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记录了一群演技派明星的诞生;一本书,记录了一个电影的诞生。本书记录了12年前姜文制导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个摄制组对影片筹拍和拍摄经过的回忆,有完整的与电影有关的图文资料以及每位影片参与者的所感所想。甚至导演手迹,分镜头脚本都清晰可见。青春、激情、泪水、梦想……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得以艰难地诞生并与世界最终相遇的全部理由和奥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文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电影,记录了一群演技派明星的诞生;一本书,记录了一个电影的诞生。本书记录了12年前姜文制导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个摄制组对影片筹拍和拍摄经过的回忆,有完整的与电影有关的图文资料以及每位影片参与者的所感所想。甚至导演手迹,分镜头脚本都清晰可见。青春、激情、泪水、梦想……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得以艰难地诞生并与世界最终相遇的全部理由和奥秘! 目录 施隆多夫的信 1 我的几句话 3 前言 5 阳光中的记忆 13 导演手迹、分镜头草图(部分) 阳光外的话题——摄制组人员的话 119 我心里,一片瓦蓝瓦蓝的天空 120 随想四则 125 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 128 记 131 阳光依然灿烂 132 欲哭无泪 133 对姜文的“爱恨交加” 134 阳光灿烂的剧组,一个充满阳光的家 135 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识姜文 138 回到“童年”的那段日子 140 在姜老师身边工作的日子 141 我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锻炼成长 143 越拍越冷 145 姜文会让你跟他一直激动 145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146 给姜文帮忙,吃龙虾 147 姜文和他那双英气的尖头靴 150 阳光灿烂的日子 151 卢沟桥的一天 153 执著 155 难忘的合作 156 让这一切重来一次,是绝对不干的 158 “半夜鸡叫”之后 159 最后一挂鞭 160 一段难忘的日子 161 给你讲XO能炖肉! 162 它永远不会划上句号 163 一篇来自东京的制作报告 164 削尽繁冗留清瘦 165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剧本) 167 阳光灿烂的日子(完成台本) 239 试读章节 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识姜文 斯琴高娃(饰母亲) 一部影片的成型、成功总是与作家、导演、摄影、美工、演员及其他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分不开。既对你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文化背景具有独特见解,又引起上千万观众的共鸣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对什么题材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这就意味着“量体裁衣”,把握自己的主题与思想内容及艺术创造上的立意,别无其他可言。 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内涵和社会给姜文自小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烙印是那样不谋而合,加之姜文丰厚的潜能意识、敏感的思维、超群的艺术才华,使这部作品赢得了全世界同行、评论员、观众们的赞叹。作为影片的参与者、姜文的同行,同时也是一个观众,我想说《阳光》在中国是不可多得的好影片,为中国电影史增添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随着赞扬声,在国内几家报刊杂志上亦见到持有不同观点,甚至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文章,想必这是正常的。任何一部影片的取材、审美、手段、样式、风格如果可以做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那么当然也允许“百家争鸣”。我望姜文和我有同感并引以为戒和学习。 影片的美学境界决定了影片的整个特征。题材的色彩及样式似乎是真切的故事,故有许多假定性和虚构性,最终却给观众以亲切、真实。然而真实绝不是完全的自然主义,没有升华就不叫艺术创造,我想姜文的成功正是表现于此。