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柳成荫装帧艺术(封面插图肖像)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柳成荫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柳成荫先生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在我国出版、装帧艺术界及文学爱好者中已享有盛名。他热爱书籍装帧事业,四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设计工作,创作设计了古今中外的书籍封面和插图近千幅,精心创作设计了许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作品。本书精选了八十余帧中外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和九十余幅插图,大体代表了作者的艺术水平,待您欣赏,细细品味。

内容推荐

柳成荫,原名沈荣祥,一九二九年生,苏州人,一九五0年毕业于苏州美专西画系,一九五0年分配到北京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编辑室工作(这是几个国家出版社的前身)。柳成荫先生热爱书籍装帧事业,四十年如一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设计工作,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以甘当“孺子牛”的精神,先后创作设计了古今中外的书籍封面和插图近千幅,精心创作设计了许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作品。他为中国的著名作家设计封面和插图。其代表作有《台湾小说选》、《南行记》、《随想录》、《芙蓉镇》、《将军吟》、《地球的红飘带》、《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诗情与哲理》、《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悲惨世界》、《基度山伯爵》、《简·爱》、《屠格涅夫文集》、《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安娜·卡列宁娜》、《母亲》、《静静的顿河》……

目录

是自然的又是我的  柳成荫

艺术简历  柳成荫

封面

小品文选集(1950)

激流飞渡(1953)

篝火正旺(1954)

新同学(1955)

红光普照大地(1962)

夜归(1963)

站在最前列(1963)

大风歌(1964)

李双双小传(精装封面)(1964)

红色的果实(1964)

新兵之歌(1965)

生命线(1966)

金光大道(1968)

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1978)

台湾小说选(1979)

悲怀集(1979)

巴金选集(1980)

南行记(1980)

南行记续篇(1980)

冼星海传(1980)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获奖作品集(1981)

王蒙(1981)

望云海(1982)

将军吟(1983)

大江风雷(1983)

台湾中篇小说选(1983)

原乡人(1983)

芙蓉镇(1985)

芙蓉镇(内封)(1985)

臧克家诗选(1986)

诗情与哲理(1987)

保卫延安(1988)

挑战(1988)

随想录(1989)

青春之歌(精装包封)(1989)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1989)

哑歌人的自白(1990)

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1990)

李敖自传与回忆(1990)

周旋在敌人心脏的女人(1990)

光未然歌诗选(1990)

冰心散文选(1991)

地球的红飘带(1991)

大上海沉没(1991)

冰心散文选(1991)

佛佛道道(1992)

爱的依恋(1992)

胡风回忆录(1993)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1994)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1994)

中国的脊梁(1994)

青春万岁(1994)

毛泽东楹联艺术鉴赏(1995)

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1995)

吕梁英雄传(1996)

白鹿原(1998)

普希金与我(1999)

真正的人(1957)

弗拉舍里诗选(1962)

基度山伯爵(1979)

静静的顿河(1980)

西里西亚之歌(1983)

胜利属于阿尔及利亚(1985)

丘吉尔的女间谍(1985)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1986)

国际女郎(1987)

痴心与浊水(1987)

生者与死者(1988)

静静的顿河(1988)

泰戈尔作品集(精装封面)(1988)

基度山伯爵(1988)

战争与和平(1989)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989)

画家·少妇·少女(1990)

简·爱(1990)

悲惨世界(1991)

安娜·卡列宁娜(1991)

强盗(1991)

复活(1992)

茹尔宾一家(1992)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993)

母亲(1999)

居格涅夫文集(2001)

插图

新兵之歌之一(1965)

新兵之歌之二(1965)

新兵之歌之三1965)

台湾散文选(1979)

异乡奇遇之一(1980)

异乡奇遇之三(1980)

水滴石穿之一(1981)

水滴石穿之四(1981)

水滴石穿之五(1981)

莽秀才造反记之一(1984)

莽秀才造反记之二(1984)

莽秀才造反记之三(1984)

莽秀才造反记之五(1984)

莽秀才造反记之六(1984)

早晨(1985)

蚀(1985)

一二·九在未名湖畔(1986)

水鸟行动之一(1987)

水鸟行动之二(1987)

芙蓉镇之一(1987)

芙蓉镇之二(1987)

芙蓉镇之四(1987)

芙蓉镇之五(1987)

芙蓉镇之六(1987)

芙蓉镇之七(1987)

芙蓉镇之八(1987)

白雪覆盖的故事之四(1987)

