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的西方近代文明,向古老的中国倾泻而来,传统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西方各种新式器物、建筑样式、交通工具、娱乐方式、婚丧礼仪等纷纷登陆中国,使中国社会从价值观念到生活方式、日用器物到风俗习惯,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洋行、教堂、公寓、别墅,这些带有浓郁异国风情的西洋建筑,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红墙绿瓦,成为近代建筑的新潮流。本书为“中国近代城市文化丛书”之一,以图文相生的形式向您讲述近代中国西式建筑形成背后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近代中国的西式建筑/中国近代城市文化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李学通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强势的西方近代文明,向古老的中国倾泻而来,传统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西方各种新式器物、建筑样式、交通工具、娱乐方式、婚丧礼仪等纷纷登陆中国,使中国社会从价值观念到生活方式、日用器物到风俗习惯,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洋行、教堂、公寓、别墅,这些带有浓郁异国风情的西洋建筑,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红墙绿瓦,成为近代建筑的新潮流。本书为“中国近代城市文化丛书”之一,以图文相生的形式向您讲述近代中国西式建筑形成背后的故事…… 内容推荐 1840年以嘲,在洋枪洋炮的威逼下,伴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开埠通商,带有商业性质的码头出现了,由此刺激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兴起,举凡刻有西方烙印的各种外来文化,如以教堂为首的西洋建筑、以汽车为中心的交通工具开始登陆中国,就连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婚丧礼仪也悄然改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娱乐,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新型城市文化由此萌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丛书”将带您走进这段近乎尘封的历史,以图文相生的形式向您讲述近代中国城市形成背后的故事…… 本书为其中一册。 目录 序 引言 一、西风东渐——西洋建筑的传入 近代以前的西洋楼 殖民地风格的建筑 “拉丁十字”的教堂 新式银行建筑 最初的交通建筑 天子脚下的“国中之国” 李鸿章与戈登堂 西式的中国衙门 饭店里的风云 上海里弄的变迁 二、高楼林立——西洋建筑的盛行 银行与海关建筑的兴盛 从古典柱式到折衷主义 中外建筑师在中国的“新语言” “穿马褂”的洋楼 建筑里的科学故事 现代风格露尖角 工业建筑与建筑工业 不同需要与多种类型 新建筑与新生活 别墅里的政治 风格各异的城市 中国建筑的新面目 三、简陋与摩登——抗战及战后时期的西式建筑 东三省的独特风景 简陋的大西南 盛行一时的摩登风格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一、西风东渐 ——西洋建筑的传入 在建筑领域,中国也曾经是一个发达国家。秦砖汉瓦,源远流长,从雄伟古老的万里长城、气势磅礴的阿房宫殿,到美不胜收的明清皇宫、淡雅幽静的江南园林,中国的建筑文明曾经为人类建筑历史留下了灿烂辉煌的重要篇章。中国建筑历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侧面,亦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跌荡起伏,日臻成熟。它也为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明史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历史空间。不过,近代中国的这一历史空间却发生了一种新鲜而且重要的变化——与中国古典建筑的式样和风格全然不同的西洋式建筑,这时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种西洋式建筑既不是中国文化传承衍化的必然结果,更不是中国建筑历史自然发展的产物。然而,它却与中国近代百馀年中饱受外来强权侵略的屈辱历史和强势外来文化的输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建筑是人类居住与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经验感受和思想情操的表达手段。在英国人发动那场肮脏的鸦片战争以前,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的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物质载体之一,经历了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历史旅程,在东方广阔而古老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壮美辉煌的足迹。与西方文明发展史相伴随,西方建筑也走过了曲折而五彩缤纷的美的历程。然而,这两条建筑文明之路在近代以前却极少有相互交汇的机会。 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几乎与世隔绝,为数极少的外国来华商人也被限于澳门、广州等极狭小的区域之内。因为西方人在华活动的空间有限,所以与他们活动相关的西洋式建筑自然也大都集中于这些有限的地区之内。尽管为数极少,但中国大地上确实也还是出现了一些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的西洋风格建筑。 P1-2 序言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但进入近代以后,在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进步程度,均开始明显地落后于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欧洲迅速崛起,西方列强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向全世界进行武力扩张,同时也将带有西方烙印的近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当落后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以后,它也不由自主地被纳入到世界文明的近代化行列中。 强势的西方近代文明,向古老的中国倾泻而来,传统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西方各种新式器物、建筑样式、交通工具、娱乐方式、婚丧礼仪等纷纷登陆中国,使中国社会从价值观念到生活方式、日用器物到风俗习惯,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洋行、教堂、公寓、别墅,这些带有浓郁异国风情的西洋建筑,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红墙绿瓦,成为近代建筑的新潮流; 西装、皮鞋、领带、裙装,这些有着鲜明西洋近代特色的服饰,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的长袍大褂,成为近代中国民众的新时装; 文明结婚、集团结婚,这些由漂亮婚纱、西洋乐器点缀的新式婚礼,逐渐取代中国的旧式婚礼;火葬、公祭、公葬、国葬、追悼会,这些名目繁多的西式丧礼,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方式。它们共同成为了近代中国的新礼俗。 汽车、电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新式马路的修筑,标志着新式公共交通事业的兴起; 电影、舞蹈、话剧等新式娱乐形式的风行,跑马场、舞厅、公园等新式娱乐场所的修建,标志着近代新式娱乐业的崛起。 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婚丧嫁娶,无论休闲娱乐,还是风俗礼仪,大凡近代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而最先受到冲击的则是一些被辟为通商口岸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它们让中国人最早接触到了欧风美雨。 近代城市是东西文明交汇的舞台——新的时尚最早在这里流行;新生活方式最早在这里展示;东西方文明间的碰撞,同样最早在这里开始。 在新观念的启发下,新的市政管理和建设不断被引入,这使得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革命性转型。从此开始,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城镇,逐步转化为以商业和贸易为主要功能的近代化城市。 新式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火车站、公园、厕所等公共设施的纷纷建立,和电灯、电话、电报、煤气、自来水、公共汽车、马路等公用事业的陆续兴办,给人们带来了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涌向城市。 城市意味着机会,城市意味着文明,城市意味着变化。 在开埠通商的城市中生活的民众,最早接受了这些新东西的熏染。他们中的一些人的饮食习惯在变化,服饰穿戴在变化,婚丧礼仪在变化,休闲方式在变化,宗教信仰在变化,价值观念同样在变化。正是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中,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新式城市文化形成了。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兼具、本土与外来并存,形成了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色。 《中国近代城市文化丛书》向人们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西洋之“新”冲击传统之“旧”的城市演进态势,一种在东西文明碰撞中形成的近代城市文化风貌。 为了能让广大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过程,本丛书还随文选配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以期能图文相生,给读者营造一种现场感。这些图片有的是从历史文献中挑选的,有的是今人的作品,我们谨向它们的作者表示感谢。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内容上难免有挂一漏万或不当之处,在此敬请读者给予指正。 左玉河 2005.1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