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文学批评家和出版家,该书是其继《阅读史》之后的又一力作。恬静、质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曼古埃尔成为在自己丰富的书的海洋中优游的唐璜,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用一年的时光重温了十二部心爱的文学经典,并在书里书外的穿梭与映照中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思考。
通读全书,我们时时感受到作家对自然与人类的挚爱、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书中集中表达的主题,包括对种族仇恨根源的思考、对科技发展导致人类野心膨胀的不安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中的独裁暴政的批判等等,矛头所向,直指现实世界中的重大问题。由此,曼古埃尔选择了以阅读来反抗命运,坚持知识分子对历史、现实和人生进行诘问的权利。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私人阅读。
《阅读日记》是作家在2002年6月到2003年5月间,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每月重温一部心爱之作的种种心得、联想与回忆的结晶。在本书中,他“长久而深情地挚爱着”,并“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温”的作品,包括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德国歌德的《亲和力》,英国H·G·威尔斯的《莫罗博士岛》、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吉姆》、亚瑟·柯南道尔的《四签名》、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还有法国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忆录》,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意大利狄诺·布扎迪的《鞑靼人的草原》和日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而除了上述作品,日记体的采用亦使作家得以忠实于自己阅读时的丰富感受和纷至沓来的联想,自由灵动地刻录下一位深思善感的阅读者心灵的轨迹。由于作家开阔的文化视阈和深厚的读书积累,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风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常常能引发他悠远的思绪,而家居生活与旅途见闻亦会勾起他丰富的历史记忆。作家仿佛信手拈来,使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中国的庄周梦蝶故事、伊拉克诗人的人生感悟、流浪汉小说《托美斯河的小拉撒路》、波德莱尔的诗句、卡夫卡笔下变形的格利高尔和土地丈量员等,一齐涌至读者眼前。这种散点透视而又包罗万象的笔法,给读者带来珠玑满目、美不胜收之感。而作家对儿时生活的点滴回忆,与博尔赫斯及其他友人交往的描述,又勾起行将湮灭的往事尘烟,使历史的沧桑感拂面而来,带给读者亲切与感动。
前言
上卷 2002年
六月 阿道夫·拜奥·卡萨雷斯的《莫瑞尔的发明》
七月 H·G·威尔斯的《莫罗博士岛》
八月 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吉姆》
九月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忆录》
十月 亚瑟·柯南道尔的《四签名》
十一月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亲和力》
十二月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
下卷 2003年
一月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二月 狄诺·布扎迪的《鞑靼人的草原》
三月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
四月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
五月 尧奎姆·马利亚·马沙多·德·阿西斯的《布拉斯·库巴斯的死后回忆录》
译后记:回望精神的故乡
星期五
一个村子为小事吵了起来。我们的村长已经决定在教堂的塔楼中安装机械钟,因为旧的、手动的钟在多年之前就已被一个喝醉酒的猎手打得满是窟窿。一些村民聚在教堂门外,讨论钟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敲响、什么时间停止才最合适。他们很快就否决了每小时钟敲两下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开始实施是因为任何人如果第一声钟响时还没有开始计数的话,就可以在听到第二次敲钟后开始计数。一位前任宪兵居住在村子的边上,因此几乎听不见钟响,主张他们应该在六点时开始敲钟并祈祷,十二小时后钟响最后一次,并再次祈祷。另外的几位住在教堂附近的居民不同意这一主张,因为他们不愿意一大清早就被吵醒。争论越来越激烈。最后,我的邻居,一位老资格的社会主义者搬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强制实施的政府立法(为此,夏多布里昂深感遗憾),他愤怒地脱口而出:“你知道祈祷有什么用吗?你可以随意处理你的——!”
对此,前任宪兵,昂首挺胸,站得笔直,回答道:
“先生,如果我们失去祈祷,我们就会失去法兰西!”
