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自强不息、博学多才的老人,他用自己亲身经历、花费了十年时间、呕心沥血,撰写了一部感人肺腑的反映战争年代我军解放辽东地区时,发生在三块石山区的战斗与爱情的真实故事。当您看到老人与他的初恋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籍女战士)至死不渝、而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爱情悲歌时,您无法不潸然落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块石之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怀秋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自强不息、博学多才的老人,他用自己亲身经历、花费了十年时间、呕心沥血,撰写了一部感人肺腑的反映战争年代我军解放辽东地区时,发生在三块石山区的战斗与爱情的真实故事。当您看到老人与他的初恋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籍女战士)至死不渝、而有情人终难成眷属的爱情悲歌时,您无法不潸然落泪…… 内容推荐 三块石位于辽宁省抚顺、本溪、新宾交界处的一座神奇的山峰。六十年前,这里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基干第三团与国民党军浴血搏斗的战场。炮火硝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战友之情和一段离奇曲折的异国之恋…… 目录 三块石大册,请你作证——读《三块石之恋》(代序) 1 在万米高空 2 来自扶桑国的父女 3 千金之托 4 从军 5 战斗的岁月 6 鸽子洞沟巧遇 7 太子河畔 8 夜走赛马岭 9 激动人心的五个月 10 野战医院的日日夜夜 11 抗美援朝的炮声 12 棒打鸳鸯 13 转业 14 大海寻针 15 “文革”大火 16 三十年后喜相逢 17 一次漫长的旅行 18 上海一别成永诀 19 与教育的不了情 20 第一次扫墓之旅 2l 古稀岁旧战场之行 22 “江城五月落梅花” 23 第二次扫墓之旅 24 永远的“三块石” 附录:物质上的“穷汉”,精神上的“富翁”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国内已多次乘坐飞机,然而这次坐的却是国际航班,是飞往我魂牵梦绕五十余年的地方——东瀛扶桑。 半个世纪,只是历史极其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人生来说,却很漫长。在这期间,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多得难以记述;一个国家的变迁更迭、隆替兴衰,也是层出不穷。至于在其中生活的个人,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回忆起来更是多彩多姿,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屈指算来当时六十有八,可以说是来日无多。时至今日虽略嫌迟了一点,但总算是有这一次难得的机会,用一次访问,了却半个世纪以来的心愿。 我和她曾经约定,或者是把她接来,在中国的山村——我们一道打过三年游击战的地方,辽东山区的抚顺、本溪、新宾三县交界处——度过我们的余年;或者是我到她那儿——日本四国岛北部爱媛县的小城市顺江——去定居,了此一生。然而此次海外旅行,两者都不是,她已于1985年2月27日。离开了人世,两种设想均已化为泡影。我此行目的,一是为了采访,以充实我们这曲折离奇的故事;二是为了慰藉她那过早辞世、宏志未酬的寂寞灵魂。此刻我的心情是如何沉重,可想而知。 在万米高空,不时穿过棉絮般的白云,随着景色的变化,五十多个春秋的往事,便一幕幕在我脑海中翻腾…… 1942年春,在国家多灾多难之时,一位日本的中年外科医生M和他带来的一位少女踏上了这片土地。从此身处敌对国家的两个家庭,开始了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交往。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已经五年,又配合法西斯德、意两国发动了意在称霸世界的“太平洋战争”。自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1942年5月为止,在仅仅不足半年的时间里,日本便把西太平洋和东南亚整个地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侵略者总是好景不长,在1942年6月以后,经中途岛海战,日本失去了主力航空母舰四艘,在瓜达尔康纳尔岛,失去了众多海军第一线的飞行员,失去了陆军两个师团的战斗力,受到了大伤元气的打击,从而形成了战事吃紧、节节溃退、败局已定的局面。这使它顾不了许多,连胡子兵也征用。这位中年行医漂泊海外的人也难以幸免。一纸征召令下来,他只好忍痛让自己的爱女孤身一人去安东学护士,好有个终身职业,自己则圣命难违地去军部报到,把女儿托给了异国的邻居——我们一家。医生终于把性命丢在了菲律宾战场,他的女儿从此成了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海外孤儿。1944年我代表全家到安东去看她。不久她提前结业,被分配到安奉线上钢煤之城本溪市的“满铁”医院当护士。一年后,日本战败。