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文学论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曙雄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伊克巴尔是20世纪南亚穆斯林最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南亚穆斯林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作为诗人,伊克巴尔始终关注穆斯林的命运。除了诗人的浪漫,他兼具哲学家的思辨和思想家的睿智。他在其不朽的诗作《自我的秘密》和《无我的奥秘》中提出了“自我”和“完人”的学说,从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继而他在1930年全印穆斯林阿拉哈巴德年会上提出了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穆斯林独立国家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巴基斯坦的立国之本。如果说诗歌创作是一种手段,那么实现印度穆斯林的民族独立则是他的政治理想。他毕生从事诗歌创作,通过诗歌阐述他的理想并付诸实践。他生前被称为“民族诗人”、“穆斯林诗人”,逝世后被授予“真理的代言人”和“民族的医生”称号。伊克巴尔的诗歌作品及其哲学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成为穆斯林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伊克巴尔在南亚波斯语诗歌和乌尔都语诗歌史上耸立起一座高峰。他的美学思想基于伊斯兰教信仰,又融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主张正义、追求人类大同的呼唤。他的“自我”学说闪烁着人类认识自己和掌握自己的哲学光芒。伊克巴尔不仅具有思想家的胆略,一而且有着锲而不舍和矢志不渝的毅力。他是现代伊斯兰世界的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生平与创作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诗歌创作

第二章 继承诗歌传统

 第一节 从波斯语诗歌到乌尔都语诗歌

 第二节 霍斯陆、迦利布和伊克巴尔

第三章  民族主义诗人和伊斯兰哲理诗人

 第一节 早期诗歌

 第二节 伊斯兰哲理诗

 第三节 渗透《古兰经》精神

 第四节 对苏非思想的取舍

第四章 印度穆斯林的心声

 第一节 《诉怨》

 第二节 《答诉怨》

 第三节 人和真主之间的对话

第五章 叙事诗《自我的秘密》

 第一节 叙事诗的珍品

 第二节 一本有争议的书

 第三节 高扬“自我”的价值

 第四节 伊斯兰的赞美诗

第六章 审美尺度

 第一节 唤起穆斯林的伊斯兰精神

 第二节 憎恶压迫剥削、同情劳动者

 第三节 对西方价值观的批判

 第四节 超越宗教观念

 第五节 创作特色

第七章 “自我”哲学思想

 第一节 “自我”哲学观

 第二节 以“非我”扩展“自我”

 第三节 认同尼采

 第四节 批判柏拉图

第八章 重建伊斯兰宗教思想

 第一节 宗教经验和哲学检验

 第二节 最高自我和人的自我

 第三节 “创制”——伊斯兰文化的精髓

第九章 印度穆斯林的代言人

 第一节 “两个民族”的理论

 第二节 伊斯兰民族观

 第三节 与泛伊斯兰主义的关系

 第四节 伊克巴尔的社会理想

第十章 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提出巴基斯坦的立国主张

 第二节 后伊克巴尔时期的巴基斯坦

 第三节 在世界上的影响

结语

伊克巴尔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伊克巴尔是南亚的著名诗人,他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创作诗歌,编辑出版了11部诗集,在印、巴的乌尔都语文学史和波斯语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伊克巴尔还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引领印度穆斯林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更新宗教观念,潜心建构巴基斯坦立国理论。

第一节 生 平

伊克巴尔1877年11月9日诞生在印度旁遮普邦锡亚尔科特(Sialkot)的一个穆斯林家庭。祖上居住克什米尔,信奉印度教。家族的种姓叫瑟帕罗(Sapru),意思是最早开始说波斯语的人。这是从婆罗门中分离出来,被婆罗门贬称为“瑟帕罗”的一部分人。大约在距今300年前皈依伊斯兰教,也有学者认为在15世纪20年代皈依伊斯兰教。伊克巴尔的家族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移居锡亚尔科特。伊克巴尔的祖父谢赫·穆罕默德·拉菲克经营粗毛毯生意,生有两个儿子。伊克巴尔的父亲名叫谢赫·诺尔·穆罕默德(1837—1930),虽未接受过学校的教育,但从小受到传统的苏非思想的熏陶,是一个虔诚的苏非信徒,对苏非思想有深刻的领悟,当地人称他是文盲学者。诺尔·穆罕默德继承父亲的生意,全家生计维持在中上等人家的水平。伊克巴尔的母亲伊玛姆夫人心地善良,经常周济穷人。他们生有7个子女,大儿子谢赫·阿达·穆罕默德,之后是两个女儿,二儿子出生几个月后夭折,小儿子就是穆罕默德·伊克巴尔,之后还生有两个女儿。伊克巴尔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思是“幸运”。父亲从伊克巴尔幼年时期起就教他每天早晨诵读《古兰经》,曾对他说:“孩子,我要告诉你的是,读《古兰经》时,你要想到《古兰经》是启示给你的,也就是说,真主在与你交谈。”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奠定了伊克巴尔信仰的基础。

