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电视“第三次浪潮”是什么吗?在本书中你可以找到答案。这是关于一座城市电视新闻的样本分析,由此透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大趋势……该书揭示南京电视新闻现象的内幕,探索中国城市电视新闻的走向。
本书将带您走进古城南京,揭开“南京现象”的面纱,分析民生新闻热潮的得失,为您剖析《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等大型直播新闻杂志节目的形态及影响,和您一道展望中国城市电视新闻的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媒介经营大视野丛书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陈正荣 |
出版社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知道电视“第三次浪潮”是什么吗?在本书中你可以找到答案。这是关于一座城市电视新闻的样本分析,由此透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大趋势……该书揭示南京电视新闻现象的内幕,探索中国城市电视新闻的走向。 本书将带您走进古城南京,揭开“南京现象”的面纱,分析民生新闻热潮的得失,为您剖析《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等大型直播新闻杂志节目的形态及影响,和您一道展望中国城市电视新闻的未来。 目录 第一部分 解析“南京现象” 第l章 南京荧屏:硝烟弥漫 ——“南京现象”扫描 一、何谓”南京现象”? 二、三个概念:民生新闻、第三次革命、公共新闻 三、三个现象:湖南现象、安徽现象、南京现象 第2章 风从哪里来? ——南京电視新闻大战缘起 一、200l:暗流涌动 二、2002:浪花飞溅 三、2003:波涛汹涌 四、2004:波谲云诡 五、2005:潮起潮落 第3章 一个城市和它的14个小时的新闻 ——南京电视新闻内容面面观 一、新闻栏目体量 二、镜头里的新闻 三、新闻概念拓展得与失 第4章 电视杂志:正在流行的样式 ——南京电視新闻节目形态 一、杂志板块 二、导看新闻 三、追求节奏 四、重视包装 第5章 徘徊在大桥上的线人 ——新闻源之争 一、电视新闻源 二、热线电话 三、特约记者 四、市民DV 第6章 策划:媒体制造新闻 ——南京媒体的做点 一、策划活动 二、媒体进社区 三、策划新闻 四、推广栏目 第7章 LIVE与SNG的诱惑 ——新闻直播离常态还有多远 一、直播:让电视魅力无限 二、未知:让直播最有价值 三、困惑:直播走进误区 第8章 除了“光头”,还缺少什么? ——南京新闻主持人评析 一、南京的新闻主持人现状 二、南京缺少什么样的主持人? 三、主持人才战,悄然打响 第9章 色拉油与看新闻 ——有奖收视的误区 一、看新闻,送色拉油 二、发短信,得大奖 三、湖南人“炮轰”南京有奖收视 第10章 达摩克利斯利剑高悬 ——收视率大战 一、收视率: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风云变幻:南京收视率市场 第11章 南京,为何制造了“现象”? ——南京的新闻情结 一、“南京现象”形成的N个因素 二、电视机前的南京人 三、电视与受众 第12章 报纸也疯狂 ——对“南京现象”的另一种背景解读 一、南京报业格局 二、南京报业大战回顾 三、南京报业大战的策略 第13章 南京究竟改变了什么? ——“南京现象”得失论 一、“南京现象”,改变了什么? 二、南京新闻,缺少什么? 三、南京媒体,路在何方? 第二部分 南京电视新闻栏目解析 第14章 “零距离”,就在你身边 ——《南京零距离》 一、”零距离”由来 二、板块与内容 三、成功之道 四、影响电视界 第15章 国内最长的新闻栏目 ——《直播南京》 一、《直播60分》 二、板块与内容 三、运行机制 四、竞争策略 第16章 有请当事人 ——《法治现场》 一、内容定位 二、节目形态 三、节目亮点 四、林美娜事件 第17章 “新闻眼”看到了什么? ——《1860新闻眼》 一、《江苏新时空》 二、栏目定位 三、板块设计 四、栏目亮点 第18章 渴望现场 ——《绝对现场》 一、栏目定位与内容演变 二、渴望现场 三、《绝对现场》与《南京零距离》的异同 第19章 服务到家了吗? ——《服务到家》 一、栏目定位 二、节目构架 第20章 给生活打上“标点” ——《标点》 一、《标点》:另类名称 二、《标点》的新点 三、《标点》的反思 第21章 “回锅肉”也喷香 ——《大刚说新闻》及电视文摘体 一、内容定位 二、栏目亮点 三、电视文摘体 试读章节 (五)内容贴近市民,但市井气息太浓 南京的报业之争如此激烈,无疑报纸的内容也是各家竞争的焦点。新闻的竞争,归根结底,应该是内容的竞争。从南京的报纸质量看,总体水平应该是不错的,在报道内容上体现了贴近性,尤其是本土化的新闻成了各家抢占的主要阵地。各种生活资讯,也满足了百姓的需求。报纸的发行量也说明了南京市民对南京的报纸给予了回报。 所以,发达的报业也培养了市民看新闻的兴趣。 