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解放军女中将聂力回忆她父亲聂荣臻元帅光辉一生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品以女儿独特的视觉,叙述父亲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此外,本书还展现了聂帅作为一个体贴爱人的丈夫、牵挂女儿的慈父、疼爱孙女的祖父的普通人的感人一面,充分展示了他开国元勋、科技主帅、厚道长者的形象。
聂帅故事,耳熟能详。但在本书中,我们还是能够读到许多新鲜的内容,譬如他早期在上海、香港从事地下工作的秘密岁月,与林彪的数度合作,建国前后担任北京市市长,担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在决策与领导“两弹一星”中的重大贡献,与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以及他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密切交往等等。这些鲜为人知的事情的披露,丰富了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解读聂帅、认识聂帅,而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该书求真尚实,经过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广泛的搜集资料,大量采访事件的当事人,还原了历史及人物的真实性。鲜活感人的细节、震撼人心的场面,层出不穷,为本书增添了极大感染力。该书还收入聂帅及家人照片90多幅,其中不少系首次公开发表,弥足珍贵。
本书是解放军女中将聂力回忆她的父亲——聂荣臻元帅光辉一生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品以女儿独特的视角,叙述父亲戎马倥偬的战斗岁月,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两弹一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此外本书还展现了聂帅作为一个体贴爱人的丈夫、牵挂女儿的慈父、疼爱孙女的祖父的普通人的情感侧面,充分展示了他开国元勋、科技主帅、厚道长者的形象。
聂帅的许多故事,人们已是耳熟能详。但在本书中,我们还是能够读到许多新鲜的内容,譬如他早期在上海、香港从事地下工作的秘密岁月;与林彪的数度合作;以及建国前后担任北京市市长;担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主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谈判;在决策与领导“两弹一星”中的重大贡献;与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以及他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密切交往等等,这些鲜为人知的事情的披露,丰富了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聂帅、认识聂帅,而这也是本书的亮点。
本书求真尚实,经过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广泛的搜集资料,大量采访事件的当事人,还原了历史及人物的真实性。鲜活感人的细节、震撼人心的场面,层出不穷,为本书增添了极大感染力。
本书还收入聂帅及家人照片九十多幅,其中不少系首次公开发表,弥足珍贵。
告慰父亲
第一章 赤子情怀
1 魂兮归来
2 黑暗中的启航
3 刻在心底的誓言
第二章 勇立潮头
4 从黄埔到北伐
5 南昌起义前后
6 羊城再举义
第三章 烈火真情
7 父母爱情
8 在“地狱”中奔走
9 再见了,爸爸;再见了,妈妈
第四章 星火与铁流
10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1 长征打先锋
12 东征复西征
第五章 威扫敌倭青史留
13 绝妙的伏击
14 惊心动魄的反“扫荡”
第六章 模范晋察冀
15 毛泽东有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16 新中国的“雏形”
17 铁血柔肠
第七章 决战华北
18 家的感觉真好
19 捷报频传的季节
20 毛主席来到城南庄
21 担当“配角”,一样出彩
第八章 最繁忙的日子
22 首都的“大管家”
23 为军队正规化奠基
24 身在北京,心系朝鲜
第九章 强国宏图
25 夙愿与抉择
26 壮美的蓝图
27 “两弹”决策
28 钱学森说:“这一天,大家记住啊!”
29 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30 开拓与奠基
第十章 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
31 殚精竭虑未雨绸缪
32 逼上梁山,自己干吧!
33 “两弹”决不能下马
第十一章 黄金时代
34 科学工作的勤务员
35 士为知己者死
36 统率全国科技攻关五个方面军
37 “科学工作的宪法”
38 总理关心、元帅参加的婚礼
第十二章 炸响原子弹
39 二机部的工作我亲自管
40 赶快把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搞响
41 这张《号外》留下
42 “部院合并”的风波
第十三章震惊世界的特大事件
43 重要的转折点和有意义的插曲
44 周恩来说:“有聂老总去亲自主持,我们更感到放心了。”
45 闪电般的进步
46 现在已经没有这样安静的地方了
第十四章 风暴中的“核聚变”
47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48 争取今年打响第三炮
49 响在法国前面
50 三百万吨,够了!够了!
