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浙派古琴艺术/文化杭州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徐君跃//徐晓英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杭州”丛书旨在总结杭州市艺术生产的发展经验,保护和开发杭州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扩大杭州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古琴、小热昏和杭剧,是杭州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作,对此进行编写,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整理、传承和研究。

本书为丛书第二辑之一,主要是研究、介绍浙派和杭州古琴艺术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取得的丰硕艺术成就,为古琴艺术在杭州继续繁荣发展探索新的途径。

内容推荐

“文化杭州丛书”第二辑共分三册,由市文广新局组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浙派古琴艺术》主要是研究、介绍浙派和杭州古琴艺术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取得的丰硕艺术成就,为古琴艺术在杭州继续繁荣发展探索新的途径;《杭州小热昏》全面介绍了滑稽戏和小热昏在杭州形成、发展的历史等;《杭剧研究》则对杭剧的形成、发展和兴衰作了全面的介绍,研究杭剧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探索杭剧保护开发的新形式。

目录

主编寄语

引言

第一章 古琴与古琴艺术

 第一节 古琴的起源与定型

 第二节 古琴的形制与斫琴工艺

 第三节 古琴艺术的沿革与流派概述

第二章 浙派古琴的兴起

 第一节 浙派古琴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南宋后期间典雅化对浙派古琴兴起的影响

 第三节 浙派的形成及其取代江派

第三章 历代浙派琴家

 第一节 宋代浙派琴家

 第二节 元代浙派琴家

 第三节 明代浙派琴家

 第四节 清代浙派琴家

第四章 徐元白与现代浙派古琴

 第一节 徐元白其人其事

 第二节 湖上名流与西湖月会

 第三节 继往开来的现代浙派古琴艺术

第五章 浙派古琴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演奏风格与技艺

 第二节 曲式特点

 第三节 指法特点

第六章 浙派古琴琴谱

 第一节 浙谱巡礼

 第二节 梧冈琴谱

 第三节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

 第四节 琴谱正传

 第五节 文会堂琴谱

 第六节 天风琴谱

第七章 浙派古琴名曲

 第一节 雉朝飞

 第二节 乌夜啼

 第三节 潇湘水云

 第四节 泛沧浪

 第五节 秋鸿

 第六节 忘机

 第七节 泽畔吟

 第八节 渔歌

 第九节 樵歌

 第十节 禹会涂山

 第十一节 庄周梦蝶

 第十二节 佩兰

 第十三节 列子御风

 第十四节 泣颜回

附录 西湖琴社六十年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浙派古琴的兴起

北宋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战乱,使在晚唐以后分裂的中国又重新得到了统一。北宋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生产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使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随之壮大,都市成为音乐汇集、交流和发展的中心。

宋代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文化最为发展、发达的一个时代。上到皇帝、官僚巨室,下到各级官吏和地主士绅,构成了一个远比唐代更为强大、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和阶层。但宋王朝同时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腐朽、无能的王朝之一,它几乎没有打过胜仗。朝廷昏庸,致使许多爱国志士抱恨而死。从北宋到南宋,最高统治阶级一直过着苟且偷安的生活。

在音乐上,纷繁复杂的国家政治和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使宋代成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丰富多彩的“词体歌曲”、富有交响意味的古琴音乐、初绽绿叶的戏曲和说唱音乐、专业和民间音乐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对音乐理论新的探索和建树,使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呈现出纵横交错、纷繁复杂、更具个性化的特点。

南宋定都临安后,南北著名琴家纷纷汇集杭州,逐步形成浙派古琴,其代表人物为郭楚望。南宋时期,浙派的演奏方法用比较特殊的乐句和繁多的掐法规律来掌握,其特点是清、微、淡、远。郭楚望继承、发展了传统琴曲,并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杨缵的门客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琴艺一直影响到元、明两代。徐天民经过徐秋山、徐晓山传到明朝徐仲和,被称为“浙操徐门”、“徐门正传”,影响很大,为人们所推崇。浙派成了宋以来我国琴坛上的重要流派。

