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国际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企业的进入模式、组织控制、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主要策略。
本书的编辑宗旨,是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力求全面、系统、实用,注意通俗易懂,强调“应知”(知识点)和“应会”(可操作性),立足于“国际”、“企业”、“管理”等概念,以“国际企业”为核心,以“跨国经营”为重点,基本不阐述一般的企业管理理论,尽量避免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宏观领域着笔过多。
本书的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国际企业管理的背景,即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商务的发展,使得国际企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第二章介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其他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第三章介绍国际企业的经营环境,包括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第四章介绍国际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包括贸易型、契约型和投资型三种进入模式;第五章介绍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控制模式;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国际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章则集中列举一些国际企业管理的案例。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必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像许多其他事物一样,全球化也是一个二律背反:它既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包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纷纷权衡对策,趋利避害,由此产生了以下几种情形。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统一市场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但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大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重新高涨的势头,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目前建立的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安第斯集团、南部非洲经济发展共同体、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等。这些组织的目的都在于加强本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合作。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经济集团,未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互交叉、重叠现象将日益增多,大区域组织包容次区域组织,关系错综复杂。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扩散化和大型化两个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围不断扩大,亚太经合组织正在不断接受新的成员,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构建泛美经济圈,欧盟正在推行东扩、南下计划,其势力范围已经从东欧扩展到北非和中亚。其次,各区域经济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原来区域化组织都是在陆地相连的国家之间建立,现在转向以某一大洋为中心,出现由沿岸各国组成的发展趋势。如已经建立的太平洋经济圈和跨大西洋经济圈。环印度洋经济圈也正在构建中,如此大大增加了成员国的数量和地域覆盖范围。正是由于规模越来越大的区域集团的出现,区域经济组织越来越发达和完善,世界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组织性,越来越走向一体化。经济圈规模扩大和经济圈内部不平衡、差异逐渐缩小的过程即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目前,各国除了参与多边机制外,更加倚重区域合作,以免在地区政治经济事务中被边缘化。区域合作改变了国际经贸格局,同时也使部分区外贸易转向区内。2004年区内贸易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一半,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的区内贸易比重分别达56%和62%。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新亮点。2004年底,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已达307个。区域合作呈现“两强一弱”的大格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两大板块已经成形,东亚的中日韩和东盟还没有整合。但从长期看,东亚增长势头看好,有望与北美、欧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的过程中,区域性经济集团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相互排斥和竞争。因此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分裂“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地区割据和集团对垒,破坏世界市场的统一。实际上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至少目前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因为各区域经济集团在贸易上仍对区外市场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如欧盟对外贸易的2/3在区内各国间进行,1/3要靠外部市场;北美对外贸易的65%和东亚对外贸易的80%是同其他地区进行的。同时区域集团化带来的企业跨国兼并和投资活动,也加强了各区域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所以,世界经济一体化将制约区域集团化的分化作用,而区域集团化将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P6-7
国际企业管理是顺应企业竞争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更确切地说,国际企业管理是研究国际企业实现其全球目标的管理过程的科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企业管理学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日趋成熟。这不仅表现在各种管理学杂志刊登了许多探讨国际企业管理的论文,出版了大量国际企业管理的专著,而且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作为一门正式课程业已进入到了国内外大学MBA教育的课程系列之中。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国际商务较之于国内业务来说更为困难。因此,国内企业所实施的管理理念、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在国际企业中可能是不适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企业的管理者再也不能仅仅依赖传统的一般管理原则来进行国际化经营,他们必须补充和更新管理知识与技能。所以,对管理学家来说,开发与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和管理多元化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国际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学习和运用这些在国际环境中适用的原则和技巧,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中国成为对全球性国际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同时,国际企业的进入使中国市场业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即使是那些销售收入主要来自国内的中国企业,也必须以全球化视野来看待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以国际化方略对企业重新进行业务与市场定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当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其他国家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时,国际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就将成为保证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加强国际企业管理研究,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智力支持,也是中国管理学研究者应该承担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国际企业管理与国际商务的关系。国际企业管理与国际商务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的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都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来探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都必须考虑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都需要探讨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内容。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国际商务是更为宽泛的概念,它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国际性的商业交易活动,包括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等。人们可能在不离开自己国家的情况下从事国际商务。例如不用离开自己在纽约和东京的办公桌,人们就可以进行外汇交易,或向沙特阿拉伯的客户销售计算机。这些活动并不涉及管理国外分支机构的运作。而国际企业管理学探讨的侧重点是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研发、生产、营销活动的国际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目的是有效地协助与引导企业达成其全球性经营目标。
此外,当前国际企业管理的研究趋向于文化、比较层面,遵从的是文化原则和比较原则。所谓文化原则,指的是文化是影响管理风格的主要权变因素,只有在具体的文化框架内,传统的管理原则与方法才具有现实的操作性;所谓比较原则,指的是只有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才能为国际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指南。总之,从文化的视角,对不同的管理模式及原则进行比较研究,并由此总结适应不同文化条件下的管理方法与技能,是国际企业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由于考虑到另外两门课程——跨文化管理和比较管理对这些知识和理论有更深入的探讨,所以本书这方面的内容有所简略。
本书的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国际企业管理的背景,即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商务的发展,使得国际企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第二章介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其他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第三章介绍国际企业的经营环境,包括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第四章介绍国际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包括贸易型、契约型和投资型三种进入模式;第五章介绍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控制模式;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国际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章则集中列举一些国际企业管理的案例。
本书由王朝晖设计框架并组织统稿。各个章节的编写分工如下:
第一章、第七章和第十章由王朝晖编写;
第二章和第五章由王辉编写;
第四章和第九章由姜秀珍编写;
第三章由金泉编写;
第六章由阎海燕编写;
第八章由赵平编写。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主任徐波教授的指导和支持,在此表示特别感谢!本书的完成和出版,离不开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众多同事和学生的参与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参考了大量国内外论著和文献,除文中特别标注之外,尽可能完整地列示于书后,谨向这些论著和文献的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对于本书的失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王朝晖
2006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