第十五章 蓝天上的中国星
51 我很关心这件事
52 这颗卫星,本来可以早一点上天的
第十六章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53 一份绝密报告,催生第一代中国核潜艇
54 中央军委“特别公函”
第十七章 坎坷岁月不了情
55 让你牵挂让你忧
56 “逆流”中的沉与浮
57 我还能做点什么?
58 危难之际情更浓
第十八章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
59 于无声处听惊雷
60 从拨乱反正到小平出山
61 邓小平说:“这个聂老总,考虑得真周到。”
第十九章 奋起攻关新长征
62 重新“挂帅”
63 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装备
64 新的攀登
65 永远的牵挂
第二十章 晚霞别样红
66 胡耀邦说:“你的回忆录我看了三遍。”
67 中国元帅与日本孤女
68 “我最爱中国女排”
69 父亲的生日
70 点点滴滴暖心怀
第二十一章 最后的关怀
71 黄埔情深
72 操不完的心
73 行将归去,别情依依
第二十二章 不尽的思念
74 魂归大漠戈壁
75 毛泽东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76 永远记住那光荣的历史足印
后记
第三章 烈火真情
7 父母爱情
珠江在呜咽。枪声稀疏了,父亲镇静地往八旗会馆附近的驻地走去。来广州后,他一直租住在一处民房里。路上,他看到一具具的尸体,刺鼻的血腥味儿让人窒息。在一个路口,遇到商团对过往行人搜身,把父亲随身携带的钢笔等物品抢走了。父亲表现得异常冷静沉着,始终没有吭声,因为他不会广东话,一张口就没命了。父亲终生都没能改变他的四川口音。
回到住地的时候是半夜,他没敢叫房东的门,因为半夜叫门会引起怀疑。他一直在楼梯口等。天亮了,房东开门之后,他才大大方方地上楼。房东说:“你起得这样早啊。”父亲说:“是啊,不知道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事,出去看了看。”
我的母亲在部队撤退之后,躲藏在一个参加过省港大罢工的海员家里,那位海员也是共产党员。应该说母亲非常地幸运,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好心人,而且他机警过人。他让母亲换上他妻子的衣服,然后把母亲穿的军装拿出去埋了,从而躲过了搜捕。三天之后,他告诉母亲,已经接到党组织通知,要她去香港,并且告诉了她接头地点和联络暗号。
母亲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起身就要告辞。那位同志拦住母亲,跑出去买来一套绸缎旗袍,把母亲打扮成阔太太的样子。他亲自陪送母亲到码头,一路上应付敌人的盘查,直到把母亲送上船,才放心地回去。事情过去半个多世纪,母亲一直记着那位海员同志。遗憾的是,他当时用的是化名,即使想寻找他也无从找起。一次,母亲念叨说:“唉,也不知那位同志怎么样了……”
父亲也是三天后到的香港。广州留给他最难忘的印象,就是那里的木棉花开得好艳好艳,就像烈士们的鲜血。
李立三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到了香港,主持广东省委的工作。和内地相比,香港相对安全一些。右倾的陈独秀下台后,李立三和他的“左”倾主义又统治了党内。一到香港,他就气呼呼地指责广东省委,广州暴动工作没搞好,简直无能。他让我父亲立即去追叶剑英的教导团,通知他们往海陆丰转移。父亲说,撤退时他已经通知教导团撤往海陆丰,没必要再去通知,而且他对这一带不熟悉,又不懂广东话,那里又是敌人主要的进攻方向,去了肯定是送死。父亲并非怕死,怕死就不革命了,他是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活着可以多为党工作,为什么不想办法保护?
