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是由“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第一人”的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主编的“新教育文库”丛书的第一个系列。
这是一套真正的中国的“教育叙事研究”。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以独特的视角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叙述性和反思性:叙述性,是教师作为教育叙事的主体,对具体的某个教学事件进行描述,要求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反思性,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叙事研究比较贴近教师的教育生活,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方式。
《魔法作文营》以诗意的笔触,介绍了作者在作文教学改革上所作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和较为广泛借鉴意义的探索。她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作者对作文教学的新认识、新感悟,读来亲切、清新,教师从中能感受到作文教学的情感魅力,得到调动学生的作文激情的有效方法。
初见面,小家伙给我留下了“小油条”的印象。
人家都说第一感觉有灵性。可不,接触久了,小家伙就这样子,爱使小聪明,爱捉弄人,更令人气恼的是,每次惹事后,他都能耍手腕闪在一边看别人斗。人是聪明,却尽用在这事上,你说烦不烦人?我为此大伤脑筋。我清楚,对他当务之急不是启迪智慧,而是把他固有的智慧转移到正途上来,然后再用知识洗涤其思想,用文化开启其慧根。
一次,我对他说:“文星,你琢磨过自己的名字吗?”
“没有。”他一脸迷惑地摇摇头。
“要是我猜得没错,‘文星’是取‘文曲星’三字中的两字。长辈是巴望你成为天上的文曲星啊!”
小家伙人机灵,一点拨,懂了,搔搔后脑勺,不吭声。
“文曲星,”我说,“这次‘一周点评’可要动脑筋呀!”他点头,很诚恳的样子。
老规矩,周一我从“一周点评”中选稿子用。读到《我家也有“猛张飞”》一文,我眼前忽然一亮,一看作者,果然是他——费文星,我心头一阵狂喜。
喜过之后,我又担忧起来。自己的娃自己清楚,这文章是他自己写的吗?可别又耍什么小聪明。为保险起见,我把他找来,聊了一会儿,转入正题:“这次,你的‘一周点评’真棒,有人指导你吗?”
“没有!我自己写的。”他回答得利索。
“这期《评价周报》要刊用这篇习作,你同意吗?”
“当然同意。”
听他这么说,再看他神色坚定,我放了心。
放学前,我到班上把费文星大大表扬了一通,祝愿他下周仍能写出好稿子来。
看着他欢喜的样子,我更欢喜。
P1-2
2004年5月30日,上海《新民晚报》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新教育实验”,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年初,自马加爵事件之后,各界关于应试教育的诘问已追溯到“人的教育”的缺失上。敏感于3亿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层面的“新问题”,人们开始反省我们的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理工,轻人文”;继而,中央下文要求“关心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防止“各种消极因素”侵袭未成年人。
在我们为政府启动道德教育行动喝彩的同时,有一群人更有百般滋味在心头。早在两年前,他们便已在民间启动了一场所谓的“新教育实验”,在苏州点燃星星之火,现今已蔓延到中国的半壁江山。这些以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的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救赎中国的教育弊端。有教育界人士称,倘若“新教育实验”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将有望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
而在不久前,《南风窗》记者也这样评论我们这些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朋友:
他们用他们的行为艺术,勾勒出这样一幅图画:一群
拥有教育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
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
我们从不否认自己身上带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我知道,在这样一个缺少理想的时代,能够拥有理想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能够把这群拥有理想的人聚集起来,更是多么的困难。正是“教育在线”创造的平台,让我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正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的空间,让我们这些追梦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剧场”。
去年,我们编辑出版了“教育在线文库”的“教育话题”、“教育随笔”、“教育报告”、“走进中学生”系列。这四个系列的21本图书,为我们的网友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其中许多作品,如《中国教育缺什么》、《基础教育再把脉》、《义务教育谁买单》、《如诗如画》、《享受教育》、《细数阳光》等,都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现在,在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正式举起“新教育”的旗帜,用文库的形式全面记录“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之路,记录“新教育实验”的精彩。“新教育文库”将出版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我的教育故事”,主要是记录发生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真实的教育故事的著作。第二个系列是“我的教育随笔”,“新教育实验”有一个重要的行动:师生共写随笔。在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同时,鼓励参加实验的老师们坚持写自己的教育随笔。表面上看来,教师的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他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为了写得精彩,他们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如果真正做到坚持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必然会形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必然会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三个系列是“我的教育实验”,主要是探索新教育理论,总结“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的著作,如《新希望工程——媒体眼中的“新教育”》、《与理想同行——新教育实验指导手册》、《与崇高对话——新教育实验与书香校园建设》等。
为了给参加“新教育实验”的老师留下自己前行的踪迹,为了让“新教育实验”留下探索发展的精彩,“新教育文库”首先问世的“我的教育故事”和“我的教育随笔”两个系列将非常高兴地与大家分享这些精彩的故事。其中,“我的教育故事”是教师的个人专题故事,如陈晓华老师的《守望高三的日子》、苏静老师的《麻辣学生酷老师》、管建刚老师的《魔法作文营》、张菊荣和焦晓骏老师的《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等;“我的教育随笔”主要是数百名中国教师、“新教育人”共同撰写的教育梦想故事、人生情感故事、课堂情景故事,记录他们的理想、追求、收获、遗憾、感悟。这些故事,是真正的中国“教育叙事研究”,是新教育的“行动研究”。我们希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记录一些老师的生活,记录“新教育实验”的历史,它同时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案例教学”的教材,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参考。
我们更加希望,读过这些故事的朋友和老师们,也能够拿起你们的笔,从今天开始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历史,记录属于你们自己的精彩。我们同时欢迎你们加盟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参与我们的教育论坛;欢迎你们登录“教育在线”(www.eduol.cn)!
