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孙海鸣//赵晓雷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在世界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地区为中心的聚合式区域发展,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现象越来越突出。本书针对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及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序言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这一指导方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将正式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区域规划将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当前中国经济最活跃、极具竞争力的区域。特别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加速,已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区域。据核算,2003年长三角城市群(第六城市群)GDP占全国GDP的19.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2003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达18%,最低的为11.8%,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和2.7个百分点。2004年9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结果,全国十强县(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8席。另外,无论从产业基础、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企业制度、资讯体系、金融及资本市场体系、对外开放度、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度,以及政府的协调发展意识等各方面而言,长三角地区都将有可能率先制定和实施统筹发展的区域规划,发展成为支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所以,长三角发展规划不仅是区域层面的,还是国家层面的。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国家层面意义主要是:第一,长三角区域规划要完全体现统筹发展的国家战略意图;第二,长三角区域要发展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代表。

从国际上看,随着世界城市化迅速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关于城市群及城市体系规划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群理论认为,21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自1995年以来,西方国家形成“新区域主义”思潮,强调区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上,这一理论探讨了基于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综合系统的内在联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尺度中使用全面综合的规划方法,以及区域发展管理机构的建设和运作,提高区域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新区域主义”是在信息技术、通讯网络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及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广泛推进的形势下产生的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理论,它基本上代表了国际区域规划研究的前沿思想。根据国际区域规划理论发展前沿及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长三角区域规划应当体现以下一些新的理念。

(1)经济活动市场化使区域之间经济要素配置产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发展过度,会引发一系列失衡。因此,需要通过区域规划的作用进行调节,区域规划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区域的开放性特点使得区域规划不能靠直接计划干预来实施,而是要通过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来发挥效应。

(3)区域政治生活民主化趋向使得区域规划必须充分反映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区域的公共利益,区域规划也将因地方立法而获得权威性。

(4)新发展观要求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区域规划不再是单纯经济的、物质的建设发展规划,而需要将经济因子、社会因子、文化因子、环境因子综合协调,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5)编制长三角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从国家总体战略出发,明确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重点解决区域内各省市普遍关注而单一省市不能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完整而有效的政策措施。

根据上述理念,我们给出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目标及协调机制的政策思路。

(1)关于区域联动发展的有限目标和弹性指标尺度。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区域发展中市场因素逐渐占主导地位,传统计划体制下面面俱到的规划已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区域规划的基本功能是弥补市场机制在调节区域发展方面的缺陷,所追求的应该是有限目标。在市场经济中,区域规划注重合作和协调,因而其指标尺度是有弹性的。有限目标和弹性指标决定了区域规划的有效性。

(2)关于区域协调机制。从国外的经验看,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叶曾对区域发展进行行政管制,但效果甚微。以后,它们注重广泛吸纳各种利益集团的参与,制定公平、公开的规划准则,寻求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大大提高了区域规划的协调效率。20世纪9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多成立城际、省(州)际的大都市政府,作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但由于内部经济利益冲突、政治冲突以及与省(州)及城市政府的权利冲突,大都市政府的实际效果有限。在法国和意大利,一些新成立的大都市政府因运作困难而相继倒闭。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协调机制必须奉行以市场为基础,以利益协调为机制的原则,通过合作、谈判的过程,协调各行政区的利益立场,确立多方都能接受的有限目标,并实施弹性管治,使区域规划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了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即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城市群16城市的市长均参加。另外还有一些咨询研究平台,如每年一次的江浙沪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这些机制至少在形式上已经运行得很好,只要坚持市场基础、互利协调、有限目标、弹性管治的模式,随着各方面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其统筹区域发展的功能会发挥得更好。

(3)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定位。长三角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与国外几大城市群相比较,长三角城市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仍较低。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就是要有若干个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或城市群,城市群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并带动周边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长三角的区域规划目标应该是发展成为代表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本报告中,我们非常重视组团式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及国家发展的作用。

中国市长协会发布的2004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表明,21世纪是组团式城市群的世纪。20世纪下半叶,美国GDP的主要贡献出自大纽约区、大芝加哥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这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对美国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达到67%;而日本的GDP则主要产出于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它们的整体贡献率超过70%。就中国而言,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GDP约占全国的10%,长三角约占19.5%,京津唐环渤海地区约占7%,三者总计占36%左右。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对比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制高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远未释放,组团式发展的强力拉动有待发掘,空间整合的优化能力急需提升。为此,需要在原有区域点状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联动,推进区域趋优调整,扩大区域规模,注入新的动力源,获取区域整合的“发展红利”((Jevelopment diriderld)。2004一年9月,安徽的合肥和马鞍山、浙江的金华和衢州、江苏的盐城和淮安6个城市向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递交人会申请,要求加盟第六城市群,这是长三角区域扩张的一个良好态势。

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上海要将四个中心的建设与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相联系,将长三角城市群提升为世界级城市群,使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为凸显。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重在加强主导产业分工体系的能力,使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有利地位。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在培育资本流动、汇集、配置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主要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渠道,提高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国际化程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在合理配置、协调、利用长三角黄金岸线资源,将北仑港、洋山港、上海港、太仓港、洋口港等东南沿海港口组成有竞争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提高我国港口在国际航运业的地位。而“世博会”的筹建和举办也可以成为产业、会展、旅游、交通等方面区域协调和联动的重要战略节点。

本报告的思路设计、框架确定、观点整合、文字总纂由孙海呜、赵晓雷完成,全书共分三编共16章,另加一章附录。各章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刘乃全、张学良、贾彦利;第二章,豆建民;第三章,金钟范;第四章,王防;第五章,胡彬、张学良;第六章,李健;第七章,赖涪林;第八章、第九章,隋舵;第十章,应勤俭、张展展;第十一章,王小卫;第十二章,娄芳;第十三章,李超民、张宏伟、杨葵、张明恒;第十四章,刘志平、王晓朴、吴振清;第十五章,陈凯;第十六章,吴方卫、蒋小兴;附录,施祖辉。

赵晓雷

2004年12月于上海财经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