浙派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偶然性,但是又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为什么浙派会在南宋形成呢?这与南宋的经济政治、南宋后期宋词的典雅化有着紧密联系。经济的繁荣为文人从事文学艺术活动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南宋政府的偏安江南一隅,使许多仁人志士对政治失去信心,而宁愿将精力投入在琴棋书画上,南宋后期宋词的典雅化,则和浙派黜俗的主张相互促进,为浙派的兴起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P52-53

序言

周和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又称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世代相传,不断为所在地区和群体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与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同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不断冲击,一些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不少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破坏或流失。为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同,必须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世纪巾叶,我国政府就组织文化工作者对部分传统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和研究。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共同发起的被海内外誉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万里长城”T程——“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截止到2004年298部省卷已全部完稿,并已出版224卷近4亿字,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民间艺术资源。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通过建立国家评定机构,命名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有效地保护了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国家还成立了“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并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命名了一批具有悠久传统、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问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从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丁程,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对具有重要价值且濒危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为在新时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党的十六大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问艺术的保护”。2003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为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T作,自2001年起,我同政府开展了向联合同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经过努力,截至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二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成功入选,成为每批均有项目入选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同时,要求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意见》出台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申报名录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审和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其中501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曰家非物质义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已向社会进行公示。

为进一步加强我同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立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这是新时期指导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通知》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0日将迎来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浙江是一个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义化部门及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2005年5月,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64个项目,分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造型艺术、民间风情三类,其中包括稀有剧种杭剧和稀有曲种小热昏和在古琴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古琴艺术。

杭州市委、市政府一贯重视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T作,近年来,制定了“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目标,全面带动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着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有关学者、专家编撰了集巾展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成果的《杭剧研究》、《杭州小热昏》、《浙派古琴艺术》,并作为“非物质义化遗产专辑”,纳入《文化杭州丛书》正式出版。

我相信,《文化杭州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的出版,对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必将推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2006年2月16日

主编寄语

陈建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自秦置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厉史。五代吴越、南宋王朝的14位帝工曾先后定都于此,历237年。于长达八千年的文明演进和发展中,在杭州这片土地上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文脉悠长,积淀深厚。

唐宋时期,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义艺特别是诗词艺术的蓬勃发展。唐宋诗词大家白居易、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并留下了大量咏哦两湖山水的名篇佳构。吴越国纳土归宋,为杭州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时的造像艺术上袭李唐,下启赵宋,具有鲜明的汀南特点,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至宋室南渡,汴梁等地艺人云集杭州,大大促进了南北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绘画艺术空前发展。成立于绍兴年问的南宋画院,集北宋南渡画家和江南绘画高手于一堂,成就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眭等“南宋四大家”,画风亦由雄浑厚重而转为空灵俊秀。同一时期形成于杭州的浙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成体系的古琴流派,并对后世的古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当时杭州的刻书业也以刻印精美而冠绝海内,被公认为全国的刻书和出版业中心。

尤值一提的是,杭州的舞台艺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历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我同戏曲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无不与杭州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元问,构成中国戏曲两大体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后存杭州得到发展,杂剧、院本、唱赚、诸宫调、傀儡、影戏等都曾在杭州粉墨登场,可谓百戏杂陈。杭州是南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载,南宋时期在杭州上演的官本剧目曾多达280种,专业性演出场所——瓦舍,更是遍布全城,为全国之最,足证当时杭州戏剧演出之盛。元代,杭州与大都(今北京)同为全国杂剧中心。其问至明初,杭州涌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演员。被誉为元曲大家的郑光祖、关汉卿,都曾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并留下不朽剧作,这进一步推动了南戏的发展。明清时期,南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传奇剧盛行,杭州人洪异所作《长生殿》与《牛十丹亭》、《桃花扇》齐名。清末民初,随着杭州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小市民阶层的崛起,杭州地方戏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当时,杭州凭借古运河的交通之利,成为戏曲流布、会集的中心。汪桂芳、谭鑫培、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伶均曾来杭演出。各剧种的交流、融汇,使杭州本土戏曲,如杭剧、小热昏,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越剧南“落地唱书”调发展而为现在意义的越剧,亦发生于彼时的杭州。概言之,在我同戏曲艺术发展史中,杭州一直以创新的形态和开放的胸襟独领风骚。

