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巨龙穿越莽莽雪域高原,青藏铁路造福沿线各族群众。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至此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半个世纪的决策历程,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震惊世界的工程传奇;尽收在书中,让你见证一条铁路的传奇,一个地域的传奇,一个时代的传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藏铁路(全景式文献纪实图文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江世杰//刘谦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钢铁巨龙穿越莽莽雪域高原,青藏铁路造福沿线各族群众。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至此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半个世纪的决策历程,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震惊世界的工程传奇;尽收在书中,让你见证一条铁路的传奇,一个地域的传奇,一个时代的传奇…… 内容推荐 本书的撰写者即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亲历者,因此全书内容真实、准确、全面、翔实,反映了青藏铁路从孕育、决策到建设、开通的全过程,是了解青藏铁路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 全书6万余字,附有400余幅图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以满足人们“带一本书游青藏铁路”的需求。 目录 序 第一章 英明决策 第一章 英名决策 第二章 雪域麈战 第三章 保障先行 第二章 保障先行 第四章 结缘冻土 第五章 绿色“哈达” 第六章 天路之魂 第七章 幸福金桥 后记 附 录: 1.青藏铁路建设过程精彩回放(上、下) 2.青藏铁路参建指挥长签名 3.青藏铁路主要参建单位名录 4.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试读章节 青藏铁路建设,必须面对一个非常特殊的自然环境:在1142公里的线路上,海拔高度几乎全部超过3000米,其中超过海拔4000米的线路长达960公里,超过海拔5000米的有50多公里,还有一段131公里亘古死寂的无人区。 高海拔带给建设大军的第一个难题是恶劣的生存条件: 首先是气压低,空气含氧量低。大气压力比海平面降低36%~45%,空气中的氧分压比海平面低38%~46%。肌体缺氧使人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烦躁、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全身乏力,严重的缺氧极易引发致人死亡的高原性脑水肿。 第二是温度低。全年平均温度-5℃左右,全线极端最低气温-45.2℃左右。一天之内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寒冷容易使人体暴露部分形成冻伤,变化极大的气温很容易致人感冒,而感冒这个内地极常见的“小病”,却是“高原杀手”肺水肿的重要诱因。 第三是风大干燥,风速极高。这里年平均相对湿度只有50%左右,最大风速却高达30米/秒以上。严重的干燥、多风,使人体体液大量蒸发,极易造成人体血液粘稠,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大量发生。 还有日光辐射和紫外线比海平面强1.5倍到2.5倍,很容易灼伤野外作业人员的皮肤,产生脱皮、水泡等症状;眼角膜受紫外线伤害,还会发生雪盲。 此外,青藏铁路经过的地区,还有鼠疫等烈性疫源性传染病流行的可能…… 所有这一切,对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其劳动能力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片人类生存的“生命禁区”。 青藏铁路开工之前,曾经有人忧心忡忡地说,既然青藏铁路建设被说成是修筑新的长城,那么,在如此严酷的环境条件下,会不会出现成百上千个“哭长城的孟姜女”?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毫无根据! 让我们回眸一下历史的画面,看一看青海省格尔木市烈士陵园吧。 画面中的这一排排墓地,埋葬着为改建青藏公路、铺设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而牺牲的年轻生命。看看这墓碑上的年龄吧:18岁、19岁、20岁……几乎全是生命的花季。 青藏铁路第二次“下马”后,铁道兵第十师当年在风火山修建483米冻土路基试验段的战士,90%以上出现肺动脉高压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人们没有忘记,当年西北军区三次进藏大驮运时留在路边那白花花的骨骸。 人们没有忘记,青藏公路通车初期,每个汽车运输团每年有30多名年轻战士牺牲…… 人们没有忘记,流行于青藏公路沿线令进藏旅客心惊胆战的顺口溜:“到了西大滩,两眼泪不干”,“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到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抓”…… P108-110 序言 时序交替,潮涨潮落。 世纪更迭,沧海桑田。 就在这交替里,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陆地——青藏高原形成了:重峦叠嶂,广袤壮阔,雪峰高耸,峨冠博带,湖泊沼泽,星罗棋布…… 就在这更迭中,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世界屋脊出现了:高寒缺氧,植被稀疏,蓝天碧透,日光灼人,法号悠扬,经筒飞转…… 这是一块高深莫测、遗世独立的神秘绝地。 