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里尔克精选集(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李永平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要想真正了解和熟悉里尔克,当然就要阅读他的作品,本书为您提供了一种阅读的可能性,使您可以深入地与这位诗人作一番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

目录

编选者序 /李永平(1)

诗歌

在古老的房屋 /绿原译(3)

十一月的日子 /绿原译(4)

春天 /绿原译(5)

斯芬克斯 /绿原译(6)

民歌/陈敬容译(7)

中波希米亚风景 /绿原译(8)

像一朵硕大的紫茉莉 /绿原译(9)

很久,--很久了 /绿原译(10)

有一座邸第 /绿原译(11)

在平地上有一次等候 /绿原译(12)

那时我是个孩子 /绿原译(13)

少女的祈祷 /陈敬容译(15)

我如此地害怕人言 /杨武能译(16)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卞之琳译(17)

我生活在 /绿原译(27)

我爱我生命中的晦冥时刻 /杨武能译(28)

主啊,你是邻居 /臧棣译(29)

黑暗啊,我的本原 /杨武能译(30)

我们用颤抖的双手建造你 /杨武能译(31)

我正是你渴念的人 /臧棣译(32)

我们全都是匠人 /臧棣译(33)

如果我死去 /臧棣译(34)

你曾喊出的第一个字 /臧棣译(35)

挖去我的眼睛 /杨武能译(36)

纵然人人都力图挣脱自己 /杨武能译(37)

村子里立着最后一幢屋 /杨武能译(38)

你是未来 /臧棣译(39)

一切将再次变得宏大 /臧棣译(40)

因为我们只是皮壳和叶片 /绿原译(41)

入口 /绿原译(42)

天使 /李魁贤译(43)

幼时 /吴兴华译(44)

夜间的人们 /陈敬容译(46)

邻居/李魁贤译(47)

孤独者 /李魁贤译(48)

最后一个 /绿原译(49)

恐惧 /杨武能译(51)

悲歌 /吴兴华译(52)

孤独 /李魁贤译(53)

秋日 /冯至译(54)

回忆 /陈敬容译(55)

秋末 /李魁贤译(56)

秋 /杨武能译(57)

在夜的边缘 /绿原译(58)

预感 /陈敬容译(59)

夕暮 /吴兴华译(60)

严重的时刻 /陈敬容译(61)

阅读者/杨武能译(62)

观看者 /杨武能译(64)

死亡很大 /李永平译(66)

给一位朋友的安魂曲 /张曙光译(67)

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 /绿原译(77)

爱的歌曲 /冯至译(84)

牺牲 /杨武能译(85)

东方的白昼之歌 /杨武能译(86)

橄榄园 /陈敬容译(87)

Pieta /冯至译(89)

女士们向诗人们唱的歌 /绿原译(91)

诗人之死 /杨武能译(92)

佛祖 /杨武能译(93)

陈尸所 /绿原译(94)

豹 /冯至译(95)

瞪羚 /李魁贤译(96)

罗马石棺 /李魁贤译(97)

天鹅 /李魁贤译(98)

诗人 /杨武能译(99)

一个妇女的命运 /冯至译(100)

死亡的经验 /绿原译(101)

蓝绿球 /李魁贤译(103)

橙园的阶梯 /李魁贤译(104)

罗马式的喷泉 /吴兴华译(105)

旋转木马 /李魁贤译(106)

西班牙女舞蹈家 /绿原译(108)

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 /绿原译(110)

远古阿波罗裸躯残雕 /绿原译(114)

被爱者之死 /绿原译(115)

盲人 /绿原译(116)

枯萎 /李魁贤译(117)

阳台 /吴兴华译(118)

城市的夏夜 /绿原译(120)

罗马平原 /李魁贤译(121)

海之歌 /杨武能译(122)

玫瑰花心 /绿原译(123)

孤独者 /李魁贤译(124)

读者 /绿原译(125)

苹果园 /绿原译(126)

伟大的夜 /绿原译(127)

转折 /绿原译(129)

悲叹 /绿原译(132)

鸟群从他身上钻过的那人 /绿原译(133)

几乎是从万物向感觉示意 /李永平译(134)

总是一再地 /冯至译(135)

被弃于心之山 /绿原译(136)

死神 /魏育青译(137)

致音乐 /绿原译(138)

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 /冯至译(139)

手 /绿原译(140)

啊,朋友们,这并不是新鲜 /冯至译(141)

