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父亲郑振铎/目击历史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尔康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郑振铎是文化名人。他直接影响了冰心、老舍、巴金等人的创作道路,他发明了“漫画”一词,首译过《国际歌》。他又是一个生活中的趣味主义者。可惜他的生命被一个意外的句号终止了,否则,他会留下更多的绚烂而有趣的回忆材料。本书是一本谈人生阅历和生活细节及完全由作者的见闻和一手材料构成的回忆录,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洋溢着人格魅力和绅士气质的活着的郑振铎。

内容推荐

郑振铎(1898—1958)是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编辑出版家、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以来文化界少数几位“全才”式的大师之一。

他是《小说月报》的主编,《国际歌》的第一位中译者,“漫画”一词的发明人。

他是巴金的文学领路人。

他喜欢孩子、喜欢烹饪、喜欢结交朋友、喜爱藏书,是个十足的性情中人。

目录

小引——“一代才华”

坎坷的童年、少年

求学京师,学生领袖

爱情的悲剧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走上文坛

主编逸事

1.最早研究老舍的文字

2.巴金的出现

3.巴人的成长

4.一位老人的情思

5.编辑室的不速之客

6.“漫画”一词的由来

长乐郑振铎——恋爱与婚姻趣事

第一部传世巨著——《文学大纲》

“游学”欧洲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的诞生

一座“俗文学”的丰碑

秋白之死

新来的文学院长

东庙弄4 4号

1.老槐树下

2.又是菊黄蟹肥时

3.今日易牙

良师与益友

“战号”吹响了!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复社”逸事

战斗的笔

“孤岛”得书记

1.雨夜凄凄愁更愁

2.忽闻书讯喜心头

3.乘兴而往败兴归

4.历尽周折志得酬

“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功绩

香烟缭绕话觉园

“蛰居”生活

痛定思痛

政治要民主 文艺要复兴

陶俑惊梦

——《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的出版始末

“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

乘风破浪,走向新社会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政十年

1.人民的重托

2.毛泽东的误会

3.城墙的拆与留

4.情系莫高窟

5.给周总理的一封信

6.书比命重要——“宝礼堂”的回归

7.团城的命运

8.长陵与定陵

9.三代总理——一张珍贵的照片

10.终圆敦煌梦

11.居京琐事

12.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13.他成了一面“自旗”

14.这次是真的“走”了

15.魂兮归来

试读章节

主编逸事

身为作家、编辑的父亲,在他长期主编《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著名文学刊物过程中,曾发现并亲手栽培了不少优秀作家,他们当中,后来成为“大师级”、“文豪级”的有好儿位。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

1.最早研究老舍的文字

1926年6月的《小说月报》最后一页的作品预告栏内,有这样一小段文字:“舒庆春君的《老张的哲学》是一部长篇小说,那样的讽刺的情调,是我们作家们所尚未弹奏过的。”

“舒庆春”就是老舍。《老张的哲学》是他的处女作。当它在《小说月报》1926年7月号刊出第一部分时,用的就是“舒庆春”的名字,而从8月号刊出第二部分时,则改用了“老舍”的笔名。从此,“老舍”和他的《老张的哲学》,渐渐为读者们所熟悉。

写这段“预告”的人,就是《小说月报》的主编郑振铎,虽说文字不过寥寥数语,却是第一个研究和介绍老舍的文字的。

1927年1月的《小说月报》“最后一页”栏内,又有一段介绍老舍作品的文字:“从第三号起,将登一部长篇小说《赵子曰》,那是一部篇幅很长的作品,……《赵子曰》的作者,为写了《老张的哲学》的老舍君,而这部《赵了一日》较之《老张的哲学》更为进步,写的不是那一班教员闲民,写的乃是一班学生,是我们所常遇见,所常交往的学生。老舍君以轻松微妙的文笔,写北京学生生活,写北京公寓生活,是很逼真很动人的。把赵子曰几个人的个性尤能浮现于我们读者的面前。后半部的《赵子曰》却过于严肃的叙述,不复有前半部的幽默,然文笔是同样的活跃。且其以一个伟大的牺牲者的故事作结,是很可以使我们有无穷的感哨的。这部书使我们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而悲愤了。”这一段精彩文字的作者,也是郑振铎。

因此可以说,最初把老舍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是《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而最早研究老舍的文字的人也是郑振铎。

老舍1924年去英国,在伦敦的东方学院教中国语文。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在牛律人学研究宗教史的许地山,成了好友。在许地山的鼓励下他开始写小说,并由许地山先生推荐给父亲。《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在《小说月报》上的相继发表,大大鼓舞了老舍,他接着又写出了《二马》,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但那时,父亲和老舍只是开始有了文字的联系,并未见过面。直到1927年父亲去欧洲,才在伦敦见到了老舍。1930年初,老舍先生由伦敦转道新加坡回国,途经上海就是下榻在我家。他的那篇童话小说《小坡的生日》的最后两万字,就是在我家里完成的(总共约6万字)。福州人的生活习惯是早晚两餐粥,只有中午才吃干饭。父亲怕老舍先生不习惯,总是让母亲下些面条或蒸些包子、馒头给老舍先生吃。父亲每天忙完了自己的工作,晚餐后便和老舍先生在书斋中,泡一壶上好的花茶,两人品茗夜谈,十分融洽。他们有时也喝些黄酒或白酒,洒菜无非是花生米、豆腐干之类。

老舍先生在我家小住了约半个月便整装北上了。这是父亲和他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从此他俩成了莫逆之交。

P21-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