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谢朓庾信诗选/古典诗词名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杜晓勤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谢脁的诗丽新警,圆美流转,代表了齐梁时期诗歌的最高成就,对中国中古诗歌的格律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庾信则“穷南北之胜”,入北后更是形成独特诗风——“庾信体”,是整个南北朝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二人的诗境、诗艺对唐代诗人诗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诗歌天空中璀璨的明星。本书精心择取了谢胱诗64题68首,庾信诗61题80首, 而题解和注释亦有益于全面了解二人生平及诗作。

目录

前言……………………………………………………1

谢胱诗选

答王世子………………………………………………3

永明乐十章(其六)……………………………………4

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5

临高台…………………………………………………6

琴………………………………………………………7

乌皮隐几………………………………………………8

席………………………………………………………9

咏竹火笼………………………………………………10

芳树……………………………………………………11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12

和别沈右率诸君………………………………………14

离夜……………………………………………………15

鼓吹曲十首

 入朝曲………………………………………………16

 校猎曲………………………………………………17

 从戎曲………………………………………………19

 登山曲………………………………………………20

 泛水曲………………………………………………21

临溪送别………………………………………………23

答张齐兴………………………………………………23

春思……………………………………………………25

同羁夜集………………………………………………27

望三湖…………………………………………………28

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29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31

和宋记室省中…………………………………………36

同谢谘议咏铜爵台……………………………………37

奉和随王殿下(其十)…………………………………39

蒲生行…………………………………………………40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41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44

和王中丞闻琴…………………………………………45

酬王晋安………………………………………………46

直中书省………………………………………………48

观朝雨…………………………………………………50

游东田…………………………………………………52

和徐都曹出新亭渚……………………………………53

同王主簿有所思………………………………………54

京路夜发………………………………………………55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57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59

始之宣城郡……………………………………………6l

出下馆…………………………………………………64

高斋视事………………………………………………65

宣城郡内登望…………………………………………66

后斋迥望………………………………………………68

游敬亭山………………………………………………69

游山……………………………………………………71

赛敬亭山庙喜雨………………………………………73

新治北窗和何从事……………………………………75

落日伥望………………………………………………77

冬日晚郡事隙…………………………………………78

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80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81

秋夜……………………………………………………84

同赋杂曲名秋竹曲……………………………………86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87

送江水曹还远馆………………………………………88

赋贫民田………………………………………………89

在郡卧病呈沈尚书……………………………………9l

和刘绘人琵琶峡望积布矶……………………………93

将游湘水寻句溪………………………………………96

休沐重还丹阳道中……………………………………97

移病还园示亲属………………………………………100

治宅……………………………………………………101

玉阶怨…………………………………………………102

金谷聚…………………………………………………103

王孙游…………………………………………………104

怀故人…………………………………………………105

咏风……………………………………………………106

庾信诗选

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111

入彭城馆………………………………………………112

将命至邺酬祖正员……………………………………114

将命至邺………………………………………………116

西门豹庙………………………………………………119

燕歌行…………………………………………………121

奉和山池………………………………………………125

梦入堂内………………………………………………127

和咏舞…………………………………………………128

赠周处士………………………………………………129

寻周处士弘让…………………………………………130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其一、其二、其三、其六、

 其八、其九、其十)………………………………132

和张侍中述怀…………………………………………142

和裴仪同秋日…………………………………………150

奉报穷秋寄隐士………………………………………152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154

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157

忝在司水看治渭桥……………………………………159

集周公处连句…………………………………………161

别周尚书弘正…………………………………………162

重别周尚书(其一)……………………………………163

从驾观讲武……………………………………………164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二首………………………………166

和赵王送峡中军………………………………………169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一、其五、其六、其七、其十、

 其十一、其十八、其二十二、其二十六)…………171

对宴齐使………………………………………………186

就蒲州使君乞酒………………………………………187

和侃法师三绝(其一)…………………………………188

正旦上司宪府…………………………………………189

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192

奉报寄洛州……………………………………………195

和刘仪同臻……………………………………………198

园庭……………………………………………………199

寒园即目………………………………………………201

游山……………………………………………………203

奉和示内人……………………………………………204

夜听捣衣………………………………………………205

归田……………………………………………………209

望野……………………………………………………21l

奉和赵王游仙诗………………………………………212

山斋……………………………………………………214

奉报赵王惠酒…………………………………………215

有喜致醉………………………………………………216

奉和夏日应令…………………………………………218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220

