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族历史与文化暨民族学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马启成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近年来规划出版的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种。是作者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民族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撰写的部分论文或文章的辑录。这部选集中的文章涉及民族学、宗教学、民族史、社会人类学和西部地区开发等多学科研究领域,但主要是回族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编为四编,既有理论性概括,也有综合性阐述,还有对有关问题的探讨。

内容推荐

收入本书文章编为四编,既有理论性概括,也有综合性阐述,还有对有关问题的探讨。第一编是回族学与回族历史研究,包含回族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回族的族源及其形成、回族志、回族学术史、族教关系、有关回族人物评述等;第二编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包括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伊斯兰教教志、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有关穆斯林学者的评述和书评;第三编是西部及宁夏地区的研究,包括黄河水利开发、宁南山区农业基础建设、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脱贫;第四编是民族与宗教方面的研究,包括宗教起源与发展演变规律及其文化功能、新疆地区宗教、中国民族学的成就、民族节日文化、民族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等。

目录

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编 回族学与回族历史研究

坚持学科理论创新推动回族学研究新发展

《回族学论坛》序

百年沧桑传积学盛世雄心奔辉煌

加强学科体系建设致力中华民族复兴

回族学研究的导师和指路人白寿彝教授

——庆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

刍议建立回族学

再议回族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华夏大地上的回回民族

与时俱进的百年回族研究

——20世纪回族研究述略

回族族源与回回的初期活动

元代回族人物志三则

——谙都剌 苫思丁 凯霖

元代回回政治家兼学者赡思

甘肃辛亥革命概略

回族革命先驱者马骏烈士

民国人物志两则

——马福祥马鸿宾

第二编 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

略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伊斯兰教

简析中国伊斯兰的民族化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伊斯兰的大文化属性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宗教属性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属性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代宗师

——纪念马启西先生逝世90周年

爱国爱教的一代经学大师王静斋

——纪念王静斋先生逝世50周年

音韵铿锵蕴涵美文体译笔风格新

——评介林松教授《(古兰经)韵译》

穆斯林区域文化研究的佳作

——评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

第三编 西部及宁夏地区开发研究

宁夏黄河水利开发述略

宁夏南部山区农业基础建设与扶贫开发之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的贫困与文化脱贫

第四编 民族与宗教研究

宗教与宗教信仰

新疆是多种宗教传播的地区

前进中的中国民族学

——对新中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为民族学中国化而奋斗

——纪念吴文藻先生诞辰95周年

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刍议

贵州节日文化浅析

——兼谈回民不吃猪肉问题

附录一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记民族学与宗教学专家马启成先生

附录二

马启成论著目录

试读章节

回回人信仰伊斯兰教,这是他们从西亚和中亚带来的文化现象,这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和回族文化在中国形成和发展,一直受到阿拉伯、波斯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曾按国名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来华侨居的穆斯林“蕃客”们,因宗教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清真寺和“政教合一”的“蕃坊”组织。今日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清净寺和杭州的真教寺、北京牛街礼拜寺等,就是创建于这一历史时期。它们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历史见证。在蕃坊之内,穆斯林蕃客们的宗教生活是自由的,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皆依《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习惯行事”。蕃坊设有“蕃长”,由中国当地政府从蕃客中任命“最有德望者”一二人居之。他们除替政府“招邀”商人纳税外,还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典和规定,兼理穆斯林的教务,领导宗教活动,管理蕃客的诉讼裁判和判断是非曲直。这样,蕃坊既是穆斯林的宗教组织,也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行政单位,从而使伊斯兰教在中华大地上扎根。

