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薛宝钗/红楼人物百家言
分类
作者 周远斌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改革开放至今,出现了《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真正高潮,薛宝钗的研究也盛况空前。文革中流行的阶级论被艺术所取代,反对再把薛宝钗作为政治对象批判,强调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新时期对宝钗这一小说艺术形象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而深入。宝钗的方方面面,以前研究过的、未研究过的,在这一时期均有研究。沉寂了三十年索隐派又活跃起来,霍国玲、霍纪平姐弟因索隐研究文章。有关薛宝钗的考证研究,更是活跃,冯其庸、吴世昌、孙逊、周绍良、翟胜健、吴晓南等学者,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也在拓宽,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医学、绘画、饮食、服饰等角度来研究薛宝钗的作品也不少。

港台及国外对薛宝钗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是现当代才有了些研究论著,但也不乏建树,如黄葆芳对蘅芜苑之设计的论述,宋淇对冷香丸的医学性研究,翁开明对薛宝钗将“绿玉”改成“绿蜡”之寓意的论说,严冬阳对曹雪芹的元配夫人是“薛宝钗”的考证等,都是对红学的贡献。

  本书对以上所述薛宝钗研究史中出现的有价值之观点,分类做了摘录,意欲有所裨益于仍在继续的薛宝钗研究。

内容推荐

  “红楼人物百家言”是一套有关人物人物评论的资料汇编,共6种7册,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四位主要人物单独成册,其他人物列入“红楼男性”、“红楼女性”(分上下两册)。丛书将历代关于红楼人物的评论资料汇于一册,并将资料分类汇编,撰写类序,有助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相关资料,从总体上对红楼人物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书后附有研究论著目录和评论家索引。

二百年红学专家共时空对话,数十位红楼人物历时性纵览。本书是对薛宝钗的评论。

目录

前言

命名取义

生日、年龄

原型

事迹

婚姻

结局

容貌、服饰、住处

冷香丸、金锁等象征物

才识学养

思想

“冷”与奸伪

会做人

其他性格

与宝玉、黛玉的关系

钗、黛合一

钗、黛优劣

与他人关系

宝钗写法

与宝钗有关文字之解

宝钗的悲剧

对宝钗的评价

作者对宝钗的态度

研究论著目录

评论家索引

编后说明

试读章节

“薛”,血也(刘铄)

……我们把护官符里的四个姓氏重新排列一下(雪芹常用颠倒错乱的方法迷人眼目,以避文网),那就是明(贾不贾)、王、薛、史。再以雪芹惯用的谐音法解出来,那就是“明亡血史”四个触目惊心的字了,由此看来,所谓的四大家族不过是曹雪芹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罢了,事实上它是不存在了。

     《红楼梦真相》(1993年)第136页

“雪”的深意(宋淇)

雪固然代表薛氏全家,但特别针指宝钗,其中似有深意。雪所代表的是纯洁、冰冷(宝钗对宝玉的感情远较黛玉为含蓄而收敛),一旦春暖花开即溶化无踪。这也暗示宝钗乃“薄命司”中人物,虽然得嫁宝玉,可是宝玉有了娇妻美婢,却仍“悬崖撒手”出家,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另外有一点,具有相当重要的含意,向为读者所忽略。第四回,薛氏全家自金陵移居都中,投奔贾府,贾政遂留他们于家中东北角上梨香院居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梨花喻雪的例子不胜枚举,……

     《薛与雪》,《〈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2000年)第357—358页

薛姓寓义(薛海燕)

宝钗以“薛”为姓。由其判词的“金簪雪里埋”、香菱判词的“菱花空对雪嘶嘶”及兴儿等的玩笑“还有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等,可见“薛”与“雪”谐音。宝钗被誉为“冷美人”和“任是无情也动人”,足见“雪”在性情上喻其冷静、理性乃至“无情”。宝钗的“蘅芜苑”“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令贾母叹息“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雪”又预示着宝钗日后婚姻家庭生活的寂寞清冷。而贾府最后的结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雪”又隐喻了整个家族没落衰败的总结局。

     《宝钗之“时”与“无情”》,《<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2003年)第183页

“冷”、“洁”之象征(俞晓红)

宝钗的“无情”的外在象征物是“雪”和“冰”。薛家之“薛”,即冰雪之“雪”。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其“雪里埋”,《红楼梦曲》第一支誉之“晶莹雪”。贾琏小厮兴儿说她是“雪堆成”的“冷美人”;宝玉眼中看到的是她“雪白”的肌肤;她的房间给人的感觉是“雪洞一般”。宝玉在诗中喻她是“出浴太真冰作影”,她也自比是“冰雪招来露砌魂”。她吃的药叫“冷香丸”,是用四种白花的花蕊作的药料,埋在梨花树下——梨花又是白色的,皆洁净淡泊之物。“冷”是其“无情”的基本色调;“冰”、“雪”的“冷”与“洁”,正象征着宝钗的情感世界的“冷”与“洁”。

     《任是无情也动人——试探曹雪芹笔下薛宝钗情感世界的发展》,

     《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4辑,第127页

“宝钗”,“宝差也”(洪秋蕃)