和灵法师游昆明池二首(其一)………………………222

别张洗马枢……………………………………………223

舟中望月………………………………………………224

喜晴……………………………………………………225

晚秋……………………………………………………226

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其二、其三、其十三、其十六、

 其二十一、其二十二)……………………………226

寄徐陵…………………………………………………232

和庾四…………………………………………………233

忽见槟榔………………………………………………234

秋夜望单飞雁…………………………………………235

对酒歌…………………………………………………236

昭君辞应诏……………………………………………237

出自蓟北门行…………………………………………239

乌夜啼…………………………………………………240

怨歌行…………………………………………………242

舞媚娘…………………………………………………243

试读章节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自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题解

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日:‘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胱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境界宏阔,色彩绚丽,成为谢脁诗中最受人推崇的写景名句。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写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即表示了对谢胱此诗的激赏。P59-60

序言

谢脁和庾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两个十分重要的作家。其中,谢胱是公认的齐梁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庾信则“穷南北之胜”①,是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样,他们也是南北朝时期对唐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

       一

谢胱(464—499),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他是东晋名相谢安之兄谢据的玄孙,刘宋大诗人谢灵运的族侄。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系《后汉书》作者范晔之姊。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是齐高祖萧道成的第五女承安长城公主。自宋至齐,谢氏家族已渐中落,而且谢纬这一支在谢氏大家族中本不显贵。谢脁高祖早卒,曾祖以来,皆无高位。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谢胱的两个伯父谢综和谢约又与范晔等人企图拥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被诛,招致家祸。谢纬虽未参与其事,且是宋文帝的女婿,得以免死,但也被流放到广州。宋孝武帝孝建(454—456)时,才被敕还建康。谢胱即出生于谢纬从广州还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之后,其时家境益见衰微。

谢胱毕竟是贵族子弟,且谢氏家族一直有着悠久而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尤其是文学创作传统,所以谢胱少年即“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①。齐武帝永明初年(484年左右),谢脁出仕为豫章王萧嶷的太尉行参军,后又历任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参军、王俭卫军东阁祭酒、文惠太子长懋舍人等职。永明二年(484),竟陵王萧子良为护军参军,兼司徒,在建康玄武湖南鸡笼山开西邸,“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②。谢胱与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萧衍先后出入其中,号为“竟陵八友”⑨。他们在竟陵王西邸互相唱和、切磋,共同促成了永明体诗歌的产生。在谢胱现存可考作于永明时期的28首诗歌中,大多是篇幅短小的作品(五言四句的小诗有16首),其中尤以佻巧的咏物小诗和艳情乐府为主(其中咏物诗9首,乐府小诗15首)。这些诗歌大都写得珠圆玉润、情思宛转,是其“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④诗歌审美观的最好体现,成为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品。其中,咏物诗多为五言八句,用典无痕,意象清新。乐府诗多为五言四句,以哀婉之情为主,诗境空灵,声律流美。《金谷聚》和《铜雀悲》两首竟然做到句句合律,联内对仗也极工整,完全符合沈约所提出的句内平仄相间、联内对仗的永明声律理论⑧,为齐梁体诗歌的形成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谢胱此时毕竟阅历尚浅,涉世不深,他在创作时,多着力于形式之精美,刻画之精微,情不深,意不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自然有限。

