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治杜成果的结晶,作者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在考据辩证的基础上打通相关学科,多向度研究杜甫及其诗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显示了作者对杜诗艺术特征的持续关注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具有较强的大原创性和现代感,颇能给人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甫研究论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明华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治杜成果的结晶,作者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在考据辩证的基础上打通相关学科,多向度研究杜甫及其诗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显示了作者对杜诗艺术特征的持续关注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具有较强的大原创性和现代感,颇能给人启迪。 序言 独立苍茫自咏诗 这是自己多年来杜甫研究的心得的集合。说来话长,自己对杜诗产生兴趣。要追溯到文革时期。初中生的我。偶得一册倪海曙先生的《弃妇吟》,这是一本关于唐诗的白话译诗。那时的我正喜欢读这种古典文学的普及本。书中所选之诗。多是与女性有关的感伤性的作品。想来没有记错。杜甫的《新婚别》、《佳人》入选其中。杜甫诗中的伤感。给中学生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知道。这类感伤多是代言体。高中毕业下乡时的行囊中。多了一册苏仲翔(渊雷)先生的《李杜诗选》。几年知青生活。熟读了李杜若干诗篇,从此对李白杜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和喜爱。 真正对杜甫产生研究兴趣是在大学三年级听了曹慕樊先生的”杜诗选读”选修课之后。在一篇文章中。我写了听曹先生讲课的感受。 第一次见到曹慕樊先生,是大学三年级下期。那学期,中文系在文革后第一次由几位老先生开选修课。曹先生讲“杜诗选读”。学生要确定选修的课程,一般根据自己的兴趣先听各课若干节再确定。教师在第一节课,照例要讲讲本课程的设想,记得曹先生说,一个文科大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文艺理论、历代文学基础知识以后,应该直接面对本国第一流的哲学、史学、文学的伟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自由的学习、钻研,尤其应该读专书。学术之宫。千门万户,但总得经由一门进入。惟有深入学习大家,大开眼界,才能通向一“四通八达”之境,并由此及彼,深入其他大家之室。任何一部社会科学原著,既是稀有的宝藏,又是善巧的桥梁。凡是名著,研究成果多,注解多,更有启迪指导意义。凡此种种条件,杜诗无不具有。 这些话大家听了都感到很新鲜,很兴奋。尽管最后以杜诗为例,现在看来,有些广告的意味,但事实证明先生之言却不是为了自我推销。接着,先生又在黑板上大书一行笔迹道劲的警言: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并作了解释,大意是高年级学生应该读原著。不能满足于选本及别人的文章,更不宜不加选择,没有目的地乱读书,浪费光阴。 这番开场白对我的震动尤大。上大学以来,颇 珍惜光阴,说“手不释卷”也不过分。但在怎样读上 却一直无人指点。当时的感受是:为什么系里不早点让老先生们开选修课!我在下乡当知青时即读 过苏渊雷先生选注的《李杜诗选》,颇喜李杜二位。 一国庆夜屋漏,被秋雨淋醒,当时竟未怨怼什么, 吟哦的却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今日能有老师指导系统学习杜诗,岂有放过之理这门课,甚至可以说是这节课,改变了我的志向。我想 在大四认真读几本书,后来曹先生招研究生,研究方向又是杜甫,我便毫不犹豫决定报考。结果如愿 以偿,在先生指导下学杜研杜,获益匪浅。 后来的学习就在意料之中。毕业论文我做了杜甫研究的题目。毕业后的十余年。主要精力也是在杜甫研究上。只是其研究过程随着自己读书的兴趣和学术思潮的变化有所调整。在研究生期间。我很清楚自己理论素养不够。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虽然很感兴趣。但缺少思考深度。很难对杜甫的思想进j千深入的研究。自己不能超越当时的研究成果。如萧涤非先生的《杜甫研究》就是一部代表着当时最高7k平(从学养到功底都可以这样讲)的杜甫研究力作。我面对这样的著作,以自己的学养。是不敢再做思想研究的。因而选取了艺术成就研究的领域。而一般的文体研究或体式研究。也是很多学者的长项。已有的著述也让人无法下笔。好在那时研究成果不多。在通读不多的研究论著和唐宋以来大量的诗话笔记后,发现历代读者和学者对杜甫诗歌的评点很多。但不系统。更无一人对其修辞特点或艺术进行系统分析;便萌发了对其修辞艺术进行研究的想法。而修辞学的著作在当时也并不多。我遍览了修辞学的专著和期刊,发现对一个作家的作品的修辞艺术作研究,完全是一个空白。但我并不愿意从语言学的角度做修辞研究,即是说,我不打算以自己的研究。来仅仅证明修辞格在一部伟大作品中的存在。