朱永新
2004年6月于姑苏滴石斋
小的时候,我很羡慕班上的阿勇。阿勇爸是乡电影放映员,时常能拿漂亮的电影宣传画回家,糊在墙上。一次阿勇把《铁道游击队》宣传画拿到学校来,大家都颠着屁股跟他后头。又一次,阿勇拿了本叫《小学生优秀作文》的薄薄的书到学校,里头全是学生的好作文。阿勇不知是照着抄了一篇还是改了一篇,作文写了满四页,老师的表扬写下来大概超了满四页。那年我读五年级,第一次晓得世上除语文、数学书和连环画外,还有别的书。
小学毕业,我入了邻村一所村初中。那会儿,农村承包责任制如火如荼,各家卯着劲想致富。我家做瓦坯。这活儿力大力小都能干,我那时正长力气,团泥、甩泥、制垌、拎垌、拍瓦、排瓦,什么都行。一到家,扔下书包就做活去。匆忙间稀里糊涂念了三年,初中毕业什么也没混上,眼看要回家伺候农田,也是运来,乡成教中心办了期初复班,学费200元。我那时不知哪根经搭错,死缠活磨,终于让父亲掏了钱。这一掏,我上了师范。中考总分640,我考了584.,语文一门就扣掉28分,其他五门也才扣了28分。入师范后,我做过进大学深造梦。要保送大学,至少得是三好生,头一学期我就死在《文选与写作》上,第二学期还是没越过80分这槛——评三好生,每门课必须80分以上。天有不测风云,毕业那年我一场大病险些送命。一年后病蔫蔫地去村里教书。教数学得管两个班,教语文只管一个班。我就选了语文,图省心些。呜呼,一个小学从没见过课外书、后又对语文失去信心之人,边打针熬药边教起语文来了。
2
师范所学大都纸上谈兵,临到实际,我是老先生怎么教我也怎么教。作文嘛,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完事;考试时,先入题,再写事,后点题,没事。那是段灰色的日子。一个满怀豪情的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抱着一个病体无可奈何地蜷缩在小村里,惆怅,苦闷,颓废,压抑,伤感,冬风,秋雨,春寒,夏燥,一切能形容的词似乎都与之有缘分。总要找个心灵的出口去发泄、去呐喊几声,不然非逼疯不可,于是我拿起笔涂啊涂,涂了一纸心情。一天,《散文诗》杂志竞来了用稿通知。赞誉声中我忽然有痛哭的念头。我怕了十几年的作文,我以为会怕一辈子的作文,竟会在我走出校门的某个午后,如此突兀地把阳光与自信降临到我身上。
之后。我的写作信心不断增强。
之后,我的散文一篇篇得以刊发。
我开始关注作文。我开始反思作文。我开始研究作文。
一个从小不晓得有课外书的人,走出校门后,以记录心情的方式写作,第二年便在全国一家颇有影响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写作体验,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所谓的指导。
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情感倾述,而不是按着规定去写无谓的应试文。
意味着作文重在发出自我声音,而不是仅记录在那本作文本上。
意味着作文重在感受成功心境,而不是简单的—个分类或等级。
意味着作文重在榜样,重在示范,重在组织,重在激励。
意味着作文重在平等,重在对话,重在心灵,重在内驱。
于是一场作文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在我脑海里构想。
这是一场挑战作文的实验,而我,更愿把它看做一场挑战童年的实验。
我多想,让作文成为多彩童年的翅膀,让童年之梦飞得更遥远而真切。
我多想,让作文成为悠悠童年的见证,让童年之梦永远那么清晰可见。
我多想,让作文成为快乐童年的怀念,让童年之梦笑得更清脆而纯真。
3
任何实验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任伺研究都不可能不遭遇挫折。
更何况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呢。 起初,班级以办手抄报的形式发表学生习作。但成效不大。一是小组轮流手写出版,速度难以保障,无法正常出版;二是容量太少,只能刊用四五篇习作,不能使更多学生获得成功感;三是耗时太多,从版式安排到写字画图,一张手抄报要耗费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四是手抄报只能出一张,无法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阅读……还能列出几多不足。但我没有后退。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它丑陋笨重,速度比不上马车。但斯蒂芬逊坚信机车具有马车无法媲美的前途,他不断实验、不断改进,近两百年过去了,马车仍那么快,高速火车的时速却已超过300千米。我坚信,给学生提供对话平台,在平台上展示,在展示中对话,在对话中作文,是具有生命价值的。