永明八年(490),随王萧子隆被任命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谢胱于翌年随萧子隆镇荆州,为镇西功曹,转文学。史称,“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谢脁由于文才出众,“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①。这一时期,谢胱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人生感悟都有了质的飞跃。首先,谢胱在赴荆州途中和到荆州后,相继创作了《鼓吹曲》、《奉和随王殿下十六首》两大组诗,诗歌艺术研磨得更为精工了。《鼓吹曲》十首作于赴荆州途中,风格基本上是沿着永明体的路子继续前行,但在密切配合乐府歌曲、主题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谋篇布局和再现典型场景的能力。如《元会曲》、《郊祀曲》、《钧天曲》、《入朝曲》、《出藩曲》主要渲染帝京王室之威仪盛典,辞藻富丽,风调高华;《校猎曲》、《从戎曲》刻画原野狩猎之状、从军行旅之景,或动或静,气高势峻;《登山曲》、《泛水曲》抒写山水游衍之乐,“矜琢中有流逸之气”②。《奉和随王殿下十六首》系与随王唱和之作,歌功颂德中夹杂着个人隐忧,辞藻雅丽,意味清隽。其次,谢脁在荆州后期开始创作长篇述怀诗,抒写自己日渐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其中20句以上的诗篇就有《答张齐兴》(20句)、《夏始和刘孱陵》(22句)、《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22句)、《和王长史卧病》(24句)、《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36句)等篇。这些作品大多作于永明十年(492)、十一年(493)间,诗人此时离京日久,僻处边城⑧,虽常与随王、同僚欢会游衍,然思乡之情、倦游之感,仍时时袭上心头。诸种情思显非短小篇什所能承载,故谢胱此时所作多为“序述委婉,情文斐靡,一往情深”①的长篇巨制。《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与其此前在京所写《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虽然同为吊古之作,但情蕴更为深厚,气魄更为宏大,可见谢胱此时胸襟、诗艺均较前一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另外,谢脁在荆州还创作了不少游览山水之作。虽说谢胱于赴荆州途中所作《鼓吹曲》十首中已有《登山曲》、《泛水曲》等山水诗,但皆为乐府曲辞、奉教之作,非写眼前实景,抒切身真情,故终觉诗思有隔。然而,谢胱到荆州西府后所作《临溪送别》、《望三湖》、《落日同何议曹煦》②、《和何议曹郊游二首》等诗,写山光水色,流动衍漾,且融情入景,思致甚佳。谢胱作于永明十一年(493)夏秋的《和宋记室省中》诗,起势俊伟,由眼前景入,景中含不尽思归之情,情景“合离之际”、“妙不可言”③,可代表其荆州时期诗歌的最高水平。

当时齐武帝对诸王存有猜忌之心,派在诸王身边的长史大多是皇帝的耳目④。谢胱受到随王的过分宠信,长史王秀之“以胱年少相动,密以启闻”(《南齐书·谢脁传》),齐武帝立即下敕,召谢脁还都。

