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以欧洲人特有的视角与眼光观察世界,在《未来列强》一书中指出:“我对当今和明日世界的分析清楚地让人认识到,中国必然属于赢家;但只有读了全书之后才能明白这一点。” 作者究竟如何分析国际形势,认定中国是明日世界的必然赢家呢?如他所说,大家看了本书自然就明白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以欧洲人特有的视角与眼光观察世界,在《未来列强》一书中指出:“我对当今和明日世界的分析清楚地让人认识到,中国必然属于赢家;但只有读了全书之后才能明白这一点。” 作者究竟如何分析国际形势,认定中国是明日世界的必然赢家呢?如他所说,大家看了本书自然就明白了。 目录 中文版前言 /9 德文版前言 /13 第一章 未来发展能知多少 /1 一幅阴暗的图景 /3 不同的前景 /11 危及全球的因素 /15 人口爆炸及其后果 /18 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24 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28 太多的人掌握太多的武器 /32 第二章 美利坚帝国 /37 美帝国主义的根子 /47 美国的强项和弱点 /56 美国资本主义支配全球 /66 美国的战略选择 /73 由美国来领导 /90 第三章 其他大国的发展 /97 中国和远东 /102 印度次大陆 /116 伊斯兰、中东和石油 /120 俄罗斯——悬念中的世界强国 /130 处在世界边缘上无奈 /141 欧洲困难的自我悍卫 /149 结尾的思考 来自一个德国欧洲人的视角 /167 试读章节 中国与远东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为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基础,使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毛泽东成功地结束了中国长达一个半世纪饱受欧洲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凌辱和统治的历史。而与此同时,他也使中国几乎与世隔绝。毛泽东谢世后,邓小平作出了经济上的双重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是一个务实而理智的政治家,他不受固定的意识形态束缚,因此没有使用革命的手段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而是采取了许多小步子,但目标明确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谁要是熟悉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如今再去北京、上海或广州,他将不得不为中国在最近几十年中所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和技术进步感到惊讶。 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多次访问过中国,目睹了中国经济的渐进演变。将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我也经历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相应变化。1975年,中国在日本面前经济上还有明显的自卑感,现在代之而起的是在数十年内赶上然后超过日本的自信心。70年代,每个中国人被迫学习和背诵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套话,如今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真空。一个由大银行、大公司和证券交易所通过信贷和资本扶持经济的国家,一个由众多大大小小的私人企业家推动经济发展而同时也使自己变得富有的社会,自然不会奉行源自前苏联的集体主义思想。如果说,今天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各省,私人储蓄率之高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那么,这是由于缺乏公共养老保障制度,促使千千万万中国人不得不得出这种结论的缘故,但这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和人民币购买力稳定充满信任。 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数亿中国人爆发出人类有史以来异乎寻常的活力。中国历史记载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今天我们知道,早在欧洲中世纪末期,中国在文明方面取得的成就已超过了欧洲。当然,尽管有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当时欧洲和中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可比性。到了近代,先是欧洲,后来是美国,最后是日本均超过了中国。它们利用技术上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发动鸦片战争队及在沿海地区建立殖民地和开辟“租界”,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当这一时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刚刚成为过去时,美国、日本、俄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又散布对中国这个共产主义中央帝国的恐惧。 大约在十年前,中国经济的新活力就使美国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中国是未来战略上的甚至是军事上的竞争对手。对未来军事强国的担心以及对拥有核武器的中国会滥用其力量的担心是否有理呢?目前,我确信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否定的回答。因为,至少在今后几十年里,这个幅员广袤的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国内问题和任务,任何中国领导人都会避开任何可以避免的战略风险。中国必须把国内问题放在首位,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再过几十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第二位。但讲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在长时间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从沿海地区开始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是正确的,因为那里的人们从海上贸易中还保留着一些企业经营的残余传统。港口使他们能够与香港和台湾的海外华人进行经济往来,因为同他们恢复传统联系比较容易。此外,沿海地区建立的经济特区规模都比较小,在那里进行的试验随时可以监测,一旦发生问题可以随时中断。 有鉴于这样的发展,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广阔的内地和西部地区必然会落后于沿海地区。那里有3亿到4亿员工在陈旧的国有企业里工作,其中部分企业规模很大,但效益极差。它们要为国有大银行的大部分坏账负责,它们要么不能充分地付息或还债,要么根本就无法付息或还债。国有企业需要改造或者用新的企业替代它们,但大多缺少基础设施,特别是缺少铁路和公路。