爱神 /魏育青译(142)

散步 /李永平译(143)

是时候了 /绿原译(144)

正如自然一任万物 /孙周兴译(145)

重力 /李永平译(146)

玫瑰,啊 /李永平译(147)

锣 /绿原译(148)

杜伊诺哀歌 /绿原译(150)

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李永平译(192)

小说、随笔与散文

小园中 /杨武能译(233)

掘墓人 /孙风城译(236)

体操课 /李永平译(247)

亲爱的上帝的故事 /王剑南译(252)

布里格随笔 /徐畅译(320)

论罗丹 /梁宗岱译(474)

沃尔普斯维德 /张黎译(531)

青年工作者的书信 /杨宏芹译(612)

体验 /杨宏芹译(622)

关于物之旋律的笔记 /杨宏斧译(626)

论艺术 /杨宏芹译(638)

独白的价值 /杨宏芹译(644)

论"山水" /冯至译(647)

里尔克书信选 /林克译(651)

里尔克生平及创作年表 /李永平编(705)

试读章节

老的房屋①

绿原译在古老的房屋,面前空旷无阻,我看见整个布拉格又宽又圆;下面低沉走过黄昏的时间以轻得听不见的脚步。城市仿佛在玻璃后面溶化。只有高处,如一位戴盔的伟丈夫,在我面前朗然耸立长满铜绿

.的钟楼拱顶,那是圣尼古拉②。这儿那儿开始眨着一盏灯远远照进城市喧嚣的沉郁——我觉得,在这古老的房屋正发出了一声“阿门”。 十一月的日子

绿原译寒冷的秋季能使白昼窒息,使它的千种欢声笑语沉寂;教堂塔楼高处丧钟如此怪异竞在十一月的雾里啜泣。在潮湿的屋顶懒洋洋躺着白色雾光;暴风雨用冷手从烟囱的四壁里抓走挽歌的结尾八行。

绿原译鸟儿在欢呼——为光所催唤——音响填充着蓝色的远方;皇家公园的旧网球场已被鲜花全部铺满。太阳倒十分乐观用大字母写在小草间。只是那儿在枯叶下面还有个阿波罗石像在悲叹。来了一阵微风,舞姿翩翩扫开了黄色的蔓草,给他灿烂的额头戴上了发蓝的紫丁香花冠。P3-5

序言

一九四六年,里尔克二十周年祭,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作了一个纪念演讲,将荷尔德林与里尔克同称之为“贫困时代的诗人”。毫无疑问,两位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与德国另一位大文豪歌德相比,毫无愧色。但荷尔德林与里尔克各自的命运却十分的不同,前者生前生活穷困潦倒,诗歌在文坛上几乎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其生命的一半时间都处于不清醒的状态,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终于享有了“诗人中之诗人”的美誉。而里尔克则完全相反,少年早慧,很早就出版诗集,后更以“事物诗”的创作,轰动欧洲文坛,克享大名而历久弗衰,虽然一度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创作和精神危机,但终于以最后的两部诗集《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获得桂冠诗人之名,从一九二六年逝世一直到今天,里尔克的诗名几乎就从未衰落过,他不仅为一般读者所喜爱,而且也是学术界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海德格尔之所以把荷尔德林与里尔克并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都在时代处于贫困的“世界黑夜里”,探讨了诗人的本质和诗的使命。和荷尔德林相比,里尔克也是一个孤独的无家可归者,他们都是在漫漫的漂泊中,试图通过诗的方式,为人的存在寻找一种真实的可能性。里尔克曾经这样发问:“何时我们存在?”而他最终的回答是:“歌唱就是存在。”因此,他把走向“歌唱”的道路,看做是一条“通过牺牲走向伟大”的道路。

里尔克在初步诗人生涯后,就始终怀有一种要成为“伟大”的渴望。在早期的一首诗歌中便表达了诗人的这一心迹:

我围绕着上帝,围绕着远古之塔

旋转了几千年;

可我还不知道:我是鹰,是风暴

抑或是伟大的歌唱。

里尔克所说的“伟大”,并非缀饰和附丽在一个人上的荣誉,对于这样的伟大,里尔克显然是不需要的,因为在他看来,所谓“荣誉”常常包含着许多虚构和不真实的东西,正如诗人在他的《论罗丹》一文中所说:“荣誉不过是聚集在一个新名字四周的误解的总和而已。”

