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奥尼尔研究/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汪义群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是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邀请国内对某一作家研究最具权威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编撰而成。本丛书选取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晚期具有世界影响的18位外国作家,从作者小传、代表作品的分析、该作家在欧美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该作家在我国的译介情况4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近200年来西方文艺思潮的流变,为读者提供了国内外对该作家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既可满足一般文学爱好者希望了解某一作家的需求,又可满足外国文学研究者希望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愿望。

内容推荐

本书是“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之一,全书主要介绍奥尼尔的生平、戏剧创作思想和艺术、代表剧作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广大奥尼尔研究者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

目录

第一章 奥尼尔生平

一 颠沛的童年生活

二、坎坷的青少年时代

三、母亲的悲剧一生

四、立志戏剧创作

五、“希尔农庄”疗养院

六、初试锋芒

七、在哈佛的日子里

八、格林威治村

九、普罗文斯顿剧社

十、爱情、婚姻和家庭

十一、东方情结

十二、荣誉

第二章 美国严肃戏剧的奠基人

一、概述

二、美国戏剧商业化的现实

三、小剧场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四、奥尼尔与小剧场运动

五、以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

第三章 奥尼尔的思想与创作

一、概述

二、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三、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对峙

四、家庭悲剧对创作的影响

五、宗教信仰之路上的徘徊

 第四章 奥尼尔的早期创作

一、概述

二、婚姻、家庭在早期作品中的反映

三、海洋剧——早年航海生活的馈赠

四、奥尼尔早期剧作的总体评价

第五章 戏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探索:

奥尼尔的中期创作

一、概述

二、现实主义的深化

《天边外》(132)、《安娜·克里斯蒂》(135)、

《榆树下的欲望》(137)、《悲悼》(140)

三、多种风格和流派的尝试

《琼斯皇》(145)、《毛猿》(147)、

《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150)、《奇异的插曲》(152)

《无穷的岁月》(157)

四、丰富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

五、奥尼尔中期剧作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 写实主义的回归:奥尼尔的晚期剧作

一、概述

二、《诗人的气质》和《更庄严的府邸》

三、《送冰的人来了》

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五、《休伊》

六、《月照不幸人》

七、奥尼尔剧作中的自然主义因素

八、奥尼尔晚期剧作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继承与突破:奥尼尔与传统 

一、概述

二、戏剧是行动的模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及其延伸

三、情节、性格、心理——西方戏剧的发展轨迹

四、奥尼尔对易卜生、斯特林堡及德国表现主义

的继承

五、奥尼尔在世界戏剧史上承上启下的地位

第八章 奥尼尔批评在国外 

一、概述

二、早期的社会学批评

三、后期剧作批评

四、奥尼尔演出批评”

五、奥尼尔比较研究

六、女权主义批评

七、奥尼尔评传

第九章 奥尼尔与中国

一、中国读者和奥尼尔的初次接触一

二、《赵阎王》——奥尼尔《琼斯皇》的中国翻版

三、曹禺与奥尼尔

四、30年代对奥尼尔的译介

五、奥尼尔译介的第二次浪潮

附录

一、奥尼尔生平年表

二、奥尼尔尉作一览表

三、国外奥尼尔研究文献

四、奥尼尔剧作中译资料

五、中国评介奥尼尔及其作品系年表

六、中国上演奥尼尔戏剧资料小辑

七、中国历届奥尼尔戏剧研讨会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将近50年后,被称为皮特一史密斯太太的凯瑟琳这样回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

我已经记不起当初是怎样认识奥尼尔先生的,已经是太久太久以前的事了。……奥尼尔先生和我所认识的人很不一样。他对于我这样出身的女孩子非常浪漫。不像我认识的其他年轻人,他有点儿无所事事,只是从父亲那儿可以得到一小笔津贴。通常年轻人会给你送花,或送一盒巧克力,带你去看戏,但我们却是常常在一起聊天,散步,通常在公园里,沿着河边的小径。……当我认识奥尼尔先生时他在写诗,但他从来没有告诉我他想成为作家。一个年轻人写几首诗赠给他的姑娘,告诉她自己怎么怎么地爱她,赞美她如何如何的迷人,诸如此类的在当时不算什么希奇。……当我在好多年以后开始听说他是一位剧作家时,我感到惊奇,不,应该说是震惊。当他开始出名的时候,我应该是世上最感惊讶的人了。

