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曾历时9个月,深入到山东沂蒙老区等地,先后寻找到了20多位幸存于世的女八路军老战士,聆听了这些老人回忆生命中那一段最珍贵的记忆。这些老人,最年轻的82岁,最年长的已经95岁。作者经过精心整理这些材料完成此书,力求真实完整地展现20多位女八路军战士对往事的回忆,力图全面展示那个年代的女八路军的生存实录,展示她们的选择、她们的青春和她们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抗战女性档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西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曾历时9个月,深入到山东沂蒙老区等地,先后寻找到了20多位幸存于世的女八路军老战士,聆听了这些老人回忆生命中那一段最珍贵的记忆。这些老人,最年轻的82岁,最年长的已经95岁。作者经过精心整理这些材料完成此书,力求真实完整地展现20多位女八路军战士对往事的回忆,力图全面展示那个年代的女八路军的生存实录,展示她们的选择、她们的青春和她们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内容推荐 她们原本是大资本家、大地主、大官僚、高级军官及社会贤达人士家的千金小姐,她们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学校高等教育的女学生;她们美丽、聪颖、多才多艺,原本可以有另一种前程——然而抗战爆发了,她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她们走向了战场,尽全力做着一个女性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因为她们的出现,那残酷的战场增添了几许色彩和诗意、以及更多的残酷……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军阀混战两大家族大厦将倾 1.山东名士辛铸九为蔡公时收尸 2.刘家揣着钱到济南赎人,却买回两颗人头 第二章:两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1.一对情侣的照片 2.三个女孩的照片 第三章:她们走向战争 1.资本家小姐辛淑荷原本要当画家 2.北平贝满中学优秀生阮若珊辗转到抗大 3.上海女工陈若克两次奔延安 4.地主的女儿刘奇扮男装偷偷离家 5.刘御原是乡村卫生院护士 6.教会学校女生刘峰宜义办抗日小学 7.张令仪不辞而别投身八路军. 8.少将旅长的女儿苏伟奔向陕北公学 第四章:抗大一分校到山东 1.阮若珊初现舞台受关注 2.抗大文工团在行动 3.小诗人石峰两次救苏伟 4.刘家四个女孩到抗大 5.女生们穿着结冰的棉裤行军 第五章:女卫生员的故事 1.17岁的刘御破格当护士长, 2.温柔胆小的杨以淑当了护士 3.扫荡期间刘奇拒绝回家,留下来打鬼子 第六章:大辛和小辛 1.辛淑荷改名辛锐,穿粗布八路军装 2.辛锐设计《大众日报》创刊报头 3.大辛小辛姐妹情深 4.辛锐初识陈明 第七章:《沂蒙山小调》 1.长征干部看上了阮若珊 2.李林、阮若珊热恋创作((沂蒙山小调》 第八章:姊妹剧团的姑娘们 1.女孩们抱着军装哭了 2.组织部长李林写纸条请甄磊吃饺子 3.张令仪父亲千里迢迢探女儿 4.大辛的婚事 5.酷似陈若克的潘彩琴进剧团 第九章:日军拉开“铁壁合围”序幕 1.五万日伪军重兵“扫荡”沂蒙山. 2.打扫战场的同志给苏伟带回来一只红草鞋. 3.杨以淑为掩护清洁员被俘 4.姊妹剧团被疏散 5.刘曾蕴侥幸躲过鬼子 6.伤员把仅有的鸡蛋送给刘峰宜 第十章:战斗中的爱情悲剧 1.陈若克没有回来 2.陈若克抱着孩子壮烈牺牲 3.朱瑞一跟头栽倒在妻子、女儿棺木前 第十一章:大青山突围:抗战史上的一桩“悬案” 1.五千多人的非战斗部队,误撞敌人合围圈 2.气壮山河的大青山突围战场 3.大青山突围中五名女八路的经历 第十二章:三对情侣:战火中诀别 1.辛锐、陈明夫妇双双牺牲 2.甄磊带着七个月身孕永别李林 3.汉斯·西伯战场服毒自杀,秋迪三度泪洒大青山 第十三章:两个不同的女孩两种不同的婚姻 1.刘峰宜抗婚, 2.两个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恋爱 3.幸福执手,白头到老 4.朱瑞看小潘的目光,若有所思 5.潘彩琴六年的婚姻生活 6.潘彩琴孤苦而悲凉的一生 第十四章:抗战结束前后:她们的归宿和命运 1.辛颖与宋诚德结为伉俪 2.刘曾蕴跟着苏展到胶东 3.阮若珊轰轰烈烈地来,平平淡淡而去 4.刘奇的传奇婚姻 5.