白雪覆盖的故事之五(1987)

南国情天(1988)

祭坛上的人们之二(1989)

倪焕之(1989)

骆驼祥子(1989)

白音草原上的童话之二(1989)

现代人走进原始部落(1989)

寒夜之一(1990)

寒夜之二(1990)

寒夜之三(1990)

寒夜之四(1990)

寒夜之六(1990)

普希金与我之三(1999)

普希金与我之四(1999)

永不掉队之一(1984)

永不掉队之二(1984)

永不掉队之三(1984)

永不掉队之四(1984)

永不掉队之五(1984)

永不掉队之八(1984)

永不掉队之二十五(1984)

永不掉队之二十六(1984)

罗亭(1986)

基度山伯爵之一(1988)

基度山伯爵之二(1988)

基度山伯爵之三(1988)

基度山伯爵之四(1988)

基度山伯爵之五(1988)

基度山伯爵之六(1988)

基度山伯爵之七(1988)

基度山伯爵之八(1988)

基度山伯爵之九(1988)

基度山伯爵之十(1988)

基度山伯爵之十一(1988)

基度山伯爵之十二(1988)

基度山伯爵之十三(1988)

基度山伯爵之十四(1988)

基度山伯爵之十五(1988)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之一(1989)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之二(1989)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之三(1989)

画家·少妇·少女(1990)

病中吟(1997)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997)

肖像

作家周立波(1965)

小说家、戏剧家老舍(1968)

作家蹇先艾(1979)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980)

作曲家冼星海(1980)

作家赵树理(1983)

作家莫应丰(1983)

作家、文艺理论家 巴人(1985)

作家、翻译家 巴金(1989)

诗人艾青(1997)

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1998)

女作家丁玲(2004)

英国作家、文艺评论家毛姆(1965)

俄国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1966)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1967)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1968)

智利诗人 聂鲁达(1968)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青年)(1968)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中年)(1968)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老年)(1968)

苏联作家 高尔基(1969)

黎巴嫩诗人、小说家 纪伯伦(1969)

俄国诗人普希金(1999)

后记

试读章节

构图(布局)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画画的人都知道,构图时必须合理安排题材和情节。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使画面的构成具有艺术的表现力。画面构成的表现力,“不是靠情节的说明,而是靠结构的节律表情”。

近几年来,有的同志看了我设计和创作的一些封面后说:“你的封面设计是在平静中寻求意境,是在小中见大。”这样的话,倒是说出了我的主观愿望。

一般来说,我在设计时,一旦了解了书的内容后,我就更多地考虑布局(也叫章法或构图),如《台湾小说选》、《南行记》、《大风歌》、《诗情与哲理》、《望云海》等等封面,都是想借物来表现情思,力求在构图上突出一个“奇”和“巧”字。因为画中的典型性的东西对于表现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奇”和“巧”应该是“平”中的“奇”和“拙”中的“巧”。如《台湾小说选》的月亮,《南行记》中的几个人物动态和《大风歌》中的红旗招展,《诗情与哲理》中的水固,以及《望云海》中的人物背影,在构图上由于它们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中,都比较典型地把画面的思想揭示出来,主题也就突出了。因此,不论是描绘人物或风景,都要有自己主观的东西,在自然景象上加以提炼、概括,也就是要从书籍装帧艺术的角度来看自然景象;以装饰艺术惯用的方法将它们表现出来,是自然的又是我的。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对四世纪谢赫提出的我国绘画法则——六法论,加以引申阐述中提出“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这说明布局和画面的关系,布局是体现形式美的重要基础,它的基本规律是:虚与实、疏与密、隐与现、聚与散、宾与主等等。一个好的封面设计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引人人胜的,往往是新颖的布局,要做到画面小、景物少,而意境开阔,浩瀚幽远,意趣无尽,这才是一种美的境界。《台湾小说选》、《南行记》与《望云海》等封面就是试图达到这种境界——虽然它们还并非十分理想。

我一向认为,封面设计的特点,就是要以少胜多,少就是概括,“少”要不失充实,“少”要比“多”更耐看,并给人以丰富的感觉。因为艺术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设计者丰富细腻的表现语言,造出单纯、平静而又深远的意境来。狄德罗说:“最单纯的思想,往往是最难把握的思想。”这也说明了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幅好的构图得来不易,需要苦心孤诣,反复不断地推敲和琢磨。