看来奥尼尔对凯瑟琳的喜爱,更多的是被她亮丽的外表所吸引,在感情上未必有很深的默契。他们婚后一起生活还不到几个星期,奥尼尔就加入一个金矿探险队,远航南美洲的洪都拉斯淘金去了。这次远走高飞,标志着他的第一次婚姻面临危机。1912年6月,他和凯瑟琳离婚,只维持了两年多的短暂婚姻就此落下帷幕。这场婚姻给奥尼尔留下的唯一纪念就是他们的儿子小尤金·奥尼尔(Eugene 0’Neill,Jr.)。在以后的岁月里,奥尼尔谈起这次罗曼司,把它说成是“一个错误”。当然,他对凯瑟琳也不无愧疚之心,尤其当他后来想起自己一生中的三次婚姻和好几次风流韵事时,他认为凯瑟琳是一个“我给了她太多的麻烦,而她却给我最少麻烦的女人”。这种内疚和自责的心情,可以说伴随他终生。

比起和凯瑟琳的第一次婚姻来,奥尼尔的第二次婚姻要相对长许多。

奥尼尔是在1917年的秋天第一次见到阿格尼丝·博尔顿(Agnes Boulton)的。那时她已34岁,比奥尼尔年长5岁,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已有一个一岁半的女儿。

阿格尼丝的父母住在费城,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母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阿格尼丝曾经在费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美术,但后来放弃了绘画,决心成为一个作家。她在16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后来常为《漂亮的伙伴》(Smart Set’s)和其他杂志写一些文学性的短篇故事。

1917年10月底,阿格尼丝把出生不久的女儿丢给母亲照料,自己只身来到纽约或拜访杂志编辑或会友。她的朋友克里斯丁·埃尔(Christine.Ell1)和她约好在格林威治村的“地狱”酒馆会面,并告诉她,这是一个作家和艺术家经常聚会的场所。就在这儿,她第一次见到了尤金·奥尼尔。她当时坐在酒馆里等着和朋友克里斯丁会面。她点燃一支烟,耐心地等着。她后来在《长篇故事的一个片段》(Part of a Long Story)中这样写道:“这时,我注意到有一个人在凝视着我。……他脸色黝黑,在茄克衫里面穿着一件水手汗衫。他的眼神中有一种令人吃惊的东西,一种既悲哀又怨恨的东西。……他那忧郁的表情使我觉得他好像曾经在哪里见到过我。”几个月后,当奥尼尔回到普罗文斯顿时,人们见到他带着阿格尼丝同行。他把她说成是“像爱尔兰的野玫瑰一样的美丽”。

奥尼尔后来把阿格尼丝送回她的旅馆。当他在旅馆门口向她道别时,情不自禁地对她热烈地说,“从今以后,我愿意把我一生中的每一个夜晚都花费在和你相聚上。我说的是真心话,一生中的每一个夜晚。”奥尼尔身上的狂放激情和艺术家的浪漫气质由此可见一斑。

接下来就是暴风雨式的求爱。奥尼尔不断地为阿格尼丝背诵诗歌,用欧内斯特·道森、拜伦和雪莱的诗句向她表示爱情。阿格尼丝被奥尼尔的激情深深打动了,她在奥尼尔身上看到了一个敏感的诗人,一个感情既强烈又脆弱的需要别人呵护的人。奥尼尔坦诚地向她袒露自己的一切,包括笼罩着他的那种恐惧感,那种把生活看成是一场灾难的悲观主义。所有这些既深深地吸引着她,又激起她心中蕴藏着的一种母性的情怀。

在这一年的秋天,阿格尼丝的身影一直萦绕在奥尼尔心中。他渴望着和她结合,但又没有足够的财力结婚。要知道直到那时,他还得靠着父亲每月40美元的津贴过活。整个秋天,他很少写作,并因此感到心绪不宁。他非常想摆脱目前这一境况,想回到普罗文斯顿去,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有心思重新进入创作的状态。但他又离不开阿格尼丝。终于,他说服了阿格尼丝跟他一起去了普罗文斯顿。

P39-41

序言

编纂一套现代外国作家研究丛书,作为新时期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总结,是我多年的愿望。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已经走过八十多个年头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学创作。鲁迅先生甚至将外国文学的译介者比做“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由此可见,它对于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何等巨大的作用。

然而,自20世纪中叶起,由于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以及极左思潮的干扰,外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外国文学的研究,处于低谷状态。一方面表现在译介的内容明显狭窄,人们关注的仅仅是高尔基、萧伯纳、杰克·伦敦、马克·吐温、德莱塞等所谓揭露社会弊端的“进步作家”。即使对这些进步作家,也仅仅着眼于他们社会批判的一面,对于他们张扬人道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一面,或则避而不谈,或则作为其“阶级局限性”或“时代局限性”加以剔除。而伍尔夫、乔伊斯、福克纳、卡夫卡等现代派作家,则一直背着“颓废没落”、“腐朽反动”的骂名。除非作为批判用的内部资料,一般读者对他们无从了解。至于那位直到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回到她所深爱的中国的赛珍珠,则始终是批判的对象。

