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小集,是一本图集,或是一本书札,或是一本“书话”集,作者通过引古论今,让我们在“随便翻翻”的同时,领略“休闲阅读”的乐趣,在这里没有什么专业的要求,也没有要做的学问。只是,在晴朗的日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随着自己的心情——随便翻翻就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看书琐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稼句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小集,是一本图集,或是一本书札,或是一本“书话”集,作者通过引古论今,让我们在“随便翻翻”的同时,领略“休闲阅读”的乐趣,在这里没有什么专业的要求,也没有要做的学问。只是,在晴朗的日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随着自己的心情——随便翻翻就好…… 内容推荐 几乎每天午后,我常常拿一本书,倚着软塌,随便翻翻,自己是当作休息的。特别是从天高云淡的凉秋,到那暖风烂漫的杏花天,晴朗的日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洋洋的,看着看着也就有点迷迷糊糊,前人说的是负喧之乐,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看得的内容,终然也飘飘忽忽,过后的印象只依稀有点影子罢了。 目录 升官图 走桥图和花神图 铜墨盒上的画 大村西崖 塑壁残影 绣像与小说 垂虹秋色满东南 瓷器上的时尚 新百美图 古城地图 酒胡子 游春黄胖 陈万里的《大风集》 厨娘 麈尾和拂尘 计成与《园冶》 文震亨与《长物志》 择砂寺刻书 书装家周晨 少年书事 后记 试读章节 游春黄胖 由“酒胡子”,我又想起“游春黄胖”。 两宋时候,市问流行一种名为黄胖的泥人。黄胖者,本是一种病态,前人医书里时常提及,(《薛氏医案》卷五十二记道:“大病后,身目皆黄,或肢体黄胖者,脾气亏损而真脏为病。”《赤水元珠》卷十六则说是“脾胃食积结块,令人四肢怠惰,身面俱黄,肚腹膨胀,俗名黄胖病”。以这样的黄胖病人塑作泥人,不同于西施的捧心攒眉,或是林黛玉的弱不胜衣,病态之美总是没有的,究竟是何等模样,因为没有实物留存,也就无可细说。在我想来,黄胖的样子大概有点滑稽,黄是泥土的本色,胖无非有点大阿福的体态罢了。 黄胖的出现,是在北宋的汴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谈到京师清明风俗时说:“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可见黄胖在清明节前大量上市,属于节今性很强的泥玩具。清明了,春天也就真正来到了,黄胖因此被称作“游春黄胖”,张仲文《白獭髓》就说:“游春黄胖,起于金明池,有杏花园游人,取其黄土,戏捏为人形尔。” 南渡以后,黄胖便在临安盛行起来。当时的临安,酒楼茶肆,店铺集市,十分繁盛,为各类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西湖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民间手工艺品,也就成为独具特色的西湖“土宜”了。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谈到当时西湖,“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舞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上宜”。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六也说:“临安风俗嬉游湖上者,竞买泥孩、莺歌、花湖船回家,分送邻里,名曰湖上土宜。”游人往往买一点带回去,送给亲友邻里。黄胖就是其中之一,张仲文《白獭髓》便说:“都城春间湖边,则以泥制黄土偶,谓之上宜。”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记诸色杂货,其中“小儿戏耍家事儿”就有“黄胖儿”。