中国虽然战胜,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兵慌马乱,想再去看看她,却难以成行。 1945年冬。她忽然来信,说是她们医院已被八路军(即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接收。她自愿参军,不久因为战略需要,暂且转入了辽东山区。我本想升人大学,但家境不支,战争又要开始,和平变得遥遥无期,我毅然投笔从戎。 1946年春全面内战爆发。经过一年多的敌后游击战争,我军开辟了相对稳定的敌后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我党决定暂时主动放弃延安,山东的许多重地也暂且落人国民党军之手。战局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下,战况反而更加危险更加紧迫了。 1947年春,被称为“五一”大扫荡的前夕,郑家堡子东沟三天军事训练,被迫中止,几万之众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方圆不足百里的敌后根据地压来。国民党军推行日本侵略军在我国华北实行的“铁壁合国”、“梳篦战术”、“集家并屯”政策,白天炮声隆隆,夜里放火烧村,百姓遭到屠杀。 为避其主力,从军分区到各团,除留下少数精干分队之外。都转移到敌人的封锁线外。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我患上了夜盲症和严重的脚气病而寸步难移。在那种环境下不能行军打仗,对一个战士来说是致命的。因环境恶劣,政委决定带队冲出敌军的重围。因为有马匹会暴露目标,他把心爱的战马杀了,给伤病员增加营养,并决定把我留下就地隐蔽。刚好军分区的后方医院转移到中朝边境,准备随时越过国境进入朝鲜,就只留下了经验丰富的日籍医生和护士跟随军分区机关以应急需。 在团政委的要求下,军分区领导同意将这名护士留下来,并隐蔽在当年杨靖宇将军抗击日军时战斗过的三块石脚下的鸽子洞沟。沟内地势险要,易于隐蔽。当时我既不能走,又看不见。也被当地老乡用担架抬到那儿。竟有意外的惊喜——这名护士正是我日思夜想而无法寻觅其踪迹的文子。 我们在鸽子洞及其附近的地窝棚,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野人生活。在极其艰苦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靠一点咸马肉、野山菜、粮袋中的炒米和小溪流中的哈什蟆、小鱼、蜊蛄活过来了。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我竟奇迹般地能稍稍看到东西和拄上拐棍行走了。她已完成了护理我的工作,军分区机关一回来,她就奉命回军分区卫生部野战医院了。这次我已知道她的下落,一颗心才放下。这是1947年五六月间的事。 又经过秋季攻势,正如党中央和毛主席所料,整个东北、辽东和全国的战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辽东的安东、通化及广大地区全部解放,解放区连成一片,我们从此也有了后方。整个国民党军由战争开始时的全面进攻而转为重点进攻,这时则由重点进攻转为重点防御,以东北辽东地区来说,渐渐只剩下几座大中城市和铁路沿线的少数地方。环境好转后,不久我便被指名调到军分区机关所在地,位于本溪最东部太子河畔的重镇碱厂,在军分区政治部的宣传队当了一名宣传队员。P1-3 序言 三块石大山,请你作证——读《三块石之恋》(代序) 田广清 呈献于读者面前的,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离休干部、参加过辽东三块石山区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著名资深翻译家林怀秋先生所著的这部《三块石之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以下几个场景: 大连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干部读了他的初稿,在给作者打电话时竟泣不成声。原籍石家庄一位年过髦耋的老将军、作者的老上级,先后两次读了他的初稿,每次来电话都激动不已,与作者一谈就是个把小时。 长沙一位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平日对某些“名人高士”的大作不屑一顾,称其“或食之无味,或不忍卒读,甚至弃如敝屐”。但是他从其母亲处看到《三块石之恋》的初稿后,竟爱不释手,通宵未眠,一气读完。在写给作者的长信中他说:“这本书最可贵之处,便在于真实”,它“对人的感动,早巳超过文字本身”,“在这个越来越难觅真情的年代里,让我们向这位老人(作者)鞠躬,向真实致敬!” 这些,是作者老朋友的我,所了解到的本书问世前所发生的真实故事。相信它出版后,此类场景会更多。我敢断言:凡是有缘读到这部书的读者,即便是最冷静的人,就算不感动万分,也绝不会无动于衷。 一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纪实小说。然而,它又不是一般的纪实小说。 它是由一位有着不寻常的经历的人撰写的,在不寻常的年代、不寻常的地点,所发生的不寻常的故事。 首先,是作者的经历不寻常。 人有千姿,世有百态,任何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可能与他人完全重合,但有像作者这样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者却不是很多。林怀秋先生1927年出生于山东滨州,但他的前半生是在第二故乡——辽宁度过的。日伪时期,他作为奉天南满中学堂的学生,度过了14年暗无天日的亡国奴生活。