锡亚尔科特是旁遮普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莫卧儿王朝时期,造纸、丝织和帷帐制造等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这里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19世纪初建立了4所私塾,集文化和宗教知识传授于一体。赛义德·米尔·哈桑(Syed Mir Hasan,1844—1929)开办的学校比其他地方的教学内容更多,同时教授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文学。父亲在伊克巴尔6岁时把他送进了米尔·哈桑的学校。波斯文学大家内扎米(Jamalddin Ilyas Nezami,1141—1209)的《亚历山大故事》,萨迪(Moshlefoddin Mosaleh Sa’di,1208—1292)的《果园》、《蔷薇园》和贾米(Noroddin Abdorrahman Jami,1414—1492)的《优素福和佐列哈》等作品成了他的启蒙读物和教科书。虽然年幼的伊克巴尔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作品,但他记忆力极强,能熟练地背诵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和旁遮普语的许多诗歌。5年之后,伊克巴尔入锡亚尔科特苏格兰教会中学学习。但他始终坚持一面在米尔·哈桑的门下习诗,一面在苏格兰教会中学读书。1893年,伊克巴尔结束了中学学习阶段,在古吉拉特考试中心通过了毕业考试,然后入锡亚尔科特苏格兰教会学院(后改名默里学院)开始了大学预科的学习。这所学院建立于1888年,开设的课程包括英语、哲学、数学、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梵文等。伊克巴尔除英语、波斯语外还学习了哪些课程不得而知,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获得过奖学金和奖章。1895年,伊克巴尔完成了大学预科课程。由于锡亚尔科特的这所学院未设学士课程,伊克巴尔告别故乡,只身前往历史名城拉合尔(Lahore)。他站在了新的人生起跑线上。

旁遮普大学在伊克巴尔就读的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包括国立学院、东方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弗尔芒基督教学院和艺术学院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伊克巴尔在国立学院注册,修读英语、阿拉伯语和哲学等学士课程。1897年3月通过学士学位考试后便开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该学位课程为一年,由于伊克巴尔同时还修读了法律课程·哲学硕士学位在1899年才获得。他的哲学考试成绩在当年的学生中是最好的,因此获得了金质奖章。由于有一门法律课程没有通过,因而未获得法律专业的毕业证书,给伊克巴尔留下了遗憾。伊克巴尔于1900年曾向国立学院申请补考,但未获批准。伊克巴尔立志学习法律,这促使他到国外去寻找学习机会。

在旁遮普大学期间,伊克巴尔遇到了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并起到重要作用的老师托马斯·阿诺德(Thomas Arnold,1864—1930)教授。阿诺德教授主讲哲学课程,对伊克巴尔的才能十分赏识,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伊克巴尔毕业时,阿诺德教授恰好临时担任东方学院院长一职,他聘任伊克巴尔为东方学院的麦克劳德阿拉伯语讲师(Macleod Arabic Reader)。这是一个研究职位,月薪100卢比,主要职责是管理阿拉伯语教科书的印制,将阿拉伯语和英语书本翻译成乌尔都语,以及教授哲学和英国历史等课程。伊克巴尔从1899年5月至1903年5月在这里工作了4年,中间分别在国立学院和伊斯兰学院任教半年。1903年6月,伊克巴尔被国立学院聘为助理教授,教授哲学。1904年,阿诺德离职回英国,伊克巴尔曾赋诗一首·感谢老师的辛勤栽培,并表达了自己想去英国深造的愿望。第二年,伊克巴尔如愿以偿。1905年9月,伊克巴尔经德里赴孟买,登上了驶往欧洲的远洋客轮,从此开始了他憧憬已久的留学生活。P7-9

序言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Muhammad Iqbal,1877--1938)~巴基斯坦及其人民最崇尚的诗人,也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诗人。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一种语言。波斯语是伊朗的国语,也是阿富汗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还曾经是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印度伊斯兰统治时期的宫廷用语,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传统。伊克巴尔是南亚的诗人和思想家,也是穆斯林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创作,在南亚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伊斯兰世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本书取名为《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