《红楼》妙处,又莫如命名之切。他书姓名皆随笔杂凑,间有一二有意义者,非失之浅率,即不能周详,岂若《红楼》一姓一名皆其精意,惟囫囵读之,则不觉耳。兹胪取以质天下善读《红楼》之人:何为宝玉?……宝钗者何?宝差也。谓贾母、王夫人以宝钗为宝,识见差谬也,贬之也。

     《红楼梦抉隐》,《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1963年)第238—239页

“钗”“寓如许意”(张新之)

钗,差也,差错也,迹其生平所用心,无非铸成一错。又钗从金,一玉之匹,一玉之敌也。一名寓如许意,乃有读者曰:“宝钗好”,又曰:“我爱宝卿”云云,怪哉!(第四回“乳名宝钗”句下夹批。)

     《红楼梦回批》,《红楼梦研究文选》(1988年)第85页  “俗者为钗”(阚铎)

簪即钗也,十二金钗、宝钗等等皆簪之意,瓶儿屡以金头簪赠人,玉楼之金簪,春梅之金头簪,皆钗之意,俗者为钗,雅者为黛。

     《红楼梦抉微》,《红楼梦考评六种》(1992年)第81—82页

         P4-P5

序言

薛宝钗是与宝玉、黛玉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形象,作者用功最深,读者也最难理解,研究者对她的关注,可说与黛玉不相上下。五四以前的旧红学对薛宝钗的研究主要表现为评点、索隐、题咏、杂评等形式。脂砚斋、王希廉、陈其泰、张新之、姚燮、张其信、刘履芬等评点家,对薛宝钗的言行、思想性格、写法等多有中肯之见。如脂砚斋以“金娃对玉郎”、“远中近”评宝钗与宝玉的关系,王希廉以“闺阁知音”评钗、黛关系,张新之以“金行西言,主秋杀”、“薛犹云雪,锢冷积寒,阴也”评解为薛为金之“所由取义”,张其信以“阴阳笔法”评宝钗入贾府的写法等,都言简意赅,多所发明。

旧红学索隐派对薛宝钗的原型多有索考或臆测,如徐时栋的“宝钗影高澹人”说,孙静庵的“康熙末允襖诸人夺嫡”说,徐珂的“某太史”说,平步青的“翁宝林”说,阚铎的脱胎于李瓶儿说等等,众说纷纭,扑朔迷离。新红学兴起后,关于宝钗的原型又有几种说法,寿鹏飞认为宝钗是雍正的影子,湛卢认为宝钗等人合写董小宛等。

题咏派的研究性质较淡,主要是有感于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以诗、词、赋、赞来抒写其艳羡之情或感慨之思绪。宝钗作为《红楼梦》悲欢离合故事中的主角,自然是题咏派咏赞感叹的主要对象,倪鸿、东门女士、祺姜、凌承枢、周澍、黄昌麟、黄金台、杨维屏、西园主人、朱辦香、鹤睫等人,均有对宝钗的题咏。“半生赢受绣帷孤”、“同是兰闺薄命花”、“寡鹤单凰了一生”、“成何草草去匆匆”等诗句,都是对宝钗悲剧的咏叹;“身如傀儡难为主”、“夺婿何如计未成”、“薛君才合配湘妃”等诗句,咏叹中又间以思考。可能与题咏这一研究形式的局限有关,也可能与文化环境的变革有关,题咏虽然在旧红学时期较为盛行,但在新红学兴起后,就愈来愈少了。

杂评家的批评形式以“随笔”、“杂记”、“闲笔”、“偶说”为主,如周春的睏红楼梦随笔》、青山山农的《红楼梦广义》、晶三芦月草舍居士的倣楼梦偶说》、平步青的《小栖霞说稗之<石头记>》、境遍佛声的《红楼札记》、江顺怡的《读红楼梦杂记》等,都是以杂评形式撰写成的《红楼梦》研究专著。裕瑞的《枣窗闲话》、甫塘逸士的《续阅微草堂笔记》等著述中,也有一些是关于《红楼梦》的评说。诸杂评中,一般都少不了对宝钗的评论,而且涉及到宝钗的多个方面。如周春认为,贾家因财而娶钗舍黛;裕瑞认为,曹雪芹不忍写出黛亡钗嫁之情节;青山山农认为,以薛易林,元春启端;萆舍居士评价寡居的宝钗“不异未亡人,空床独守,一忍百殃”等。诸评说,都是写一己之所见,抒一己之所感,真知有焉,灼见亦有焉,再就是,有的杂评著作,评中有述,这样就保存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如甫塘逸士所记:“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自首双星’之言也。”这一段话不但有版本学价值,而且也是研究宝钗等人物形象所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杂评式研究,也像题咏派一样,随着新红学的兴起,而渐退出了红学界。