后来,学校有了电脑和“一体”机。我立刻想到,依托先进科技,办班级作文周报,完全可以克服手抄报的缺陷。实验马上得以开展。效果出奇的好,学生出奇的喜欢。两年后,我想把积累下的几十万字的周报编辑成一个集子留做纪念,故想写个序。某个黄昏,打开电脑,往事幕幕,我满含激情写下了《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一文。我把此文送去江苏省小学界颇有盛誉的“教海探航”征文参评,经几轮评审,30多位专家鉴定,此文获得当年度江苏省“教海探航”一等奖第一名。
那夜,我辗转难眠。
那是兴奋,那是喜悦,那是执著追求的回报。
那是作文的喜悦,那是作文的快乐,那是作文带给我的享受。
那是我挑战作文的一种胜利。
那是我捍卫童年的一种快乐。
4
一年年、一届届,我们一起办《评价周报))。
四年,200期周报、140万文字躺在我的电脑里。
四年里,每天,我阅读着“每日简评”;每周,我阅读着“一周点评”。
我珍惜这份阅读,我从不把这当作批阅。批阅是工作,阅读是享受。
打开周记本,我享受着孩子无邪的信任。在这个文字的国度里,我是他们最忠诚的倾听者,他们给我提建议,他们给我指缺点,他们述说委屈,他们指责同学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团结不懂得荣誉,他们把烦恼的家事毫无保留地向我道来,他们把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与困惑述诸笔端,他们把心底藏得最深的情感与话语拿出来。每一次阅读,我都感受着孩子无比挚诚的信任,最害羞、最不善言辞的孩子都能在文字的天堂里纯真而流畅地说自己想说的话,那种阅读真叫享受。
打开周记本,我享受着孩子纯洁的情感。在这个世界里,阅读使我的心灵清澈透明,那里没有虚伪的喧哗,没有浮躁的名利,没有表面的客套,阅读周记、阅读作文成为我走进孩子心灵深处的光明隧道。那里有孩子的欢笑与快乐,有孩子的忧愁与烦恼,有孩子的生气与兴奋,有孩子的感激与自责,有孩子的疑惑与迷惘,有孩子的愤怒与忧伤……那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是几十个心灵向我坦诚开放的世界,在这世上,哪里还有这种纯洁的世界能让我呼吸如此清纯的味道,享受到如此醉人的清香?
打开周记本,我享受着孩子创造的激情。初始,或许是我的激情点燃了他们的激情,之后,他们的激情反过来推动着我的激情。一些孩子对只要求写简单几句话的“每日简评”都写了好几页;一些孩子,对只要求写一篇的“一周点评”写了两篇、三篇。这种创作激情让我享受着作文所进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
办班级作文周报,我还享受着教学的快乐。一个点子的孕育与诞生,一个故事的蕴伏与发展,一个作文教学观的催生,一篇论文的写就、刊发与获奖,都让我享受着教学的魅力、作文的魅力。其间,学生一篇篇习作在天南海北几十家小学生报刊上发表,又让我享受着孩子成功的快乐,享受着孩子成长的快乐。
享受作文,那是一个唯美的心灵天堂。
5
最初,我撰写的一些简短的作文故事《爱与不爱》、《温柔陷阱》、《艰难的对话》、《男人哭吧,不是罪》等在报刊上发表;后来,一些故事撰写得较长,难以发表,发到“教育在线”,网友们说这些故事很有意思,可以结个集子。这鼓励,使我有了把东西拿出来的勇气。
我要感谢“教育在线”及在线的朋友们。
我要感谢朱永新教授多次对我的关怀和鼓励。
我要感谢我的学生,离开他们,我就失去创造的激情与活力,也就享受不到作文带给我的人生乐趣。
讲述中国教师自己的故事,感动中国教师的精彩人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窦桂梅
真正的教育叙事研究,真正的教师成长档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副校长
李镇西
在这里,您会看到中圉教师的梦想故事、情感故事、课堂故事,看到他们行走的足迹,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
高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