谢脁自江陵还都,时在永明十一年(493)秋,正赶上宫廷内部激烈的夺权斗争。当朝辅政的萧鸾,见谢胱并非萧子良的死党,就开始重用谢胱。他先是“以胱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后又在自登帝位(齐明帝)后,命谢胱“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_①。在建康期间,谢胱创作了不少描写帝京风物的景物诗。他的这些诗作吸收了汉代以来都城赋造语华赡的特点,又融合了谢灵运山水诗摹景如画的风格,显得典丽而不袱秽,清新而不寒瘦。如他在抵京后所写《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不仅兴象宏阔,“极才思文情之壮”②,将夜路、秋景,与胸中悲愁、忧思融合混一,通体雄健,一篇尽善,被后人誉为“压卷之作”③,而且“金波丽端鹊,玉绳低建章”两句,写月色星光下皇城建筑的巍峨、壮丽,也堪称神来之笔。再如《直中书省》,从宫殿写起,气象萧森,中间“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玲珑结绮钱,深沉映朱网。红叶当阶翻,苍苔依砌上”等句,状物生动,写景细致,何焯谓此诗“非徒宏丽,尤细意分贴”④。谢胱将帝京风物与山水秀色结合得最好的当数《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其中景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色彩鲜妍悦目,意境却宁静和谐。故钟惺赞之日:“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惟不堕清寒,愈见旷逸。”⑨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谢胱再次离京,出为宣城郡太守,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期。在山水奥区宣城郡,谢脁最为主要的成就,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景活意切的山水诗。首先,他在到宣城之初,创作了一些酷似谢灵运的长篇纪游体山水诗。这些诗篇幅很长,如《游敬亭山》20句,《游山》诗长达30句,而且从遣辞到谋篇都有明显取法谢灵运的痕迹,都是前面大半写景,后面几句抒情说理。在具体描写山光水色时,也是移步换形,按部就班地敷写成篇。如《游敬亭山》诗,前面十二句均写游山时即目之景,且人、仙、峰、溪、草、木、鸟、兽、云、雨等物象,布置得一一有次;“我行”后八句抒游山之情,章法分明,是典型的“康乐构法”。再如《游山》诗,也是“荡漾苍蔚,有赋家之心”①,且结尾“得性良为善”化用了谢灵运《道路忆山中》“得性非外求”一句,均可看出从谢灵运诗脱胎而来的迹象。不久,谢脁就在谢灵运山水登临诗的基础上,将登临眺望与日常闲居结合起来,先后创作出《后斋迥望》、《落日怅望》、《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冬日晚郡事隙》、《宣城郡内登望》、《新治北窗和何从事》、《高斋视事》等一大批于郡内高斋眺望风景之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题材和写景风格。和谢灵运的长篇山水登临诗相比,谢胱创作这些郡斋眺望诗时,无舟车劳顿之苦、爬山涉水之险,心境怡然平和,闲来含情凝眺;且毋庸移步换形,敷陈铺排,只需将即目所观动人之处,简笔勾出,集中表现,便是一如画美景。故其诗中所写一年四季之景皆清新明快,宁静旷远,且各个不同,生动自然。如他写夏日所望:“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夏木转成帷,秋荷渐如盖”(《后斋迥望》),高旷平远,绿意盎然;写秋日卉木之变化:“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落日怅望》),清寒俊雅,饶有逸趣;写冬日远观之景:“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水墨清润,笔意苍然①;写冬日近赏之物:“飒飒满池荷,倚倚荫窗竹。詹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冬日晚郡事隙》),萧瑟闲肃,真切尽致。诚如葛晓音先生所说,谢胱的这些郡内登望、高斋迥望之作,是“兼有陶诗之清旷和大谢之深秀,又自成疏朗清逸之境”②,开辟了山水诗的一个新境界。

除了山水诗,谢脁在宣城太守任上还创作了一些政事诗,充分表现了他的治政态度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他初到宣城时,曾作《始之宣城郡》诗,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烹鲜止贪竞,共治属廉耻”,希望在自己的任内,实现“广平咏”、“华阴市”那样的治绩。在太守任上,他为了期盼年祥,“福被延氓泽”,多次祭赛山神求雨,当天空真的降下甘霖时,不禁作《赛敬亭山庙喜雨》诗,发抒欣喜之情。他还体恤贫病,给贫民分赋田亩,让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实现其“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的治政思想。在六朝人尤其是士族诗人中,像谢脁这样在诗中真诚地表示敬业爱民思想的确乎不多,所以后来人们不但视之为“良吏”⑧,而且每每以他为榜样,勉励自己㈤。

从建武三年(496)暮秋离开宣城,到永泰元年(498)被下狱害死,谢胱均在都城建康附近活动,他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存世甚少,其中大多写其田园隐居生活。谢胱的这些田园诗虽欲在心境上摹仿陶潜,力图表现其萧散、高逸的情怀,但在遣辞用句和刻画景物方面,则尖新、鲜活,带有鲜明的齐梁体风格。如《休沐重还丹阳道中》,作于建武四年(497)夏还家乡道中,抒写了诗人在常年仕途奔竞之后,志轻轩冕、意欲归隐的高情逸趣,可谓是“通体言情,其旨婉,其辞逸”①,但写夏日田野景色,则鲜活生动:“田鹄远相叫,沙鸨忽争飞”,与陶诗大异其趣。再如《治宅》诗,主要表现其闹中取静、大隐于市的超脱胸襟,但在写“池中荷”、“江南菉”等常见清雅物象时,却用“风碎”、“霜剪”等拟人化的动词,意翻空而出奇,新人耳目。