刘御:戴着墨镜在电脑上玩游戏的酷老太太 6.张令仪:父爱伴随一生 7.苏伟的声音听上去还像个小姑娘 8.杨以淑的晚年有些悲凉 9.张杞:将爱美的天性进行到底 10.李琳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11.张正:闲情于一大堆花草之间 12.马楠过着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 第十五章:寻访:66年后的对话 1.老照片中的三个女孩只剩张伟强 2.最后一面镜子 3.在大青山,我独自祭奠66年前的数百亡灵 尾声:伊人已去,花落飘零有谁知 后记:我爱这生存的趣味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正值国内新旧军阀混战,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山东的统治危机四伏。1928年5月1日,蒋介石、冯玉祥各路大军分途进入济南。日本政府迅速调驻天津、青岛及在本土的第六师团等军队到济南。蒋介石被日军的公然挑衅吓倒,按照日军的指令撤出济南城区,严令取缔一切反日活动。张宗昌投靠了日本,日军侵略气焰嚣张。 5月3日,一个日本武官信步走出日本驻济南的领事馆,他走到一名正在值勤的国民党士兵面前问:"为什么不向我敬礼?"士兵明明刚刚给武官敬过礼,他用狐疑的眼神看着武官回答:"我敬礼啦。"日本武官猛然发火道:"我们是来保护侨民安全的,功劳大大的,你作为军人蔑视我的存在,我看你就是个刁民,你说是不是,回答!"士兵忍住没有吭声。两天前,士兵们就接到了"忍辱负重,不与日军相争"的严格命令。然而日本武官却没完没了,他那毫无由头的愤怒似乎一定要得以发泄,他动手殴打士兵。士兵忍住怒火只能躲闪不语。这时,不知何处传来一声枪响,日本武官顿时声嘶力竭地高喊"中国士兵向日本国开枪了"!! 这显然是一场有预谋的滋事。早有准备的全副武装的日军立即倾巢出动。正行走在济南街道上的居民,还未及弄清发生了什么事,顿时遭到血肉横飞、尸体遍地的悲惨噩运。混乱之际,日军顺利地将一千余国民党士兵缴械。士兵们的呐喊被淹没在不战而败的冤屈里。仅用了半天,日军便成功地占领了济南城的重要部门:邮政局和电报局。当夜,日军强行缴获了国民党驻济交涉署人员的枪械,并将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兼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17人杀害。日军在济南的暴行,史称"济南惨案",亦称"五三惨案"。 军队失去了武器,大批士兵成了战俘,无力再保护这座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质的城市。悲怆的济南市民们,大都逃难去了。躲在家里的,也都不敢上街,昔日繁华热闹的泉城被一片恐怖代替。 天渐渐黑透了,从大明湖畔的一栋楼房里,走出一名身材高大、身穿长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一名10岁的小女孩拉住他的手说:"爷爷,害怕!"中年人弯下腰亲了亲小女孩的脸,说:"淑荷,不怕。爷爷出去办点事就回来。"一名30岁左右的男人把女儿淑荷揽到身边,关切地问:"一定要去吗?这真的很危险啊。"中年男人神色凝重地叹了口气叮嘱道:"葭舟,别担心我,照顾好你母亲和孩子们!" 借着黑夜的掩护,中年男人躲开日本军队的层层控制,悄然来到白天17人遇害现场。他很快找到了朋友蔡公时的遗体。只见死者的耳朵和舌头都已经被割掉,面容虽已模糊,却仍是怒目圆睁。他能想象出,他所敬重的好友蔡公时面对日本兵的残暴,如何痛斥他们的侵略行径,如何激怒了日本兵,从而遭此下场。他在蔡公时遗体前默立一会儿,拳头暗暗地握紧,他决定掩埋这位到死都不屈服于日本人的铮铮铁汉。 为蔡公时收尸的人,是济南名士辛铸九。时年48岁的辛铸九是清末举人,祖籍山东章丘县。1915年,他任益都师范校长,1919年被选为山东省议会议员。1923年他任峰县县长,曾妥善处理了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后任清平县县长。回济南后,任山东省商会会长。他的儿子辛葭舟,1924年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在江苏淮安工作了两年。日本人大举攻进济南这年,葭舟刚调回济南,在山东建设厅财政室任科员和视察员。 辛铸九处理完蔡公时的后事之后,颇有感慨地告诫儿子:"咱家在济南府地位不低,财产不少,所以别管他什么国民党、共产党,咱什么党都不参加。但有一点,咱得支持抗战,不管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队伍打日本,咱都支持,不然,老百姓没法过日子。" 