书中忠实地记录了他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伪满洲国臣民”的生活和所见所闻。解放战争时期,他较早地投身革命,作为一名下级干部和部队的宣传文化工作者,经历了三年武装斗争生涯,书中描述了游击战争时期的艰苦情景和自身的真实感受,不啻为当今教育后代的好教材。在此期间,作者因病在三块石山区的抚顺县佟庄子村鸽子洞中休养。奇妙的是,被部队留下照料他的竟是与作者一家早有交情、然而却已分別五年杳无音信的一位日本外科医生的女儿——作者林怀秋一家与这名日籍女护士一家曾在苏家屯居住,这位日本医生还给作者一家多次治病。后来,这位日本医生被迫从军,临行前将尚未成年、在安东学护士的爱女托付给林家照料。不車,这位日本医生不久在菲律宾战死,这名被托付的日本少女就成了无家可归、有国难投的海外孤儿。她不久被分配到本溪“满铁”医院当护士,一年后因日本战败,医院被我方接收,这名日本籍女护士就成了人民解放军的护士——两个异国年轻人于三块石意外重逢,在山洞养病期间建立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来成为军旅战友和恋人。由于他们的爱情不为部队允许和没有法律保障,因而遭到“棒打”。1954年日籍人员返国后,她成为孤悬东瀛彼岸的“织女”,他则成为天河此岸的“牛郎”,天各一方,双方经历半个世纪曲折离奇的悲欢离合,生聚死別。但他们仍坚贞不渝,苦苦相恋。改革开放后,两人除鸿雁传书100多封外,林怀秋先生还在她逝世后专程两赴日本为她扫墓。参锅文子(即书中的小稣)也两次来中国与半个世纪前的情人相会。两人曾商定,或去三块石山中的农村定居,或到日本小稣故乡的小城共同生活。然而未等到计划实现,小稣即因癌症去了另一个世界,有情人终未能成为眷属。这个东方古典式的真实的动人爱情故事,读来令人扼腕长叹,嘘唏不已。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作者曾多次变换角色:东北军区宣传干事、《前进报》记者、东北师大中文系学生、中学校长等。南北迁徙,东西奔波,此间虽然已是和平岁月,但20多年里作者大半身处逆境;在多次“左”的政治运动中受到罢官、批斗等种种不公正待遇,革过国民党反动派命的革命者反而成了“革命”的对象。书中所记述的情景和感受,于人、于世皆有警示作用。 粉碎“四人帮”后,年过半百的林怀秋先生担任湖南人民出版社日本文学编辑。30多年来,他翻译出版各种日本文学作品和科技、教育图书100余种,1000余万字。其中有的由日本出版社出版或被日刊报道,有的被转译为朝鲜文,有的多次再版,发行上百万册,有的成为外国语大学翻译课的范本。其所译散文、随笔多次被收入《世界经典散文新编》、《外国散文100篇》、《日本随笔经典》等有影响的文集中。他的部分作品及手稿50余公斤被收藏于深圳“当代天下名人作品珍藏馆”,他的业绩被《中国文学大词典》等一百几十种《名人辞典》所介绍。现任全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员、湖南省翻译协会理事。以这样不寻常经历所写成的自传体的纪实小说,自然会有不寻常之处。 其次,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年代和事件不寻常。 作者所经历的三年武装斗争艰苦生涯,以及与日本女护士的友谊和爱情,其发生地都在三块石山区。这里现已辟为国家森材公园,是辽宁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三块石山,属于长白山余脉,位于辽宁省新宾县与抚顺县交界处,主峰石棚山,海拔1131米。它姊妹山——三块石,海拔1080米。之所以称为“三块石”,是因为在极巅之上有三块50多丈高的巨石,巍峨挺拔,钻天矗立,交互环抱,蔚为奇观。由于三块石山区峰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屯兵,“进”可以居高临下,一蹴而就;“守”可以隐蔽千军万马,使来犯者进退维谷。在三块石山周围地区,有许多古战场(参见本书第224页所写的《三块石游记》)和有关古代战争的传说。在东北大地被日寇铁蹄蹂躏的14年里,民族英雄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抗战胜利后,以王一伦、焦若愚、李涛、王振祥为首的中共辽东三地委、辽东第三行政专员公署、辽东第三军分区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过。特别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当时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三军分区以原沈阳保安旅参谋长张志超为团长、张澍为政委的基干三团,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在蒋军的重重包围和残酷扫荡下,同当地人民群众紧密配合,在三块石山区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主力牵制和消灭了敌人的大批有生力量,直到东北解放。 多年来,作者以刻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通过回忆、走访和数次战地考察,搜集丁关于中共沈阳地委、沈阳县委、辽东三地委、第三专员公署和第三军分区及其基干三团在辽东坚持敌后斗争的大量翔实资料和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者书中所提供的许多宝贵资料,是沈阳、抚顺、本溪、丹东等地区撰写地方志和地方党史,辽宁和沈阳军区撰写地方军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线索与素材,具有不菲的史料价值。