但此举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与南京的电视新闻一样,报纸内容在努力贴近市民的同时,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媚俗、庸俗倾向。由于竞争,各家报纸都在吸引市民的注意力上大做文章,有的整版都是杀人、死人、强奸的新闻。许多大特写或者从网上下载,或者是一些写手写的,有的通篇连时间、地点都没有。 无庸讳言,南京的报纸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这一点与电视新闻栏目又是非常相似。报纸虽然多,但难以形成独特的风格。这使笔者联想起美国的报纸。美国的各大报纸都有自己的风格定位。为了强调财经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华尔街日报》故意采取朴实甚至呆板的版面风格,多年采用垂直式版面,极少使用图片,拒绝彩色印刷,甚至排斥通栏标题,整张报纸保留着铅印时代的气息。《今日美国》的风格和《华尔街日报》截然相反,它率先使用彩色印刷,大胆使用图片,苛刻而吝啬地使用文字,整张报纸显现出时尚、现代感。 广州报业不可谓不发达。但广州报业在有序竞争中形成的特定定位让南京报业难望其项背。在广州报业市场上的畅销报纸都出自三大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这三家报业集团的旗下都有着一支整齐的主打不同读者阶层市场的新闻纸产品。 南方报业集团旗下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方体育》、《城市画报》等; 羊城晚报集团旗下有《羊城晚报》、《新快报》、《羊城体育》、《羊城新闻周刊》等; 广州日报集团有《广州日报》、《足球报》、《广州商报》、《新现代画报》等。 三大集团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报纸的信息量、如何做出特色、如何做出富有创意的版面、如何推出“重量级”新闻上,他们不会去打价格战,不会去相互诋毁、攻击。反观南京的报纸,日报做得太正统、死板,两大日报尽管也在不断改版,但都没有大的改观。都市报、晚报也都是单打一,大同小异。笔者不妨提出几个问题: 南京有经济报纸吗?有,但没有财经特色。 南京有体育报纸吗?有,但在全国毫无影响。 南京有时尚类报纸吗?有,但南京的时尚跟着广州、上海走,也难成气候。 南京有女报吗?没有。 南京有少儿报吗?没有。 南京有老年报吗?没有。 南京有旅游报吗?没有。 南京在全国有影响的报纸太少了,即便是发行量200万份的(扬子晚报),在全国的影响力能与《南方周末》同日而语吗? P136-P137 序言 关于本书的10个关键词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一座城市电视新闻标本的书。 2001年后,如果一个新闻研究者,他没有关注南京乃至在全国电视界发生的新闻现象,那在他的从业生涯中肯定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如果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他没有关注南京乃至全国发生的电视新闻现象,那他肯定太封闭了。 这不是本人故作高深、危言耸听,故意提高这件事情的意义,而是因为,本书探讨的“南京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现象、一个个案,如果那样,这本书就没有什么写作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南京现象”已经蔓延到了全国,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起源于南京的一股新浪潮迅速演变成了新的电视潮流,席卷大江南北,成了2002—2005年间的电视发展方向。不仅如此,这股新潮流裹夹着的某些东西已经触及到了电视的本质,它昭示着电视新闻正在回归到它本来应有的样子。 在您还没有翻阅本书之前,想请您先浏览从本书中检索出的10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目的是为了让您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总括的、先入为主的印象。 关键词之一:南京现象 提起南京,您也许马上会想起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还有长江大桥,历史上曾经有10个朝代和政权在此建都立国。南京是古都,这是南京留给许多人的印象。但如果我说南京也是新闻之都,您就可能感到很陌生了。南京的新闻业非常发达。1999年,南京爆发报业大战;2002年开始,这里又爆发电视新闻大战。如今,南京市场上每天出版的报纸有十多种;打开电视,电视新闻栏目更令人眼花缭乱,仅晚间就有16档,日播出新闻总量达14个小时。 关键词之二: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并不算一个新概念,说通俗点,就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状态的新闻。