P2-3

序言

柳成荫先生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在我国出版、装帧艺术界及文学爱好者中已享有盛名。记得在青少年时期,我就对书籍装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去书店还是图书馆浏览、借书,我特别注意书的封面设计。那时,我很喜欢当代文学图书,有许多作品不仅内容好,而且封面设计得很新颖,很吸引人,对有些设计好的书爱不释手。有一批设计家的作品我很欣赏。其中柳成荫先生设计的书,我更加偏爱,如他设计的《红色的果实》、《生命线》、《夜归》、《激流飞渡》、《真正的人》、《新同学》等书的封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从小喜爱这门艺术,一九五九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籍美术专业。对装帧艺术界的情况开始逐渐了解,我才真正对装帧艺术这门学科有所认识,对柳成荫先生也就更加关注。一九六四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过去做梦也没想到的我国出版中外文学的最高殿堂——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能和我十分敬重、久仰的著名装帧艺术家柳成荫先生等几位前辈一起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真正学习工作的开始。我十分珍惜这块园地,诚心诚意地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

我和柳成荫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可以说是他的知己,对他的人品、为人,所从事的美术编辑工作、装帧设计和插图创作比较了解。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柳成荫装帧艺术》专辑,我感到十分欣慰,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体现了出版社领导对这门学科的重视。无论是我国的文学艺术界,装帧艺术界,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深入探讨和发展这门独特的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今进入电脑设计和制作的新时期。

《柳成荫装帧艺术》精选了八十余帧中外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和九十余幅插图,大体代表了作者的艺术水平。在这里我不想就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论,还是留给同行和读者去品味欣赏。我着重就柳成荫先生在装帧设计和插图创作方面的业绩和艺术风格、特色概括作个介绍。

柳成荫,原名沈荣祥,一九二九年生,苏州人,一九五0年毕业于苏州美专西画系,一九五0年分配到北京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编辑室工作(这是几个国家出版社的前身)。一九五一年调入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作家出版社成立,任美术组组长。一九六二年作家出版社合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装帧设计和插图创作,直到一九九二年退休。

柳成荫先生热爱书籍装帧事业,四十年如一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设计工作,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以甘当“孺子牛”的精神,先后创作设计了古今中外的书籍封面和插图近千幅,精心创作设计了许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作品。他为中国的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冰心、丁玲、臧克家、胡风、光未然、艾芜、田间、杜鹏程、浩然、魏巍等设计封面,为外国的名家: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泰戈尔、法捷耶夫、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设计封面和插图。其代表作有《台湾小说选》、《南行记》、《随想录》、《芙蓉镇》、《将军吟》、《地球的红飘带》、《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诗情与哲理》、《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悲惨世界》、《基度山伯爵》、《简·爱》、《屠格涅夫文集》、《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安娜·卡列宁娜》、《母亲》、《静静的顿河》……

有不少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展览,并多次获奖,受到同行、作者和读者的好评,有不少作家亲自写信向他本人表示感谢。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柳成荫先生在装帧设计和插图创作上显示了他极高的艺术造诣,对于出版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方面占有一定的位置。他在文学艺术界、出版界、装帧艺术界和文学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他本人从不张扬,为人谦虚谨慎,默默地、认认真真地工作,堂堂正正做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柳成荫先生的创作经历,我想大致分两个阶段。

五十至六十年代末,是他的第一阶段。新中国诞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建设和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相继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新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对于装帧艺术来讲,应该适应新形势、新时代的需要。柳成荫先生正是在这一全新的时代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对于书籍装帧这门艺术,大家既熟悉又生疏,远的不说,真正的革新与发展,是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开始,鲁迅先生亲自领导并参与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改革,他带领和团结了如陶元庆、司徒乔、孙福熙、钱君萄等一大批的艺术家,创立了新的现代风格。据记载,当时由鲁迅先生亲自装帧的书就有五十六种之多。他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开山人。进入六十年代,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沿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路走下去,显然是不适宜,因为时代变了,书的内容不同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形式必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现在装帧艺术界常提的一句话,即要观念更新。其实在二十、三十年代就是这样做的,到了五十年代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不断对装帧艺术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罢了。

柳成荫先生遇到的新课题就是如何开展新的工作。他是经历了一个学习、提高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他着重以封面设计为主,经历了酸、甜、苦、辣,这种感觉只有同行们才能真正体会到。

