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都已经成熟。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它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南宋初年,唐代诗人杜甫的后裔、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有独生女儿丽娘,聪慧美丽,年方十六,情窦初开。其父察觉,妄图扼杀她的爱情萌芽,并想把她培养成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淑女,故延聘腐儒陈最良教她读书。丽娘自解《诗经》情诗,趁父亲外出劝农之机,梳妆打扮,与侍女春香私自到后花园游玩。在满园春色感召下,梦中的丽娘于牡丹亭与一手持柳枝的青年书生幽会,醒后怀春长叹,从此一病不起,感伤而亡。临死前她自画小像一帧,并嘱家人将她埋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画像藏于太湖石底。不久杜宝升官离任,让陈最良和石道姑看守丽娘坟茔。三年后,丽娘梦中的情人、唐代文人柳宗元后裔柳梦梅自广州赴试临安,途经南安,因病借住梅花观内,在园中拾得丽娘画像,朝夕思慕,焚香礼拜,叫之拜之,感动丽娘游魂与之相会。梦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同往临安。陈最良发现丽娘坟墓被掘,柳梦梅又不辞而别,遂往淮安向杜宝报讯。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恰值金兵南侵,朝廷延期放榜,安抚使杜宝又在淮安被围。柳梦梅受丽娘之托,到淮安探望岳父,并告丽娘还魂喜讯,不料杜宝已得陈最良告发,认为柳梦梅是盗墓贼,遂予以囚禁。杜宝又因用计说服叛贼李全降宋,淮安解围,金兵北撤,升任平章军国事,便押送柳梦梅人京治罪。此时传来柳梦梅钦定为状元的消息,梦梅得免危难。但杜宝余怒未解,坚不承认梦梅为婿,并上金殿面君。梦梅亦向皇帝申辩,丽娘也面君说明还魂原委,皇帝钦命父女夫妻相认。但杜宝认为丽娘是鬼魅,坚不认女,经多方试验,确定丽娘实是人身,杜宝仍以二人结合不合礼法,逼丽娘与梦梅离异,丽娘坚执不从。最后圣旨又下,一家终于喜庆团圆。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P1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杰作,这个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梦中相恋、人鬼结合的故事,曲折反映明代封建礼教、道学与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矛盾,深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热情歌颂青年一代争取自由幸福的渴望与不屈斗争。剧作的情节基本上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予以概括、构想的,但人鬼恋爱、还魂复生等关目的描写,又有某些历史根源。据汤显祖《(牡丹亭)题词》所述:“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衍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传杜太守事”,指的是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谈生”,则见于魏晋六朝笔记小说。汤显祖是在话本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写成此剧的。当然,既有加工,就有创造,就全剧来说,也有许多地方与话本相异,如时代背景、主人公的门第、新增的人物以及关于南方风物的描写,都与话本不同。
除整体情节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演化出来外,《牡丹亭》的部分关目也明显受到前代文学作品的影响,这点前人研究多有指出,也有未曾揭示者,兹略述如下。比如杜丽娘殉情而死、冥府判官夜断,即有类于元杂剧《碧桃花》。该剧写广东潮阳知县徐端女碧桃,许配县丞张硅子道南而未婚,二人后园相见,碧桃感情而死,道南与之幽会而得疾,萨真人作法摄碧桃鬼魂诘责,详情后使碧桃还魂重生。这与《牡丹亭》的“幽媾”、“冥判”近似。又如杜丽娘病重写真,似也源于元代乔吉的杂剧《两世姻缘》。这说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对前代文学作品是有所借鉴的。
汤显祖自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写成《牡丹亭》后,初以抄本行世。《玉茗堂尺牍》卷四汤氏《答张梦泽》信中说:“谨以玉茗编《紫钗记》操缦以前,余若《牡丹魂》、《南柯梦》缮写而上。”此信写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可知《牡丹亭》剧本写就,初未付梓,而以抄本传于友好。其后渐有刻本,汤氏生前刻本已经梓就,并广为流传了。
明代《牡丹亭》刻本众多,除上述玉茗堂初刻本外,主要有金陵文林阁《新刻牡丹亭还魂记》本,万历问石林居士《牡丹亭》本,万历四十五年《牡丹亭还魂记》刊本(二卷四册,现藏台湾),泰昌元年《牡丹亭》朱墨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天启会稽张氏著坛校刻《清晖阁批点玉茗堂还魂记》本,朱元镇校刻《重镌绣像牡丹亭还魂记》本(即怀德堂本,据石林居士本重加刊印),臧懋循《牡丹亭记》改本(日本御文库藏),崇祯独深居点定《玉茗堂四种曲》本(即沈际飞本),冯梦龙《黑憨斋重定三会亲风流梦传奇》改本,柳浪馆《批评玉茗堂还魂记》本,硕园居士《牡丹亭》改本,毛晋汲古阁《六十种曲》所收《绣刻还魂记》本。清代刻本也不少,主要有清初竹林堂刻《玉茗堂四种曲》所收《汤义仍先生还魂记》本,康熙钮少雅《格正还魂记词调》本,康熙吴吴山三妇评《还魂记》本,雍正笠阁渔翁《才子牡丹亭》本,乾隆冰丝馆据清晖阁《玉茗堂还魂记》覆刻本(即进呈本),叶堂全谱本,暖红室覆刻冰丝馆本等。
此次评注《牡丹亭》,以明刊本《六十种曲》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校勘记在注释中标出)。为方便读者使用,末附“汤显祖年表简编”、“《牡丹亭》主要版本”、“《牡丹亭》研究主要文献”及“《牡丹亭》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出)。评注中的不妥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评注者
2004年10月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莫中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与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明·沈德符《顾曲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