而希望这一次研究,是一个文学研究者对一个诗人的艺术表达的研究,最终目的是要确认一个诗人、一个作家的文学成果是如何巧妙地、艺术地得到表达和体现。是想通过自己的研究。使人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产生亲切感和会心的微笑。而不是其他。这样。杜甫修辞艺术的论稿便问世了。 研究生毕业的1985年。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活跃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国内的种种观点,在青年学者中传播和碰撞。那几年,我除了教学,主要是在读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和历史,可谓兼收并蓄……在这种背景下。我试图对杜甫的思想和形象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阐释,这就是较早一篇文章《社会良心——杜甫魅力新探》(《江汉论坛》1990年2期)的由来。在这时。我认为杜甫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其重要意义,正在于他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这个形象可以说是对杜甫的一种新的定位(此前有人提及,但无系统讨论分析。如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就提到过)。我为这一个认识感到高兴,并为此开始了系统的思考。1990年。我到北京师大中文系做访问学者,师从郭预衡先生。研究的题目就是《杜甫儒学思想研究》。之后。全力投入研究和写作。书中的基本观点,陆续在《文学遗产》、《杜甫研究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刊载,引起学界关注。 之后,我的学术兴趣转向思想文化及文体演变方面,对这些领域我关注了较长时间。但对杜甫的关注并未中断。我希望对杜甫的研究能有新的成果。于是,将杜甫的语词内涵的探讨列入研究思路。这就是近年发表的数篇关于杜甫语词的文章。有些文章,运用了计算机及光盘提供的数据。个人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随着科技的发达和古籍电子化的趋势,对杜甫的研究及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历史的研究,定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域、新的思路及新的研究成果。自己的这些文章,也算是一种新时代的学术尝试。但开风气不为师,我相信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方向。 对于个人来说,研究成果的问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学习杜诗和研究杜甫过程中在思想上的收获,这就是杜甫的精神对我的影响。诗圣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积极用世之志,对我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自己这些年还能在教学研究之外,为单位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这些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自己所热爱的学术工作,但自己尚能无怨无悔。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杜诗的精神给我的力量。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必然是一个追求公正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付出的人;一个在生活中诚实的人,必然在做学问时满怀诚实。这些做人的至高境界。我虽不能至。却可以说时时心向往之。 杜甫为了自己的追求。从不媚俗,但也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独立苍茫自咏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这样的感叹表达出一种执著。也流露出几许悲哀——不为人理解的悲哀。今天的学术工作。也需要具备一种不为人知的思想准备。我不敢讲自己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但却非常熟悉和理解杜甫的诗句。所幸的是,今日的中国,喜欢杜甫的人之多。研究之热烈。是出乎杜甫的预想的。我以平淡心从事杜甫的研究。所以引用杜甫的这句诗来作为这篇短文的题目。并以此自勉。 本书的出版得到学校重点学科经费和博士基金的资助。这是要特别说明和感谢的。近年学校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大。这是学术著作能够顺利出版的重要原因。这也在客观上保证了学者们能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受干扰地进行有意义的研究和写作。为此。我深切地感受到。认真读书、研究和写作的快乐。又将回到热爱学术的学者们的书斋。 刘明华 2001月12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