沈嘉辙《南宋杂事诗》卷一有诗咏道:“回首中原长草莱,金门土稚几疑猜。纷纷小脚,船中客,争买西湖黄胖来。”《梦粱录》卷十二称“小脚船专载贾客、妓女、荒鼓板、烧香婆嫂”。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小划子上的男女老少,各自捧着一个黄胖,嬉嬉哈哈地比试着,一桨荡去,笑声在水面上回荡,也真是春天湖上一道绮丽的风景。 黄胖不但是戏玩之物,也是临安风俗活动的点缀。《梦梁录》卷一记二月初八祠山圣诞,写道:“其日,龙舟六只,戏于湖中,其舟俱装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杂以鲜色旗伞、花篮、闹竿、鼓吹之类。”这龙舟上的黄胖,比起“土宜”的那种,要大得多,或许有真人大小,不过也是那副滑稽的模样。 黄胖的故事,有一个与韩■胄有关,这在许多笔记中都有记载,大同小异而已,试抄撮三则,庞元英《谈薮》记道:“韩■胄暮年,以冬月携家游西湖,画船花舆,遍览南北二山之胜,末乃置宴于南园,族子判院与焉。席间有献牵丝傀儡为土偶负小儿者,名为迎春黄胖。”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戊集“黄胖诗”条记道:“韩以春曰宴族人于西湖,用土为偶,名曰黄胖。以线系其首,累至数十人,游人以为上宜。韩售之,以悦诸婢,令族党仙胄赋之云云,‘一朝线断他人手,骨肉皆为陌上尘’。■胄大不悦。仙胄家于会稽,以■胄故,有官不仕。韩败,竟保其族云。”张仲文《白獭髓》记道:“开禧初,权臣将用事之日,以所赐南园新城会诸朝士,席间分题各赋春景,以都城外土物为题。时一朝士姓俞在座,分得游舂黄胖诗。俞即赋曰:‘两脚捎空欲弄舂,一人头上又安人。不知终人儿童手,筋骨翻为陌上尘。’薄有所讥。继出知苕、書,后嘉定戊辰,边警之变果然。”这三则都是宋人记宋事,虽所记略有不同,但都以“游春黄胖”来预算韩■胄之败。 我虽然没有看到过黄胖的实物,但“牵丝傀儡为土偶者”,古人画中还是有的。旧题苏汉臣《百子嬉舂图》里,有一孩子正伏在栏上牵弄傀儡,那傀儡牵动着在作舞蹈状。吕文英的《货郎图》里也有,一件挂在货郎担的伞骨上,并不肥胖,却是一副丑角的样子,一件则在一个孩子手里牵弄着玩耍,另一个孩子蹲着,正看得入神,那傀儡好像是锺馗,但也不能肯定;货郎摊的盘子里还放了不少彩绘泥偶,好像是杂剧里的人物,那神情也是十分有趣。吕文英的《货郎图》今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资料馆,共有四幅,分舂、夏、秋、冬四景,这一幅正好是春景,会让人想起“游春黄胖”的往事来。河南济源出土的三彩陶枕,既有悬线傀儡,也有杖头傀儡,那悬线傀儡的画上,有三个孩儿,一个在牵弄,另有两个,一个在吹笛,一个在击锣,正是儿童游戏的快活景象。万历时休宁制墨名家叶玄卿,所制墨锭《百子图》上的更有意思了,那牵弄傀儡的孩子身前,还放着一个幕布架子,成为一个背景,这就不但是纯粹的玩耍,已考虑到观看者的需要了。 丁言昭女士的《中国木偶史》(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初版)却不曾提及黄胖,大概是疏漏了。南宋时的木偶戏,主要是悬线傀儡和杖头傀儡,黄胖并不敷衍故事,故也没有进入戏剧的范畴,但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悬线傀儡在临安的普及,艺人们已将这种活动性能设计于玩具,创造了一个新的玩具品种。王连海先生的《中国民间玩具简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初版)则忽略了黄胖在玩具史上的意义,且认为它是“酒胡子’’的一种,但从宋人的记载来看,它似乎并未在酒席上行令,历代酒令里也没有它的身影,究其本质,它还是泥孩儿的一种,只是较为特殊罢了。 附带说一句,泥孩儿是杭州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南宋时制售泥孩儿的艺人,集中居住在城里保和坊,因此得名孩儿巷,黄胖们也都在此“诞生”,■■所聚,历数百年而不衰,至丁丙纂辑《武林坊巷志》时,“孩儿巷已无泥人铺”了。至于卖泥孩儿的地方,则环湖皆有,清代以昭庆寺前为盛,张璇华《西湖杂咏》便有“曰暮人从昭庆来,土宜十九抱泥孩”之咏。 二OO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P99-103 后记 这本书,我是恪守承诺,是“原创”的读书随笔集。