这是一处壮丽雄浑、美轮美奂、令人顶礼膜拜的传奇胜境。 千百年来,虔诚的信徒,以坚韧的信仰支撑着血肉之躯,在崎岖山路上,向她步步靠近。 千百年来,东西方旅人,用热切的渴望支撑着心中的梦想,在漫漫岁月里,对她久久神往。 当纪元翻开新的一页,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终于拉开序幕: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开工建设,一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高原冻土铁路终于建成! 这是一条穿越550多公里低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带,穿越亘古死寂的无人区,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征服一系列艰难困苦的天路; 这又是一条打通天堑,跨越雪域,感动中国,繁荣西藏的富民路; 这还是一条沟通边陲与内地,促进中华各民族和谐交流的团结路: 这更是一条攻坚克难、挑战极限、攀登巅峰、创造辉煌、彪炳史册的英雄路。 青藏铁路建设,犹如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长歌浩荡,空谷和鸣,千回百转,高亢洪亮。 青藏铁路建设,犹如一场威武雄壮的活剧——雄奇浑厚,慷慨激昂,惊世骇俗,荡气回肠。 建设青藏铁路,无论对青藏高原,对青藏各族人民,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对决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对推进这个伟大东方古国在新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无疑都是一次关乎历史、关乎现实、关乎未来的伟大壮举,无疑都是一次广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神奇再造…… 后记 青藏铁路建设是中外关注的伟大历史事件。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如此伟大的历史事件,没有一部电视纪实专题片,作出真实、准确、全面、翔实和全景式的纪录,是不可以的;而如此庄重的一部电视片文学脚本,不是出自我们这些青藏铁路建设伟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之手,是不应该的。于是,我们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和追踪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切,于今年初撰写出《青藏铁路一全景式电视纪实专题片文学脚本》。这个脚本已作为中央电视台拍摄同题文献纪实片的底本,正在组织拍摄中。与此同时,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青藏铁路一全景式文献纪实·图文版》。 本书真实、准确反映青藏铁路从孕育、决策到建设、开通的全过程,突出展示参建单位和广大参建者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奉献和风采,其中参建单位和个人的典型事例占有相当分量,可以用来对广大职工进行青藏铁路精神教育、企业创业发展史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本书6万余字、400余幅图片,力求文以图彰,图以文显,图文并茂。 本书从撰写到编辑出版发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共同创造的成果。这里首先要感谢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宣传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有关方面专家。他们在几次收到本书征求意见稿后,都亲自或责成有关同志及时审读,给予鼓励或提出修改意见。特别值得提到的,铁道部青藏办朱振升、朱国键、王德芳、谢琴秋、刘新科、刘华、张福纯同志,青藏铁路公司才凡同志,铁道部科技司钱征字同志,劳卫司梁渤洲同志,建设司王隽峰同志,政策法规司许子敬同志,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焦传斌同志,中铁文联赵奇克同志,北京铁路局党委李鹏同志,《人民铁道))报社李丹同志等,每次提出的修改意见中肯而具体,其精神之专注,态度之认真,十分令人感动。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青藏铁路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卫生保障等单位和部门的相关同志。他们在为本书提供图片、资料以及组织各指挥长签名过程中,给予了特别的支持和配合。广大摄影作者也积极支持本书的编辑出版,毫无保留地提供自己的摄影作品,因此本书不少画面当是首次面世。这里向广大摄影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的出版发行,还要特别感谢《人民铁道》报社和新华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图片编辑刘华同志承担了本书图片征集、遴选和图配文的基础工作,编辑黄春峰及责任编辑池平、叶娟同志对全书的图文编辑下了很大功夫,给予帮助的还有英文翻译王嘉或、罗隽同志,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时间仓促,加之青藏铁路正处于建设与运营的衔接之中,本书图文不时有所更新和调整,因此疏漏和舛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出,以便本书再版时补正和完善。 任喜贵 江世杰 刘谦 200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