明代杭州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同样为中国小说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杭州的藏书业至清代亦达于鼎盛。坐拥小山堂的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瓶花斋主吴焯、八千卷楼主丁丙等,皆为名重一时的大藏书家,代表了清朝私家藏书的较高水准。文澜阁更因系清乾隆朝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分建全国的七大藏书楼之一而名闻天下。至于诸如对中国绘画史作出重要贡献的“浙派”和“武林版面”,以及坐落于湖山最胜处、在圉际印学界享有尊荣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等足以彰显杭州文化底蕴的艺术流派、文艺大家,更是在在有之,不胜枚举。

纵观历史,形胜东南的杭州,其文化向来是多元的、开放的。“不出城郭获山水之趣,身局闹市有林泉之致”的优越自然条件,使杭州文化在具备了自然自在的艺术情趣和秀雅精致的美学特质的同时,更兼具开合得宜、恬淡大气的品质。不论是被誉为“人类文明曙光”的良渚玉文化的精致与内敛,还是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遥相呼应的大气与和谐,总让我们为之动容与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杭州的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深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名城的各项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杭州的文化艺术正日益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全市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不断加强,社会文化事业扎实推进,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与丰富,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快速发展,初步构建起了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面对宏富的文化遗产,面对不断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加快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和任务,我们仍不免惴惴,并深感任重而道远。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今天的杭州,已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时代迈人了“吞山挟海势雄豪”的钱塘江时代,但那些贯穿时空的优秀的文化品质还是应该得到秉承与发扬,那些散落其问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更不应该在今天遗落。在记取历史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我们同样更应该密切关注发生在这个城市、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当代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关于文化建设、艺术创作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因为我们相信,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为如果不能选择有效的传播载体,文化终会成为发黄的历史和散淡的记忆。

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关心、研究这个城市的文化的人越多,我们城市的特色就愈加鲜明,我们的城市也就因此更具希望。因此,我们由衷地希望《文化杭州丛书》的出版能引来人们对杭州的历史与未来的更多关注,并以更多的研究成果贡献于这座古老而年轻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后记

《文化杭州丛书》编辑委员会

《文化杭州丛书》是原杭州市文化局的一个品牌,现在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三局合一自然便成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一项工作了。我们计划每隔一至二年选择一个主题,组织几种著作,形成一个专辑,目的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用丛书的形式对杭州的历史文化做些挖掘、梳理工作,对杭州文化的现代成就做些阶段性的累积工作。

今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生效之年,我们又即将迎来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因此,我们精心挑选了具有浓郁杭州本土文化气息的、极富艺术魅力的三种艺术样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之“浙派古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杭州小热昏”以及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杭剧”,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大家撰写了《浙派古琴艺术》、《杭州小热昏》和《杭剧研究》三种著作,集成《文化杭州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我们希望借此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一点贡献。

本辑丛书得以顺利编写和出版,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广大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我们编委会只是做了一些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我们衷心感谢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他在百忙中特意为本辑丛书撰写了一个高屋建瓴、立意高远的序言,这对本辑丛书的编写乃至我们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还要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对本辑丛书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策划,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优质品牌,一定能唱得更响、走得更远。

原杭州市文化局局长胡效琦同志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有独钟,自始至终参与了本辑丛书的编辑、审校工作,为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功不可没。另外,承担本辑丛书编辑牵头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市文广新闻出版局艺术处、承担编务工作的具体单位是局属杭州市艺术创作中心,有了这两个部门领导和同志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编辑成果。

我们还要感谢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杜亚雄先生,作为《浙派古琴艺术》的审订者,杜先生自始至终参与了对该书编写的指导、审订工作,并以其在中国民族音乐上深厚的研究功力,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订,给该书增色不少。

参加《浙派古琴艺术》一书写作的是西湖琴社徐君跃社长和霞影琴馆徐晓英馆长,其中第一至第五章由徐君跃先生撰写,第六、第七两章由徐晓英先生撰写,徐晓英先生之女、杭州艺术学校章怡雯老师协助其母,参与了部分内容的撰写。

本辑丛书的对象是相当长时期不为人们重视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资料散失严重,研讨的空白点较多,加上这又是一个方方面面人员合作、协调的项目,因此,尽管我们主观上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书中的错漏肯定还有不少,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2006年4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