大概李立三也觉得派一个四川人去不合适,又提出让黄锦辉去。结果黄锦辉一去无回,被敌人杀害于花县。黄锦辉是黄埔一期学生,毕业后担任过周恩来的秘书,父亲和他感情很深。父亲说:“为了一个不必要的任务,牺牲了一位好同志,使我心里甚为难过。”
以后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父亲就在香港坚持地下斗争,他担任省委常委、省军委书记。那一时期,令他感到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李立三及其继任者所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他们不问结果,只求形式,不停地派干部到各地做一些用处不大的工作,比如去发动群众贴标语、撒传单、上街游行等。很容易把我们的人暴露,惨遭屠戮。
广州起义失败不久,李立三派周文雍去广州,任务是发动群众贴标语撒传单,表明共产党仍然存在。父亲对此表示反对,说,起义刚失败,敌人盘查很严,周文雍长期在广州从事活动,起义时任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很多人认识他,几乎是家喻户晓,敌人重金悬赏抓他,他去了无异于自投罗网。但是,李立三坚持要他去。结果,忠实地执行党的命令的周文雍刚去了没几天,就与以妻子身份掩护他的陈铁军一同被捕,他们慷慨赴死,演出了一场感天动地的“刑场上的婚礼”。
周、陈二人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到香港,父亲痛苦地流下了热泪。他与这两位同志都很熟悉,他深深地崇敬他们,又为他们感到深深的惋惜。父亲把报纸上报道二位志士的文章和照片剪下来,一直珍藏着。不久,周恩来来香港,父亲拿出剪报给他看,他也是一声叹息,流出热泪,然后是久久的沉默。
多年以后,父亲对我说:邓颖超听说周文雍和陈铁军的事情后,更是难过。邓颖超和陈铁军很熟悉,是一对很要好的革命姐妹。周恩来当时就表示,将来革命胜利了,要把他们的事情写成书,拍成电影。
大约是1980年前后,珠江电影制片厂要拍摄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父亲曾在家里四次接见该剧的编剧张义生和导演蔡元元,父亲说:“陈铁军是位了不起的女同志,这样的女同志是不多见的,她斗争英勇不怕死,被抓去以后还那样顽强,到了刑场又表示了爱情,你们演员一定要把陈铁军演好。”
我感觉那段时间父亲为这部电影特别操心,他居然替编剧设定情节,他强调:表现陈铁军在秘密机关等候外出的周文雍归来,要让观众看出她焦虑、担心,包含着同志情与少女爱,一种复杂的心态。他还说,全剧高潮的处理要让观众落泪,否则就是失败。
有一天,他午睡醒来,随手在一张《参考消息》上写下:“寓爱情于忠诚、勇敢、热忱的革命活动中。”特别嘱咐,把他这句话转告剧组。
那部电影放映之后,周文雍和陈铁军,这两位先烈的名字一度在中国家喻户晓。
当时,我的母亲也看到了登载周文雍、陈铁军英勇就义的报纸,为此她还哭了好一阵子。像周文雍、陈铁军这样的爱情,也许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爱情,足以让人一辈子忘不掉。
母亲到香港后担任党的机要交通员,来往于香港、九龙、广州之间,为党的秘密机关传递情报。父亲母亲为周、陈二位革命志士的悲壮爱情深深折服。殊不知,他们也悄悄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到香港后,他们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父亲算是母亲的上级,有时母亲还听父亲讲课,父亲那抑扬顿挫的四川话让母亲感到既好玩又亲切。但是,那时母亲并没有想别的。此时的父亲已接近而立之年,从欧洲回来后一直孑然一身,与家中久无联系,音讯皆无。他注意到那个叫张瑞华的女机要交通员意志坚强,胆大心细,吃苦能干,而且机灵秀气,于是在心里悄悄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终于有一天,父亲来到母亲的住处,略带羞涩地说:“张瑞华同志,我想找你谈一谈……”
母亲并不感到吃惊,她以为是谈工作。她就说:“我今天没时间,要到九龙去送文件。隔一天行不行?”