小小的快乐时光是无穷无尽的,它几乎总是在人们意料之外产生,普普通通,而又转瞬即逝。它可以是窗外一轮满月的景象,可以是某种杏子果酱的滋味,可以是一只手突然的按压造成的重量,也可以是斯蒂文森在他的作品《绑架》中写下的一句话:“由于遗忘,我拥有一个很棒的记忆力……”
关于幸福的分量:夏多布里昂说他总是能从劣境中汲取力量。“如果幸福曾经拥抱过我的话,我恐怕早就已经窒息了。”
然而,并不是他回忆起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痛苦的。他描述了孩提时分,他是如何沉醉于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狄多这个人物之中,并且满怀激情,翻译了卢克莱提乌斯的《埃涅阿斯儿子们的母亲、人与神共同的感性快乐之源》。他的老师从他手中夺过诗稿,撕毁了它们,然后打发他去学习希腊的历史。
夏多布里昂是这样描述他童年时代的阅读的:“我会偷走小教堂里的蜡烛头,晚上阅读那些描写不安灵魂的充满诱惑性的细节。”我也记得自己在奇妙而漫长的整个夏天里阅读过的各种书籍,从这些书中,我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感性的生活经验,我躲到凉爽的床单下面,皮肤被太阳晒得发烫,手电筒的光在书页上闪耀,随后被不情愿地熄灭,我沉入了梦乡,故事也中断了。
P81-P83
……我们必须殚精竭虑地寻找每一行文字、每一个单词的意义,运用我们拥有的智慧、勇气与慷慨,超越文字通常具有的意义的限度,去揣测其更为深广的内涵。
——梭罗,《瓦尔登湖》
就像一切有着良好口味的人一样,莫纳尔德厌恶那些毫无价值的哑剧,而仅仅只是乐于——据他自己说——诱发一种对于过时事物的平凡的快乐,或者(这一点更加糟糕)是用那种所有的时代要么具有同一性,要么不一样的单纯幼稚的观念来吸引我们。
——乔治·路易斯·博尔赫斯,《杜撰集》
有一些书,我们是可以轻快地一览而过的,当我们翻到下一页的时候,已经淡忘了前一页的内容;有一些书,我们是需要恭恭敬敬地阅读的,不敢对其中的内容妄加评论;有一些书,仅仅为我们提供信息,也并不需要我们对它们加以评头论足;然而还有一些书,我们是如此长久而深情地挚爱着它们,因此,是可以从最最真实的意义上,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温它们的,因为我们理解它们。
阅读就是一种交谈。精神病人往往会沉浸在想象性的对话之中,因为他们从这种对话之中听到了来自他们大脑深处的思想的回声;读者们沉醉其中的,其实也是一种相似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是由印在书页上的一行行文字悄悄地激起的罢了。通常说来,读者的反应是不会被记录下来的,但是经常地,却有一位读者会感到一种取出一枝铅笔、在书页的边缘记下自己的感受与回应的需要。这种由于读到自己心爱的书而在书页的边缘记录下来的感悟、评论和思想的一鳞半爪,会使文本的意义获得延伸,并将文本带入另一个时间和另一种经验之中;在一本书向我们描绘出某种幻影、并以自己的力量将我们带入某种状态的时刻,现实在不经意间也融了进来。
一两年之前,我在过完53岁生日之后,决定重读一部分自己心爱的老书,再一次地,我感到十分震惊,因为书中呈现的那些丰富而繁杂的过去的世界似乎折射出我正生活于其中的当下世界的令人沮丧的混乱。某部小说中的一个段落会突然与当天的报纸上刊登的一篇文章呼应起来;由于某种场景的作用,在我的头脑中已半被遗忘的某段插曲会猛然复苏过来;一个单词则会激发出一连串的反应。我决定把这些时刻记录下来。
于是,我开始用一个月的时间重读一本书,希望自己可以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完成某种东西,它将介于个人的日记和札记之间:它将由一系列的注释、感悟、旅行印象记,以及对朋友、公共事件和私人事件的素描或速写组成,而上述内容又均是由自己当时正在阅读的某本书引发出来的。我对选定重读的书拟出了一个目录。出于均衡的考虑,似乎很有必要使那些书有一个比较宽泛的覆盖面。(因为我除了是一个爱好广泛、兼收并蓄的读者之外可以说什么都不是,因此,这一点对我来说倒并不是太难做到的。)
阅读是一项舒适、孤独、缓慢而能为身体带来愉悦的工作。写作过去常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然而,近来,作家这一职业却拥有了过去属于旅行推销员和演出保留剧目的演员的职业上的特点,作家们被召唤到某些遥远的地方去进行某种类似于表演的活动,只不过他们吹捧的不是厕所中用的刷子或者成套的百科全书,而是自己写作的书的种种优点而已。主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在整整一年的阅读时光中,我发现自己虽然在许多不同的城市中旅行,却一心期盼着能够回家,回到自己在法国一座小村庄内的屋子里去,在那里,我收藏属于自己的书,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在科学家们的想象中,宇宙在诞生之前,是以一种潜在的状态存在的,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处在一种搁置的状态——正如一位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处于可能性的迷雾之中”,直到创世大爆炸的发生。这种潜在的存在状态对于读者而言应该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本书都是以一种梦幻般的状态存在的,直到有一双手翻动了书页,有一双眼睛仔细地阅读了那上面的文字,并激活了它们,使它们凝聚而为一种思想为止。本书意欲记下的,正是部分在那些时刻瞬间产生的灵思。
译后记:回望精神的故乡
今天的我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终日忙忙碌碌,为写论文、报课题、评职称和填表格而身心疲惫,阅读似乎成为一种奢侈。而丰富便利的网络也使人们省去了书店、图书馆的搜求之苦,俨然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后读书时代”。我们忘却了远离尘嚣、手执香茗、与书卷与清风为伴的生活,也疏远了那种纯粹为了自己心灵的温暖与感动的阅读,那种熨贴、抚慰、滋养和引导自己的阅读。
于是,当我读到一本叫做《阅读日记》(A Reading Diary,2004)的书,并有幸成为它的中文译者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久违了的幸福感。阅读与翻译的过程成为我努力进入作者的心灵并与之谐振的过程,也是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洗礼和净化的过程。