总的看来,谢脁的诗歌成就首先在于将谢灵运所开创的寻幽探奇式山水诗的表现手法应用到都邑风物诗和闲居登望诗中,大大拓展了山水诗的表现领域,使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山水美景与普通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为齐梁诗歌及后来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其次,谢胱的山水景物诗已经明显克服了谢灵运诗歌山水与情理截然两橛的弊病,而是将宦游之情融入即目所观景物之中,亦情亦景,景活情切,美丽动人,成为后来盛唐山水诗“兴象玲珑”审美观之滥觞。再次,谢脁作诗刻意求工求新。在音律、声调方面,他力图圆转流美;描摹刻画景物时,又精雕细琢,翻新出奇,在齐梁诗风的形成过程和中近古诗歌的格律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唐代诗人大多对谢胱推服不已,如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②,且作诗云:“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山寄崔侍御》);杜甫亦曾称赞道:“谢脁每篇堪讽诵”①。宋以后诗评家则更为明确地肯定谢脁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如唐庚云:“诗至玄晖语益工,然萧散自得之趣,亦复稍减,渐有唐风矣。”②吴淇《六朝选诗定论》也认为“齐固古诗与唐诗中间一大关键”,而“齐之诗,以谢脁为称首,其诗极清丽新警,字字得之苦吟。较之梁,唯江淹仿佛近之,而沈约、任防皆所不逮,遂以开唐人一代之先。”③            二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其八世祖庾滔,在东晋初年,因永嘉之乱,迁居江陵。祖父庾易,南齐隐士。父庾肩吾,系梁代著名作家。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④,十五岁,为梁昭明太子萧统东宫侍读。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书记。东海徐搞为右卫率,搞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⑤他曾多次出使东西魏,以文才知名于北朝。侯景之乱中,萧纲命庾信率宫中文武千馀人,于朱雀航抵抗。后来,大军溃败,庾信西奔江陵,投湘东王萧绎(梁元帝),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与颜之推等共校典籍。承圣三年(554)四月,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庾信至长安后不久,西魏就派兵攻破了江陵,梁元帝被杀。庾信从此被留在北方,仕于西魏,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不久晋位车骑大将军、仪同Z-司。周孝闵帝代魏后,封庾信为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后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晋爵义成县侯。不久,拜洛州刺史。周武帝建德(572—578)中,陈宣帝请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于周,周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南归,信与褒并留不遣。寻又征为司宗中大夫。周静帝大象初年(579),以疾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  庾信的诗歌创作可以承圣三年(554)入北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庾信的前期诗作现存很少,但从中我们仍可看出他早年的诗歌创作风尚。庾信是在官体诗的笼罩下开始诗歌创作活动的,而且到十九岁时,宫体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得到了喜作宫体诗的太子萧纲的赏识,被擢拔为抄撰学士。在入东宫后,庾信的诗歌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与其父庾肩吾及徐搞、徐陵父子“既有盛才,文并绮丽”①,成为“徐庾体”的代表作家。从庾信现存南朝诸作看,他的诗已经能够以意境取胜,比简文帝及徐陵等人的同题之作更为清新、流美,而不是一味追求绮丽、轻艳。如“咏舞”,是齐梁时期典型的宫体题材,但庾信的《和咏舞》则用清丽的语辞吟咏舞女优美的舞步和容貌,不像简文帝的《咏独舞诗》、《咏舞诗》等作品那样,总是带有轻薄之态、猥亵之意。再如《七夕》②,亦疑与简文帝唱和之作。简文帝之作“虽见流丽,然重在运用典故,堆砌辞藻,接近当时咏物诗的写法”;庾信之诗则重在写情,“从一年一度的相见反增离别的幽恨落想”,“隔河”二句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化出,“从空间的阻隔进一步想到时间的悠长,虽稍逊于古诗的朴素真挚,却另有耐人咀嚼之处。”①其前期诗作中比较有名的《奉和山池》诗,描写了宫中山池美丽的秋景,萧疏、闲雅,笔致清新。“荷风”、“浴鸟”二句,尤为生动传神。且整首诗有开有阖,有起有落,初具律诗章法。王夫之赞此诗“在句巧丽,在章犹自浑成”②,代表了其前期诗歌的最高成就。