他既清醒又巧妙地把握那个时代所印下的模糊心态及行为。换言之,他能够有意识地将观众引向他所经历的那段“梦幻”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迄今世界电影已步入百年有余,中国电影亦不甘落伍,猛赶潮流,如在丛林中寻觅走向。这些年我们大家应发觉有越来越多的导演及演员注意挖掘人性,重视人的潜意识所造成的心态及行为,如表现人们时而恍惚,时而清醒,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甚至错误,时而健康,时而荒唐,时而造成对社会有害无益等意识流动题材。像《阳光》这种影片,透过一群无知而没有教养的孩子们那种幼稚的好奇心态反映那个特定的时代,给人以反思、触动、震撼,这便是姜文在电影美学上不可多得的境界和目的。 《阳光》涉及社会的仅仅是一个角度,谨此一面已足以构成社会。人物之愚昧、畸型、荒唐——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是何等触目惊心!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被摧毁。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后由几代人一砖一瓦累积起来的宝贵财富、社会动力就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于是在这样一个“露天大舞台”上人们彼此“尽情地演戏,尽情地评戏”,此情此景在那些骚动、求知的孩子们的视觉里就变得如儿戏,我们从影片里显而易见。从中我再三地仔细剖析过姜文导演的用意,出点所在,实在是妙,妙不可言,妙在其中。 姜文导演的思路清晰,笔触到家,风格明显,观点不隐,样式活泼而新颖别致。到此叫我赞叹地说,姜文不仅是个天才的演员,更是一位天才的导演。 读者朋友,我作为戏中的假妈妈趁此机会告诉你,姜文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孝子。古人云“不孝不道”,对母亲不孝,谈何对艺术真挚。世上的一切真谛乃出自母体,是否?!P138-139 序言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要出一本书,让我写《前言》,我实在没有资格写这样一篇文章。对电影我是门外汉,像我这种只会搞教学,不会搞别样的人,难有机会去“触电”。《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拍摄期间,我恰恰在忙别的事情,对于这部电影的来龙去脉,我是一概不知,只是听说姜文要当电影导演了。对此,我也并不惊奇,他在艺术创作中有主见,也常常有独特而奇妙的想法,我感觉他能当导演,说不定还能拍出好片子来。今天,电影拍出来了,国内外都已经放映过,而且要给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出一本书了,把《前言》的任务派到了我的头上,我真感觉担当不起这个重任。但是,有了这个任务的指派,我对这本书的样稿有了先读为快的“特权”。我静静地读下来,不由得大吃一惊,也不由得对姜文和这些主创人员肃然起敬,我万万没有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个摄制过程是如此地艰难、辛劳,既漾溢着欢乐,更充满了苦涩,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交织在一起,从头至尾地折磨着这些创作者。圈外人一般都会这样想:这些大牌明星要拍片子,钱还会有什么问题,一抬手就有人送到,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他们好办事。其实不然,细细想来,姜文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其中正包含着许多道理,值得总结。 一部电影的拍摄和一部艺术作品的问世,都不会是一 帆风顺的,其中不仅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而且还记录着他们的磨难。曹雪芹是喝着稀粥写《红楼梦》的,莫里哀是欠着一屁股债写喜剧的,看着中外历史上这些大文豪们的遭遇,姜文第一次当导演就遇到的这些“苦难”也就不奇怪了。但是,也应当看到,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许多本来有才华的人,因为跨越不了这种磨难而退却了,他们缺乏咬牙坚持的决心。因此,他们的才华未被展示,他们的作品(可能是精彩的)也最终天折了。他们被困难打倒了,不,他们被自己的脆弱性格所打倒。试想,假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拍摄中大家不顽强地一拼到底。作为主创人员的主要人物姜文要是在那种时刻感到疲惫了,心力交瘁了,感到委屈,不愿意坚持下去了,只要在嘴里吐出一个“撤”字,那将全军溃乱,阳光永远灿烂不起来了。可是姜文他们没有如此,导演和制片自己掏腰包填进了剧组的大窟窿,监制一家也把私人存折从箱底下翻出来,填进了这个无底深坑,就这样你伸手、我伸手,众人拾柴,同舟共济,熬过了一个个难关。