书籍装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它是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同其它兄弟艺术相比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各种画种、各种艺术流派、各种艺术形式,包括民间艺术,都可应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它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因为它要从属于书的内容,依附于书,这就是它的从属性。但又不完全受书的内容约束,它并不是书的图解。设计者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就是它的独特性。设计者还往往受到书的成本、印刷工艺、制版、纸张、材料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如此,就形成了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柳成荫先生为掌握这门独特的艺术语言,不断地学习、磨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他首先十分重视生活的积累。因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于从事文学书籍设计和插图创作尤为重要。生活的积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的生活积累;另一个是间接的积累。柳成荫先生从不放过下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机会,他认为:下去写生,目的不一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绘画的角度作画,搜集素材,见什么画什么,为创作的依据;另一种是从封面设计的角度,对自然景象,从构图的要求进行取舍,这样搜集的景物是自然的又是我的。他是从书籍装帧艺术的角度来看自然景象,用装帧艺术独特的方法将它们表现出来。多年来他直接搜集掌握了许多生活素材。同时,他从不放过来自间接的生活素材,既注重传统艺术的学习,借鉴古人,古为今用,又对外来文化艺术进行探讨研究,从画册、杂志、展览、电影、文学作品、戏曲、音乐以及曲艺等姊妹艺术中吸取养分,来增强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柳成荫先生就是沿着这个方向走的。他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开阔了视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修养,熟练地掌握了这门艺术。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文化艺术领域获得新生,书籍装帧艺术空前的繁荣,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代。这也是柳成荫先生进行创作设计的第二个阶段。新的形势为文化艺术创作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设计和创作的积极性,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的创作中,可以说,这是他大显身手,创作和设计大丰收的鼎盛时期,真可谓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前面提到他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数优秀作品就是出于这个时期。这一时期,他的封面不仅设计得好,而且创作了许多中外名著的插图。这也是和第一阶段不同的。

每一个装帧艺术家同其他画家、艺术家一样,其作品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柳成荫先生的装帧艺术风格、特点大致可以用:简练、清新,含蓄、高雅、庄重、大方十二个字来概括。这是他集多年的积累、高深的修养,刻苦磨炼、不断创新的结果。

封面设计,这个巴掌大小的园地,有人把它称作书的衣裳,有人把它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总之,对这块小小的园地,千万小瞧不得,它可以放射出巨大的艺术光芒,产生无限的艺术魅力,有多少个画家、装帧艺术家在这块园地上耕耘、探索。柳成荫先生耕耘了一辈子。在封面设计方面,他始终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追求封面的含蓄性、内在的美。首先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是把封面设计作为一种创作对待,以锲而不舍、永不满足的精神,进行创作设计。他认为:“对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书的内容,经过思考形成对作品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构思……”他强调进行创造性的构思,“既不脱离书的内容,又不受内容拘牵……先立意,要‘意在笔先’,‘迁想妙得’。”他认为:“构图(布局)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在构图上突出一个‘奇’和‘巧’字,但‘奇’和‘巧’应该是‘平’中的‘奇’和‘拙’中的‘巧’。”他对四世纪谢赫提出的绘画法则——六法论中的“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理解得颇为深透,“布局是体现形式美的重要基础。”“一个好的封面设计,给人第一个印象是引人入胜的,往往是新颖的布局……要做到画面小,景物少,而意境开阔,浩瀚幽远,意趣无尽,这才是一种美的境界。”“封面设计的特点,就是要以少胜多,少就是概括,‘少’要不失充实,‘少’要比多更耐看,给人以丰富的感觉。”柳成荫先生遵循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构思。他为了设计好一本书,通常要画出几幅精美的草图来,有的达到十几幅草图,这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也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柳成荫先生就是这样做的。迄今他还精心保留着那些珍贵的设计小样。常言道,一定的量反映一定的质,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柳成荫先生所以能够创作设计出如此多的高、精、尖的作品原因所在。

柳成荫先生封面设计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他原先学习的是西画,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但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的又是中外文学的设计和创作,需要有丰富的极强的表现力。他善于从中外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方法,拿来我用,融会贯通到封面的设计和插图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具象的、有抽象的,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黑白的、有彩色的,有绘画性强、有装饰性强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是个多面手。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不少作品,采用了他拿手的写实技能。运用肖像画的表现方法,把一本书的作者或书中的主人公刻画得惟妙惟肖,如为著名作家鲁迅、丁玲、巴金、冰心、冯雪峰、臧克家、冼星海、王任叔等造像,并用多种巧妙的手法用于封面上,起到真实、动人、可亲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深厚的功底。