父亲马上说:“可以,过几天我再来。”
父亲说完就走了。关于父母的爱情,在我长大之后,从来没听他们说起过。我当然也不好意思问。父亲在他的回忆录里,也只零零星星地提到一点。我所知道的这些,大都是从出版物上看来的。有人采访过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得到的资料也并不算多。母亲去世前的那几年,家里的保健护士们趁母亲高兴的时候,曾笑问过:“老奶奶,您和首长当年,谁追谁啊?”
母亲也笑着说:“当然是他追我了。”
护士们又问:“怎么见得呢?”
母亲就说:“我们在香港时,有段时间他常来看我,找我聊天,我还不懂吗?”
大家嘻嘻哈哈笑一阵,也就过去了。
我想,父母的爱情属于那个特定年代的产物,它不可能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它是简单的,质朴的,却又是持久的,珍贵的,是打着革命印记的爱侣。
父亲过了几天,又找到了母亲。他们面对面坐着,忽然都脸红了。父亲毕竟更成熟一些,他镇定片刻,于言谈中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慕之情。我的母亲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是满脸通红,心跳加剧。她很可能是捏着衣角,手心里全是汗,低着头说:“我想想,过两天再告诉你,行不行?”
在母亲的脑海里,她最难忘的印象是,广州起义最关键的时候,父亲掐着腰,指挥人们抵抗从观音山上冲向指挥部的敌人,他毫不畏惧,镇定而沉着。这个形象母亲是永远也忘不掉了。
前面说过,父亲的身材算是比较高的,比一般的南方人都要高,他身材挺拔而匀称,不论是在广州,还是在香港,都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他长方形的脸膛轮廓分明,眼睛明亮,嘴唇的弧线给人一种坚毅之感。母亲还注意到,这个人特别爱整洁,衣服虽破旧,但从来都穿得干干净净,大热的天,风纪扣仍然扣得紧紧的,显得有条理,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含蓄、深沉、儒雅。
好像他不苟言笑,看上去挺严肃,挺严厉的样子,但又没见过他发脾气……
那两天,母亲的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那个人”的影子。他严肃一点,严厉一点,又能怎么样?嗨!不怕他!……母亲轻松地笑了。
P30-33
告慰父亲
我常常想起父亲,我常常梦见父亲。在他居住了43年的老院子里,他坐在那把旧了的轮椅上,把自己置身于明丽的阳光下;他微笑着望我一眼,一言不发,而后,他微微抬起头来,深邃的目光望向湛蓝的苍穹。在他1992年去世以后,不知有多少次,我梦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姿势——静静地、深情地向着远方的天际仰望。
我晓得父亲最想知道什么,十几年来,从卫星、火箭升空到“神舟”飞船上天,每当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我总是来到家中父亲的铜像前,像父亲生前一样向他报告成功的喜讯。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的“神舟”六号飞船就要发射上天了。那天晚上,我激动得彻夜难眠。凌晨,我在父亲的铜像前献上一束鲜花,告诉父亲:今天上午九时,你和另外八位元帅的邮票纪念张,就要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一起飞向太空,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仿佛看到,父亲笑了……
在去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观看“神舟”飞船发射实况的路上,我的心情依然很不平静。我想,我对父亲述说的内容,也许父亲早就知道了。父亲的部分骨灰就安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那是他和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将士们永久的宿营地。在那里,他能够看到高高的发射架;在那里,他能够最早听到火箭的轰鸣,最早看到卫星和飞船的升空,似乎他仍然在继续指挥着,永恒地关注着我国的航天事业……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由父亲拍板,并报经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批准,在甘肃西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设起新中国第一个尖端武器试验基地,这便是东风基地,也就是后来颇为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从这里起飞,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升空,中国的第一艘飞船,以及第一艘载人飞船也都是从这里翱翔九天的。这里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象征,这里创造的每一个奇迹,都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写照!