张宗昌倒台之后,韩复榘当了山东国民政府主席,山东却还是被日本人牢牢掌控着。韩复榘很看重辛家父子的才华和影响,辛铸九除了继续当山东省的商会会长,整天忙于捐助活动。而辛葭舟,被调到山东官钱局维县、滕县分局任局长。尽管韩复榘重用辛家父子,辛老爷子却与政府始终若即若离,持不卑不亢的态度。P3-6 序言 当她们纷纷回来时,我也迎面向她们跑去,多年的断裂一下子被忽略 她们原本以为与当今社会再也没有任何联系。 四散在各地的这群女八路军,安静地过着她们的晚年,原本以为有些人她们再也不用想起,有些事再也不用回忆,有些疑惑再也不用解开。她们以为如火的青春故事再也无人问津,直到带进坟墓。 突然间,我出现了。 当我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她们面前时,当我一而再地与她们通话时,当我向她们讲述各自的情形,讲述我一个月里三次叩访大青山的感受时,疏离了多年,失散了多年,沉默了多年,被遗忘了多年,被边缘了多年的她们又回来了。她们又回到群情激昂的抗战时期,回到她们浴血奋战过的大青山,回到信仰开始和坚持信仰的岁月,回到参加革命前后的点点滴滴,她们感慨万分。 她们久未联系,我漫不经心被卷入的这场惊心动魄的“大青山突围战”,是她们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我高举着大青山去寻找她们,她们一下就把自己留在了山下或者半山腰或者山顶。在曾经奔跑过的地方,她们首先找到自己,然后相互寻找,她们像一群失去亲人多年的孩子终于又回到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她们这一代人都习惯于或者从未放弃对所认同的组织的追逐。 当她们纷纷回来时,我正迎面向她们跑去。我们相互发现,相互跑进对方的内心,多年的断裂一下子被忽略。我们从两个时代出发,在大青山集中,并以这场惨烈的大突围为背景,我们的谈话深入到每一个细部每一种情绪每一个结局,我们在陌生中相互熟悉相互呼应相互有了命运的认同感。由此,从未真正关注过抗战的我,在2006年的秋冬突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女作家韦君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不管家里把我们当做外人/我们也是家里的人/就是死了也愿意──葬在家里的地/就是变做杜鹃/也住在家里的屋檐/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唯一的家 我所见过的女八路军们,从投身抗战时起,就以组织为家,人人怀有一颗共产主义的心,尽管后来命运崎岖坎坷。 这些参与了抗战的女性,远比我在中学教科书里读到的被神化了的女英雄们生动、真实、亲切和精彩,我从她们身上汲取的,不仅是抗战的那段经历。 而早些年我干什么去了?我的意思是说,这些真正的民族精英们,应该更早一些被更多的当代青年人所知晓,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少物质的丰富,缺少的是精神养分。对于这样的寻找,注定不是我一个人的工程。九个月里,我去过大连、上海、沈阳、南京、济南、河南、四川、贵州、淄博和临沂,更多的时间在北京市内打捞。令我欣慰的是,每去一处寻访,每一场精彩生动的讲述,都会有一名年轻而优秀的摄像师加入进来并一同聆听。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41岁,其中许多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这28名年轻的志愿者,在每次采访结束后,脸上总会流露出一种因震撼而产生的热烈、真诚与惊叹。我知道他们比以往多了一些什么。 二十几位女八路,年龄最小的82岁,最大的95岁,她们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矗立在我人生的中年时期,也许我穷尽一生都无力超越。 也许你不会停下来看我写的这群女八路的故事,可是一旦看她们一眼,你顿然就会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 于是,我给自己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我想找到当年参与大青山战斗的日本兵!当年的他们如果活了下来,也应该90岁左右,那段岁月在他们的生命里又留下怎样的印迹?我想弄清66年前的那场战斗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我想还原事情的真相。