在报业市场,都市报早就曾打出民生旗帜。电视反映民生,也并非始自2002年。但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电视民生新闻理念,并且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当属《南京零距离》的实践者。2002年之后,南京地区出现了以报道社会新闻和百姓生活资讯为主的电视新闻栏目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让人关注的是,这股热潮由南京蔓延到了全国。 民生新闻研究文章已经很多。眼下,对于这个概念,有人喜欢,有人厌恶。不管喜欢不喜欢,它客观存在着却是事实。 关键词之三:大新闻 从新闻的内涵来看,新闻当然是没有大与小之分的,从概念的外延拓展角度看,大新闻是一种新闻外延拓展后的笼统称呼。相对于过去电视新闻中硬新闻较多的事实,现在的电视新闻更趋软化,尤其是一些电视故事,过去是没有办法进入到电视新闻栏目里的。此外,过去的社教类、专题类、谈话类以及生活资讯类等节目如今都能融入到电视新闻里,所以使电视新闻呈现出一种大拓展的格局。但大新闻带来的另一方面问题就是新闻的泛化。 关键词之四:LIVE(直播) 新闻直播,一直是中国电视新闻的痛.像“9·11事件”这样的新闻电视都没有直播,可见我们的新闻缺失到了何等的程度。直播,不仅仅是重大事件的直播,还包括常态化的直播。央视《新闻联播》是直播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它只是演播厅的直播。要常态化直播,就必须有卫星车,有双视窗,有新闻频道。但这些,我们都缺少。南京刚刚起步,但直播成为电视新闻的常态还有待时日。 关键词之五:新闻杂志 电视杂志不是中国人的首创,在美国,早就有了《60分钟》。尽管中央台国际频道此前有了《新闻60分》,但最近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杂志,无疑是《南京零距离》。“零距离”一炮打响之后,各地电视台纷纷借鉴,开设60分钟甚至更长的电视新闻栏目,这类栏目都冠以“电视新闻杂志”旗号。既然是杂志,里面转载的内容自然很“杂”,有硬新闻,也有软新闻,其中包括大量的生活资讯,还有过去定义的社教节目、新闻专题节目以及新闻访谈等等。 关键词之六:零距离 “零距离”一词,不是《南京零距离》的首创,而是那个叫李响的女体育记者写的书名。如今做电视的人,没有几个不知道江苏有个“零距离”。《南京零距离》自2002年1月1日创办后,立即引爆了南京电视荧屏,随后引发了南京电视新闻大战。此后南京电视荧屏上的嚷直播60分》、《直播南京》、《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大刚说新闻》、《绝对现场》、《有一说一》、《日子》等等栏目如雨后春笋,让人目不暇接。《南京零距离》的走红,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电视新闻“零距离热”,目前全国叫“零距离”的电视新闻栏目不下20个,如《西安零距离》、《兰州零距离》、《温州零距离》等。 关键词之七:“晚报体”电视 “晚报体”是相对于“日报体”而言的。人们将那些严肃的、正统的、以时政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归为“日报体”,而将那些相对来说非正规的、轻松的、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归为“晚报体”。报业还曾有“新华体”与“中新体”的概称,也是这个意思。长期以来,“日报体”在电视新闻中占统治地位,各地的“新闻联播”大体上都是这一种风格。民生新闻栏目实际上是一种“晚报体”。大量的城市灾难事件、社区生活资讯、悲情故事、爱心故事、社会新闻等等都是“晚报体”新闻栏目重点报道的内容。 关键词之八:电视围观 围观,是我们经常在中国街头看到的一种景象。对于某些民生新闻栏目来说,围观则是再好不过的取材内容了。于是,一件件让人围观的事件,诸如杀人、骂街、吵架、车祸、乞讨、强奸、偷盗、跳楼、迷信等等,都上了电视,美其名曰“民生”,实际上制造了琐碎、庸俗甚至低俗。于是,电视机前又聚集了许多看客围观。所以,电视不仅制造了围观的内容,也制造了围观的受众。正因为如此,民生新闻在许多地方受到了警告。 关键词之九:第三次軍命 《弱智的中国电视》作者、新闻传播学教授李幸认为,自1993年以来,中国电视有过三次革命:第一次以《东方时空》为始作俑者;第二次以湖南的《幸运3721》以及《快乐大本营》为标志;第三次则肇始于江苏南京的《南京零距离》。民生新闻,反映老百姓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什么不好。电视从来就不是做给精英看的。他甚至认为:民生新闻,一抓就灵。民生新闻栏目开一个,火一个。这个观点一推出,立即遭到一些人的反驳。 关键词之十:第三次浪潮 电视浪潮,一浪接一浪。第一次浪潮: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刚刚起步,中央台有个《新闻联播》,各地纷纷仿效,所有的电视台都开设了地方“新闻联播”,形成了“联播体”浪潮。