半个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献出了生命。仅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就有600多位烈士长眠在戈壁滩上。1987年5月14日,父亲颤抖着手,写下“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后来人们把它竖立在烈士陵园里。整整5年之后,也是5月14日,父亲撒手人寰。按照父亲的心愿,我们把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到他亲手题写碑铭的烈士墓地。这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墓地,因为这里安息的,既有元帅,也有将军、科学家和普通士兵。有这么多的部下在这里陪伴他,父亲并不寂寞。
是的,父亲并不寂寞。十多年来,虽然他安息在遥远的戈壁滩上,却仍然有无数的人来这里看望他和烈士们。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过。每次发射试验前后,总会有大批的科技人员、解放军指战员前来告慰他。更有少先队员排着队,把一束束沙枣花和胡杨枝放在父亲墓碑前。胡杨被誉为沙漠的精灵,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
记得1992年8月10日,江泽民来烈士陵园瞻仰,然后对基地的干部战士发表讲话,说:“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有许多同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牺牲在这里。特别是聂荣臻元帅,建国以后,他把大量心血花费在我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导弹事业和国防科工委的事业上。我们深深地怀念聂帅,怀念他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深切关怀和杰出功绩。我们要永远学习和发扬聂帅对发展国防科技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不遗余力的奉献精神。”
1992年9月21日,在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李瑞环同志充满深情地说:过去搞原子弹、导弹,卫星上天,是聂帅在那儿抓上去的。聂帅逝世为什么这么多人震动?就因为他领着搞高科技有功,人们怀念他。聂帅就是集中兵力攻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据说,曾经担任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的张建启,每逢有重大发射任务,或者是遇到重要的问题,就会习惯性地来到我父亲的墓碑前,默默地跟他交流。不知他是给老人家汇报什么,抑或是祈求老人家在天之灵保佑他们成功?
父亲离开这个世界10多年了,我却总觉得他依然活着,依然和人们在一起,因为他走进了很多人的心灵。“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任新民说:“现在都在讲,谁谁是什么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要我说,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就是聂老总。他才是真正的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没有他,中国航天根本搞不上去。当然是中央领导同志下了决心搞导弹,他也是中央的领导,他是下决心的最大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方面的许多事,从小到大,都是他一手办的。他不是一般的领导。”
著名女科学家林兰英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聂帅不仅是打仗的元帅,也是科技界的元帅。当初毛主席决策搞两弹一星是很正确很英明的……但决策再好,没有一个帅是不行的。搞科研也与打仗一样,打仗时不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元帅……在科技界,聂帅是当之无愧的元帅。”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说:“我个人认为,在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方面,聂帅是作出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贡献的。他不仅具体领导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特别是像两弹一星方面的工作,而且他在科技界倡导了一种作风,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在他手下工作,感觉到有极大的一种激励的力量,成为推动人们不断向前、向上的一种力量。我觉得这是他的人格、他的品德所带来的力量。我在他的领导下,他给我这方面的感觉最为突出,使我终身难忘,使我能够下决心一定要献身于祖国!”