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匠心。为了“随类敷彩”的需要,对封面的色彩有独到的研究,形成了他的清新、明快、优雅的风格。“文革”前,制版、印刷、纸张材料比较落后,还要考虑到成本问题,出版社一般要求封面用铅印的做法。即使用胶印的办法,也往往都限制在四色之内,设计和效果受到很大的局限,当时铅印的封面类似套色版画的样子。难怪西方有人把中国的封面列为版画的范畴。柳成荫先生就是在多种限制的约束下,创造性地研用了一色多用,油墨重压的手法,使两色可以产生多色的艺术效果。为了深入研究彩色油墨相压产生不同效果的规律,他多次亲自下厂和工人师傅一起实验、积累经验、收集制作了油墨重叠相压的色标样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果,丰富了封面色彩的表现力。不仅如此,他还是最先将串墨的办法应用于封面的开创者之一。如《静静的顿河》、《鲁迅年谱》、《生者与死者》、《金光大道》等封面,就是用铅印串墨的手法,大大烘托了圭寸面艺术效果。用今天电脑制作的眼光去看过去,感到再简单不过了。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就是个创举。

柳成荫先生的封面设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如今,我们随便浏览一下他设计的封面,首先有一种极强烈又浓厚的时代气息,被那个时代吸引住了。无论从封面上表现的气氛、封面的人物、景象,以及色彩等,一看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今天还能引起许多联想,感觉特别亲切。这就是他的作品成功之处,抓住了书的灵魂,“气韵生动”这个根本。这一点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受尤为明显。

柳成荫先生对文学作品插图特有情趣。他进行了大胆尝试。“文革”后,他进发出强烈的创作愿望,在插图创作中获得了新的丰收,优秀插图一个个出世,达到新的艺术境界,在插图艺术上有新的建树。《芙蓉镇》、《永不掉队》、《罗亭》、《基度山伯爵》、《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以及《莽秀才造反记》等一大批中外文学名著的插图,就是在这个时期频频诞生的。

这些插图构思巧妙,重点对主人公的形象抓住不放,精心雕凿,夸张变形,而对一些不必要的背景大胆省略取舍,突出主要人物。通过人物的形象来打动人,形神兼备,吸引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构图多变是他插图的第二个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格式,吸收和运用现代平面构成的艺术手法,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方法进行尝试。用虚与实、疏与密、隐与现、聚与散、宾与主等法则,追求画面的效果,使画面变化多样,强化了主题的表现力。

黑白对比的表现方法是他插图艺术的最大特点。虽说他过去为书籍做过不少彩色插图,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他的黑白插图。他运用了黑、白、灰的艺术效果,点、线、面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以高度的概括力,采用大黑、大白对比的手段,形成了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蕴藉感人的艺术效果。张仃先生认为:“‘黑白’产生的力度和丰富的内涵是其它色彩不能替代的。”“白为万色之母,黑为万色之王。”“黑白灰是一门学问,大千世界眼花缭乱,黑白灰给人以极大的安慰。”精辟地论述了黑白灰的艺术价值。这是柳成荫先生艺术生涯中的又一朵奇葩。

当今,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书籍装帧艺术已经进入电脑设计和制作的新时代。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出版物进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商品竞争日益激烈,书籍装帧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但它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因为书是一种商品,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传播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商品。市场要求它的广告性必须得到加强,而相对的是它固有的特色,书卷气又如何体现?这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关键是设计者如何把握。新观念也好,新思维也罢,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艺术,开创新的装帧艺术未来,创作设计出不愧新时代的更多更好的高品位的书籍装帧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柳成荫装帧艺术》的出版,也许能给当今从事这门艺术的同行带来一点有益的东西,起一点借鉴作用。历史在前进,未来世界是美好的。希望有更多更美的书问世。

二oo五年九月

后记

我于1992年退休,因工作需要又返聘了四年。从此,告别了五十多年的书装设计和插图工作。由于不甘寂寞,以书画为友,练书法,画写意花鸟画,重又找到了精神寄托,但总觉得有一种失落感。

平时我也在家中整理历年来设计的封面和插图样张,把自己认为可以看得过去的样张留下来,日积月累,堆在我面前的书桌上。一天,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到这堆资料,如能变成一本画集那该多好呀。我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装帧设计室的何婷同志和外编室的张福生同志,他们不仅热情支持,并及时向出版社有关领导转达了我的情况。

这本画集能顺利出版,是和同志们的真诚帮助分不开的。感谢社内同志们的积极配合和出版社领导的有力支持,使我的愿望得以实现。

柳成荫

2005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