须知,此时影片还未完成,谁也没有一定会成功的把握。由此可见,《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拍摄过程并非阳光灿烂,倒是阴雨连连,有时竟雷鸣电闪。这使我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中的一波三折,倒充满着干事业者的哲理。知难而进,还是遇难而退,既考验着每个奋斗者的信念和意志,也维系着事业成败的关键。而姜文不干则已,一干就要干到底,这种性格恰恰是他成功的秘诀。 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执着追求是姜文的一大特点,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所有有成就的导演、演员们的特点呢?姜文一搞起艺术创作来就不要命,他演戏时如此,导戏时也如此,这恐怕是隐藏在他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许多想当演员的年轻人,只看到一些演员成功之后的鲜花与掌声,殊不知在创作之时,这些明星们也并没有把握一定会成功。也许等待他们的将是失败呢?为了避免后一种结果,他们必须兢兢业业地创作,这就是有一位香港著名导演所说的“明星们的压力”。要是说姜文在这一点上还有什么与一般的演员、导演不同的话,是他投入艺术创作之后进入的一种痴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兴奋不已,想象如涌泉,点子层出不穷。他享受到的是一种创作的乐趣而不是痛苦的煎熬。在艺术创作上若出现丝毫凑合或将就,对他来说才是难以忍受的折磨,他要跟你玩命。于是在选择演员上的苛刻,在拍摄中不计胶片尺度,不问经济成本的核算……这些都不是他在摆什么导演架子或派头,而是他心目中的那个艺术形象、那种艺术氛围在怂恿着他这样做,他在追求着一种电影艺术的高品位。据我所知,像谢晋、张艺谋等这样一些导演,在创作时都有这种痴迷状态,而这正是他们成功之所在。姜文对艺术创作上的执着、痴迷不是自今日始,他在学习期间已崭露出这种宝贵素质。为了成功地创造《家庭大事》中的老工人形象,他和吕丽萍(他们扮演一对工人夫妻)两人,化上了装,穿上服装,在学校门口的胡同里溜达,一方面为寻找人物的自我感觉,一方面也为了考察自己把握人物形象的真实程度。在同学、老师来来往往的胡同里要是不被认出来,那么,说明自己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了一定的功力。这种对创作认真执着的态度,曾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赏。 姜文在创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时还有点值得总结的就是溶自己的生活感受于影片的生活之中。姜文自己就如王朔小说《动物凶猛》中描写的那一群军队大院的孩子那样,从文革时期走过来。他对自己青少年时的这段历史记忆之深、感受之切,使他读了《动物凶猛》之后难以平静。他自己动笔修改,把6万字的原小说改成了9万字的电影剧本,并把影片名字定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说:“这个名字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梦幻。”在影视拍摄极为草率的风气中,他竟然把一群小演员关在一个招待所大院里过起了一个多月的“文革时期的生活”。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导演自己心灵的颤动。要是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在艺术上曾获得一些专家的肯定,曾被誉为是“值得一看的真正的电影”的话,其中的一个道理就是姜文在创作中溶进了自己对这段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把王朔小说中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溶化成一体,而且他把全体小演员的自我都溶进了这段特殊的历史时代、特殊的生活中去。清代有一位叫邵梅臣的名家认为,一部好艺术作品应“诗中须有我,画中亦须有我”。这个“我”指的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画家石涛论及他创作一幅画时那种“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的那种“心”、“景”交溶,物我两忘,心欢神悦的境界,何其酣畅淋漓。苏轼也认为画竹要画得“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可见只有把创作者的自我感受与所要表现的生活溶合起来之后,才能达到“其身与竹化”的地步,才能使“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而随心所欲。