五四以后为新红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胡适、俞平伯和周汝昌等对“著者”和“本子”等等的考证,薛宝钗也在被考证之列。“钗黛合一”由脂砚斋提出后,阚铎曾据《金瓶梅》就钗、黛“是二是一”的关系做过简单的推论,但没有什么影响,后来俞平伯在《红楼梦辨》(1923年版)一书中对“钗黛合一”做了较详明的论证,“合一”论因此才有了较大的影响。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1953年版)中,论证了“曹雪芹是先娶薛宝钗,后娶史湘云”。另外,还有个别的考证研究,观点也较新颖,如白衣香在《红楼梦问题总检讨》(1938年发表)一文中论证,宝钗后来入了宫。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研究者对《红楼梦》的时代、主题、人物、人物心理和艺术特点等加以探讨,在胡适等人的“著者”、“本子”考证研究之外,又辟蹊径。李辰冬、王昆仑、张天翼、蛟兄等属于这一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几乎每人对宝钗都有专论。如李辰冬在《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宝钗的性格里有孝、忠厚、温柔、无所不知“四种特质”,再如蛟兄《论薛宝钗》一文认为宝钗是一个“道学修养渊深”的早熟女孩,这一时期的这些专题论文,进一步拓展了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也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红楼梦》的研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54年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随后又对胡适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文艺思想”展开了批判。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论,遭到了李希凡、蓝翎等人的批判,批判的标准倾向于阶级论,认为黛玉、宝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文革期间,一些学者为迎合形势,所撰写文章中阶级论倾向更浓厚,故更强调宝钗的封建地主阶级身份,这在1974年的论文中表现得最突出,可从如下观点做一斑之窥:薛宝钗站在封建势力的一边、“反动顽固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阵地上的一个马前卒”、“用反动的‘忠孝’思想扼杀新生力量”、“封建女子的黑样板”、为维护封建秩序而奔走、在大观园内的封建特务等,类似观点举不胜举。这近三十年的薛宝钗研究,很大程度上被单一化了。

从改革开放至今,出现了《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真正高潮,薛宝钗的研究也盛况空前。文革中流行的阶级论被艺术论所取代,反对再把薛宝钗作为政治对象批判,强调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新时期对宝钗这一小说艺术形象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而深入。宝钗的方方面面,以前研究过的、未研究过的,在这一时期均有研究。沉寂了三十年的索隐派又活跃起来,霍国玲、霍纪平姐弟因素隐研究而闻名,另外还有朱淡文、刘铄、严中、孔祥贤等学者,也写有关于薛宝钗的索隐研究文章。有关薛宝钗的考证研究,更是活跃,冯其庸、吴世昌、孙逊、周绍良、翟胜健、吴晓南等学者,对薛宝钗做了大量的考证,也多有成果。随着新时期红学研究领域的拓宽,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领域也在拓宽,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医学、绘画、饮食、服饰等角度来研究薛宝钗的作品也不少。

港台及国外对薛宝钗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是现当代才有了些研究论著,但也不乏建树,如黄葆芳对蘅芜苑之设计的论述,宋淇对冷香丸的医学性研究,翁开明对薛宝钗将“绿玉”改成“绿蜡”之寓意的论说,严冬阳对曹雪芹的元配夫人是“薛宝钗”的考证等,都是对红学的贡献。

本书对以上所述薛宝钗研究史中出现的有价值之观点,分类做了摘录,意欲有所裨益于仍在继续的薛宝钗研究。虽然力求竭泽而渔,精选求当,但为条件所限,仍不免疏漏,盼请方家赐正。

       编者

    2005年10月

后记

本丛书的编纂是以古今红学家辛勤的学术创造为基础的。但在选编的过程中,特別是在成稿之后,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一看似简单的编纂工作其实不容易圆满实现,因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本丛书就历代红学原著选录,力求忠实于原著全文或全书的统一的思想,每一条文也都在题后括注了原作者姓名,文下标明了原文出处,以示对原作的尊重。但在实际上,由于节选本身的片断性、过程中难免的误读和技术处理上的有可能不当等原因,某些入选文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足以全面准确反映原作基本观点。凡属此种情况,应当由选编者负责,而我们相信读者欲了解、评价某家某说之本意,或研究中使用该条文字,当能借助本书附录,查考原作原文;

二、本丛书各分册编者就其所见搜罗红学著作选录,能力条件所限,不仅难以就红学全部著作而比较取舍,即使对一家之红学也可能有遗珠之憾。从而节选文字有可能不是作者最重要的贡献,或因时过境迁,已不再反映作者今天的认识。凡属这些情况,本丛书编者预向有关作者致歉,希望在得到指教以后加以补正,同时提醒读者不应仅从本书选录评论文字对某家红学人物学进行整体评价:

三、本丛书编者自始就希望在选录、编排等各具体问题上得到原作者的指导,但因经费、精力等方面的限制,事前实难一一请教,因附本书初版寄意,恳请原作者诸贤,能就本书存在的问题不吝赐正,以便再版时改进;

四、本丛书于红学应是能有些用处的,但是除了上所述及,还会有其他不够完善的地方,深盼广大读者专家的关心与批评,能促使帮助本书进一步修订和提高,以更好服务于红学的发展。

祝红学更加繁荣昌盛!

      杜贵晨

      2005年10月25日于济南历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5: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