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是“国学经典图文系列”中的一本,文字部分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配图选用了两套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直式图幅采自清光绪年间上海同文书局的木刻本,横式图幅则采自从曲阜找到的一个石印本。),图文名茂,便于阅读、理解。
《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书文字部分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配图选用了两套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和部分孔门弟子画像共计二百一十余幅,全书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是文学、美术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读论语孟子法
点校者按:此文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P005
《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由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们用先秦时期的文学语言记录集成,其内容包括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和孔门弟子之间的论谈,还有一些关于孔子及其门人的活动的记载。这本书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历来为《论语》作注的很多,影响最大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朱熹的这个“集注”本,加上他为《孟子》和从《礼记》中挑选出的两章——《大学》《中庸》所作的“集注”,合称《四书集注》,它是后世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课本。朱氏“集注”集的主要是宋人的注释,兼采古注,以发挥义理为主,文字简明通俗,便于阅读。我们出版的这个《论语》图文本,文字部分采用的就是朱氏“集注”。
从文体角度看,《论语》当属于语录体。文章好,文字隽永、耐读,情节性文字不是全书主体。所以历来的画家从其中取材作图时,往往从孔子的生平事迹入手加以描画,这就是明中期开始出现的各种版本的《孔子圣迹图》。所谓“圣迹图”,其实就是描绘孔子生平的连环图画,古代的人们既然把孔子视为圣人,于是还搀入了一些玄乎的内容,例如孔子母征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孕、麟吐玉书于阙里的说法,就有点像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殷商始祖)、姜螈履巨人迹而生稷(周始祖)之类的“感生帝”的神话形式;至于孔子出生时“二龙绕室、五老降庭”的情形,也与耶稣降生时“东方三博士”迎伴的场景颇为相类。如此等等,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的人们,是可以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古人的。
为了让读者系统地欣赏到孔子及其相关人物形象,我们专门选用了两套完整的“圣迹图”,大致按照画面内容插人相应的《论语》文字位置,其中直式图幅采自清光绪年间上海同文书局的木刻本(明万历年问胡文焕绘图),横式图幅则采自从曲阜找到的一个石印本。画面中原有的文字,不一定与《论语》文本一致,我们另行作了标点整理,排在图外,以利阅读。
出版中国文化史上经典作品的图文本,是一种尝试。由于我们对经典的文本领会不一定很到位,这个图文本当会有一些缺点和不妥当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