庾信诗歌艺术产生质的飞跃,是在入北之后。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⑨,意即庾信的前期诸作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入北之后,尤其是晚年所作,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了。  这“老更成”的标志之一,就是庾信在入北之后不久所形成的独特诗风“庾信体”。“庾信体”虽然仍有轻艳之习④,但是,诚如倪瑶所云:“徐、庾并称,盖子山江南少作宫体之文耳。及至江北,而庾进矣。”⑤从现存诗作看,庾信入北后渐渐摒落华艳之辞,始朝清新纯净之境发展了。其入北之后的诸多写景诗如《喜晴》、《晚秋》、《舟中望月》等,都比其南朝诸作显得笔触更为清新、色彩更为鲜明。《舟中望月》诗:“舟子夜离家,开舱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莫落独轮斜。”写诗人于舟中所见月夜美景,想像之新警奇幻,诗境之纯净清空,为六朝诗中所罕见,而且全诗对仗工稳,声律精美,已是标准的唐人五律。  如果再把庾信仕北后的抒情之作与前期专事绮丽、清新的“徐庾体”作品进行比较,还可看出,庾信仕北后,由于他心灵的升华,将真情贯注于诗歌创作中,使他原先就很擅长的五言绝句体小诗,也变得韵短情长、诗思绵缈。杨慎曾说:“子山之诗,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新而不尖,所以为老成也。”①《四库总目提要》于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下说:“至信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则非(徐)陵之所能及矣。”如《寄徐陵》、《和庾四》、《重别周尚书二首》等诗,都是将自己的种种感慨、思念、悲哀,以最简洁、含蓄的方式,浓缩到这短短的四句中,不但在字句上对仗工巧,声律谨严,而且音节上又显得珠圆玉润、流转自然,让人在纯净的诗境中吟味着醇厚的诗情。

庾信入北之后诗歌题材上的拓展也很显著。首先,庾信从初入北时,就创作了一些情感复杂深曲的述怀诗,而且诗境蒙上了一层苍劲、凄寒之气。如他作于承圣三年(554)冬的《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其中就有几首抒发了他屈节仕北之初的痛苦和设法找寻精神慰藉的矛盾心情,无奈中透着凄楚。庾信诸多暮年之作,如《和张侍中述怀》、《连珠》、《拟咏怀二十七首》等作品,诗思更为深婉、曲折,风骨苍然。尤其是《拟咏怀诗二十七首》继承了阮籍《咏怀诗》托喻寄兴、忧愤深广的艺术传统,以凌云健笔抒写了他那痛彻心腑、百转回肠的哀思和愤懑。在对人生和社会历史的思考深度上,庾信虽然逊于阮籍,但其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则较阮诗更显得沉郁苍凉、曲折层深。庾诗不但具有苍劲的风骨,而且具备了齐梁诗中声律精细的艺术特征,是浑厚与精致的统一,这也是阮诗所不及的。自刘宋以来,尤其是梁陈诗坛,能自觉在内蕴之深沉、风骨之苍劲等方面,回复正始之音、建安风骨的,除了庾信,尚无第二人。  其次,庾信后期所作的田园诗,也取法陶潜而自出机杼,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细景物,于自然中透着枯淡。如《归田》诗描写了诗人在自己的庄园中安适、闲散的隐逸生活,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官,意欲躬耕垄亩、栖隐田园的志趣。王夫之赞此诗:“田园诗不为陋俭语,非但松陵让其大,抑使杜陵自视椎野矣。”①《园庭》诗写其因病致仕之后,于郊外园庭的闲居生活。诗中流露出作者离群索居、淡泊名利的人生志趣,以及同好来访,游处甚洽的欢愉之情。心境轻闲、逸足。所写深秋景色枯淡、萧瑟。“古槐”、“枯枫”句,意象奇特,用字尖新。《奉报穷秋寄隐士》诗中写自己栖隐田园、优游山林之平静生活,细致地描绘了自己在园中到处闲游,所观穿渠、烧山、行人歇马、鱼潭酒船等乡间常见景象,表达出自己胸襟的恬淡和志趣的超逸,文辞朴拙,意境高古。与陶潜田园诗一意贯串、取材单纯不同,庾信诗“以田园生活的环境描写及细节琐事的堆砌为主,使隐居的意趣由深层转为表层,由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彻悟,变成了外在的隐居姿态的渲染。”②而且,庾信更加注重对田园景物动态的敏锐观察和细节的准确描写,如“飞鱼时触钓,翳雉屡悬庖”(《园庭》),“苍鹰斜望雉,白鹭下观鱼”(《寒园即目》),“圆珠坠晚菊,细火落空槐”(《山斋》)等,体现出其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艺术特点。