男日本兵和女八路军,都奔向大青山时,大青山的意义就超越了大青山本身,对于战争的解读就不仅仅是那一代人的事情,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事情。 我既不懂军事,又远离那个年代,靠什么来获取答案呢?我决定靠两条腿去找,我决定靠信心去发现,只要找到一个健在者,我就已经迈开了接近事实真相的第一步。 我既不是史学家,又没有受命于哪个部门,我为什么非要去做这么高难度的事?它对于我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纯粹为了写一本有关大青山突围的书,把搜寻来的几十个版本的书拼凑拼凑,起一个刺激的书名,不仅在市场上有卖点,一不留神还能在抗战胜利多少周年时获个什么奖,至少挣足两年的生活费没问题。当下不是越来越多的作家都是这么干的吗?只是,我总觉得有蒙骗历史和剽窃他人果实的嫌疑。抗战爆发70年,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能淹没一座城市,该出名的早出名了,我这时来凑什么热闹呢?而为了拜访女八路军们,我已经提前花去了数年的工资,谁知是不是血本无还?如果仅仅为了好玩,谁又愿意一味地沉浸在往事的悲伤里? 诸多原因都不是,究竟为了什么? 也许是想通过这件事寻找被社会遗忘的一种高贵。它的存在曾经让我们这个民族凝聚过,沸腾过,真诚过,血气方刚过,爱过恨过哭过笑过,痛苦过也幸福过,让漫无方向的人民有了支撑,有了目标,有了激情,有了自尊和自豪。我当然不是说,现在这个社会没有高贵,而是觉得物质至上的今天,我们在精神上却越来越困惑。 悲哀之情和向往之情于我交替产生。我为我所处的时代缺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悲哀。于是,我踏上寻找之路,尤如踏上西天取经之途。问题是,找到真经之后又怎样呢? 我想,像我一样困惑却又抛开困惑而不顾,一心要到西天取经的大有人在。比如,四川的一名军人以个人博物馆的方式向后人展示抗战历史;一位作家数年都在做抢救民间艺术的行动;某个日本老鬼子,连续24年到中国谢罪;一位导演10年才拍完日军对华妇女性暴力纪录片…… 良知沉睡到一定时候就要苏醒;混乱到一定程度就要秩序。这个时代的根本问题,还不在于贫富悬殊,而是缺少精神信仰的人越来越多,拥有高贵灵魂的人越来越少。这比什么都可怕! 我只想通过做这件事,让自己远离内心的浮躁;让我对所有形式的战争保持警惕;让我尽可能地关注他人的生命;让自己热爱生活,建立信仰,从而充实地活着。 我所仰视的,就是我的目标。 我开始了寻找。每寻找到一位健在者,就增加了一分力量。我的内心开始强大,我不后悔所做的选择。我给自己出的这个难题也许最终也未能解开,但是我敢说,我对中国的抗战历史开始有了认知,而这是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国知识分子最基本的良知底线。一个连自己的民族历史都够不到的文字工作者,怎么配写书呢? 在这个吃快餐和网络化的年代,也许你不愿意停下来看我写的这群女八路军的故事,毕竟她们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太久远,教科书里又把她们神化而不是人性化,那种面目令我们厌倦;毕竟我们的生存竞争压力太大,我们要拼命地挣钱,买车买房养家糊口渴望名利;毕竟我们生活在今天,过去的事情知道了又有什么用?然而一切都不是理由,短短七十年的历史,她们又能远到哪里去? 重要的是,一旦看她们一眼,顿然觉得你比她们少了点什么。我告诉你,那就是我们怎样伪装都达不到的一种真诚!那就是我们用钱都买不来的一种高贵!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一种血性! 总有一天,我要把这本书送给那些参与大青山作战且健在的日本老兵。为了不再发生战争,为了避免新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残杀,我要让参加大青山战斗的八路军和日本兵,我要让更多的日本人和中国人看到这群女八路军不寻常的经历。 每天都在奔波,每天都在聆听惊心动魄的故事,我爱我一生中的这段岁月 在我看来,这群女八路军既真实又精彩。她们每个人的姓名是真实的,经历是真实的,对那个年代所产生过的影响是真实的。在我看来,她们每个人,无论牺牲的、被俘过的、幸存的;无论高级指挥员的夫人、中层干部还是普通战士;无论卫生员、演员还是政治宣传员,她们都是了不起的英雄。她们以学生之身份,以豆蔻之年华,以生命为代价参与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重要的是,那场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至今并未结束,或者说那场战争从未结束。 