈求上帝的同时双辱骂它,冬天排戏剧,夏天拍电影,把最夸张的滑稽剧与最严肃的分析混杂起来,使相拥的恋人互相诋毁,又使真理从一切诡计中诞生。这个小丑却并非前后不一、摇摆不定,他用独属于自己的优雅将它们——连接起来。他舞蹈,这是他的艺术和诗篇。
致谢
生平
作品的意义
“就连一个街头卖艺人都知道:无论我们转向哪边,屁股永远都在我们身后。”
“我不是别人认为的那个我,也不是自己以为的那个我”
一个呼吸的瑞典人……
“我们必须畏惧和热爱上帝”
神圣的印章
戏剧,一边是台前,一边是幕后
电影诗学
脸孔和面具:通过“假面”使话语产生共鸣的艺术
在身体里对话:不再做感情方面的文盲
雅努斯还是纳西斯
从重复到创造
“也许我所表述的并不是现实”
上帝形象的死亡
爱情赞歌
电影分析
《危机》
《雨中情》
《开往印度的船》
《黑暗中的音乐》
《港口城市》
《监狱》
《渴》
《走向快乐》
《不该在此发生》
《夏日插曲》
《女人的期待》
《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
《小丑的夜晚》
《爱的一课》
《女人的梦》
《夏夜的微笑》
《第七封印》
《野草莓》
《生命的门槛》
《面孔》
《处女泉》
《魔鬼的眼睛》
《犹在镜中》
《冬日之光》
《沉默》
《这些女人们》
《假面》
《丹尼尔》
《狼的时刻》
《羞耻》
《仪式》
《激情》
《费罗岛1969》
《接触》
《呼喊与细语》
《婚姻场景》
《魔笛》
《面对面》
《蛇蛋》
《秋天奏鸣曲》
《费罗岛1979》
《傀儡生命》
《芬妮与亚历山大》
《排演之后》
《卡琳的面孔》
电影作品列表
参考书目
“就连一个街头卖艺人都知道:无论我们转向哪边,屁股永远都在我们身后。”(《第七封印》)
伯格曼的电影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整体。如果按照年代顺序把他在瑞典出品的电影全部看一遍,很容易就会发现它们是按照几个大方向组织起来的。但这并不是说在这45部电影的丰硕成果中没有任何缺点和笨拙之处。这些所谓的小电影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伯格曼的创作历程,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整体,而其中也不乏切分该整体的巅峰之作。不管是雏形还是失误,这些作品都向我们揭示了一条细心构思出的主线,我们称其为人类学的诗篇。
在本书中,我想呈现的正是这种严密的一致性。即使每一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情和欣赏程度不同,也应该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它们,找出其各具特色的细微差别。伯格曼本人的各种文章和谈话也强调了这一点:与二元性所做的游戏奇怪地引发出了这个整体……英格玛·伯格曼是一个杂耍者,一个表演平衡技巧的杂技演员,一个街头卖艺人。
神秘的塔罗牌的第一张就是杂耍者,游戏从他开始。他那红蓝相间的服装表明了当他利用身姿和工具保持平衡时对自身的某种划分。我们并不探讨神秘主义,只是想强调:这个头发颜色半金半银、总戴着一顶不规则形状的帽子的年轻人是一个以他的姿势和话语创造虚幻世界的杂耍者、魔术师和发明家。①无论是《第七封印》中的年轻杂耍者约弗,还是《面孔》中的魔术师弗格勒,又或是《排演之后》中渐渐老去的导演亨利克。弗格勒,他们都有一个神秘的兄长,而这个人也是英格玛·伯格曼的神秘兄长。
以杂耍者的形象来介绍这位第七艺术的天才创造者,就是要将他的作品和他一生中所经历的对立、矛盾以及紧张状态(这些常常出自诽谤他的人之口,有时也来自欣赏他的人),用某种贯穿其中的活力将之重新定位,来完成一个表演平衡能力的杂技节目。冲动使人们不断经历白昼与黑夜、春夏与秋冬、欢笑与眼泪、睡眠与苏醒、爱与恨、舞台与生活,除此之外,一切都凝固在勉强露出的病态且费解的笑容中。
伯格曼总是处于动态中,来来去去,充满起伏的节奏和不断变幻的画面,他注定要与电影结缘。这门神奇的艺术通过光影抒写动态,使缺席之物再现,使幻想成为真实,使梦境变成现实。他既说是也说非,祈求上帝的同时又辱骂他,冬天排演戏剧,夏天拍摄电影;他把最夸张的滑稽剧与最严肃的分析混杂起来,让神秘的追寻沉浸在激烈性爱的肉欲中,让相拥的恋人互相诋毁,又使真理从一切诡计中诞生:这个小丑却并非前后不一、摇摆不定。他拒绝的,是仅仅封闭在同一种定义中、仅仅停止在某个时间或运动中的某个图像上。他想永远地忠诚于生活的脚步,忠诚于心的跳动。他用独属于自己的优雅将它们一一连接起来。他舞蹈,这是他的艺术和诗篇。