庾信入北后诗歌境界上的突破,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意精研诗艺,集六朝诗歌艺术之大成,更得益于他创作心理的变化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入北仕魏周后,宗国覆亡的哀思、远羁他乡的苦痛以及屈节的羞愧时时袭上庾信的心头。晚年的庾信已经没有丝毫的虚伪和造作,而是任一腔真情、怨情泼洒成文,从而使得他诗境大开、诗风大变。后期的庾信不但在诗中大肆抒写对梁宗室误国的愤懑,改变了他在南朝时罕事政务,以诗文相尚的清简之习,而且勇于解剖、袒露自己的灵魂。如他在《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中说:“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为自己屈节仕魏、周而自责,乃至深感耻辱。再如他在《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四中说:“无闷无不闷,有待何有待。昏昏如坐雾,漫漫疑行海。”写出了他昏昏、索索、闷闷、漫漫,归国无望中终无可待的绝望心境。而和庾信同时仕北的王褒,虽也有乡关之思和迁逝之悲,但远没有庾信表现得那样曲折层深、感情蕴藉。史称王褒“并荷恩眄,忘羁旅焉”①,再加上他后期又相信道教和佛教,在释老的玄虚中消磨和麻醉自己,故王褒诗中的感情就远不及庾信真挚、浓烈。

写真情、写隐情、写浓情,是庾信仕北后心灵巨变后勃发出来的新的诗歌创作精神。他有意识地将阮籍之曲折层深、陶潜之淳真自然、鲍照之愤慨激烈融为一体,他诗中的感情也就袒露得分外真切、浓烈,悱恻动人。而且,又由于他后期精神境界的升华,使六朝人往常惯于表现的儿女相恋之悲、个体生命迁逝之悲、仕途失意之悲,以及只是为写悲而写悲的诗歌创作传统,一跃而变为宗国覆没、思归无望的亡国之悲,他的诗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真挚、深沉、鲜活的感情内质和人文关怀,所以才拥有六朝其他诗人所没有的艺术感染力①。

              三  

本书共选注谢脁诗64题68首、庾信诗6l题80首,选录标准系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在后世的传诵程度为主,同时兼顾各种体裁、题材、风格以及各个时期的作品,希望能从多方面反映出谢脁、庾信诗歌创作的主要风貌和艺术成就。所选诗作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不能编年的作品集中放在编年作品之后(其中谢诗以《玉阶怨》为界,庾诗以《游山》为界)。谢胱诗歌文本据曹融南校注的《谢宣城集校注》②,作年主要依据的是该书所附《谢胱事迹诗文系年》,并参考了陈庆元《谢脁诗歌系年》③。庾信诗歌文本据倪璠注《庾子山集注》④,作年主要依据的是鲁同群《庾信年谱》⑤,并参考了刘文忠的《庾信前期作品考辨》等先贤时彦的论述⑥,时杂己见。每首诗正文下,设“题解”和“注释”。“题解”部分介绍了该诗题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年号,分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点,时引后人之评赏。“注释”部分,除了解释字词、串讲句意,还对一些诗句的用典作了疏证,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作品的艺术渊源和独特之处。

本书是在内子陈瑜女士的协助下完成的,编著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张耕先生的不少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杜晓勤

                   2004年10月30日

                   于京北智学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2: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