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的真正繁荣,应该从20世纪70年代末算起。经历过漫长而充满苦难的“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在欢庆共和国新生的同时,渴望着精神的食粮。很快,《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简爱》、《双城记》等经典名著重新回到了读者的书架。与此同时,人们又把眼光放到了一些更加晚近的作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一个文学创作、研究和翻译百废俱兴的时代。人们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和借鉴现当代文学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迫切需要,老一代翻译家纷纷拿起生疏已久的译笔重返译坛,译界的新秀也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国内各重点大学纷纷开设英美文学或外国文学研究生课程,招收了文革以后第一批研究生。这些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为我国现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培养了一支生力军。目前我国活跃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诸多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爱好外国文学的学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由于与外界长期隔绝,新时期学者的关注目光,更多地投在现当代作家身上。福克纳、菲茨杰拉德、伍尔夫、贝克特、萨特……这些以前还鲜为人知的外国作家,逐渐进入了我国读者的阅读领域和专业人员的研究视野。

令人高兴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现在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了。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拥有我们自己的福克纳专家、海明威专家、奥尼尔专家、赛珍珠专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编纂一套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具备了可能性。

1998年夏,笔者与来沪开会的陶洁、陆建德、刘海平等教授谈起编纂这样一套学术丛书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他们还慨然同意为本丛书撰稿。

丛书之所以取名为“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当然出于划定时间界限的考虑,顾名思义,古典作家当然不会包含在本丛书之内。这并不是说对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我们已经研究得很透了,不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只是希望在过去未曾涉猎或涉猎不多的领域内多作一些耕耘。另一方面的考虑也在于“现代”一词的宽泛性。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现代”一词与“传统”、“古典”相对。凡不属传统和古典的均可以称作现代。而我们的划分要相对严格一些。将“现代”界定在19世纪初期以后。也就是说,凡活跃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甚至更晚近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外国作家,都可包括在内。因此尽管这套丛书的第一辑只选了福克纳、海明威、赛珍珠、艾略特、惠特曼、伍尔夫、奥尼尔、普鲁斯特、菲茨杰拉德等18位作家,但这个系列是开放的,作家的名单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第三,自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层出不穷。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内,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流派此起彼伏。这些思潮和流派反映了西方知识分子对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的思考。这种思考在每个作家身上都会有所体现。我们希望这套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也能从某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将近200年来西方文艺思潮的流变。

另外,关于丛书作者的遴选,也想在此作一说明。笔者最初的想法是约请国内对某一作家的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学者。他或她应该翻译过该作家的作品,应该发表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好出版过有关该作家的评传或专著。为此,我们请陶洁写福克纳,杨仁敬写海明威,李野光写惠特曼,刘海平写赛珍珠,陆建德写艾略特,郑克鲁写普鲁斯特,朱静写纪德,瞿世镜写伍尔夫,郭继德写阿瑟·密勒,文楚安写金斯伯格,都是绝好的人选。嗣后,在听取不少学界同人的意见后,笔者对作者的遴选标准作了一些调整。除了上面提到的资深学者外,我们也将目光放在更年轻的作者身上。尤其是那些曾经以该作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青年学者。

最后,想谈谈对于这套丛书的整体构思。作为一套丛书,每本书的正文应该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一、作家小传,二、代表作品的分析,三、该作家在欧美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四、该作家在我国的译介情况。笔者相信,如果每本书都能较好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任务,它将为读者提供有关这位作家比较全面的研究成果,就有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要求,既满足一般文学爱好者希望了解某一作家的需求,又满足外国文学研究者希望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愿望。试以赛珍珠为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位外国文学的爱好者如果想了解赛珍珠这位作家,只需阅读本丛书内《赛珍珠研究》一书的第一、第二部分,便可以将这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尽收眼底。如果是一位打算以赛珍珠为研究课题的外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他还得读一读该书的第三、第四部分,即该作家在欧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该作家在我国的译介情况。这样,他不但可以了解到国外对于赛珍珠在不同的时期曾经出现过哪些不同的评价,对于她的研究目前走到了哪一步,取得了哪些成就,而且可以知道赛珍珠的作品最早是由谁翻译介绍到中国,以及在我国国内引起过哪些反响,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哪些工作,等等。这样,前人做过的工作,我们不必再去重复。过去未被人们重视的课题,正需我们去关注和发掘。而前人研究中未有穷尽之处,或值得商榷之处,甚或疏漏失误之处,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诚如此,学术的研究就有可能薪火相传,就有可能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传承。当前学术界各写各的、互相重复、互不通气的弊端也有望得到改观。这正是本人所期待的。