所谓“原创”,一是全部新写而不收旧作,二是出书前不交报刊发落,这算是做到了。 开始写这本书,还是在春雨潇潇的三月里,到今天写后记,恰好是冬至夜,窗外朔风野大,冰天冻地,屋里则暖意融融,捂着一杯热茶,点起一支香烟,想想一本书即将了事,可以给自己放几天假了,真有点喜上心来。虽然这九个月里也做了一些其他的事,但这本书总让我牵肠挂肚,原因有两,一是稿约签了许久,就像一笔陈年欠债,总想着要赶紧还上;二是自己觉得有兴趣,与过去的写法不大一样,似乎就有点意思了。 我过去写的“书话”也不算少,还印过几本集子,唐■先生说的“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那几句话,我不止一次地引用过,还作为自己的“取法”。近些年来,“书话”写得少了,因为觉得有点“厌气”,“厌气”是苏州方言,有寂寞、无聊的意思,也有烦闷、厌倦的意思。看看外间的“书话”铺地盖地,既有我喜欢的,也有并不喜欢的,喜欢的不多,不喜欢的却实在不少,“书话”已成了一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在我想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连老牌的《读书》杂志都存心不让一般读书人读了,其他的讲究实在是多馀了。然而我的“厌气”却也是实情,正像和尚堆里出了个海■黎,竟也怕石秀杀了所有的秃驴,因此当有人称我“书话家”时,也就连带地难为情了。虽然“厌气”,但经还要念下去,钟也还要敲下去,这身袈裟也不是随便脱下就可走人,苏曼殊“恨不相逢未■时”的感叹,似乎也有了新解。我就只好写点别的,所谓“书话”者,实在都是由书生发开来的,自然也不必一定得如何写。写这本书,也就给了我一个机会,命题者只是要求谈书,并不规定谈什么书,也不规定怎么来谈书,篇幅上可以放开一点,不受报章体的限制,故字数十万有馀,文章却只有二十篇。 当这本书写得差不多的时候,不由有点疑眩,这能算是“书话”吗?看惯“正宗书话”的人能接受吗?心里实在不踏实。就在这个时候,止庵给我发来一篇他写的《知堂与“书话”》,读过以后,不由释然,他在文章里写道: “‘书话’本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即唐■那类写法,广义则凡与书有关之作皆可称为‘书话’。周氏自谓:‘我所说的话常常是关于一种书的。’(《夜读钞.后记》)如此,冠以这一名目亦无不可。对于这类文章,周氏另有说法。《书房一角.原序》云:‘民国廿一年以后,只写随笔,或称读书录,我则云看书偶记,似更简明的当。’《夜读钞》以后各集,大率如此。以前引唐说对照周文,往往限于‘事实’与‘观点’,惟不止‘一点’耳;所作别有文采,虽然正与‘抒情的气息’相反;至于‘掌故’,或为‘书话’最重要之因素,在周文中分量并不算大。此即‘看书偶记’与狭义的‘书话’区别所在。周氏一九二八年作《闭户读书论》,其中有云:‘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十六年后作《灯下读书论》,则归结为:‘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其间所撰大量‘看书偶记’,乃是‘吾道一以贯之’。凡此种种,求诸他人‘书话’,几不可得。彼此本非一路,是以毋置高下;然而此书虽冠名‘书话’,读者还当别具只眼。以‘闲适’论,‘书话’多半有些闲适,知堂文章却未必闲适也。” 止庵引述知堂的话,给了我一个明白的解释,原来我写的,就是广义的“书话”,也就是知堂说的“看书偶记”,我的疑虑也就没有了。不但如此,这本书的书名也有了,我读书杂格咙咚,读得的印象也琐碎极了,写出来自然摆脱不了一个“琐”字,也就以“看书琐记”名之。但前人对这个“琐”字并不喜欢,刘知畿《史通·书事》就说:“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专访州间细事,委巷琐言,聚而编之,目为鬼神传录,其事非要,其言不经。”张之洞((读古人文集》也说:“若坊刻《文选集腋》,弱脱琐碎,首尾不具,掇拾入文,无益有害。”龚自珍《与人笺一》则更以为“杂陈枚举夫一二琐故,以新名其家,则累矣累矣”。但自己的学识本来就只有这些,要想不“琐”也难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书名也只好用这平淡无奇的四个字,这倒算是表里相符的。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