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的,作为可以影响孩子精神教育的儿童图书出版者,同样关注着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希望孩子们快乐、坚强、积极、向上,能在童年这一初涉人生的时期,及早地立下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努力与奋斗。
爱因斯坦、周恩来、童第周、爱迪生……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成功,而成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都有着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童年,都为实现这个雄心壮志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与汗水。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进述一个个催人上进的成才故事,让孩子也从故事里,学着去努力,学着去激发志气,学着去创造与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读来,让孩子一生受益。
本书精选了九十九个富于启发意义的名人成才故事,在有限的篇幅类提炼了名人成才的关键要素,展示了好学、刻苦等精神品质对于中小学生塑造精神品格,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性。每则故事均根据相关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图,图文相得益彰。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其诗千锤百炼,格调沉郁顿挫,饱含忧国忧民之精神。与李白被视为唐诗中并峙的两座高峰。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为他曾在长安近郊的少陵居住,自称少陵野老,所以人们又叫他杜少陵。他的一生正是唐朝由繁盛到衰落、从统一到分裂的剧变时期。他经历了许多苦难,思想接近人民。在许多优秀的诗篇里,他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的意愿。他的诗不仅思想性、艺术性很高,数量也很多。历代批评家尊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要到外地去做官,就把他寄放到洛阳城里的姑母家。姑母是个善良有教养的人,对杜甫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除了在生活上照看他,还经常给他说古道今。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
姑母说:“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跷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
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的手笔呀!”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长安。他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改变世风、救济百姓的政治抱负。可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越来越腐朽。唐玄宗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一些正直的贤能之士都不能被重用。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不仅得不到一个职位,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到王侯贵族府上周旋,以便从那儿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有时候就到山野去采药或在屋前种些草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官场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使杜甫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有一天,杜甫到郊外去采药,来到咸阳桥,远远就听见一片震天的哭声,近前一看,只见一队队新兵腰挂弓箭战刀,向远方走去。他们的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正在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和车轮滚动声、马嘶声响成一片,那情景真是凄惨极了。
“你们上哪里去啊?”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上边疆打仗啊!”老兵回答。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叫您去呢?”
“唉,”老兵叹了口气说,“征兵征到我,没法子啊!听人说,有的十四五岁就被抓去当兵,到了四十多岁才能回来。我这一去,怕连老骨头都要葬在边疆了。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丢给老伴,哪能种好!租税却一点也不给减少,唉,没法活啊!”说着,老兵流下泪来。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的两眼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悲愤。当晚,他写下了名诗《兵车行》。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百姓们的呼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
从那以后,杜甫把自己的才情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老百姓的疾苦合为一体,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吟诵出一首又一首饱含深情的千古绝唱。
P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