里尔克显示的“伟大”是另一种伟大,一种已经化为无名的伟大,正如一片平原是无名的,那里只是遥远与广阔,或者像大海一样是无名的,那里只是一片汪洋、波动与深度。因此,走向“伟大”的道路,必须承受寂寞,承受痛苦,并具有献身的决断。因此,里尔克追问诗人本质和诗歌使命的全部严肃性就在这条道路上显现了出来,以至于他最后在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中可以写下如此让人深邃低回的诗句:

玫瑰,啊,纯粹的矛盾,欲望着

在众多的眼睑下作无人的睡眠。“玫瑰”,一直是里尔克诗歌中最喜欢的象征,它一层层的花瓣喻指着人的生存的矛盾和对立,而只有担当起这一切矛盾和对立,才能达到存在的丰盈性和永恒性。诗人的最终使命就是赞美存在的丰盈性:

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我赞美。

但是那死亡和奇诡

你怎样担当,怎样承受?——我赞美。

但是那无名、失名的事物,

诗人你到底怎样呼唤?——我赞美。

自何处你有权,在每样衣冠内,

在每个面具下都是真实?——我赞美。

怎么狂暴和寂静都像风雪

与星光似的认识你?——我赞美。在此,我们看到诗人是在怎样的召唤下,走向他的诗歌之路的。

里尔克,全名是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于布拉格,父亲曾在军队服役,后为一家铁路公司的职员。母亲出身于上流社会。九岁时双亲离异,里尔克跟随母亲生活。一八八二年,入读布拉格一所天主教主办的德语小学。里尔克小时候体弱多病,父亲为了让他成为孔武有力的男子汉,把他送人军校学习,但终因不适应军校严酷刻板的生活,不得不提前离开军校。后转入林茨商业专科学校,不久亦中断学业,返回布拉格,准备中学毕业考试。在此期间。里尔克开始尝试写诗,并于一八九四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生活与诗歌》。当然这本初试身手的作品,并没有一鸣惊人,几乎没有引起读者的关注。但为了证明自己的写作才能,刚刚步人诗人生涯的里尔克,在短短的几年之内,灵感泉涌,连续创作了《祭神》(1895年)、《梦幻》(1896年)、《耶稣降临节》(1897年)等诗集。这些诗歌题材狭窄,多局限于布拉格城市的历史、人文和风景,或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经历,风格明显兼有新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色,且语言亦未脱模仿的痕迹。里尔克后来甚悔少作,盖因于此。

……

在里尔克看来,通过上述两部作品,他终于完成了“一件惟一的、最终有效的、必须做的事情”,而在此之前的全部诗歌都不过是对“一场无名的风暴,一场精神上的飓风”的等待,这就是实现他成为“伟大歌唱”的渴望。

《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阔大流转、厚重磅礴。如果说,里尔克的中期诗歌是一种言说“物”的“事物诗”,那么,他的后期的这两部诗则可称之为“思想诗”。在这里,不应将它与“哲理诗”相混淆。我们知道,“哲理诗”主要是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诗本质上是外在于思想,思想或观念不过是在形象化的外观中将自身显现出来。在德国诗人中,我们可以在席勒那里读到最典型的哲理诗。然而,“思想诗”却恰恰相反,在它那里诗不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或一层外衣,在“思想诗”中,“诗”与“思”是同一的,也就是说,诗人同样可以追问思想家所提出和思考的那个“存在”问题。我们看到,在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后期诗歌中,“存在”是其思考的基本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追问:什么是人的真实存在?为此,他探讨了死亡的意义,爱的本质,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在大地上所应承担的使命。  《布里格随笔》中的死亡问题,在《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被进一步思考,但现在里尔克提出的要求是:不以否定的方式来读“死亡”这个词。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重新认识死亡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超越的、绝对的可能性,克服一切生者“把生与死截然分开的错误”。在里尔克看来,生与死本质上是一体的,二者须臾不离:“真正的生命形态穿越生与死两个领域,最伟大的血液循环流动在两个领域:既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只有一个伟大的统一……”只强调“死”的一面,将导向虚无主义,而只强调“生”的一面,生命就变得不完满。在一九二三年一月六日的一封信中,里尔克在解释自己的后期诗歌时说道:“像月亮一样,生命确实有不断背向我们的一面,但它不是与生命的对立,而是生命的补充,使它达到完善,达到丰盈,达到真正完满和充实的存在之球”。而在《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死亡作为“非存在”更是被看做“存在”的根基。因此,里尔克认为,只有当人们服从于“生与死统一”这一基本法则时,世界就会被赋予一种新的尺度,人就会在生命的强度上实现一个完满的或整体性的存在。