钱学森——这位当今中国的大科学家则充满深情地说:“在聂帅手下工作的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经历。”
父亲是个非常含蓄而谦逊的人。在他生前,最不希望听的,就是别人颂扬他的话。可是在他去世之后,他获得了很多很多的赞美,也许其中不乏溢美之辞,但我相信,人们是发自内心的,人们是在真心实意地讴歌他。我常常设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听到这些赞美他的话,一生谦逊、儒雅的父亲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会摇摇头,谢绝听这些颂扬的话。然后,他就说:“我入党已70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这是他在遗言里说的话。
父亲在世时,很多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往往感到他就是一个慈祥的老人,终日沉默寡言,看上去有点严肃;但他很少训斥人。他一生都是这样,很少训斥人,包括对部下和家人。有很多的话他都装在心里,轻易不说出来。他和我母亲一辈子极少吵嘴,甚至很少红脸,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可以说并不多。许多年来,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评价父亲的一生。想来想去,我只能用两句话来概括:“父亲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为新中国的创建贡献了前半生,二是为新中国的建设,为我国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后半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遨游了5天之后,顺利返回地面。天要亮了,我迫不及待地走出房间,抑制住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的藤萝架下,来到父亲的那尊半身铜像前,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父亲。自从父亲离开我们之后,这尊半身的铜像便成了父亲留在我们家中的一种象征。我久久地望着晨曦中父亲的半身铜像,恍惚中思绪回到了5年多前,回到了父亲的故乡——江津……
那里,也有一尊父亲的铜像。
父亲逝世后,许多同志热情地鼓励我,要求我讲讲有关父亲的故事。
我却迟迟没有动笔。我一岁多离开父亲,十六岁才回到父亲身边;后来又去苏联学习,回国后到国防科技战线工作。几十年中,与父亲聚少离多。我担心自己对父亲了解不够、理解不够,有负同志们的期望和重托。
父亲离开我们十几年了,我总觉得父亲并没有离去,他仍然和我们在一起。当我来到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当我来到科研院所,当我来到晋察冀革命老区,当我来到故乡重庆江津,从科技战线老一辈领导者、科学家的回忆中,从广大指战员的怀念中,从老区乡亲们的讲述中,从故乡父老的思念中,总能听到父亲那么多的事迹,总能听到人们那么亲切地说起“聂帅”、“聂总”……
记得父亲逝世前对我说:“你的童年受了许多磨难,你能有今天,完全是由于党对你的教育和培养。你的成长历史应该写下来,很有意义。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你的母亲,没有你母亲,就没有我们全家今天的团圆。你要好好照顾母亲啊!”
三年后的1995年,母亲也逝世了。
在绵绵不断的缅怀和思念中,我终于下定决心,讲讲父亲的故事。
这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责任。
作为女儿,他是我亲爱的爸爸;作为军人,他是我敬爱的元帅;作为科技工作者,他是我尊敬的领导者。父亲不仅仅属于我自己,他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属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属于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属于我们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
于是,从2002年寻访晋察冀老区开始,我着手对父亲的经历和故事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是回忆,是怀念,是寻找,是发现,在一次次的采访、座谈中,在一次次的阅读、思考中,父亲的足迹越来越清晰,父亲的形象越来越亲切。
我想说,父亲是一座山,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近,都能发现美好的风景;
我想说,父亲是一本书,无论从哪一页阅读,都能受到启迪和激励;
我想说,父亲是一双明澈的眼睛,无论走多远的路,他都在深情地注视着你、祝福着你;
我更想说,父亲就是父亲。他是一个厚道的人、高尚的人……
如果我的这些感受能够传达给读者朋友们,那将是我极大的欣慰。
谨以此书献给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献给我的父亲诞辰110周年、母亲诞辰100周年。
父亲的一生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我在这本书中讲的只是自己经历和后来了解的故事。限于篇幅,还有许多事情未能一一详述,难免有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前辈、同志和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李继耐、陈炳德和迟万春同志对于我写作本书的热情鼓励;感谢总装备部政治部和北京军区政治部的领导同志给予的积极支持;感谢我的爱人丁衡高同志,他对本书的写作一直热情支持,全力帮助;感谢原聂帅办公室、聂帅传记组工作人员周均伦、陈克勤、王红云同志,他们帮助我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感谢父亲的老秘书范济生、刘长明、甘子玉同志和聂勋材、周继强等同志,他们认真审稿,核实史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感谢总装备部宣传部有关同志和常红同志,他们积极协调、联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感谢作家彭继超、陶纯同志,为资料和文字的整理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协助我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写作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