独立前的印度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在学术界,无论是素有的印度学还是现在归属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印度语言文学,所涉及的学术研究范畴是一个学科群体。这一学科群体所在地域是一个多语种、多文化并存的地域,也是多种文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地域。在现代文学里,各主要语种都产生了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如印地语的普列姆昌德(Premchand,1880--1986),乌尔都语的伊克巴尔,孟加拉语的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泰米尔语的阿基兰(Akilan,1922-),英语的安纳德(Mulk Rai Anand,1905~2004)……这一地域的现代文学同古代文学一样辉煌,一样星光灿烂,夺目耀眼。在这些作家和诗人中,普列姆昌德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写作小说;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和英语创作,他的文学体裁丰富,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伊克巴尔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创作诗歌,还用英语写有宗教哲学著作。我国对泰戈尔、普列姆昌德和安纳德的介绍和研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曾出版过三种《伊克巴尔诗选》。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1957年出版的《依克巴尔诗选》由邹荻帆翻译,包括伊克巴尔的20首诗歌。为纪念伊克巴尔逝世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伊克巴尔诗选》,由邹荻帆、陈敬容译自英文《伊克巴尔诗抄》(Poems from Iqbal),包括伊克巴尔的43首诗歌。为纪念伊克巴尔诞辰1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伊克巴尔诗选》,由王家瑛译自乌尔都语,包括伊克巴尔的37首诗歌。阿木、山蕴、李宗华和张世选等学者也翻译介绍了伊克巴尔的一些诗歌。在我国研究南亚问题的学者和宗教学专家中,一些学者发表过研究伊克巴尔的学术论文。如黄心川:《伊克巴尔的哲学和社会理想》,(载《哲学研究》,1979年);王家瑛:《国外的伊克巴尔研究》,(载《东方文学专辑》,1979年),《(奴隶之歌)浅析——兼论伊克巴尔的美学思想》,(载《印度文学论集》,1984年);李宗华:《伊克巴尔诗中的伊卜利斯②的形象》,(载《东方研究》,1987年);吴云贵:《论伊克巴尔宗教哲学体系中的‘自我’》,(载《南亚研究》,1992年);《试论伊克巴尔的宗教哲学思想》,(载《世界宗教》,1993年);张玉兰:《伊克巴尔的诗歌与哲学社会思想》,(载《南亚研究》,2001年)等。此外,黄心川、王家瑛、金宜久、吴云贵和朱明忠等学者在他们的专著或译著中都用专门的章节论述或介绍伊克巴尔的宗教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上述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伊克巴尔,发展中国人民与巴基斯坦人民、中国人民与印度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研究的是伊克巴尔以及他的诗歌创作。伊克巴尔的诗歌哲理性强,集中表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他的诗集,尤以《自我的秘密》为代表,充分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印巴分治前,伊克巴尔在印度穆斯林中已有东方诗人哲学家的称谓,巴基斯坦学术界延续这一提法,当今的一些主要伊斯兰国家也这样认为。伊克巴尔用诗歌阐述宗教哲学思想的成就是巨大的。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在讨论伊克巴尔诗歌的主题、内容、风格、审美尺度和创作思想的同时,揭示伊克巴尔作为思想家所具有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这两个方面构成研究伊克巴尔的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本书援引了伊克巴尔的大量诗歌,涉及《驼队的铃声》、《格里姆的一击》、《杰伯列尔的羽翼》、《自我的秘密》、《非我的奥秘》、《贾维德书》、《汉志的赠礼》等乌尔都语和波斯语诗集。除少数几首引自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出版的相同书名的《伊克巴尔诗选》外,均由作者译自乌尔都语和波斯语。此外,伊克巴尔的两部英语哲学著作《波斯形而上学的发展》、《伊斯兰宗教思想重建》和《伊克巴尔演讲文集》、《伊克巴尔札记》以及《伊克巴尔书信集》也是重要的资料。本书依据这些第一手材料,力求客观、公允地评价伊克巴尔这一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历史人物。