由元及明,回回遍布全国。伊斯兰教作为回回人信仰的宗教而被称作“木速鲁蛮”、“回回教”、“回回教门”,后来又简称“回教”。清真寺被称作“回回寺”,掌教被称作“回回掌教”、“回回大师”。为适应大分散、小集中的新环境,这时伊斯兰教在中国形成新的宗教制度,即教坊制。所谓教坊,就是以清真寺为中心,以其附近教徒所组成的一个穆斯林聚居区。每个教坊聘请一位阿訇为宗教领袖,负责本坊教务。所有在这个礼拜寺参加宗教生活的人,都是该寺的“高目”(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居民”)或“哈宛德”(波斯语音译),在宗教上都归这个阿訇管辖。清真寺便是教坊中穆斯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除作为礼拜的场所以外,它往往也是大家公议大事、聚会和传递信息的地方。教坊大小不等,有的由几十户或上百户人家组成,多者几百户或上千户,但不管教坊有多大,各教坊之间均无隶属关系,独立存在。至今这种宗教制度仍然流行在内地和边疆许多回族地区。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随着回族的发展也在发展变化。这时伊斯兰教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哲学,并出现了一大批以信天命、重三纲、守忠孝,以五常诠释五功(即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宗教功课:念、礼、斋、课、朝)等为内容的哲学著作。著名的有王岱舆(约1570—1660)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刘智(约1660—1720)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马注(1640—1711)的《清真指南》,马德新(1794—1874)的《四典要会》、《大化总归》、《醒世箴言》等。这些人身为穆斯林,又通晓儒家学说,对佛、道也多有研究,当时人称之为“中阿兼通”、“学通四教”、“长攻儒者之学”的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向以儒家学说一统天下,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要想图生存、求发展,只能向儒家靠拢。这种结合是一个长期过程,但至明清之际已趋完成。与此同时,为适应回族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解决宗教人才缺乏问题,先后在陕西、山东和云南等地开始建立了由清真寺招收学生,传习经典,培养宗教职业者的经堂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著名的回族伊斯兰教经师、学者。这一时期内,随着苏非派教义的传人,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其影响有加强的趋势。苏非派神秘主义与回族宗法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被称为“门宦”的制度。门宦既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教派形式,又是一种宗教上层的高门世家。这种宗教制度首先产生在甘肃河州等地,后来发展到西北回、东乡、撒拉和保安等民族地区。到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形成的门宦约有四五十个之多,其中以嘎德林耶、虎夫耶、哲合林耶、库布林耶势力最大,习惯上称为中国伊斯兰教的“四大门宦”。每个门宦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门宦制度产生后常常发生教派的斗争。因而影响了民族内部的团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门宦之间的偏见日趋减少。

P60-62

序言

本书是本人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民族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撰写的部分论文或文章的辑录。已有《回族》(《中国少数民族知识丛书》之一)、《宗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三部著作出版。

这部选集中的文章涉及民族学、宗教学、民族史、社会人类学和西部地区开发等多学科研究领域,但主要是回族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本书保持文章发表时的原貌,只是在文字上做了必要的订正。

众所皆知,回族是我国一个人口众多、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从其形成起,就生气勃勃地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对缔造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创造中华古代文明的社会实践中谱写了光辉篇章,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回族研究有近百年历史了,在多年的回族研究中有三点体会:

一是回族研究实践性强,具有显明的时代感。回族研究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在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富强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重点和特点,在实践中也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广泛需求,作为民族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回族研究不可能置身于当代社会发展之外。这就要求回族研究工作者要面对现实,深入现实,研究现实,把回族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国家的民族宗教工作实际相结合,把回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一个以理论研究促进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推动理论建设的新局面,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使回族学研究走向世界。

二是回族与伊斯兰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回族是中国穆斯林人口规模最大的民族。回族穆斯林的先辈最早(唐宋时期)将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带入东亚的中国,从而构建起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一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回族与伊斯兰教二者相互依托,交融互涵,共同发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生活方式,伊斯兰教已成为回回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已为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人士所接受。

三是加快回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现阶段解决回回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经济是基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依托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可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回族经济发展又依托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由时代精神所决定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民族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这方面,回族学研究刚刚开始起步。

收入本书文章编为四编,既有理论性概括,也有综合性阐述,还有对有关问题的探讨。第一编是回族学与回族历史研究,包含回族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回族的族源及其形成、回族志、回族学术史、族教关系、有关回族人物评述等;第二编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包括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伊斯兰教教志、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有关穆斯林学者的评述和书评;第三编是西部及宁夏地区的研究,包括黄河水利开发、宁南山区农业基础建设、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脱贫;第四编是民族与宗教方面的研究,包括宗教起源与发展演变规律及其文化功能、新疆地区宗教、中国民族学的成就、民族节日文化、民族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等。

收入本书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各地的学术文化刊物上,如《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回族研究》(宁夏)、《西北民族研究》(甘肃)、《中国穆斯林》(北京)、《伊斯兰文化研究》(西安)和《阿拉伯世界》(上海)等;有些是收入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文集中。正是由于这些刊物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才使这些文章与读者见面,并获得读者的指正。借此机会,对这些出版单位的编辑部和有关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另外,有的文章是第一次发表。

收入本书的文章,是20多年来断断续续写成的,加上回族与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有些文章彼此问有重复,有的材料多次使用。为保留文章的原貌和完整性,一般未做大的改动,在此特向读者说明。

欢迎读者对本书批评指正!

本书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近年来规划出版的民族学社会学教材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出版得到该院和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办公室和本校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谢意。

作者

2004年12月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