伯格曼在诗意的抒情中呼吸着。他明白,清晨和黄昏、相遇与别离、死亡和新生掌握着时间的节奏。而他采取的是闹剧玩笑的态度,巧妙地回避问题,并用艺术的手法去分散,向这种态度靠拢的运动实际上正是伯格曼所拥有的强大力量之一。他搭建起自己的人类学框架,因为他歌颂的是生命的神秘:这生命在掩藏中显现,只与聆听沉寂对话,只有在与异体的冲突中才能成就自身,只有通过经历死亡才能创造新生——它永远不可能在瞬间被捕捉到。
一张被遮住的脸,昏暗或陌生,支撑着存在中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生命。哲学家和思想家只不过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第七封印》中骑士的侍从琼斯的激进言辞:“无论我们转向哪边,屁股永远都在我们身后,这是深奥的真理!”①面孔和屁股,正如精神与身体、心与性、意识与非意识、需求与欲望,它们不可调和,却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伯格曼像对待男人和女人这对古老的命题一样,玩弄着这些对立的概念,万花筒或古老诡盘②的速度确立了电影空间的节奏平衡。P21-24
我知道台湾远流电影馆丛书和万象电影丛书很是受到内地一些朋友的喜爱,每次碰到内地一些热爱电影文化的读者以及电影界的专业人士,他们总会和我谈起这两套丛书,一方面抱怨其定价如何高昂,让一般人感觉负担太重,另一方面又多么以收藏全套图书为荣。
这两套丛书我都打头阵出了第一本,同时担任其编辑委员和顾问。虽然我觉得一些书的内容水平参差不齐,但仍然为其总体能在内地造成如是回响感到高兴和鼓舞。事实上,这些书的确曾为风起云涌的台湾地区精致电影文化提供坚实的年轻观众后盾。每个电影运动,都有强大的评论和学术力量在支撑它,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法国新浪潮到德国新电影,以及中国台湾新电影,无一例外。
电影评论的青黄不接、电影运动的陨落,似乎也和电影文化的渐趋式微息息相关。当年我们策划电影丛书,就是有感于台湾地区电影文化的荒芜,年青一代在时代的洪流下,芜杂地鲸吞外来消费信息,什么都是现下、快速的经济行为,连娱乐和文化也不例外。整个社会在现代化和外贸的脚步下轰隆轰隆前进,文化、历史、教养、礼仪敬陪末座。年轻人勇于接受西方思潮及炫目的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习惯,对传统不屑一顾,对美学、文化等历史积累没空消化。膜拜速成、快捷方式、抄袭、剽窃成了新的英雄成功哲学。当时我曾撰文说:“股票市场,通俗文化,每天每日上演着斯文扫地、尊严丧尽的通俗连续剧。知识分子带着受伤的心情,羞辱又无尽地复习失落感……我们真的要活得如此猥琐蹇促吗?”
所幸曾有那么一批知识分子,真诚而互相鼓励地对抗沉沦的文化倾向。在那个年代,它是一股清流,一种异数。台湾地区电影文化的深耕曾经影响了许多青年投入这个行业。那时的电影人不以谈美学不谈电影市场为耻,愿意真诚地为电影文化付出;那时的导演不忙着高标自己世界大导演的位置,肯虚心而真心地面对理想。于是远流的电影馆丛书从电影技术到电影历史到电影美学,一本一本地出,而万象除了电影史丛书外,也不畏厚重地端出塔尔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文德斯这些看似不易消化的艺术大师译作。
台湾地区电影于是有那么一段黄金岁月,出了几部至今看来仍经得起考验的作品,而在文字领域及电影文化的积累上也不曾缺席。然而,历经台湾地区的经济风暴,万象停摆,远流也关了它的电影馆,虽然我在城邦的麦田又重新开启电影馆,但台湾地区新电影已濒于死亡。
令人惊喜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愿意接下这个棒子,继续出版电影馆丛书。这使我非常有信心。除了详尽地规划我们未来在创作者、电影史、电影美学乃至专业技术等方面拓展电影馆丛书广度外,我也为之联系国外最好的作者及译者以进行深度耕耘。我们着重以美学的基本功打底,也会提供大跨度的历史研究,此外,各种在当代电影及电影史上发光发热的个别著作(auteur——导演、编剧、摄影等)我们也将陆续成书。
中国电影文化源远流长,2005年是中国电影100年庆,仅以此系列丛书,献给曾在这条百年路上耕耘过的所有人,期待中国电影进入另一个辉煌的年代。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