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俗语图说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汪仲贤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解说旧上海十里洋场中下层社会俗语切口的读物。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俗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更具有流传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有些俗语被渐渐地淘汰,有些俗语仍被承继了下来。

今天之上海是昨天之上海的延续和发展。当然,今日之上海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上海已日益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为国内外所瞩目,许多有识之士纷至沓来。他们希望熟悉上海、了解上海、贴近上海,而本书则可从另一侧面了解旧上海的风土人情,从而更深切地了解今天的上海。

内容推荐

本书原名《上海俗语图说》,由民国时期著名办报人汪仲贤撰文,画家许晓霞绘图,是一部通过语言来解读社会的通俗读物。它收录的226个俗语词条,都是晚清到民国期间形成的,老上海十里洋场的下层民众最常使用的话语。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背景,融会贯通的演绎能力,发掘出这些俗语词汇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信息,并加以形象、生动,诙谐、风趣的解说。其中类似“揩油”、“瘪三”、“敲竹杠”、“拉皮条”、“拍马屁”、“三脚猫”等俗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演变成具有民间特色的全国通用语。

目录

拿摩温

白蚂蚁

陆稿荐

洋盘

放白鸽

脚碰脚

烂香蕉

花瓶

大人物

无线电

桂花

剥猪猡

十三点

明星

解板

开方子

白板对煞

皇后

拆姘头

揩油

小皮夹子

两头大

仙人跳

吹牛皮

老蟹

滚蛋

赶猪猡

郎中

扒灰

吊膀子

吃血

瘪三

姊妹淘

拖油瓶

出锋头

老头子

野鸡

拍马屁

拉黄牛

孵豆芽

猪头三

鸭屎臭

劈把

红头阿三

十三块六角

掮钢叉

人家人

放生音心

搭壳子

垃圾马车

种荷花

烂浮尸

碰和台

三光

三脚猫

打弹子

小房子

打图书

鬼迷张天师

戳壁脚

过期票子

打花会

撬照会

黑漆板凳

搭架子

板板六十四

掉枪花

吞土皮

放笼

文旦壳子

眼眼调碰得着

樱桃

死人额角头

掼纱帽

邱六桥

黑吃黑

跌囚牢

小扇子

三只手

触煤头

干血痨

藏黄鱼

捧角

敲竹杠

黄包车

捉蟋蟀

蜡烛小开

拆白党

板面孔

拉皮条

华容道

皮郎头

抛顶躬

搿臭猪头

镶边

粢饭团

幺六夜饭

赤老

快马

雌老虎

摆堆老

■浴

电灯泡

放鹞子

打印子钱

磨镜子

关亡讨口气

外国火腿

着棋

勿要面孔

开天窗

郎德山

起码人

装笋头

叫化子吃死蟹

顶山头

领港

一塌糊涂

地瞥一虫

放野火

夏侯惇

老爷

寡老

吃豆腐

吃牌头

掮木梢

打秋风

养小鬼

翘辫子

电车路

牵丝攀藤

蓦生人吊孝

狗皮倒灶

吃五梅花

雪茄烟

识相

捞锡箔灰

黄三河阵

杨树头

牛奶棚

酥桃子

死蛇进

崇明人阿爹

鬼操皮

叫句子

跑弄堂

把脉

吃精麻子

仙人碰仙人

马马虎虎

一只袜

海外大奇谈

额角头

定头货

急令牌

豁边

吼狮

零碎伯伯

黄熟梅子

勿领盆

横竖横

私裤子

摆拆字摊

滚钉板

跟屁头

卖野人头

纣王

呒手洒锣

唱滩簧

背娘舅

黄绿

勒杀吊死

朝阳麻子

翻戏

娘自男家

天晓得

蹩脚生

吃斗

活招牌

驼子跌跟斗

扛皮

自扳砖头自压脚

打回票

抖乱

曲死

白虎

又色一头

穿扇面

出后门

老虎党

坍台

老虎头上拍苍蝇

饭桶

偷鸡勿着蚀把米

白脚花狸猫

过桥拔桥

玉皇大一芾

谢谢一家门

脱底棺材

乱嗅大麦头

阴阳怪气

卖羊三干

勿杀头

捞横塘

棺材里伸手

拆空老寿星

胡桃肉

卖面孔

老调

如意算盘

牛牵马绷

鬼头关刁

吊人中

吃屎忠臣

对百筋

尖头把戏

一对大拉酥

捏鼻头做梦

打朋

鸭脚手

象牙肥皂

阿木林

一窝蜂

泰山

卖麻糕

辣底蹦

试读章节

上海是一个特别区域,一切行政习惯,都与世界各地不同。这特区之所以能存在于世间,就根据那几条《洋泾浜》章程,所以“洋泾浜”三字,是与上海历史最有关系的地名。

因为上海是一个特别区,所以样样东西都带几分特别色彩。言语是人类沟通的工具,除非是哑巴,人生不可以一日无此君。而特区之所以形成,就为了华洋杂处的缘故,既然杂处,就不能不通言语。但是中国话,洋人不懂,洋人说话,中国人不懂。华洋之间,欲交换意见,不能不特备一种特别言语,专在特区通行。而那时既无英语专修学校,又无留学生教授英文,只得用口授的方法,传播了一种特别洋话,叫做“洋泾浜话”,表示这种言语是专在洋泾浜一带应付洋人的。

“洋泾浜话”是从英语转译出来的,但是真正的英国人到了上海,也要从师学习几个月“洋泾浜话”,才能与中国人通话。这洋泾浜话的特别也就可想见了。正像说笑话一样:“你说的外国话,外国人都听不懂。”

所以外国人把“洋泾浜话”叫做“鸽子英文"Pigeon English。

“拿摩温”是“洋泾浜话”之一,Number One的译音,原意是“第一”。但在洋泾浜话文中,却有许多别解,例如:“洋行里的拿摩温”,意谓洋行首席,用以代表大班。又如:“寡老照会拿摩温”,是说女子的面孔好看。“格党麻子拿摩温”,是说此人真不错。

“拿摩温”三字,样样加得上去,已变成一切赞美的总形容词了,如果要将这字编入字典,便有两种注解:

(一)首席。

(二)盖世无双。

在《华英初阶》尚未输入上海以前,上海人学英语,有一种洋泾浜歌诀,念背甚是流利,待我顺便背几句出来,以博阅者一笑。

来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铜钿“吞的福”,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真崭实货“佛立谷”,靴叫“蒲脱”鞋叫“靴”,洋行买办“江摆度”,小火轮叫“司汀巴”,“翘梯翘梯”请吃茶,“雪堂雪堂”请侬坐,烘山芋叫“扑铁秃”,东洋车子“力克靴”,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帐王八“蛋风炉”,“拿摩温”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麦克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当票多,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爷要“发茶”娘“卖茶”,丈人阿伯“发音落”……

注:洋泾浜歌诀,须带甬音,始能合韵。P1

序言

《俗语图说》中的文字、图片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形成的,对当时上海滩出现的一些俗语作了详细的图文解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生活的某些层面。

由于当时的社会生活、语言环境,这些俗语解说文字中字、词、句,受文言文、白话、方言和外来语的影响,与现行的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很多俗语已经从社会生活中消失了,还有一部分俗语,至今还出现在人们口语甚至是书面语中。现出版本书,目的是为语言学、旧上海社会研究者提供参考。

为真实展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社会风貌、语言习惯、风俗状况等,本书基本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特色,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所甄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9: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