在里尔克那里,死与爱始终是关联在一起思考的。面对一个尚未学会爱的时代,他如是发问:“何处还有一个会爱的人?”与日常俗见不同,里尔克要求一种“无对象的”、“不占有的”爱。在这个时期,“敞开”成为里尔克后期诗歌的一个基本的词语,它是与“对象”截然对立的。如果说“敞开”是没有界限、没有隔离的整体存在,那么“对象”则意味着一种界限和限定。在里尔克看来,“对象”即是“对立”,它站在“敞开”之外,堵塞了一切通向“敞开”的道路。凡是有“对象”的地方,“敞开”就抽身远去;而在“对象”消失的地方,“敞开”便显现出来,一切都相互吸引、没有界限地融人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一个“无对象的爱”即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敞开,意味着向广远的召唤。只有以这样的一种爱,人向“整体存在”的转变才是可能的。

对于里尔克来说,只有认清了死的意义和爱的本质,人才能真正担当他在大地上守护“物”的使命。在大地上,不仅人需要和使用物,物也召唤和需要人。正如《杜伊诺哀歌》第九首中所说: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需要我们。”人与物不是一种征服和剥夺的关系,而是应当让物进入我们的内心,使之成为“不可见的”,从而守护物的自身性和丰盈性。而在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守护”变得越来越迫切。里尔克认为,现代的技术生产销蚀了“物”所具有的“无穷意味”,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无形象的活动”,它不再为“物”提供一个缓慢生长和成熟的空间,而是使它们成为“可替代品”。这种“可替代品”,在技术生产的速度中,可以迅速地消失,也可以迅速地生产出来,已不复有“人性”的蕴涵。正如里尔克所言:“今天空洞乏味的东西,假货,生命的仿造品……从美国蜂拥而来。一座美国人所理解的房子、一个美国苹果或那里的一棵葡萄树,都与渗透着我们先辈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实和葡萄毫无共同之处……”因此,在大地上越来越迅速消失的“不可替代的可见物”,除了进入内心,成为不可见的,已无其他逃逸之处:

除了在内心,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生命随着变化而消失。而且外界越来越小以至化为乌有。在一九二五年十一月的一封信中,里尔克进一步表达了《杜伊诺哀歌》里的这一观点:“除了在我们内心成为不可见的,大地已没有其他庇护所:我们以自己本质的一部分参与了不可见之物,它身上(至少)有我们分有它的凭证,当我们在此世存在时,我们能够增加我们在不可见之物上的份额——只有在我们心中,才能完成一种亲密的、持续的变形,即把可见之物转化为不可见之物,转化为不再依赖于可见和可及的东西,一如我们自己的命运在我们身上既是实在的,又是不可见的”。

在里尔克的全部作品中,《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是最为深奥晦涩的作品。在序言这样的篇幅里,不可能作详细的分析探讨,只能介绍一点浅见,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在以后的几年间,一直到一九二六年去世,里尔克的创作精力依然旺盛,时有新作问世,但罕有超过《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两部作品的,它们不仅是里尔克的巅峰之作,亦可艳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里尔克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写了大量的文论,探讨艺术问题。重要的有《论罗丹》、《沃尔普斯韦德》和《关于塞尚的通信》等,公认为卓越的艺术批评文献。尽管是批评文字,但灵动隽永,见解独到,有很高的可读性。

值得称道的是,里尔克还是一位受人喜爱的书简家。他的书信文笔优美,字里行间有一股诚挚动人的力量,宛如与人晤对,不造作,不生硬,可作美文来读。记得已故冯至先生在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时,便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我于一九三一年的春天,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在选集里,我们也选了一部分书信,且是第一次译成中文,相信读者读了,冯至先生当年的感受,也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里尔克的作品,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介绍到我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许多诗人。尽管如此,里尔克其人其诗,在许多方面对我们依然是陌生的,我们还徜徉在他的诗歌世界之外,未真正深入其堂奥。而要真正了解和熟悉里尔克,除了去阅读他的作品并浸润其中外,别无他途。本次编选和翻译的《里尔克精选集》无疑提供了这样一种阅读的可能性,俾使读者可以深入地与这位诗人作一番心与心的交流与对话。

李永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