自《自我的秘密》由英国学者雷诺·尼格尔森(Reynold A.Nicholson,1868--1954)翻译介绍到西方后,伊克巴尔研究至今已逾80年。伊克巴尔逝世后,印度穆斯林和后来建立的巴基斯坦珍视伊克巴尔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他的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伊克巴尔研究的成果很多。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重点选择的参考文献中作者属于西方的有德国学者安麦利尔·施密尔(Annemarie Schimmel,1922--2003)、英国学者尼格尔森和阿瑟·阿伯利(Arthur J.Arberry)。资料翔实、不带偏见是他们治学的共同特点。阿卜杜·萨拉姆·胡尔希德是巴基斯坦伊克巴尔传记作家,其父阿卜杜·麦吉德·萨利克是伊克巴尔的至交。贾维德·伊克巴尔博士是伊克巴尔的儿子,著有伊克巴尔的长篇传记《永存的流》。穆罕默德.奥斯曼和基根纳特·阿扎德是两位当代的伊克巴尔学者。前者是巴基斯坦人,他对伊克巴尔的研究注重发掘伊克巴尔的宗教哲学传统;后者是印度人,他重视探讨伊克巴尔思想与西方哲学的联系。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伊克巴尔的诗歌和思想与印度文学、波斯文学、伊斯兰现代思潮、南亚伊斯兰文化和南亚近现代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书参考了我国学者在这些方面撰写的有关论著。尤其是我国近20年内产生的学术成果,为本书的写作开阔了思路,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借鉴。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和第2章在介绍伊克巴尔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活动之后,论述了伊斯兰教传人南亚和波斯语、乌尔都语诗歌传统,为展开研究伊克巴尔提供了背景情况。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0世纪初位于印度西北方向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对印度入侵,波斯文学传播到印度。乌尔都语产生于12世纪,是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印度波斯语和乌尔都语诗歌史上有三位诗人即霍斯陆(Amir Khusrau,1253—1325)、迦利布(Mirza Asadullah Khan Ghalib,1797—1869)和伊克巴尔,分别代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南亚波斯语和乌尔都语诗歌的最高水平。他们同时用波斯语和乌尔都语这两种语言创作诗歌并在文学史上获得公认的突出地位。伊克巴尔继承这些诗歌的优良传统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3、4、5、6章探究作为诗人的伊克巴尔。伊克巴尔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创作诗歌,出版了11部诗集。早期诗歌具有国家民族主义倾向,充满爱国情思。面对殖民主义统治,他对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不和痛心疾首。他的伊斯兰哲理诗篇以《古兰经》为出发点和归宿,崇尚苏非,但对苏非的消极遁世思想予以扬弃,提倡积极人世,有所作为。伊克巴尔写有许多叙说伊斯兰衰落的诗篇,借此在穆斯林心中生发危机意识,从而使穆斯林从沉睡中觉醒,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担当起历史责任,勇于为理想和信念不畏牺牲,努力奋斗。叙事诗《自我的秘密》高扬“自我”的价值,成为伊克巴尔的代表作之一。伊克巴尔的诗歌注重现实生活内容,表现伊斯兰精神、憎恶压迫与同情劳动者和批判西方价值观是伊克巴尔诗歌的审美标准。他的一些诗歌超越宗教观念,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用词薪颖、充满激情、生动形象和对话式叙事方法体现了伊克巴尔诗歌的创作特色。

第7、8、9、10章论述作为思想家的伊克巴尔。伊克巴尔用诗歌阐述他的哲学思想。“自我”是伊克巴尔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柱,“非我”是其人生哲学追求的目标。伊克巴尔熟悉伊斯兰哲学传统,学习和研究了欧洲哲学。他认同尼采(Nietzsche,1844--1900)高扬生命价值的观点,但其“完人”与尼采的“超人”具有基本不同的内涵。他对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的理念论持批判态度。《伊斯兰宗教思想重建》审时度势,向印度穆斯林传递复兴伊斯兰的信息,向世界阐述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伊斯兰教信念。伊克巴尔以一种自认为独立的精神审视西方思想,对伊斯兰世界趋向西方鸣响警钟,希图以自由和永恒的“自我”与伊斯兰教“创制”重建伊斯兰文化精神。伊克巴尔在印度穆斯林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两个民族”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伊斯兰民族观。他的民族观与泛伊斯兰主义思潮有一定的联系。伊克巴尔最先提出了建立巴基斯坦国的主张,他的思想成为巴基斯坦的建国指导。在后伊克巴尔时期,他的思想继续影响着巴基斯坦的社会进程。英国学者最早看到伊克巴尔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穆斯林诗人,20世纪50年代后伊克巴尔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后记

《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一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是我6年前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南亚穆斯林诗人伊克巴尔》,增加了“印度穆斯林的心声”和“重建伊斯兰宗教思想”两章,其他章节作了修改和补充。成书之际,我要再次感谢导师刘安武先生给予的悉心指导。老师不仅细致审察论文纲目、斟酌重要观点,而且亲自修改文章内容。先生的治学之道,我们在前几年恭贺他70华诞时编辑的《印度文学文化论》一书里已有叙述。我还要感谢已故山蕴教授,她对学生的关爱和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一直感染和鞭策着我。巴基斯坦专家阿芙塔布·谢米姆教授数度来华工作,在我们的学科发展和进步里有他的辛勤劳作,我和我的同事以及我们的学生都是受益者。在写作过程中,张世选、薛克翘、金鼎汉等教授给予我指点和帮助;巴基斯坦伊克巴尔研究院院长苏海尔·乌玛尔博士和旁遮普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哈佳·穆罕默德·泽格里亚博士为我提供了资料;雷武铃、王旭等老师协助我整理资料和校对文稿。在此,谨向诸位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 者

2005年8月1日

于北京大学西二旗智学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4:12