第二次浪潮:1995年,中央台推出《焦点访谈》,全国各地又纷纷学起中央台,一时间“焦点体”的栏目遍布各台。第三次浪潮:2002年,《南京零距离》、《直播南京》之后,“某某零距离”和“直播某某”纷纷出台,如今几乎全国各地都开设了类似的民生类栏目。 关键词说完了,要想了解其中的详细内容,请您翻翻这本书吧。 作者谨序 2005年秋 后记 我所生活的南京,是座很有意思的城市。一方面,南京的秦淮河流淌着千年的古风遗韵,身上沾着六朝烟水气的南京人,总体上看来素质应该说是不低的,市民的眼界是比较宽阔的;但另一方面,南京人则表现出了极其通俗的一面,他们对那些诸如张家长李家短、车祸、吵架、性犯罪、婚外情的新闻十分感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南京的新闻业非常发达:南京的报纸之多,全国首屈一指;电视新闻栏目之长之多,全国为最。南京先后两次爆发新闻战。1999年南京爆发报业大战,全国同行为之注目。2002年后,南京又爆发了电视新闻大战,引得全国的新闻同行纷至沓来。他们在考察中总是问同样的问题:有文化的南京人为什么对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庸俗感兴趣?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思索的结果便是有了写作本书的冲动。 就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南京的新闻战正愈演愈烈,而全国的电视界也渐渐学着南京。一时间,民生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而在成都、长沙、广州、南宁、石家庄、兰州等省会城市,也都相继爆发了电视新闻大战。 南京,影响了全国。 于是,我下定了完成这本书的决心。 我从事新闻实践10多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国的电视理论研究往往是那么地苍白。要么是纯理论型的,没有做过一天影视实践的人在那里空谈电視,那类理论很难说对电视实践有什么指导价值;要么是纯实践型的,述而不作。电视人一旦进入实践领域,往往穿梭于各种具体事务中,很难有时间坐下来研究问题。而我们从一些电视期刊上看到的一类文章大多是出钱发表的吹捧自己栏目如何如何的广告。繁杂的事务,容不得我有很多的时间来理清我所思考的所有问题,但我写作这本书的价值意向是要提供一个新闻实践标本以及关于标本的不完全解读。这个标本就是2002年出现的影响全国的“南京现象”。 我至今还认为,南京的电视新闻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一种回归,电视的本体回归。为什么如此说?论电视反映民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都市报、晚报的勃兴,就走在了电视的前面。论电视直播,看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台,电视直播早就成为一种常态,我国台湾地区的东森台就有十几辆卫星采集车。南京做到了吗?论节目形态,一个小时的新闻栏目,美国地方电视台晚间新闻基本上是由新闻网提供的国际国内和本土城市的新闻两大块构成,而本土这一块的节目一般都在一个小时左右。论主持人个性化,西方电视以及凤凰卫视早就建立了以主持人为中心的播报体制。 尽管如此,我认为,“南京现象”还是有其研究价值的。在中国内地来说,“南京现象”实现了诸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开设了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 第一次在央视《新闻联播》时段开设本地的新闻节目; 第一次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 第一次在新闻节目中引进大量的资讯; 第一次将新闻的收视率做到超过电视剧; 第一次在省会城市台与省台之间爆发了新闻大战。 这些现象尽管第一次出现在南京,但迅即演变成了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看来,研究“南京现象”的意义就不只是在南京了,从“南京现象”乃至蔓延到全国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视新闻的未来走向。 电视,是个日新月异的媒体。电视的改版,是常有的事情。在南京,几乎每个月都在改版。就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南京的电视仍在不断地调整。我想等到我的书出版之时,有的电视栏目也许又调整了。但重要的是我记录了2002年后南京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闵惠泉先生、吴三军先生、刘大年先生,感谢他们为本书的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2005年6月6日 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