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人写过该地区这段革命斗争的人物和故事,但由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以高昂的革命激情和真情实感,用纪实小说的形式,将其直观、具体地展现于世人者,林怀秋先生乃第一人。这个题材,即使由一流作家执笔,也未必如此真切感人。 因此,《三块石之恋》所表达的,既是曲折动人的爱情之恋,也是一名解放军老战士对三块石山这座“母亲山”、“功臣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情眷恋,是对60年前与人民军队血肉相连的革命老区的讴歌,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回顾和再现。所有这些,对绝大多数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世人来说,是不可再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的绝好教材,应当广为宣传。然而,如今除了年过七旬的当地老者,却很少有人知道曾发生在那里的惊天动地的故事。留有抗联遗迹和发生异国恋情的“鸽子洞”,至今仍“养在深闺人未识”。2005年国庆期间,我去踏访时,将解放军伤员在这里养伤的事讲给当地村民听,他们都从来没听说过。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 …… 先生以“十年磨一剑”之功,出版这部书,既不是为了出名——因为先生的等身之作,早已使他名扬海外;也并非为了牟利——他冒着赔本的风险,宁肯动用微薄的养老金,也要将这部书奉献给世人。这种丝毫不带功利色彩的行为,完全是出于对三块石山这座“母亲山”、“功臣山”的刻骨铭心的特殊情结,出于对游击老区父老乡亲和老战友的深厚情感,出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出于对第二故乡红色旅游事业发展的热切关注和支持。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先生作为三块石山区当年那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历史见证人、离休老干部,虽身在湖南,但心系辽东,以80岁高龄之身,为这部书的问世日夜辛劳,以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向建军80周年献礼。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深深地被这位老军人兼著名翻译家磁石一样的执着、火一般的激情、儿女对母亲般的挚爱和赤诚所打动。我更相信,每一位读到《三块石之恋》的辽宁人,特别是辽东人,都会永远记住这位对革命老区倾注了满腔热血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名字——林怀秋先生!倘若得知这里被辟为红色旅游景点,得知记载他们英雄业绩的《三块石之恋》在建军80周年之际出版,那些当年曾在这里尽管戎装褴褛、野菜填腹、武器破旧,然而却理想坚定,斗志昂扬、出生入死、奋勇杀敌的幸存者战友们,那些为解放这片黑土地而长眠地下的烈士们,该是何等的欣慰啊! 诚挚地祝愿林怀秋老师和他的老战友们如三块石岭上的青松,历经时代风雨永远不老! 衷心祝愿三块石山区的父老乡亲永远幸福安康! 虔诚地祝愿多灾多难的祖国早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让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不白流! 屹立辽东千万年的三块石大山啊,请你作证! 2007年元旦于沈阳文安苑 后记 我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个建军节,是在北临重镇救兵台的一个小村庄——辽宁省抚顺县南部山区的五百牛录堡子过的。那是1946年8月1日。正是那一天,沈阳县保安团与抚顺县保安团合编为沈抚保安团,不久便改名为辽东军区第三军分区基干第三团。从此,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更加炽烈起来…… 斗转星移,眨眼之间60多年过去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同年的我,也迎来了80寿辰。在这可喜可贺的日子里,拙作《三块石之恋》在我社的支持下得以问世。对此,我非常感谢。本书倘能对三块石、鸽子洞沟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有一点贡献,也是一名老战士的终生夙愿。假如有人间我“此刻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与当年幸存的战友们一道以年逾八旬之躯,最后一次重游旧战场,登上三块石,引吭高歌抒发豪情。” 在此,除向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问候,祝愿他们早日富裕起来之外,特向在出版此书给予关怀或“锦上添花”的黄楚芳、戴佐才、陈敬、陈新、田广清、张仁信、筒福春、胡出类夫妇、蔡廷瑞、吕育朴、殷允笃、黎军、聂长德等同志深表谢意。 林怀秋 2007年8月于长沙望月湖春秋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