而没有铁路和公路,要创造新的、能带来效益的就业岗位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今后几年内至少还会有上亿的农业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为此需要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以及修建市政设施。中国最大的城市重庆如今已有3000万人口,北京人口也只有它的一半。 虽然有些大城市的生活水平比农村高出几倍至十倍,但是,对于老人和失业者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有充分的国家保障体系。每年还有1500万-1600万年轻人进人劳动市场。银行体系因不得不为所有新老企业提供贷款而呆账累累,没有利息收入而只能承受损失。不仅仅只有这些结构性的问题。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指望,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会延续数十年之久。中国也将面临经济危机,包括能源和水资源供应不足。 除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外,中国还面临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大城市的年轻人,比如在黄河、长江和珠江三个三角洲地区,人们热衷于西方消费标准——电视、手机、因特网等等——和新的经济自由,而旧的共产主义观念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的现象。当今25岁的年轻人再过10年后,将面临一个用什么准则去教育自己子女的问题。完全可以想象,他们会重新拾起孔子的伦理学说,使之得到补充并适应现实情况。几年前,有一次与邓小平谈话时,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中国共产党其实是一个儒家党。邓只是说:“是吗?”事实上,儒家观念在中国人相互交往中起的作用要比公开承认的大得多。家庭和睦,尊重老人,教育后代,勤劳节俭,乃至当权者对人民负有义务和责任,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从千百年前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 今天,中共试图在儒家思想、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平衡。对于生活在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来说,这种乎衡术玩弄得太长了。特别是那些曾经留学欧美的人士,他们更希望儒教与民主交汇融合。一些年纪较长的不同政见者则明白,必须等待发展。在我看来,中国由于从未有过一个统一的宗教,现代的儒教很可能作为一种世界观,填补当今意识形态的真空。毕竟我们欧洲人也不仅信仰基督教和保罗教皇,而且也崇拜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哲学。而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或斯多葛派相比,孔子只是年纪稍长一些,其后继人孟子则稍为年轻一些。 有些美国人和一些欧洲知识分子(在德国是一些绿党分子)自以为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有道义上的权力批评乃至激烈指责中国。这些人对于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文化缺乏尊重。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在西方文化的艰难发展进程中以及在他们自己的历史上,也同样有过可怕的阴影。那些批评中国的人,应该想想不过几代人之前发生的对印第安人的灭绝,想想奴隶制,想想美国的南北战争,想想越南以及纳粹时期。 认为自己的宗教、自己的道义、自己的文化或者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有绝对优势,这种信念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多次导致流血冲突。伊斯兰的远征军,或者右手拿着战刀、左手拿着十字架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武力推行基督教的人,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南亚部分地区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或者是以色列人与穆斯林之间持续不断的战斗,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例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的恐怖主义则是最新的例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几乎所有这些冲突都是为了争权夺势,为了使别人的权势和财产消失,而自己的权势则要扩大。几乎所有大的帝国都是按这一模式行事的,从强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从皮萨罗①到斯大林或希特勒,都是这么干的。在近代,欧洲各国的殖民帝国也是按照这个模式建立起来的。 而中国,这个汉民族的伟大国家,三千多年来似乎是一个例外。也许这正是这个国家能够延续如此长久的一个原因。在我看来,正是由于没有一个统率整个民族的宗教或国教,才没有提出对邻国进行传教的要求。无论如何,在其悠久的历史上,中国这个大国的对外扩张倾向比之历史上所有其他大国都要小得多。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历来满足于其他国家对之表示尊重和进贡。 当然,历史上和现实中也有例外,例如西藏。①人们还回忆起毛泽东支持朝鲜和越南共产党的统治以及共产党对其他亚洲国家的渗透。毛认为苏联进攻中国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指望中国在人数上占有优势。而面对中国众多的人口,勃列日涅夫的确既尊重也害怕。今天,这样的考虑都已成为历史。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已不再害怕人口众多的中国。 但是,面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优势和中国的劳动力会替代本国的劳动力,人们还是害怕的。看看近几年来中国涌向亚洲市场的工业产品大幅增加,这种害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也应看到,90年代东南亚国家普遍发生金融危机时,北京顶住了为有利于自己的出口而让人民币贬值的诱惑。与此同时,中国增加了从日本、韩国和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进口。 然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深刻忧虑深深影响着日本。许多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在中国面前有一种隐蔽的、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自卑心理。他们知道,日本的文字、大部分的文化和艺术,包括日本的儒学都要感谢中国人。很多东西是很久以前直接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有些则是通过朝鲜传到了日本。除此之外,由于占领过中国的满洲和大部分地方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犯下的残酷行径,日本人潜意识中也有一种负罪感的心理。有些日本人的有罪感可以追溯到1895年对台湾的占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失败以后,成功地在经济上实现了令人惊异的重新崛起。