以二十几位女八路军的经历串起来的故事,每个细节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当远走的历史真相越来越模糊,当这代人与那代人的断裂越来越大时,我寻找到的这群幸存的女八路们显得多么稀有和珍贵。 寻访刚开始的时候,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收获。每天都在奔波,每天都在聆听惊心动魄的故事,每天都热血沸腾,每天都有新的感受和启发,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被结结实实地充满,每天都在期待无法预知的明天。我爱这个时期,我爱我一生中的这段岁月。 在我不长也不短的40年人生旅程里,这一段风景绝妙。犹如到过想都不敢想的珠穆朗玛峰。有了这次精神之旅做铺垫,突然觉得以后的行程都将是如履平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面对面地阅读了60位经历不凡的老人的一生,这是何等幸运,何等幸福,何等令人知足。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人到中年才开始关注中国的抗战以及抗战中的女性,虽然晚了些,但是却坚持着走完了这段艰苦的寻访历程,坚持着补完抗战历史这堂课。这均因被这些耄耋之年仍坚持自己信念的老人们的精神所打动。 算是一种自省和告慰先烈的方式吧! 后记 我爱这生存的趣味 这是一部抢出来的书。有两层含义:其一,抢救。采访第一位女八路军时,我就担心,如果动作稍慢,什么都会来不及的;其二,抢时间。恰在这几年,工作之余,我同时攻读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两个硕士学位。上课和考试的任务繁重,原本就没有写长篇的计划。女八路们的出现在我的生命中绝对是天意,想停下来都不可能。因此,只能抢时间做完这件事。 提到“抢救”,我特别感谢有着“中国纪录片之父”尊称的司徒兆敦老师。第一次从沂蒙山回来,他言简意赅地叮嘱我:“赶紧!抢救!”司徒老师推波助澜,使得我寻访的念头明朗化。我重新调整了年度时间表,寻访一事得以紧张有序地进行。 在披荆斩棘的寻访过程中,28名年轻的知识分子成了我的朋友,他们介入到这群女八路生命的最后阶段。我得以坚持下来和完成,靠的是这个年轻群体的鼎力相助。我们相互都难以忘记这段时光。 我数次打扰沂蒙老区各界人士和单位,他们仍给予我真诚的帮助,他们是丁凤云、王晓蔓、赵爱华、刘杰、方小江、盛修祥、仇士伟、张元明、刘中堂、刘兆东、李兆东、郑国华等;尤其感谢八路军后代们在我写作过程中的热心指点,他们是罗东进、朱淮北、黎小弟、赵继烈、周岩、张景义、阮丹妮、宋国力、刘长琨。 吴方泽和庄伟两位老师是我前两部长篇小说的责编,这次他们又默默地为我做嫁衣,非常感谢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我先生薛东是名敬业的基层警官。他永远都在披星戴月地工作,辛苦没完没了。即便如此,我说走,他就把我送上火车;我说回来,他就去接站。实在忙不开时,他的同事胡学斌、马强、付瑞、付小军、杜建勇都接送过我。真的感谢薛东的理解和支持。 每当我风尘仆仆地归来,我的导师黄丹总是温和而准确地指点我对人物的理解;杨善华教授则从社会学视点校正我的寻访方法。两位老师对我进行的两种不同思维的训练,使得我在创作时游刃有余。 纯朴的云南姑娘玉英,每天把可口的饭菜端到我面前,让我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愉快地写作,陪我在小河边散步。我常想,如果玉英生活在抗战时期,那会是什么命运呢?也参加八路军了,说不准。就像现在跟玉英一起到北京当保姆的乡下女孩子们,谁能说准她们明天将是什么样子? 这个世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瞬息万变,就在于它的变幻莫测,就在于许多创举和奇迹随时发生。我有幸阅读了抗战时期战斗在沂蒙山的女八路军的人生片段,那种波澜壮阔,那种激情滚滚,那种惊心动魄,文字是无法原样复制的。能看见皮毛,已是我的幸运! 30年代初,有位投身革命的女作家写过这么一段话:是的,我们爱的不是这固有的生命,我们爱的是这生存的趣味。我想,生存的趣味是由于有生命力。……要不是这生命力驱策我们行动、创造、勇敢地跨过艰难的险障,就是生,又有什么趣味!迟钝的生命,就像一湾浊水,不新鲜,又不光彩。 我极喜欢这位出身豪门、一生追求生命趣味的女作家的话。仅以此献给那些在中华民族最危难之际投身抗日救国洪流中的女学生们! 也献给我自己! 张西 2007年5月于北影小区18号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