2002年8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后记

本书的撰写,前前后后经历了四年半的时间。由于分心的事情不少,常常是在写写停停中进行的。当全书写下最后一行字的时候,居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说来我研究奥尼尔的时间不能算短了。1980年的初春,我还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欧美戏剧研究生的时候,在图书馆借到了奥尼尔的剧本《榆树下的欲望》。读着读着,不禁为奥尼尔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和深刻而折服。于是,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剧本翻译了出来。记得剧本译好后,便在同届的研究生中传阅,后来又传到了戏文系的学生、教师中。该译本的正式面世,是在1981年第2期的《外国戏剧》上。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奇妙,就是因为《榆树下的欲望》这个剧本的翻译,使我和尤金·奥尼尔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在确定硕士论文题目时,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奥尼尔。1983年,我的硕士论文《奥尼尔创作论》以学术专著的形式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同时,又应邀为漓江出版社选编了一本题为《天边外》的奥尼尔剧作选,列入该社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系列,并撰写了万余字的前言。1988年夏又先后参加了南京奥尼尔国际会议和日本东京国际奥尼尔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1995年,接受申慧辉先生的邀请,参与了北京三联书店的《奥尼尔集》的翻译。在这段时间里,我先后翻译了奥尼尔的五个剧本:《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榆树下的欲望》、《啊,荒野!》、《无穷的岁月》、《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光阴如白驹过隙,一晃20年过去了。

原以为与奥尼尔的缘分到此为止,于是便由作家研究转入欧美文艺思潮与戏剧流派研究这一更加宽广的领域。谁知我天生的不肯安份,在1998年夏又萌生了编一套外国现代作家研究丛书的想法。先是邀请了陶洁、陆建德、刘海平、杨仁敬等人分别撰写有关研究福克纳、艾略特、赛珍珠、海明威等的专著。后来又想,自己为何不写一本奥尼尔?确实,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比写一本全面论述奥尼尔一生及其主要作品的专著,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划上一个句号更加合适呢?何况当时我还自以为有了上面讲到的经历,写这样一本书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事。谁知具体做起来却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本30万字的著作,断断续续竟写了将近五年!

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一部文学作品一旦面世,它就不再属于作者。作品的最终完成,将依赖于读者的阅读,而这阅读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完成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个作家,对于一部作品,见仁见智,读者各有自己的解读,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正因为此,本书中对于奥尼尔许多作品的分析和评介,仅仅是一家之言。本人期待着更多充满睿智和给人启示的见解,尤其是来自青年学者的见解。惟此,我们的研究才能有所传承和创新。

当我将这本《奥尼尔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我要向一切帮助我完成《奥尼尔研究》工作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二十多年前,我的导师丁小曾先生为我审阅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前辈学者张君川、廖可兑、龙文佩等先生参加了我的硕士论文《奥尼尔创作论》的答辩,就奥尼尔的思想和创作提出了很多发人深思的问题,至今对我深有教益。在1980年的冬天,因着共同选择奥尼尔为硕士论文的题目,我有幸认识了当时在南京大学外文系陈嘉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学位的刘海平。二十多年来,我们从相识到相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我,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的帮助。本书的写作,凡遇到资料方面的问题,也常常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得到他及时的相助。由于奥尼尔的研究,我还结识了Normand Berlin,Felicia Londre,Deniel Watermeier 等美国学者,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得到不少启发。尤其是Felicia L,ondre教授,不但将她的著作惠赠于我,在我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访美期间,还特地邀我去密苏里一凯萨斯大学逗留数日,和她的同事们进行了十分有益的交流。  我还要特别感谢黄云、朱雪峰女士。她们为本书所做的有关奥尼尔的文献资料工作,使本书增色不少。资料的■集和整理,是学术研究中一项最费时费力而又必不可少的工作。她们在原已收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又对近年来我国奥尼尔的翻译、演出和学术研究,做了大量的搜寻和考证工作,使本书的资料更趋完备。朱雪峰的博士论文《再现奥尼尔:中国戏剧的跨文化衍变》,对于本书“奥尼尔与中国”一章的撰写,也起到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由于本人的学力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殷切期望专家学者和读者们不吝指正。

著者

2005年10月

于集雅书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