由此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产生了可以理解的经济优势感,从而使文化上的自卑感以及那种负罪心态得到了平衡。最近15年中,日本的经济发展明显放缓,自信日本优越于世界其他工业国家的心态又消失了。日本人甚至认识到,再过几十年,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最近日本又流行一种看法,认为与中国相比较,日本成了一个日渐衰老和不断萎缩的国家。日本面对中国这个邻国,复杂心态依然如故。 日本在世界上的朋友甚寡。部分归因于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自我孤立,更多是因为日本后来奉行帝国主义政策,给所有邻国带来了灾难,邻国对此铭心刻骨。但关键还是日本人对过去的征服行径和犯下的罪行不愿意承认和表示歉意。在日本,战争时期那一代人活着的也已为数不多,并且...... P102-109 序言 中文版前言 本书意在向德国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今后几十年世界历史可能是怎样一种进程的概貌。中国读者对德国人和欧洲人如何看这个世界感兴趣,这使作者深感荣幸。德文小标题是“明日世界的赢家和输家”。我对当今和明日世界的分析清楚地让人认识到,中国必然属于赢家。但只有读了全文之后才能明白这一点。自1975年以来,我访问过中国多次,通过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和认识许多中国人,我成了中国的朋友;同时,我也以批判的眼光观察这个国家的发展。30年后的今天,我对这个国家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进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20年来,中国的社会总产值每年增长8%,这样一个增长率在其他大国的国民经济中是难以想像的。中国的社会总产值正在超过英国和法国,不需要十年也将超过德国。估计不到几十年内,中国的社会总产值将位居世界第二,其进出口数字也将名列第二。没有多久以前,某些美国人和欧洲人预期,中国将先是在消费品方面,然后在所有工业品方面,成为他们新的巨大市场。今天,世界已开始理解,中国将不仅以自己的消费品,而且也以自己的高技术产品,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竞争者。我预期,中国这种难以置信的繁荣将继续下去。当然我不否认,中国必须解决自己国内的巨大问题。首先是沿海省份的城市同内地、农业中部和重工业东北部在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而要在很大程度上拉平这种差异,将需要几十年时间,因为这需要对生产结构和社会进行深刻的改造。在美国和英国,人们可以读到对中国的许多批评。有些批评可能是完全有道理的。但这些批评大多来自同一批人,他们在90年代初就曾出于利已的动机向俄罗斯提出过如何在一夜之间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不适当的建议。这些人当时不了解俄罗斯,今天也不了解中国。去上海访问几次是不足以了解中国的。在我看来,中国慢慢地建立起市场经济,同时逐步地放弃过去指令性经济常用的政策工具,这种非常独特的掺合迄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当然,中国的经济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一样,也必须克服景气的以及结构性的危机,包括在能源和水供应方面。在金融政策方面,我预期在今后30年内人民币将同美元和欧元一起,成为全球货币三角的组成部分。 中国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为西方的消费品所吸引。同时,在应对新时代的经济现象方面,旧的马克思主义的或毛主义的意识形态已帮不了忙。今天的青年人年纪再大一些,就必须决定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我认为,他们采用能适应今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那些儒家伦理原则,是可以设想的。如果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在道义上有权在如何对待民生和人权问题上指责中国人,那么,大多是因为对中国在3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缺乏知识和尊重。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其政治文化也会进一步发展。谁只要大体上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他就会明白:中国不需要任何监护。 中国和美国都需要吸取教训。我们的美国朋友应当理解,对中国进行任何方式的监护都是不现实的。我们的中国朋友应当知道,直到他们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尽管如此,中国将是未来的一个赢家。 赫尔穆特?施密特 2005年3月18日 德文版前言 国外诸多事件,往往不易评估:它们意味着什么?可能导致何种后果?产生的后果是否也会波及我们?本书的论述,试图概括勾勒出今后二十年内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虽然都能构想出一幅准确、完整得多的图景,但那就需要写出大部头的书来。而涉及到预测,他们会和我处于同样的境地,因为预测可能一语中的,也可能言而不中。 我只能采取简单化的写法,仅仅限于以欧洲人的眼光,为关心政治的读者描绘当前形势中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勾勒明日世界的种种基本利害和趋向。本书旨在论述今后做出决断时的回旋空间和抉择余地,但也会讲到可能发生的冲突。美利坚合众国无可避免地构成其中的重点。我曾长期同许多国家及国内的同仁和朋友广泛交流想法,撰写本书时得以引以为据,令作者心存感激。我特别要感谢以下各位的建议、批评和帮助,他们是:斯特凡?科利尼昂、托马斯?卡劳夫、比尔吉特?克吕格尔-彭斯基、罗泽玛丽?尼迈尔、阿尔明?罗尔芬克、苏珊?施密特、彼得?舒尔茨、特奥?佐默尔、弗里茨?施特恩和瓦尔特?施蒂策勒。 这本小册子虽然融入了作者的一些政治生活经验,但目光所及也几乎未能超出今后20年。就在明天或后天,世界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 赫尔穆特?施密特 2004年7月于汉堡 书评(媒体评论) 赫尔穆特.施密特是曾经担任过联邦德国总理的著名政治家。他2004年9月出版的《未来列强》一书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作者以欧洲人特有的视角与眼光观察世界,写出了这本对当前国际关系现状及其未来走势、特別是对几个世界强国和强力集团未来力量消长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的著作。全书从恐怖主义的兴起切入,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当代世界的几大矛盾,重点剖析了美国世界战略的特点与本质,兼及中国、印度、中东、俄罗斯、拉美、欧盟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态势,因而使全书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预测性。作者对美国世界战略的帝国主义本质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其他几个力量板块的优劣长短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与分析,对我国读者很有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