苏辙认为要画好竹子,需“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以此来“观竹之变”才可以理解“竹之所以为竹”,才可能达到“忽乎忘笔之在手,每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了。由此可见姜文在拍戏时把一批小演员用“集训”的办法以便他们理解“竹之所以为竹”是有道理的。演员封闭式地集中生活,朝朝暮暮“斗私批修”,日日夜夜“听唱语录歌”,看当时有关影片及资料,来寻找到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激情、欲望之所在,达到在拍摄时能“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的地步。在经济拮据的时刻,为了创作仍如此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惟达其追求的艺术境界为目标,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创造精神。听说著名导演谢晋拍片时,即使请来了名演员,也要研究剧中人物生活,做各种各样人物小品,反对演员今天下飞机,明天穿上服装就变成某朝某代人物的创作上的草率态度。可见,姜文这种艺术见解和实践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因而也是极宝贵的。 不熟悉姜文的人,可能会对他产生一种看法,即姜文过于自信而近乎固执,自恃有主见而近乎狂傲。对姜文的这种意见我曾有耳闻,在一般情况下我也不想多谈,谁人又能制止得住别人对他或他对别人的看法呢?可是,在艺术创作上以此强制一个导演或演员观点的改变,恐怕是不妥帖的。一般说,导演总喜欢不持异议的演员,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领导喜欢惟命是从的下属。而姜文偏偏总喜欢对老师、导演在艺术上的某些意见问个“为什么”。这当然会给人以“特别”的印象。我在开始与姜文接触当中也不免有类似的印象,但久而久之慢慢发觉老师感到“不听话”的学生往往不完全是学生“不听”,而是老师的话缺乏使学生听而照办的说服力。古人日:“辞达则止,不贵多言。”辞未达意,则学生未免心里尚存他念,难免不能照办,要是用师道尊严去压学生,即使照办了,也是表面上照办,内心里未必心悦诚服。而当老师的、当长者的、当导演或领导的由于习惯的力量,往往较少去考虑这一层面的原因。这使我回想起在姜文上学时代发生的一件事。那时,老师和同学经常在一起闲谈一些教与学方面的问题。有一次扯到了中国戏曲的训练演员方法,戏曲界老师一招一式地教,学生一招一式地学,也同样培养出了那么多的名演员。而我们都公认的一些话剧表演艺术家创造的脍炙人口的角色,为什么不能也一招一式地先学下来,再慢慢溶化,吸收为学生自己的呢?这是不是也不失为一种训练学习的方法呢?本来这是很幼稚的一种闲聊式的探讨,可是没想到姜文很快在学习中认真地付诸于实践了。一天,有位老师对我说:“快去看一看吧,姜文演的《骆驼祥子》中的老马头,活脱脱照搬于是之的表演,连语气都像。”我到排演场门口一听,简直像是于是之同志在里面排戏(姜文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我看了一会儿姜文他们的表演自习之后,心里也犯嘀咕,本来是师生之间无意中的闲谈,学生现在当真地实施起来了,而实践又证明这样做并不正确,我们当老师的又怎样去说服他们呢?当然,也可用简单的办法向学生直说:“你不要这么演。”可是,在探讨研究时老师为什么不指出来呢?学生要是问:“为什么不要这么演?难道于是之同志演得不对?不好?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对此,我感到确实有些伤脑筋。在读到一篇评论梅兰芳的演剧经验的文章时,我突然心里一亮。于是,一天晚上,我在宿舍的楼道里把姜文从房间里叫了出来,我认为两个人单独谈似乎更好一些。我首先肯定了姜文向于是之学习的精神,然后说:“有一位演员学梅兰芳学得很认真,但是,大家看了之后却对这位演员说‘梅兰芳演的是洛神,而你演的是梅兰芳。这个创作经验之谈,是否对我们向名家们学习也有启示呢?”姜文听后没有说话,默默地回到了宿舍。第二天表演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于是之的声音”。一个使我感到很为难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我感到一向使我们老师觉得具有逆向思维特点的姜文是十分通情达理的。由此引起我的反思,在我的教学中学生并不愿意照办的,是否往往原因在於我在道理上没讲到点子上,“辞不达”,虽“多言”而仍“行不止”呢?我希望姜文仍保持他创作上的个性特征,并不是说姜文在今后的导、表演创作中不要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 见,尤其是那些虽是逆耳,但却中肯的意见,可是千万不要磨平了创作个性方面的棱角。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已演过了,这本集子也应当看作是一个总结,听说姜文又在选本子,我期望着姜文再多创 造出一些更好的艺术作品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