本书的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翻译家、文学批评家和出版家,原籍阿根廷,和博尔赫斯相交甚厚,目下定居在法国一座小小的村庄里。恬静、质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曼古埃尔成为在自己丰富的书的海洋中优游的唐璜,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用一年的时光重温了十二部心爱的文学经典,并在书里书外的穿梭与映照中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思考。
《阅读日记》的独特,首先体现为别致的体例编排。它是作家在2002年6月到2003年5月间,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每月重温一部心爱之作的种种心得、联想与回忆的结晶。作为作家与学者,曼古埃尔以博览群书、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渊博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而著称。他对阅读有过专门研究,有厚重的一部《阅读史》问世,该书于1998年获得在欧洲享誉极高的法国梅迪思斯随笔奖。在《阅读日记》中,他“长久而深情地挚爱着”,并“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温”的作品,包括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德国歌德的《亲和力》,英国H·G·威尔斯的《莫罗博士岛》、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吉姆》、亚瑟·柯南道尔的《四签名》、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还有法国夏多布里昂的《墓外回忆录》,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意大利狄诺·布扎迪的《鞑靼人的草原》和日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而除了上述作品,日记体的采用亦使作家得以忠实于自己阅读时的丰富感受和纷至沓来的联想,自由灵动地刻录下一位深思善感的阅读者心灵的轨迹。由于作家开阔的文化视阈和深厚的读书积累,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风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常常能引发他悠远的思绪,而家居生活与旅途见闻亦会勾起他丰富的历史记忆。作家仿佛信手拈来,使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中国的庄周梦蝶故事、伊拉克诗人的人生感悟、流浪汉小说《托美斯河的小拉撒路》、波德莱尔的诗句、卡夫卡笔下变形的格利高尔和土地丈量员等,一齐涌至读者眼前。这种散点透视而又包罗万象的笔法,给读者带来珠玑满目、美不胜收之感。而作家对儿时生活的点滴回忆,与博尔赫斯及其他友人交往的描述,又勾起行将湮灭的往事尘烟,使历史的沧桑感拂面而来,带给读者亲切与感动。
然而,作家又不是超尘绝俗、不食人间烟火的。这使得《阅读日记》具有了立足当下的特色,体现出知识分子敢于担当的人间情怀。通读全书,我们时时感受到作家对自然与人类的挚爱、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书中集中表达的主题,包括对种族仇恨根源的思考、对科技发展导致人类野心膨胀的不安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中的独裁暴政的批判等等,矛头所向,直指现实世界中的重大问题。由此,曼古埃尔选择了以阅读来反抗命运,坚持知识分子对历史、现实和人生进行诘问的权利。
本书还体现出由作家独特的文学观与阅读观所决定的对于文本的独特评价与感悟。曼古埃尔坦言:“我不喜欢别人为我概括书里到底说的是什么。他(她)可以用一个标题、一种场景甚或一段引文来诱惑我,但是,不要试图对我概括完整的故事情节。无论是狂热的爱好者,印在书的封面或封底上的推介词、文学教师和文学史都会因过度关注情节内容,而破坏了我们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大部分的乐趣。”比如,他从爱书人的心理出发对堂吉诃德疯狂的独特理解与同情,颇使读者动容。《堂吉诃德》中的神父和理发师之所以用墙把堂吉诃德藏满了骑士传奇的藏书室堵起来,是为了阻止主人公进一步疯狂下去。然而曼古埃尔写道:“独自一人的时候,当我读到年老的骑士从床上爬起来去找他的书,却发现再也找不到那间藏书的屋子时,我几乎会流下泪来。这对我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噩梦: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藏书的屋子居然不翼而飞了,这会使我感到自己不再是自己原先所认定的那个人。格里高尔·萨姆沙屈从了自己的变形,屈从了对于自我的丧失;但堂吉诃德却不然,为了能继续成为堂吉诃德,他勇敢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解释,即有一个邪恶的魔法师偷走了他的藏书室。通过这样一种幻想,堂吉诃德继续对他想象中的那个自我保持了忠诚。”在作家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不断地面对失败”的英雄。这位“爱惹麻烦、沉浸于幻想之中的”骑士的魅力正在于有着高贵而真诚的信仰,并“屡败屡战地捍卫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的忠诚,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是多么弥足珍贵啊!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过:“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对经典的重温于是成为浊世中的我们回望精神故乡的旅行。它甚至是一种拯救,构成了我们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曼古埃尔的《阅读日记》正是这样激起了我们的共鸣。
杨莉馨于南京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